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特别是从1927年到1937年被称做中国大学的黄金十年,建立了一批有名的国立大学,除了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几所,本篇继续给大家介绍的是这期间的著名的六大国立师范大学的的前世与今生。
国立北平高等师范大学。这是在1931年由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后起的名字。七七事迹之后,该学校曾经被迫迁往西安一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一部分教职员工回到了北平,另一部分则留在了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为这两所高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北师大是被加强的大学,如今在国内师范名类大学仍然首屈一指。北师大当然以师范类专业见长,不过他们的基础理论也是非常优势的,比如数学。
捎带的提一下,当年北师大在西北留下的精英组建的西北大学地处西安,是当今211工程大学,不过西北大学更愿意把自己的根归在陕西大学堂的名下。另一所西北师范大学虽说地处兰州,但是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的14所大学之一,是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还要提一点就是,该校虽说是师范大学,但是它的省部共建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相关学科建立,积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具有较雄厚的研究优势。大家如果对专业特别在意的话,可以关注这一点,就是说师范大学里也有非师范类的强势专业。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大学。这所大学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原因可以说是变化多端,说法也就有很多了,简单点说吧。它在1921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在1927年又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接下来分别换过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至到今天在大陆叫南京大学,在台湾1962年又建了国立中央大学。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被折的七零八碎的,现在和它有密切关系的大学在大陆分别有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上财、上海体院、上海海大、南师大、南农大、南林大、南工大、南信大、江苏大学、常洲大学、西工大、四军大、电子科大、重庆医大、上海医大、华东政法大学。这里面的排序我也不分先后了,大家自己数数吧,这中间有多少今天还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啊,可见当年这大学的实力有多么的强大。如今,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理性,南京大学本身也逐渐恢复其本来的强势优质大学的面目。
这里就解释二件事:一件是由于当年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大学确实曾经改名叫过国立东南大学,所以,东南大学在自己的校史上更强调自己的血统正宗,这个是有道理的,但是总体实力确实不如现在一墙之隔的南京大学;另一件,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确实也是不错的好大学,但是无论如何是无法和当地国立南京师范高等大学的名号相提并论的。至于台湾的大学,我不做分析与评论了。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大学。此大学开篇的专业就是英语,在1926年曾经更名为国立中山第二大学,一个第二也显示出当时该校的社会知名度,在1928年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了,是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另外四所分别是清华、北大、浙大、南大)。院系调整时,武大也被拆分的很严重,工科、农科和医科全都被独立或并入其他高校,武大仅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但是可能是武大被拆分的过细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少学校在校史上并不愿意承认有武大的成份,这也是蛮奇怪的一件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刘道玉任校长期间,武大有很多重大的改革尝试,很受国人注目,一时声名鹊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刘院长自己也于1988年被免职了,之后又被同城的华中科大紧紧逼迫,武汉大学的发展一度归于平淡。
去年由重庆大学校长一职上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晓红院士先从给学生配空调入手,反响很大。解决的不仅是学生宿舍的条件问题,而是一种新的办学思路的体现。如今的武汉大学不知能不能再次迎头赶上,真正体现其学大汉,武立国的雄伟气魄来。武汉大学大学现在已经恢复为综合类大学,很多学科都很有优势,但是英语是他们传家的优势所在,经管、法学、生命科学、测绘、水利也是其招牌性的专业。再就是武大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珞珈山、东湖与樱花是其标志性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