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时间:2021-06-24 10:45:21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在历史的篇章中,跳跃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变更腥风血雨的同时,也隐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读史或者说读书,便可了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开了石悦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重温不一样的明史。

  大明中国古史中的一抹缩影,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由盛到衰历经276年,传了12世,共计16位皇帝。最后一个在中原地区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将火器、航海、造船技术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于生计,参加义军。却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军事才能,起于微末之中,却能外攘蒙元,内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在一大批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和几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前期较为安定、国防力量强大,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当然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会有向阳面和背阴的地方。一个“废相、特务横行,太监掌权、权杖大臣、大杀功臣”并由其子孙发扬光大的黑暗时代,也将悄悄得拉开帷幕。

  总的来说从明英宗开始,权力的转变基本围绕三种势力进行着,以科举出身为首的内阁,特殊人种执笔、司礼太监等,皇帝及其直系亲属。为了站在权力的顶端,基本上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兄弟相残、挖坑设陷、投毒下药、皇子早产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权倾朝野、八百徒孙、开宗立庙、买卖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岁的魏忠贤魏大人来说,真的都只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卖弄都谈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这天能够写一部血与泪的成名史,但是这血是烈士的血,泪是孤儿寡母的泪。有时候形势是吝啬的,但历史终会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弃、仇骂总是那些背离广大人民怀抱、脱离人民群众只顾自己利益的好战份子。

  比较悲哀的就要属崇祯皇帝了,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并非嫡传),大明帝国的新陈代谢就已经开始逆行了,坏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长久。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了,而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女真部落也从不消停,后金的铁骑横扫了整个辽东防线,直逼北京。当然历史又一次证明,在危难时刻终会有英雄登场,袁崇焕这个扶即倾之大厦的小巨人,在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擅杀岛帅毛文龙”为自己埋下了祸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盖主总会有人妒忌,魏千岁的余党再加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送走了这位小巨人。小巨人没有了但叛乱开始了,农业减产、军阀割据帝国的经济基本崩溃,饭都没有的吃,那还有制度可言,所以农民暴动了,扛枪扯旗给吃的就参军,指哪打哪绝不含糊。最终崇祯皇帝煤山自缢,闯王李自成得了天下(当然也没坐多久)。

  农民并非暴动不稳定因素的代名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种阶级、哪个种族都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处于最底层,处于被剥削的最顶端。大都没有什么奇珍异宝、良田美榭之类,有的只是租来的土地,三餐温饱的杂粮。上缴得除了这些,也仅剩妻子儿女。所以为了活下来,无路可选。

  即使在黑暗的历史,也有人能乘风破浪、指点一下江山。刘伯温、常遇春、张居正、戚继光……在短暂的历史也挡不住文化的发展,《理学》、《心学》小说的兴起,百花齐放、各取所爱。

  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历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儿》总有不同的地方。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