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沉思录读后感1200字_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1200字_读后感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第1篇】

当我的思绪进入《沉思录》时,我想起了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尽管神秀和慧能这段对话有不同板本,但神秀以入世的思想做当下的事,而慧能则以出事的态度做超验的事。如何理解神秀也只是经验中思想经验内的事性,而慧能则是站在经验之外之上来审视经验,超验的形上的思索的对象是建立在空,无基础上的,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慧能比神秀高明之处吧?我没有能力评价两位大师,我只想说沉思之思一定是超验的形上的,它所建立的思索模型一定是经验本身何以可能的条件或根据。灵魂不朽和永恒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不朽和永恒?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面死而思生,人们总说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这在《沉思录》这部著作中特别是有关死亡的表述中,你分明能看到作者陈述“终极解释,终极关怀,终极价值”的哪种责任感和自律。你能看到作者自我灵魂对话所体现出的哪种敞开了屏蔽的无私,无我,从而走向本我,自我的崇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只有哲学才能达到,这不就是从经验到超验又回来经验的人生轨迹吗?这不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思,回到自我,达到一种心灵的洁净和灵魂的不朽和永恒吗?这不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吗?这就是作者打开心灵的大门,用灵魂对话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的吗?这不就是哲学所要寻求的存在吗?

《沉思录》作为哲学著作,是论证灵魂不朽著作,是有关人的哲学。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当我的思绪和作者一起进入到灵魂与死亡或灵魂的永恒时,我感觉到了哲学家的无奈,一种对我的属性即先天的时空的存在的无助,我的对象性世界和我的世界间矛盾,自在之物一样的世界冷冷的存在着的哪样的让我退却,我心灵的世界与我的世界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作者,使得我在先验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世界中游走,穿梭和停留。可是当我说哲学就是让人更好的活在当下或诗意的生活在当下的话,哪么我的当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像做第一次和最后一件事一样、其实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而面死而思生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存在的。这不就是哲学吗?还是让我们的心灵并无伤害、少有干扰的美丽的存在吧,也让我们的灵魂保持并遵守着哪份宁静,哪份不朽,哪份永恒,也让我们快乐的幸福的永久过着最高贵的内心生活吧!

当我随哲学家的思想进入到由2000年前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编织,建构一个个思想组成的海洋时,我在沐浴,我在淌样,我在淘醉,我在沉思!我对先验的反思使我不得不敞开屏蔽着的自我,我屏蔽许久思想大门敞开了,好象我自觉的打通了先验,经验和超验的渠道,觉解了很多。我在超验让我也高到贵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在高雅的思想和纯净的心灵慰藉的力量吧?可是我有没有摆脱朋友们哪固有的模式哪?我只想将我的写作定义为开放的接近的自我感情的表达。最后,我还是想用哲学家的话结束我的写作:“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而更少苦恼”

【第2篇】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第3篇】

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偶尔腾起的一阵阵秋风,不时地刮得窗外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看着眼前读过好几遍的书《沉思录》,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沉思录》是一本由1800多年前的一位名叫马可?奥勒留的古罗马皇帝书写的书,流传至今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黄金之书。上世纪80年代末由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翻译成中文,成为近几年国内畅销书籍。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一句值得回味的话:“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而这句话正出自《沉思录》。

《沉思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被很多国际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和克林顿在内将之作为“床头书”,被今天的人们赞誉为“甜美、忧郁而高贵”?也许法国人雷郎的一席话道明了其中根源:“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是啊,从马可?奥勒留时代到今天,人类已前行了近两千年的历史路程,人类文明进步了许多,但是人的本性(包括生物性和社会性)并没有变,今天的人们依然如两千年前,为了生存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奋争,皇帝、英雄、凡夫俗子前赴后继,重复的故事传奇继续重复,唯一改变的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越来越不能承受。进入21世纪的地球,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很脆弱的,这个世界需要理性,需要和谐,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极需要恢复被长期人类的无序活动所打乱的秩序。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不是书写给别人看的书,而是一本拷问自己灵魂的心得,全书十二卷围绕的是做人、做事的理性与道德思考。其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身)的和谐是其论述中心,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之处。

1,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分子,是其中一段流逝的宇宙的管理者;一切与宇宙和谐的事物与人也是和谐的;每一单个的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普遍本性来完成的。坚信宇宙是统一、秩序和神圣的。因而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有限的人生中,不断地顺应自然法则,消除灵感上的阴霾,否则自然将会把我们连同我们的错误一起带走,永不复返。

2,人与社会的统一。人的本性有两种,一是生物性,一是社会性。人类进化到今天,社会性已成为最主要的特性。人如何与人融洽相处达到社会和谐,马可?奥勒留的沉思给予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仁爱宽容、民本为怀;恬淡达观、内练自身;胸襟博大,谦虚勤勉。他崇尚理性,反复强调做人做事一定要有理性,而理性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达到,只是看你愿意不愿意。他认为理性动物的善在社会,而对社会最好的善莫过于理性相待。

3,人与自身(心身)的统一。《沉思录》对人的思考极其朴实,首先确立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是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元素组成的,来源于宇宙,不久将复还于宇宙,不同的是人的本性。其次是只有符合宇宙本性的人,才能顺应自然,才能有益于社会。第三,人生于世要勤于思考,内练自身,提倡做好一件事:正直地思想,友善地行动,诚实无欺并陶冶一种性情,即快乐地把所有发生的事件作为必然的、正常的、来自同一个原则和根源的事件来接受。第四,人活着的意义不是福禄荣寿的多少与长短,而在于总是走直路,直路是自然的,即说和做健全理性的事情。

1800多年前马可·奥勒留面对战争、掠夺、瘟疫、皇宫争斗等,在戎马倥惚的间隙,写出了《沉思录》,告诫自己要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重温《沉思录》,不仅仅可以使领导人在处理天下忧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心情平和,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普通人在面对繁华的尘世时,不忘记对自身的把持。面对复杂多变和脆弱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读《沉思录》使我们更加坚定用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信念,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