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芙蓉镇读后感15篇

芙蓉镇读后感15篇

 时间:2021-06-24 10:51:04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芙蓉镇读后感15篇

  芙蓉镇读后感(一):

  读完了《芙蓉镇》,那是一种沉重,一种悲哀!

  古华手中那支散发着浓厚泥土气息的风俗画笔,为我们献上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我的妈妈是最热情的牡羊座,天天都是笑口常开的。爱吃东西的妈妈刚好跟不爱吃的我相反,妈妈期望我健康快长大,每次我拒吃东西时,都会好言相劝,拜托他多吃一点。那一张张脸谱刻画得活灵活现——

  辣而不泼的一个美丽村姑豆腐西施胡玉音;

  八面玲珑而略带风骚的李国香;

  华而不实的混世魔王王秋赦;

  刚正不阿的粮站站长谷燕山;

  才华横溢而又委曲求全的秦书田

  ……

  一幅六七十年代,南方农村的生活画卷朴实而又悲哀的展此刻我们面前。

  我不属于那个时代,但我深切的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惨烈,不是么,如果政治权力没有监督,如果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了主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可怕!

  今日,我还是不能准确理解何为"左倾",何为“右倾”,我也不想去讨论,我只是想了解那时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那个时代的别样人生

  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尘封在我们的记忆!是对是错,早已给出了定论!

  我们不能责怪,因为人都有自我的局限性,因为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中国人本身又有神话某件事物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的残余思想导致的不该发生的杯具,所以不必纳闷为什么在温饱尚未解决是情景下,人们对于“阶级斗争”却依然热衷甚至狂热。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始终记得的,是这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是的,那是一个保全自我,出卖与背叛别人的时代,是一个九流三教疯狂践踏泯灭人性的时代,只能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我们必须讴歌我们的时代,拨乱反正是何等伟大的决策,因为它还给了我们一个完美情感和完整的人性!

  今日,我们追求的是完美生活,我们幸福甚至自豪的走在大街上,因为我们得到了这个社会全所未有的尊重!

  我们的民族在曲折中前进,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些伤痛与悲哀成为了历史,今日我们更有凝聚力应对灾难和挑战……

  当看到国家领导人走向长江大堤,走进冰天雪地南方,走在地震灾区最前沿……我们的时代是关注民生,我们的时代是尊重人性的。

  芙蓉镇读后感(二):

  《芙蓉镇》一书,读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这样的鸿篇巨制,总感觉要还能按照故事的脉络继续下去,那该多好啊,留给读者的期待很高,让人不断在回味其中的人生百态。

  开篇就介绍了“芙蓉镇”的名字由来,继而,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登场了。她的故事由此展开叙述了,和丈夫在逢圩就卖豆腐,她家的小摊十分红火,生意火爆,做生意的窍道,就在于做实、做细,手脚勤,嘴甜。

  她和丈夫的小日子过得殷实,立刻就盖起了楼房,人生就是大起大跌,没有一帆风顺,她受过的打击磨难,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慢慢消化磨难,解决问题,即使,每一天重复的干扫院工作,她也能一丝不苟的完成,这样的精神令人佩服,无论时局变迁,还是遇到天大的困难,都能从容应对。

  芙蓉镇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看的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华先生的《芙蓉镇》了。这篇十六万字的长篇小说,古华先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而我,也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部小说,可见这部小说的魅力之大,我也确确实实被它引人入胜的情节与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谈到《芙蓉镇》,我们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华。古华先生生于1942年,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据资料记载:古华先生的家乡是着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歌,给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从农业专科学校肄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大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却是在“三中全会”之后。他认为正是全会精神提高了他“认识生活的本事和剖析社会、人生的胆识”。《芙蓉镇》就在这个时期内创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创作成功也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镇》描述了1963—1979年间我国湘南农村的社会风情: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农村经济刚刚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发了点儿“小财”,并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但却被被李国香和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之后“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所以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玉音、秦书田、黎满庚、谷燕山等人最终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王秋赦发了疯,每一天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芙蓉镇》情节曲折,矛盾突出,在丑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并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芙蓉镇》的人物描述也相当成功,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劳美丽、热爱生活、渴望感情的胡玉音,以“癫”狂方式对抗这个“癫”狂时代的秦书田,“政治闯将”、灵魂扭曲的女人李国香,无知无能,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品行恶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社会的变迁,并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芙蓉镇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完美与丑恶。[由www.geyan123.cn整理]

  首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芙蓉镇虽小,但它是各种人物性格相交汇的一个小社会。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个性愈突出,性格愈丰满,小说就愈能广泛深刻地再现社会复杂面貌。古华先生把人物的描述与整个时代大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齐,让人觉得这是贴切,具有风格的社会内涵。其次,古华先生的取材也异常好。《芙蓉镇》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那场浩劫的态度。古月先生在对这段历史的再创作时以批判为主,但也不乏客观理性。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冷静客观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图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选材也是读者所感兴趣的、愿意理解的,不仅仅不向某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那样较之无味,并且还能让像我这样的90后觉得耐人寻味。当然,小说之所以吸引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古华先生的语言生动、幽默、丰富、形象,在《芙蓉镇》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乌龟不笑鳖,都在泥里歇。都是一样落难,一样造孽。”、“王支书,我们

  ,我们总还算是人呀!再坏再黑也是个人……就算不是人,算鸡公、鸡婆,雄鹅、雌鹅,也不能禁我们婚配呀!”奉书田这些话,有着鲜明的个性,经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备受磨难,混世、乐天,任打任罚,玩世不恭的小知识分子活生生的呈此刻我们面前。“他生成就不是个正经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个跑公差吃活水饭的人。两三年下来,他田里草比禾深,土里藏得下鼠兔。之后他索性算它个球,门角落的锄头、镰刀都生了锈。”这生动的语言描述将王秋赦好吃懒做、不事农桑、坐吃山空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些那个时代的标语,运用在文章内,使读者不仅仅不就得“过时”,反倒是作者语言幽默的一种表现,让读者在笑过这些无知、愚昧的话后,更是笑这个时代的无知与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总之,《芙蓉镇》的风雨是一个历史缩影,无论是它的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描述都是值得称道的。正是这成功的情节刻画与人物描述,使得《芙蓉镇》不愧为一部文质兼美的小说。

  芙蓉镇读后感(四):

  “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这是小说最终秦书田告诫李国香的话。也许直到这时候,李国香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李国香,最初的饮食店经理,仗着自我在县委工作的舅舅的关系,在政治上得到很多优势。但此人虚荣心极强,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红火,觉得抢了自我的风头,心里产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对于粮站主任谷燕山的示爱遭到拒绝,更是怀恨在心。于是,一系列的活动就此展开。

  胡玉英夫妇靠辛勤劳动挣来的钱,在芙蓉镇盖起了新房,却被以李国香为首的所谓革命分子作为了斗争的对象。先是在“四清”运动中被划为富农,被迫撤掉豆腐摊子,丈夫也被逼自杀。与胡玉英有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黎满庚在压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为保管的1500块钱,秦书田当众下跪。接下来“***”胡玉英更是成为批斗的对象,被要求与秦书田一齐每一天去扫大街。两个同命相连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顾,渐渐产生了感情。当两人写申请结婚的时候却因为自我是“五类分子”而被无理的拒绝。

  李国香一向单身,感情生活十分空虚,当听说胡玉英与秦书田要登记结婚的时候,嫉妒心理再次爆发,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将两人当众逮捕。在挂着“***胜利果实”的条幅下,秦书田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是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正常人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正当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反而成为被批斗的活靶子。这是一个被少数人利用,以革命的名义来到达个人目的运动。胡玉英的杯具正是李国香等一系列“政治闯将”一手策划的,是由于他们的嫉妒心理导致的。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秦书田。当他被划为右派遭斗争的时候,显示了他极大忍耐力,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在自我遭到胡玉英的指责时,他说“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心态。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他告诫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样的一种坚韧,只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顽强地坚持到了最终。当他出狱后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批斗自我的李国香,他不仅仅不计较往日的仇与恨,反而耐心地劝告“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书田身上反映出来的坚韧、大度、忍耐、乐观,在日益浮躁的今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学习。

  小说整篇都是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到处都是革命,到处都是错误,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国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唯一使人感到一丝温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因身怀有孕被批准监外执行,这多少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小说的结局很是发人深省。吊脚楼倒了,王秋赦疯了,黑暗的岁月结束了,秦书田从监狱回来了,李国香到省里去和一个离过婚的干部结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开起来了,谷燕山官复原职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复了平静,共和国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胡玉英与秦书田辛勤劳动,一个善良卖力气,一个聪明有才智,我想他们也许会成为共和国首先富起来的人。李国香,秋后的黄花,尽管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也许会很有钱,政治上也会如鱼得水,但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改革开放之后共和国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想如果写一部续集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写的,也许在暑假我就会去完成这个任务。

  芙蓉镇读后感(五):

  读《芙蓉镇》缘起它的作者——古华,读书时省下钱买了后却只看了几页便被搁在一角,也许是那时考试时间紧不得不停了它,也许是兴趣不大,自我也已记忆不清了,工作后它就一向放在书架上,忽然有一天整理书架才想起这本未曾读完的作品,急迫之心可想而知。

  芙蓉镇原名王村,王村古镇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芙蓉镇》以它那散发着浓郁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这一点。他写古今新旧风俗,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资料,“革命”和“造反”换来的市场萧条;“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三忠于四无限”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新风”恶俗,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种种虚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供给了典型的、独特的氛围和环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经济生活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那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是镇上“圩期”的变化,便是百姓们生活情状的一个标志。芙蓉镇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之后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半月圩又改为五大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将俏丽善良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耿直义气的“北方大兵”谷燕山

  、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满庚、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

  小说最终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忙着治理芙蓉河;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又忙着“采风”;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前襟上挂满了像章,声音凄凉地喊着:“千万不要忘记啊──”、“***,五六年又来一次啊──”“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像鬼魂幽灵徘徊在芙蓉镇。

  的确,如今哪座城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夜深人静是想过去与此刻的世道,也想人与人之间的可喜与可悲。由此感叹:对于浅薄者,宽容是蓝天的深邃;对于偏执者,宽容是大海的辽阔;对于落拓者,宽容是夏夜迷人的星斗,为你点燃生命的活力;对于悲观者,宽容是冬日温暖的阳光,为你烘焙冷都的期望;对于受挫者,宽容是温厚的手掌,搀扶着你摇摇欲坠的信念;对于迷途者,宽容是黑暗中坚守明亮的路灯,夜夜等候你的皈依……

  芙蓉镇读后感(六):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文化大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能够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但若拘泥于规矩,文学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数学题,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这一点上,古华先生跟路遥颇为相似。

  《芙蓉镇》是以写时代为目的的小说,人物是古华先生表现时代的工具。或者说,芙蓉镇是浓缩了的文革背景下的中国,《芙蓉镇》上的人物,是文革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述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可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可是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可是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文化大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供给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文革的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齐反思人性。

  芙蓉镇读后感(七):

  《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革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革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革最终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我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样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应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进取、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时代的我们更不应屈服于小小的困难。想想胡玉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乐观、自信、坚强呢?

  芙蓉镇读后感(八):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读物。它的资料朴实,的的确确是改革初期的生活情景。主人公的悲惨经历让我们十分地感慨。

  主人公胡玉音是一位新生的“富农分子”。那时候谁有钱有势,政府就打击谁。胡玉音因和丈夫一齐卖豆腐卖猪肉挣了点本钱。而李国香的出现让这平静的芙蓉镇变得十分“热闹”。因为李国香的出现也让胡玉音的生活变得悲惨。

  读了《芙蓉镇》一书,我心生感慨:如果没有李国香,那就不会有胡玉音的悲惨经历了。而胡玉音的经历又正证明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错误做法。如果没有李国香的话,那整本书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芙蓉镇读后感(九):

  放假期间,我阅读了一篇长篇小说《芙蓉镇》,作者是古华。这部小说是对历史进行深切的反思,对极“左”路线破坏下的中国农村生活进行了深刻描绘的作品。这部小说,就像是作者说的,是唱了一曲严酷的乡村之歌。然而,在这部作品之中,严酷之中见深情,但它同时又是一曲来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赞歌,倾注着作者对党的三中全会路线和政策的由衷热爱。

  在这部小说里有不少的声色并作的风俗画面。那夹岸长满木芙蓉的一河碧波,那边远山镇青石板街上的鸡鸣犬吠,那五岭山脉腹地里悠扬的民歌,多么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在那里民风淳朴,人们有互赠吃食的乡情,每逢赶圩,更是繁华热闹。

  这部小说也描绘了这样一段历史。刚开始芙蓉姐的米豆腐摊子交了好运,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可是好景不长,行情又变。到了十年浩劫,芙蓉镇“街容”大变,变成一条红彤彤的“语录街”“标语街”“对联街”。“检举揭发箱”赫然在目,王秋赫的民兵小方队四处警戒。不要说“资本主义的浮鱼们”不敢在圩场露面,就是狗、鸭、鸡、兔、蜂这类小动物,也在“四不养”的条款下销声匿迹了。此时正如小民们的一首口诀所说,“死懒乱跳,政府依靠,努力生产,政府不管,有余有赚,政府批判”。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当年是互赠互吃,如今是互不窜门,原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刻是“阶级阵线分明”。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仅有十几岁的娃娃不知厉害,不肯就范,但经过几回鼻青脸肿的教训之后,才不做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动,小小年纪就晓得唉声叹气……

  这些真实的生活画面,虽写风俗的变异,实是写社会的变易,蕴含着令人咀嚼不尽的社会资料和人生真谛。如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周年,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现代化的大型企业,时尚发展的人民生活。社会鼓励劳动,进取扶持个体,大家互帮互助,和谐和睦。如果芙蓉姐能够看到今日,该是怎样的心境。历史总爱开些玩笑,非典的肆虐,但中国人民心中始终有着和芙蓉姐一样完美的愿望,不屈抗争,执着追求,再大的困境逆境我们也走了出来。了解过去,更让我倍加珍惜此刻的生活;感怀历史,此刻更有沉甸甸的职责感去创造历史。“小社会”的动新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豪情满怀建设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

  芙蓉镇读后感(十):

  古华的《芙蓉镇》,今日上午在数据课上刚刚看完,感觉还不错。

  又是一部史书,讲述的是是粤湘桂交界处的一个小镇在中国60和70年代的故事。经过几个人物人生的沉浮经历,反映了文革前后时期的中国的风云变幻的社会和不一样的人物的命运以及百姓思想的变迁,同时这本书也挺红的,红军的红,一向歌颂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感觉跟《平凡的世界》挺像的。可是跟《平凡的世界》不一样的是,《芙蓉镇》的篇幅比较短,人物也比较少,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没出这个镇子,写这本书古华没把战线拉长。

  里面有一句话我异常喜欢,“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主人遭受批斗的时候,生活简直生不如死,可是最终活了下来,平反后获得了生命的重生。

  最近看人朋友圈分享:考上人大的一个跟我同在山东高考,同一届的大二在读学生王尧自杀了。平时他爱写诗,似乎看破了世界,不想忍受世间的污浊。

  怎样说呢,我这位转载的朋友,评论的很好,我也来引用一下:“诗是让生命更完美的延伸,而不是中断的借口”。

  不少作家都是想不开,自杀身亡的。

  惋惜啊,期望他们安息。

  《芙蓉镇》的主人公生不如死地活着也未曾没研究过自杀,可是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像牲口一样活着”,管什么所谓的尊严,就是要“死皮赖脸”地活着才有期望,生命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舍生取义是另一回事,这不能相提并论)我挺佩服老秦的那种潇洒的心境,每次被批斗游街都是昂首挺胸,“你们爱咋地咋地”。人们都喜欢去动物园看猴子,殊不知,人家猴子说不定在动物园看游人玩呢……

  芙蓉镇读后感(十一):

  以前从未听说过《芙蓉镇》这部作品。也从未听说过古华这位作家为何许人也。也许是冥之中,上天注定要我和他邂逅在图书馆——一个浪漫的地方。

  随意翻开《芙蓉镇》,吸引我的是一句方言——“老表”。顿时让我们之间感到无比的亲切。于是乎拜读之。

  我从未对小说的结构、文字进行什么解构分析,也没有那种兴趣。我不是文科专业,我喜欢就是小说给我的那种感觉,读古龙,感受一种潇洒;读金庸,感受一种儒雅、正派;读尼采,感受一种思辨;读沈从文,感受一种纯净……

  那《芙蓉镇》给我什么感受呢?这个我没有感受到,可是作者将我的思绪引导了他描述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在我的只是架构里,对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没有太多的知识和影像的记忆。明白就是这回事我们在建国初期由于执政经验的不足,以及一些个人崇拜的严重等等原因导致了执政上的错误,给我国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一向以来,我对于这种解释还是十分理解了,试想谁能无过呢?明白今日我才提醒我要用自我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这段历史。

  在那个历史阶段有太多的人遭受着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煎熬,毁掉了多少本能够幸福美满的家庭,毁掉了多少情比金坚的友谊,毁掉了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道所以我们就应当反对党吗?当然不是!我们更应当仔细学习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想想我们此刻正常的社会轨道,是多少个幸福家庭,多少个生命,多少人挨批挨斗换来的。仅有更加珍惜此刻我们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学习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当学会自我思考,自我看待问题。那段历史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盲目的崇拜是多么的可怕(个人认为:没有知识是导致盲目崇拜的根源)。虽然我们国家内有很多有识之士反对,可还是当没有知识的人占的主力位置的时候,那好似多么的可怕呀!

  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芙蓉镇》。

  芙蓉镇读后感(十二):

  “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这是小说最终秦书田告诫李国香的话。也许直到这时候,李国香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李国香,最初的饮食店经理,仗着自我在县委工作的舅舅的关系,在政治上得到很多优势。但此人虚荣心极强,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红火,觉得抢了自我的风头,心里产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对于粮站主任谷燕山的示爱遭到拒绝,更是怀恨在心。于是,一系列的活动就此展开。

  胡玉英夫妇靠辛勤劳动挣来的钱,在芙蓉镇盖起了新房,却被以李国香为首的所谓革命分子作为了斗争的对象。先是在“四清”运动中被划为富农,被迫撤掉豆腐摊子,丈夫也被逼自杀。与胡玉英有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黎满庚在压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为保管的1500块钱,秦书田当众下跪。接下来“文化大革命”胡玉英更是成为批斗的对象,被要求与秦书田一齐每一天去扫大街。两个同命相连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顾,渐渐产生了感情。当两人写申请结婚的时候却因为自我是“五类分子”而被无理的拒绝。

  李国香一向单身,感情生活十分空虚,当听说胡玉英与秦书田要登记结婚的时候,嫉妒心理再次爆发,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将两人当众逮捕。在挂着“文化大革命胜利果实”的条幅下,秦书田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是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正常人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正当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反而成为被批斗的活靶子。这是一个被少数人利用,以革命的名义来到达个人目的运动。胡玉英的杯具正是李国香等一系列“政治闯将”一手策划的,是由于他们的嫉妒心理导致的。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秦书田。当他被划为右派遭斗争的时候,显示了他极大忍耐力,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在自我遭到胡玉英的指责时,他说“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心态。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他告诫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样的一种坚韧,只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顽强地坚持到了最终。当他出狱后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批斗自我的李国香,他不仅仅不计较往日的仇与恨,反而耐心地劝告“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书田身上反映出来的坚韧、大度、忍耐、乐观,在日益浮躁的今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学习。

  小说整篇都是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到处都是革命,到处都是错误,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国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唯一使人感到一丝温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因身怀有孕被批准监外执行,这多少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小说的结局很是发人深省。吊脚楼倒了,王秋赦疯了,黑暗的岁月结束了,秦书田从监狱回来了,李国香到省里去和一个离过婚的干部结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开起来了,谷燕山官复原职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复了平静,共和国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胡玉英与秦书田辛勤劳动,一个善良卖力气,一个聪明有才智,我想他们也许会成为共和国首先富起来的人。李国香,秋后的黄花,尽管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也许会很有钱,政治上也会如鱼得水,但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改革开放之后共和国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想如果写一部续集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写的,也许在暑假我就会去完成这个任务。

  芙蓉镇读后感(十三):

  最近看的小说,似乎都是写建国后到*****结束这段时间的作品,《将军令》也是,宿舍里,每一天也调侃地那个年代专用的语言。

  古华的《芙蓉镇》,一个有些闭塞的,民风纯朴的,落后的小镇,也被这场运动所侵袭着。一本书下来,都让我能背毛泽东语录第一条了,谓“敬祝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在今日看来,很多可笑的,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个活力燃烧的岁月,确实发生了。老实无比的人成了黑五类,勤劳致富成了走资派,当官的成了阶下囚,下流卑鄙小人仗了权,永无止境的批斗,折磨,承受不了的,自我结束了自我的生命。胡玉英之后被平反了却怕再来各文革,所以继续每一天扫大街。舆论的压力是十分强大的,在当今的社会是这样,在那个社会也如此。

  古华的这本小说是比较写实的,大多都是自我所观察到的,甚至经历过的一些事。以前高中的时候,我总觉得难以了解那段十分时期的一些人,一些事,此刻发现,读这些小说,能帮忙我们好地了解,简直是活生生地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的生活。

  有时我们会想,为什么,那个时代,人们的有些行为,是如此的荒诞不经,难以理解。我想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改革开放,国人普遍思想单一的缘故吧。国人的思想里,仅有一个国家,一个党,一种政治生活,更何况是芙蓉镇这样闭塞的小镇。到外面走了一次回来,带点外面一些消息,所谓斗争的方法,就能在那里引起轰动。同时,也使古老的小镇原本纯朴的民风黯然失色,原先的人们,邻里之间,有好吃的,总要互相赠送,之后,为了保全自我,都早早关门,也是一些人性,得到扭曲,也使得一些人,梦想混乱。被错误划分的人,长期受到压迫。可是,大部分的人,还是有同情心的。

  改革开放,错划的人平反,小镇重新繁荣,市场又兴起了。可是,我觉得的,这样的繁荣,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繁荣了,开始进入慢慢地,道德失落的年代了。虽然,小说到结束是赞美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可是,新时代的到来,到如今,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回到小说开头对芙蓉镇最初的面貌描述看一下,那个美,真是可说。可是最终,芙蓉河里,没有了鱼,没有了虾,两旁没有了水草,水也不是绿色的了,因为一上一下建造了酿酒厂和造纸厂。这是否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要赞美的时代?我也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是提高的。可是,为什么,总感觉,我们失去了很多,空虚了很多,总是无法使自我的生命变得饱满?

  芙蓉镇读后感(十四):

  这个学期我看的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华先生的《芙蓉镇》了。这篇十六万字的长篇小说,古华先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而我,也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部小说,可见这部小说的魅力之大,我也确确实实被它引人入胜的情节与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谈到《芙蓉镇》,我们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华。古华先生生于1942年,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据资料记载:古华先生的家乡是着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歌,给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从农业专科学校肄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大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却是在“三中全会”之后。他认为正是全会精神提高了他“认识生活的本事和剖析社会、人生的胆识”。《芙蓉镇》就在这个时期内创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创作成功也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镇》描述了1963—1979年间我国湘南农村的社会风情: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农村经济刚刚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发了点儿“小财”,并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但却被被李国香和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之后“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所以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玉音、秦书田、黎满庚、谷燕山等人最终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王秋赦发了疯,每一天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芙蓉镇》情节曲折,矛盾突出,在丑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并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芙蓉镇》的人物描述也相当成功,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劳美丽、热爱生活、渴望感情的胡玉音,以“癫”狂方式对抗这个“癫”狂时代的秦书田,“政治闯将”、灵魂扭曲的女人李国香,无知无能,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品行恶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社会的变迁,并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芙蓉镇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完美与丑恶。

  首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芙蓉镇虽小,但它是各种人物性格相交汇的一个小社会。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个性愈突出,性格愈丰满,小说就愈能广泛深刻地再现社会复杂面貌。古华先生把人物的描述与整个时代大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齐,让人觉得这是贴切,具有风格的社会内涵。

  其次,古华先生的取材也异常好。《芙蓉镇》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那场浩劫的态度。古月先生在对这段历史的再创作时以批判为主,但也不乏客观理性。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冷静客观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图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选材也是读者所感兴趣的、愿意理解的,不仅仅不向某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那样较之无味,并且还能让像我这样的90后觉得耐人寻味。

  当然,小说之所以吸引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古华先生的语言生动、幽默、丰富、形象,在《芙蓉镇》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乌龟不笑鳖,都在泥里歇。都是一样落难,一样造孽。”、“王支书,我们,我们总还算是人呀!再坏再黑也是个人……就算不是人,算鸡公、鸡婆,雄鹅、雌鹅,也不能禁我们婚配呀!”奉书田这些话,有着鲜明的个性,经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备受磨难,混世、乐天,任打任罚,玩世不恭的小知识分子活生生的呈此刻我们面前。“他生成就不是个正经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个跑公差吃活水饭的人。两三年下来,他田里草比禾深,土里藏得下鼠兔。之后他索性算它个球,门角落的锄头、镰刀都生了锈。”这生动的语言描述将王秋赦好吃懒做、不事农桑、坐吃山空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些那个时代的标语,运用在文章内,使读者不仅仅不就得“过时”,反倒是作者语言幽默的一种表现,让读者在笑过这些无知、愚昧的话后,更是笑这个时代的无知与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总之,《芙蓉镇》的风雨是一个历史缩影,无论是它的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描述都是值得称道的。正是这成功的情节刻画与人物描述,使得《芙蓉镇》不愧为一部文质兼美的小说。

  芙蓉镇读后感(十五):

  复活节,比较悠闲的几天,翻看了大陆小说“芙蓉镇”。

  小说情节并不复集,是描述一个山区小镇的几户人家在文革前後十几年的不一样遭遇。对於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的人来讲,是十分沉闷的。记得十几年前,由这部小说改拍成的电影来香港上影,我们一大幚朋友去看。不一样的人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几个香港长大的年轻人大叫很闷,看到斗争牛鬼蛇神的场面又哈哈大笑。而那几个从内地来的朋友却看得心境沉重,久久不能言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做豆腐小贩,勤劳致富的女主角被人批斗,没收财产,而好食懒飞的人却能够不劳而获,靠斗争他人好食好住,飞黄腾达。今日再看这部小说,印象最深仍然是这些。

  今日上班走过中环,又见到标语号召准来港大陆孕妇上街游行,向政府要求医疗福利。回归这十年来,不断有人“爲民请命”,先是“贫穷人士”“新移民”,再是“南亚难民”“外地爱滋病人”,此刻又是“准来港大陆妇人”和“港产大陆bb”,完全不问这些人对香港的贡献,一味要求政府支出福利,难道钱真的能够从天上掉下来,从树上长出来的吗?到最後,是否又要用“行政手段”再行“分配财产”,建立一个“公义”社会,消灭“贫富悬殊”?

  我不敢再想下去,但愿在“芙蓉镇”发生过的故事不要在香港再重演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