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第1篇】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触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第2篇】

看完了,终于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感悟颇多。只是心口有点堵,看不到真爱的结尾,看不到幸福圆满的结局,主人公孙少平毅然的走着自己的坚实,不卑不亢,不屈不饶,那些真心的爱没有成为他的幸福,或遗憾,或退避,都是为了爱。一种大义凛然,包容博爱,真正男人的形象。恐怕这就是作者所希望读者所领悟的,一种奋发的精神。
 看完了,留在脑海里的,慢慢的勾起童年时的模糊的记忆,一种似曾相识的情节,浓缩了的人生精华,不管世事变化沧桑,如何跌宕。支配人的是精神,是不屈的意志。

看完了,获得了什么?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历经苦难,享受爱情亲情友情,领悟生活的基本要素,站稳自己,让思想去飞,肆意奔放。也有自卑,落泊的日子,走过,变成记忆,变成财富,锻炼出不羁的灵魂。

最欣赏主人公孙少平的刻画,真实,顽强,这样的意志定会鼓舞很多人,脚踏实地的向前。美好而寒酸的初恋,却是靠最简朴的饭食而引起的同病相怜;贫富地位如天壤之别的温暖热烈,却以阴阳之隔而让人荡气回肠,真是欲哭无泪。最后走向的是什么?尽管不得而知,但经历之多,人生历练之厚重,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当金波找寻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的爱情的时候,联想起人生的种种冲动,一种纯自然的爱,盘踞着灵魂,八年。人不是应该活在自己的意象中,但你能不为这样的痴情而感动,而落泪?当,心中如期而遇的爱情来到时,是用世俗的眼光打量?是用市侩的天平称量?还是跟着爱情的脚步,信马由缰。当金波唱起别人以为是神经病的歌的时候,不要去怀疑金波的傻,千万不要,原谅年轻,原谅时代。让我们留下敬意,憧憬。愿那份美好,永伴一生。

当田晓霞随洪水逝去的时候,默默的为孙少平难过,就像天边美丽的星星的陨落,为什么如此美好,如此真诚善良的田晓霞,人生的脚步却如此匆匆。美好的一切,不定会长远,人生失望的环节,痛苦的片段,都是人生旅途上无法避免的事实。让思绪痛苦,清醒,只是为了更好的走好人生的未来之路,这样的代价是大的,但又会若隐若现在生活中,在痛苦中感受世事无常,感受天灾人祸,只要不倒下,昂首吧,继续自己的路。

时代的烙印,渗透其中,更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在特定环境下的思维,呈现着反反复复的,不停地锤炼着人格,信仰。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人的成长。

田润叶,多年前,这样的女人很多,这是我们善良民族的体现,是一种挣脱,尽管无谓,尽管折磨,但为了心中的那种朦胧,那种兄妹似的初恋情节,多么希望自己勇敢的找寻自己的幸福,不管世俗。但人是现实的,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为了亲情,惟有舍掉自己。当李向前腿残废之后,却毅然担当起责任,不仅仅是同情,是一种悔过,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

孙少安,成长于苦海,精明却懦弱,其实用懦弱,苛刻了点,只是家的责任,对爱的天平的砝码,缺乏一种价值观念,要走出那样的特定的世界,不融入无奈,真的很难。

里面的人物,都鲜明着自己的性格,浓缩了很多很多,客观的看待,领略路遥先生的意境,在自己的生活中借鉴发扬。

真情的贯穿,是小说的魅力不竭的源泉,重温自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粗读之后,不吐不快。

【第3篇】

平凡中的不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当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静默,一个人站在城市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踽踽前行时,你可曾迷茫过,自己,不过是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由比我们臆想中伟大得多或悲哀得多的事情发生,关于爱或者恨。生与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我们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生活;看见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

这是我第三次读《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只是简单地欣赏了故事的情节,它给当时心智尚未成熟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全书无疑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但在情节的构造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又洋溢着幻想般的完美色彩。特别是在读到在少平与晓霞“两年之约”前夕戏剧性地发生了如《热尼亚·鲁勉采娃》一样的结局时,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哀伤了许久。《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书,欢乐与痛苦频繁交织,正如我们的生活。

此后我又分别略读和精读了一遍,我不得不感叹而又重新陷入这部书的魅力中去了。作者浓缩了西北农村在1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过程,背景波澜壮阔,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落笔在小处,人们的生活更显得真实动人。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从一个小村子的日常生活写到了乡、县、市、省,以及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转型。这样大气的全景式构图,我认为是及其了不起的。

小说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物,而这部书中人物的构造也相当出色。作者所想描述的是“平凡的世界”,所以主要刻画农民和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成功地塑造了这些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形象。而书中最引人感动与敬佩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左右,在沉重中不断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小说开头从孙少平开始,结尾以孙少平重返煤矿结束。在十年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时间给这个青年人带来的影响,也充分领悟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我永远忘不了,起初那个瘦弱为贫困所苦的少年,吃着两个“非洲人”,和着雨用铁勺刮人家剩下的盆地。那究竟是怎样的一般贫穷,是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远远无法想象的,他只比我们大一岁啊!如果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生活,是否能像少平那样不断思考、找到人生的价值?书中对少平的心路历程描写的十分细腻,我们似乎也在跟着少平一起成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会为贫穷而痛苦,会为挫折而忧愁,会为感情上的一点小事而焦虑。而伟大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屈服于生活,凭着精神的力量战胜了一个个挫折。书本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难以湮灭的影响。他的感情彭拜而热情,他的精神乐观而激昂,贯穿他的思想就是坚忍不拔、奋斗不息。他渐渐的学会平静接受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并尽自己所能担负起责任。他不愿回到农村变成一个传统的农民,而是像每一个有朝气的青年人一样渴望到社会上独自历练。作为一个被农民父亲含辛茹苦用汗水浇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对劳动者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尊重,所以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它从来都没感到任何不妥,反而乐在其中。他凭借自己的吃苦能干和智慧受到了他人的尊重,他在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他又时时不忘学习,劳动之余不忘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惊喜的看到这个农民的儿子,褪去幼稚与青涩,成长为有思想有魄力的男子汉了!

这样的孙少平使他收获了爱情。如果说他对郝红梅的爱不过出于年轻时的同病相怜,这时的他还没有真正的品尝到爱情的滋味。田晓霞的出现,才使他的人生真正的丰满起来。她是他的人生导师,两个人在一起时,思维常常碰撞出跳跃的火花。尽管两个人家庭不同、经历不同、前途不同,但爱情还是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晓霞留给少平的是他在黑色的生活中彩色的甜蜜的风。而正当我们沉浸在两人历经坎坷终于走到一起的喜悦中时,命运又再次打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当晓霞牺牲的消息被少平所知时,我甚至不敢想象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这样的打击对深爱晓霞的少平来说,就像黑暗中盼了许久的灯光再次熄灭。我看着少平狂奔,看着他在拿到晓霞笔记本时的痛哭,看着他一个人去赴两个人的约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历经风霜的男子汉,在感情上又经历了沉重的一击,他难道就这样被命运击倒了吗?不,他不会。他是平凡世界的不平凡,他是精神斗士,他的思想告诉他吗,生活还在继续。他继而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劳动中去了,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

同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之间的爱情,孙少平于田润叶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在感叹的同时,我们也庆幸少安找到了农村姑娘秀莲,润叶与向前也在几经变故后找到幸福。其实我认为,少安拒绝润叶是正确的,两个人的差异毕竟太大。润叶只是凭着年少时的欢喜与热情想与他共度余生,他却冷静而痛苦地认识到,这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现在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十三岁辍学,担当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与精明能干,十八岁当上生产队长,赢得全村人的尊敬。对外,他与田福堂周旋,与二队队长金俊武暗暗比较;对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里偏偏祸不单行。生活的重担沉重地压在身上,他在苦难的缝隙中更有了向上的愿望。他的身上有和少平一般坚忍不拔的魄力,他的胆识与眼光也及为出色。他提出的各种承包,正式后来所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形式;他走在全村人前,果断决定经营砖窑;即使遭遇河南师傅背板,即使身上负担了一个庄稼汉所不能承受的债务,他还是毅然决然决定重新开始;他承包砖厂,与秀莲不分日夜的劳动,终于在历经大起大落后重新成为村里的“冒尖户”。他只是千万万万平凡农民中的一个,却凭借自己的胆魄与努力,成就了对他来说不平凡的事业。作者给孙少安赋予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精神品质。他勤劳能干,勇于担当,胆识过人;他孝亲爱幼,自幼把家庭时刻放在心上,不愿分家,把最好的永远留给亲人;他团结邻里,慷慨为乡亲们帮忙,把他们招到自己的砖窑以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后来砖窑倒闭后对乡亲们的落井下石后不计前嫌,还自费为双水村建了一所小学……种种美好的品质都集中在这个平凡人的身上,我们是多么希望现在农村里能多有几个孙少安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命运的巨轮缓缓转动,晓霞的牺牲、王师傅的死、砖窑的失败、秀莲的肺癌……一切都发生的猝不及防。你看,命运对我们是吝啬的,总让我们失望,但它又是慷慨的,总在我们失望后给予我们拯救。我想,因为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当你还在迷茫、彷徨中寻找真相,不妨想想少平少安吧,他们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不一定会给你你所期待的东西,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你一定可以从生命提供给你的材料里,萃取出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份独一无二的幸福,只属于你,因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你经历过,而唯有体验过,才能永恒的拥有。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考试失利就可以使我们一蹶不振,朋友决裂就能闹得天翻地覆。这些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小插曲。当下痛苦地处境,是上天刻意伪装的祝福;绝境可能是一处洞穴,但不会是整个世界。如果已经在谷底,是不是更该庆幸?因为未来的每一刻只会比现在更好。如果只是因为一时的情绪低落,就把自己埋葬在谷底,那岂不是太浪费未来的大好人生?就因为在谷底,更用不着害怕,未来,只会愈来愈好!当苦难与煎熬过去,你将遇见全新的自己。

在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地活下去。

【第4篇】

【于无声处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如果要从曾经读过的书里选一本和《平凡的世界》风格相似的,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争与和平》,尽管对《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内容已忘得的七七八八,但托老大段的议论仍然给我深刻的心理阴影。谈到两书是共同点,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史诗。

《平凡的世界》从一九七五年初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开始至一九八五年初夏结束,前后十年,洋洋百万余字,是部实打实的鸿篇巨著。书中通过讲述孙少平、孙少安为主的众多小人物的成长历程,反映了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城乡生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这也使得它历经三十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读者。

《平凡的世界》既然是部史诗般的作品,必然真实地记录了许多历史情节,那些以往只存在于历史书上,被划为重点的历史事件,透过书中人物的眼睛来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课本上枯燥的描述突然就变得鲜活起来,甚至让人感同身受。

总理逝世和“四五”运动一节让我感触最深,那是种隔着书页依然浓烈到化不开的悲伤与愤慨,对总理离去的悲伤,对“四人帮”罪行的愤慨。此刻再回忆起历史书上平淡的叙述,我不禁怀疑,编写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一场浓墨重彩的运动编入了选学的蓝框之中。十里长街十里送,合上书卷,那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中的每一个字都鲜活的跳动在我的面前,最后的感叹号似乎凝聚着当年的那些热血青年的血泪,遒劲有力地拉出一条悲愤的直线。

而改革开放,这个在历史课本上被大书特书的决策,在书中却没有那么大的阵仗,而是通过人物思想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得到了细致入微的体现。少安大胆开砖窑,力图改变家中窘迫的情景,虽然也曾经历失败,但最终还是凭借一股敢闯敢干的猛劲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这不正是改革开放后许多有追求的创业者的真实写照吗?

从平凡大众的身上,自然可以窥视时代的变化,而正是这些平凡大众看似平凡的生活组成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在这里我又自然地想起了托老在《战争与和平》中一直要努力传递的东西——伟人并不能决定历史的真正走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推动历史潮流,任何妄图阻挡历史潮流的人终将无功而返——同样,这也是我对《平凡的世界》为何大力描写平凡人生活的一己之见。

说来奇怪,当我读《平凡的世界》时思考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以上关于历史变革的问题,而是——读书,或者说是上学有什么用处?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会质疑读书有什么用,宣扬“读书无用论”,放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大概就是少平读完高中依然当了煤矿工人,工资不算太高却要承担极大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还不如只上了高小的少安赚钱多。我不否认这一点,但钱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我们没有看到,比如远见,比如精神。少安放弃拍《三国演义》而捐资建校的决定是否有少平的一份功劳?晓霞曾说少平身上有一种气质,这是否也与读书有关?至于后来少平对苦难的坦然面对,在工人中掩藏不住的才干,和晓霞在精神上的共鸣,无不与读书有关。

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教会人独立思考,让人有反对权威,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意识。十年文革造成了社会混乱,许多人的思想也因此停滞不前,他们并不独立思考,只是迷信盲从,一旦有人要改变落后的现状,鼓足勇气走出尝试的一步,就必然会被指责为“资本主义复辟倾向”,少安实行责任制是尝试就是这样失败的。归根到底,在于思想的落后,在于不独立思考,在于不曾从书中看到广阔的世界,因而被局限在一方小天地中不敢改变——这是时代所造成的,但何尝不是不读书造就的呢?

读书使人理智,但许多东西也许不是能用理智解释的,比如说感情。

《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所谓多种多样,有少安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有少平晓霞精神相通灵魂交融的爱情,也有金波与藏族姑娘未曾谋面以歌定情的爱情。作为以歌没有亲身体验过爱情的人,我还是想说,谈恋爱三观要合,还要能承受住世俗的压力,就像少安和润叶,如果少安没有那么强的地位观念,如果他们能一起忽略世人的议论,未必不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惜,如果只是如果,他们终究没能携手前行,另人感到安慰的是,他们各自都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我坚持认为爱情需要平等,更重要的是精神平等,就像少平与晓霞,“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这种互相理解也许才是两人沟通的基础。

我极其喜欢晓霞这个人物,但对于她的死,我并不感到太伤感,我觉得晓霞是朵如火般绚烂的玫瑰,浑身上下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书中说正当盛年的凋零令人心痛,我并不这样认为,就然晓霞的生命如火般燃烧,她的一生都该轰轰烈烈,包括轰轰烈烈的死亡。我相信对晓霞来说,轰轰烈烈有所贡献的二十年胜过平平淡淡浑浑噩噩的一百岁,生命终止在最美好的年华,给他人留下最美丽的印象,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动容的美呢?

读书之前我问同学,为什么这本书叫《平凡的世界》,当时她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里面描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

一个人,一个家何尝不是一座城、一个园的缩影?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努力与挣扎最能打动人心,用个词形容叫见微知著,用诗句描述大概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