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龙廷洋大臣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10篇

《龙廷洋大臣》是一本由[英]查尔斯·德雷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一):洋大臣的晚清人生

命运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它难以预测以及万物相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特定的时间段在特定的空间下会对未来产生无数深远的影响,而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却让人捉摸不透,也可以叫命运的迷雾。

本书用包氏父子的人生经历再现了近代中国1863年到1923年之间的历史,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当时中国的风情文化,以及包氏父子的见闻,期间,包氏父子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值得我们纪念。抛去一些民族观念,仅以贡献来说,他们父子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融合加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名副其实的洋大臣可以说对中国是有大贡献的,例如包腊翻译《红楼梦》撰写《广东史》参撰《中国辞汇》等文献就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还有训练中国新式军队、组织中国首次参展世博会等。而包罗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守住了中国海关资金,避免金融恐慌等,在见证历史方面也曾目睹袁世凯刺杀事件,辛亥革命与军阀混战。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这父子二人其实就是一部活历史,并且对中国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即使严格来说他们也算是侵略者中的一员,但落后就要挨打,说到底还是当年中国不够强大。本书中父子二人的人生间接的帮助了中国,但这样的帮助说到底没有自身强大来的痛快,不是么。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成完全的小说形式,而是在讲故事的同时辅以包氏父子自己写的大量日记,特别是包腊,简直就是日记小王子,遇到的只要是新鲜事就记录下来,可以说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提供了非常多珍贵的史料。而也正是因为由于大量的日记,作者把他们人生串联起来也更加方便了一些,并且很好理解。手法也很娴熟,第一视角与第三视角的转换非常自然,感觉不到生硬的痕迹,两个字,流畅。

也就是说虽然本书看似明面主要讲这一对父子,但实际上我是当成年代游记来看的,里面对于当时中国国情的描写都很写实,并且触目惊心,用包腊的话来说“这个帝国停滞不前,人民思想麻木,目光呆滞。”这样的文字在书中比比皆是,让人看的很难受,但我认为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去了解,以史为鉴。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随后几十年的发展趋势。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被蚕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清廷根是内忧外患。当时清朝政府的外交、经贸、海关等重要主权和清廷收入的重要来源的几个部门都被洋人所把持,形成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很奇怪的现象,即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却由他过人来把持,的确是一大“奇观”了。由此可见,腐败的清廷已开始走向衰亡,积重难返只能任人宰割了。

当时的中国海关,隶属清廷,却由英国人掌控,管理者几乎全是欧洲雇员。这些人名义上是中国的洋大臣,实际上他们却比中国本土的大臣、大员享有更多的特权,比如说高额的工资收入(这其中当然包括外国人拿的各种好处费和回扣)。而包腊就是这一千多号洋大臣中的佼佼者,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臂膀;其子包罗则是赫德继任者安格联的心腹,常年代理税务司职责。由他们的经历,我们便可以很好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话又说回来,清廷毕竟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特别是清朝建立及其前中期都是一个厉害的王超,只是到了晚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龙廷洋大臣》就是讲述的晚清时期,外国人包腊父子在中国朝廷当差负责海关贸易的传奇经历。这段经历经由外国人的视角展开,可以从另一个深层的角度窥视清廷走向落后、衰亡的原因。

本书通过大量中国海关文献、家族档案和口述资料等史料,英国学者查尔斯·德雷格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包腊、包罗父子执掌中国海关的故事。1863~1923年,包腊父子先后加入中国海关,切身经历了随斌椿出访欧洲、率中国使团首次参加世博会、见证中英联合舰队的组建、训练中国军队、抵抗日俄吞并中国、辛亥革命与帝制复辟等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包腊与包罗的生平经历,中国海关洋员群体,以及当时的政治、外交和沿海通商口岸的社会变迁跃然纸上。

其中,包腊父子的日记包含了晚清时代中国官场、外交、经贸、民间等几乎所有活动的文字记录,很多描述比较生动,按照典型欧洲人的叙事风格进行讲述,很多场景比较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述参加世博会的那一段经历,既指出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成就,也指出了晚清的没落迹象,两相对比,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龙廷洋大臣》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讲述了外国亲历者眼中近代以来的中国,是一部认识自身、反观自身的一本传记类读本,通过这本书我们认识了一个逝去的时代,但是对于“落后就要挨打”的体会只能是更深了。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三):洋大臣及近代中国的写照

《龙廷洋大臣》是由查尔斯?德雷格著作的,它讲述的是晚清政府的海关税务司包腊、包罗父子俩的经历。通过这两个人物来进一步描绘了洋人眼里的近代中国以及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现状,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全面的诠释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书中更有历史资料、两父子的日记、书信加以佐证,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洋大臣,更多的是折射出晚清到北洋时期中国的衰败与混乱,艰难与屈辱。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史。

《龙廷洋大臣》

书中的开头以回忆的方式讲述包腊的家族和他以前的经历,诙谐的词句显得幽默风趣,特别的有意思。包腊从被无处不在的肮脏邋遢、困苦不堪的晚清破败景象深感恐惧,到迷恋中国的生活,这种明显的心里变化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近代中国在这些大多数的洋大臣眼里是一个金银满地、奢华无比之地,而中国人一个个的都软弱无能、愚笨至极,所以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捞金的好地方。只要干上几年便可以金满钵盆、颐养天年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洋大臣都是这么认为的,比如包腊、包罗父子就是例外。

正在走下坡路的晚清中国一日不如一日,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不安、百姓人心惶惶,到处都是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而与上海租界区的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压抑。

近代中国现状“每个中国人,不管他是官员,还是军事冒险家、商人、店主,或是农民,总是生活在灾难的边缘。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人也许会经常觉得自己所处的根基一点都不牢固,但在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实际上连安全的根基都没有。”

面对苦难的到来,中国人选择逆来顺受,毫无反抗之心,一切都靠“忍”。而掌权者却及时行乐,他们认为权力就是法律,金钱就是保障,所以只要自己掌握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中国,丝毫不顾国家利益。而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中国人觉得自己出身高贵,外国人都是强盗、野蛮人。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可悲的,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欺负中国人。最终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不平等条约

洋大臣包腊刚来中国时也十分有趣,学汉语艰难、中国人的讨价还价、第一次吃中国菜等,让这位来自西方的洋大臣对中国有所了解了。他们两父子先后经历了世博会、义和团之乱、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混战等大事件。他们是洋人,却为中国鞠躬尽瘁。在一次次绝境中,包罗为守住中国的海关资金而全力以赴。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海关管理机制,从未停止学习中华文化与礼仪习俗,他们是真心热爱中国这片土地的人。

包腊和小包罗

而包腊在中国期间编撰《广东史》、翻译《红楼梦》前八回、参撰《中国辞汇》,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参考资料,他的日记与书信详细的叙述了晚清中国的现状及洋大臣眼里的中国与中国人,是近代中国的生活写照。他率领首个中国使团访欧、组织中国首次参展世博会,将中华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他们是西方使者,却为守护中国而来。他们是晚清的洋大臣,也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者。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四):小人物 大历史

学生时代,我们就从书本上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概况,从那些零零散散的资料中我们知道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满清政府的昏庸、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海关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成为中外双方权利和博弈的产物,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沧桑。今天,通过分享父子两代人与中国海关的故事,带我们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再次去解读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框架。

包腊、包罗父子两人先后效力中国海关,从1863~1923年,从西方到东方,从天津到上海,再到广州、宁波……他们在华夏大地上穿梭,他们切身经历了随斌椿出访欧洲、苏州洋枪队抗击太平军、率中国使团首次参加世博会、见证中英联合舰队的组建、抵抗日俄吞并中国、辛亥革命与帝制复辟等历史重大事件。通过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日常起居到宦海沉浮,从学习到工作再到婚姻,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带读者见证了当时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身临其境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

和一般的作品有所不同,从文字的讲述以及后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治学的认真和严谨。他通过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包氏家族的档案和中国海关资料,以及对多位曾与包罗在中国共事朋友的采访,力争最大程度去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从包腊年轻时跟随加里波第在意大利行军打仗的笔记阐述中,我们就可见内容的翔实、客观与可信。尤其是两位翻译老师为了方便研究者考核,将书中涉及到的相关名称都附上英文原文,以及尽量保留原著索引,让这部人物传记的历史价值更显突出。

近年来,关于讲述西方人眼中近代历史的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那部《西洋镜》系列丛书,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述当时中国的现状,图文并茂,让人体味良多。他们是海关一千多号洋大臣中一员,与赫德等名人相比,他们只能算是东西方交流人群中的沧海一粟,但是从这本《龙庭洋大臣》的讲述中,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晚清到北洋这个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主权的丧失、涉外制度的变革与混乱及外交的艰难、痛苦和屈辱,见证了历史的起起伏伏。

从父子两人在异国他乡游历的经历和背景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不同世界下文化认知和世界观的巨大差异和改变。尽管在那个时代下作者对中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有限性和片面性,但是从戴宁老师“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做了”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做的贡献,他们在对外参展、文化传播、植物研究等方面的成就无法抹灭,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重新正视那段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汲取经验和教训,不让过去的错误再次发生,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包氏父子为中国效力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而我们为国效力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龙廷洋大臣》读后感(五):洋人与中国海关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曾经长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怪相,在中国的海关衙署内办公的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反而是黄发碧眼的欧洲人堂而皇之坐在大堂之上,颐指气使,好不威风。作为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被外国人把持几十年之久的状况,不能说是仅此一家,但也是极为稀少的存在了,只是这种稀少,带给国人的是深深的屈辱与无奈。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大清朝了,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那段对于中国来讲无限屈辱的历史,只有铭记过去,才不会在重蹈覆辙。 《龙廷洋大臣》是海关洋员传记丛书的一种,本书的主人公包腊、包罗父子曾经是大清海关的二品客卿,可谓是位高权重了。从1863到1923年的60年里,父子二人先后加入大清海关,与当时海关的一把手赫德相比,二人不论是从地位还是威望上都与之相差甚远,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却见证了一系列当时中国诸多的第一次或是诸多的历史大事件。参加世博会,经历义和团之乱,袁世凯复辟等等,可以说他二人的经历,足以见证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如何江河日下,一日不复一日的。这个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它就在那里,冷眼看着当时的中。但是平心而论的话,作为洋人主政一国海关衙署,虽然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在任上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用更科学的管理手段去处理海关内外一系列繁杂的事物等等。这或者也是当时包氏父子史料危及的了。 《龙廷洋大臣》在内容编写上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是洋大臣,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将目光聚焦于其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日子,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将父子二人在来到中国之前的各种经历,为我们梳理了一遍,这种记叙方式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深为必要。一个人早些年的生活经历,势必会对其在以后漫长人生岁月中的各种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就像包腊一般,如果没有他早年在意大利与加里波堤一同并肩作战的经历,或许也不会有他后来在海关衙署内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罢! 本书除去对包腊父子生平经历的描述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可以为我们折射出一幅当时中国的真实生存场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他们在海关内的每一步,每一个决定,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有了他们的经历,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认识对对待那个时候的中国海关到底是什么模样。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