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棋王》这本小说呢?作者通过对棋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的图书馆里竟然有这本书,九八九九年出版的书,文学馆正门的第二排,在这里保存的十分完好,惊喜。
真是一件稀罕事,这本书的序言写得好极了,创作的历程,故事的注解,个人的问题,都在这短短两三页里面了,甚好。
《棋王》前一小半是谈论吃食饥饿,一大半写下棋,其间论“棋道”,“生道”,“为棋不为生”那段读来感慨万千,生存和痛快的问题,也就一句话概括了,“说什么吃的故事,还是下棋。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棋。”为生而不可败兴,象棋是心里闪耀的明星,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情节曲折多变的故事看多了,满心以为结尾会让读者大吃一惊,没想到结尾淡淡的,缓缓的,再读一遍尾段,恍然明悟,“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福,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有吃有喝与这一生像个真人一般地追求,两者若是处在不可兼得的时刻,“半饥半饱日子长”,总归还是要选择个安稳。
书中王一生犹如狂风中的沙粒,身处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环境,把自己全部的根本寄托在小小的棋盘上,那里不仅与世无争,还有着母亲对他深深的希望。棋艺渐进,象棋愈渐成为他的精神追求,在执著不舍、淡泊宁静的心境下以致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着极好的素养和人生态度,待人谦和宽容,真心善良,是个乱世难得的棋痴。
看了《棋王》,以为就摸清了阿城的风格路数了,可是《树王》越看越伤心,忍不住流了泪,到了结尾反而空落落的。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肖疙瘩、李立都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好,悲剧就悲剧在,这个悲剧的时代里,可能的好人被另一个可能的好人伤害了。肖疙瘩做过踢断战友腿的恶事,他这一生都付出了愧疚;曾经脾气火爆蛮横,而现在他善良热心,勤恳劳作,沉默低调;他敬畏天地自然,保卫大树,却把磨刀的技艺传授给砍树的我……那李立,时代的牺牲品,虽然最后也清醒了。但肖疙瘩狼狈、无奈、郁郁而终的身影,在疯狂的时代里,在人性的悲剧里,显的那么单薄,最终渐渐淡没了。
《孩子王》看着看着,哎!突然怎么就没了?又认真细读一遍,发现其实故事早就在第五、第六章附近就结束了,因为那时候的“我”,对王福的教育已经作结了,已尽到了作为一位老师对他的全部培育了,“文化盲”、“文字盲”都已然解决了。“你这个老师真不咋样!没见过你这么教书的。”王福的这句话算是开始,经历了划出不认识的字、依照王福的本子教字、来娣给我字典换词、认真作文的布置、我与王福打赌、王福抄字典、又念王福的作文,期间教会了学生保持童真的心、做个有良知的人、情感的真实、谦逊的态度、知识的可贵、学会独立思考与表达的重要……这些教会的东西具体落到哪一处是很难的,好像处处都有,句句话里也都藏,经历时总会觉得无味,但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悄然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孩子王,不是“我”,而是那些即使困难重重,也能有对知识的渴求,对良知的探求,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的孩子们。
除了三个中篇,最中意的一部短篇是《傻子》。里面老李口中“说字如其人,那人歪,字就不能正”、“所以写字是体面”,和后来老李家中的傻子儿子矛盾了起来,更矛盾的是老李也说过“各家有各家的事儿,哪就什么道德不道德的?”总归来讲,是阿城对傻子这类人的一种思考与关心,情感含蓄隐秘,几乎全靠其中的人物来表达。谁家有谁家的苦,为了苦而隐藏,反倒藏出了苦头,倒不如一下晾个干净,一开始就摆明了,这以后也不再为之所苦。
《节日》、《炊烟》都与类似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一个是孩子们的灾难,一个是一代人的灾难,都是时代的悲剧,我们却只能看着这故事发生,无能为力。活着便是一种幸福,经历了黑暗,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听说《炊烟》还有个暗黑解释,解释来感觉挺恐怖的。
《卧铺》讲的应该是阶层吧,稍微有点脸谱化。
《树桩》其实也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又有一个写电影曲的人,来收集了去,竟一个中国唱遍。”
《周转》大自然的神奇,劳动人民的力量……
《会餐》叙事简洁朴实,但是内容生动形象,屯子里的会餐写出了与时代隔绝的气氛,好像大家吃饭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时代的存在,展现出了张扬和舒缓的人性。
《棋王》、《孩子王》都已经改编成了电影,我最看好的《树王》却迟迟不发货。那一年提出说要拍摄《树王》的意大利导演奥米今年离世了,实在是遗憾惋惜,只盼他日阿城能疏解心结,把《树王》拍出来,好让这时代的人,看看那时的风景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