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藩篱》经典观后感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藩篱》经典观后感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藩篱》经典观后感集

《藩篱》是一部由丹泽尔·华盛顿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维奥拉·戴维斯 / 斯蒂芬·亨德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藩篱》观后感(一):责任与欲求

“为了看见阳光,我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

来自巴尔蒙特的诗。写得多么形象!仅仅是听着,也叫人感到被阳光照耀。也难怪,巴尔蒙特毕竟是个贵族。衣食无忧,舟游四方,天生与责任这个词没缘分。若是给他强加个责任吧,那则是为梦而奋斗。说白了,仅仅是个人观点,梦想不过是个人的欲求罢了。一个仅为梦想而活着的人,在某种层面上来看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的大儿子一样。为了音乐,他可以34岁时也情愿张口和自己的父亲要生活费,他可以靠自己妻子养活自己,但这又无可厚非。没有任何道德教条法律法规要求人要为别人而活着,不是吗?当然世上也有人选择这种生活,例如电影中的两个角色。一个是露丝,当她在某一刻情愿将自己交付于一个男人时,她也准备好了为其担负后半生的责任。本是二十载的青春,她却安然于平凡,梦想、欲求她何曾没有想过?只不过在其与责任的比较中她全然选择了后者。另一个甘愿抛弃梦想的角色是哪只狗,布鲁,它只存在于特洛伊的回忆和那首歌里。它与露丝的不同在于,它是狗,梦想这个概念它是无法理解的,它只管抓老鼠,守护自己后院前门边的美人就够了。

其余的角色,其实也都在责任与梦想的权衡中徘徊着,犹豫着。他们有的虽然很好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确因为自己没能实现梦想而怨天尤人。有的习惯了别人无条件的对他负责,误以为自己可以像贵族一样可以只为梦想而活时,却软懦地失去了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

每个人都是这样,当自己处在高处,活的如此孤傲,却不怕孤独,因为有着宽阔于天地的胸襟与抱负。一旦自己沉沦时,又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愿意为谁倾其终生。都是空话。缘分为你造就了一段爱情,一场婚姻,都是一个为彼此放下人格的过程,对亲人也一样。所谓放下人格,便是学会在责任和欲求间权衡,取舍。

我们是人,就不应该想布鲁那样平庸。我们也不是贵族,就不应该不负责任,但即便是贵族,失去了责任,也会在浮华中渐渐迷失和空虚。梦想和责任是并重的,甚至有时责任会更重要。因为支持我们活下去的,除了信仰,梦想,更多的是责任。你大可以穷求你的梦想,其实更多是懈怠于享受中,但永远别忘了你身后有多少牵绊。

《藩篱》观后感(二):社会的藩篱,人性的FENCES

片名FENCES的中译名《藩篱》,是近年来翻译的最好的片名,与英文片名发音相近,又同义,而且直指影片主旨,即便没有看电影也先把电影要传达的隔阂的主旨暗示给观众。

二次大战后,五十年代的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片中,观众看到的是底层黑人的世界,除了同为垃圾工的白人朋友,几乎没有几个白人镜头,这是一个隔绝于白人阶层之外的属于黑人的悲惨世界。

影片开头,用简单的镜头和男主特洛伊的喋喋不休,勾勒了特洛伊和他的垃圾工白人朋友的工作环境,一份周薪76美元的工作。甚至做垃圾车司机,也是白人的特权。特洛伊年轻时,作为黑人运动员,极具棒球天赋,却鲜有上场的机会,更不要说被关注。对于黑人,五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遍地藩篱、充满绝望的社会。

影片中,除了特洛伊收垃圾和中间有不足3分钟等待见董事长的镜头,其余所有镜头都没有离开过特洛伊的家、后院和前门的大街。镜头主要人物只有家庭范围的七个人:男主特洛伊及其白人朋友兼工作伙伴、妻子Rose、脑部受伤傻了的弟弟、三个相差十余岁来自三个母亲的儿女。为他生下女儿的情人,只存在于对话中。

如果说家以外的世界充满了社会阶层和种族的藩篱,那么在片瓦之下、没有藩篱的后院之中,这个家庭充斥的是人性的藩篱,两性的藩篱。这个自以为是、卑微、绝望的男人,是这个家的上帝、天神,他的情绪主宰着这个家每个人的情绪,因为,每个人要仰仗他才能活下去。片中,男性是的丑陋,母性是的伟大。支撑一个家,需要男人每周挣来76美元,更要有一个隐忍、勤劳、向往体面的女人操持。

《藩篱》如一扇窗,在丹泽尔黑人式的喋喋不休中,我们看到的是种族隔离下的绝望和人的坚韧与残忍,活下去,体面地活下去,那么难,被人压榨,也压榨别人,没什么可以讴歌,也不能轻贱,也许残存一点人性,但在生物的本能面前,一切又那么渺小,而这本能就是活着、活下去。为这本能,他离家出走、吸毒、入狱、结婚、做最卑微肮脏的工作、侵占弟弟的战争抚恤金、不肯对长子施以援手、掐灭了幼子的橄榄球梦想、诅咒死神……无论如何,他就是要活下去,然而,他还是在剧中先死了。他活得挣扎、绝望,在家里,周末那一瓶威士忌是他最放松最快乐也最喋喋不休的时刻。幼子觉得特洛伊从没有喜欢过自己;对于特洛伊,家庭妻子儿子意味着他的责任,为这份责任他觉得自己被榨干了。他出轨,大概也是从一时的欢愉中忘记这份沉重的责任吧。大概,他从没有想过,这份欢愉会给快被榨干的他增加一份责任。与幼子的争吵后,他向靠近他的死神咆哮。他因为父亲少年离家出走,他的幼子也因为他离家出走天人两隔再未相见,仿若宿命,仿若轮回,无可遁逃。

在社会上,特洛伊是卑微的,他被社会压榨;回到家中,他是主宰,主宰自己的妻子、儿子,带回私生子妻子要替他养育,赶走未成年的亲生儿子他抗拒的是迫近他的死神。Rose的笑或泪,全是因为他;对儿子,他如同对待讨债鬼,他们彼此从未笑过。片尾,葬礼前,透过小儿子的眼睛,观众看到曾经凌乱不堪的后院,围着整齐的硬木藩篱,有一小片耀眼的花草……在这个家看似最有希望的时候,他死了,这个家的主宰和支柱走了……

导演兼男主角丹泽尔华盛顿,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纽约远郊,与影片的故事背景时代重合。

这部影片的上映期,适逢极右翼势力在全球复燃,米国社会分裂加剧白人至上抬头。曾经的藩篱被拆除过,但新的藩篱也在一个个铺设,世界何去何从无人知晓。那么,此时看这个回忆录式的《藩篱》,是不是可以让发热的头脑清醒?也许真到了被榨干的时刻,那就只有死神才能救赎……阿门!

《藩篱》观后感(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面对?是乐观释然还是失落抱怨?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显然男主特洛伊选择了后者。在对生活失望后,特洛伊怼天怼地,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在与他为敌。他把对家人的爱掩盖在责任之下,用严苛的大家长方式把家人圈养在藩篱之中,按时将工资交给妻子,打压儿子的文体爱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不要重蹈自己覆辙,但随之带给家人的也是他的巨大阴影。在藩篱之中,他俨然成了一个暴君。冰冻三尺,私生女的出生像最后一根稻草,压碎了这个家庭。特洛伊建造藩篱努力保护、留住的家人也因为他的藩篱远离了他,这也是特洛伊作为一个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混蛋自找的。特洛伊是可恨的,是可敬的,也是可怜的。 二儿子克里在与特洛伊打了一架后选择离家,正如特洛伊在14岁时与父亲打架后离家;大儿子里昂在追求了半辈子音乐后被送到了济贫院,正如特洛伊曾是棒球明星但53岁仍一贫如洗;特洛伊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母亲,正如罗斯的兄弟姐妹有不一样的父母;等等,生活没有变好,悲剧仍在轮回。 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都贡献了顶级的演技,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单调的场景和包含大量信息的冗长对白都遗留着舞台剧的影子,使电影感大打折扣,显得沉闷无聊。

《藩篱》观后感(四):And we go on.

- I wasn't gonna get that last strike.

I was on first looking for one of them boys to knock me in, to bring me home.

- You should have stayed in my bed, Troy.

- Then I saw the gal, she firmed up my backbone. And I got to thinking that if I tried, I just be able to steal second. Do you understand. Eighteen years I wanted to steal second.

- You should have held me tight. You should have grabbed me and held on.

- I stood on the first base for eighteen years and I thought well, goddamn it, go on for it.

- We're not talking about baseball. We're talking about you going off to lay in bed with another woman and then bring it home to me. That's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We ain't talking about no baseball.

- Rose, you're not listening to me. I'm trying the best I can to explain it to you the best way I know how. It's not easy for me to admit that I've been standing in the same place for eighteen years.

- I've been standing with you. I've been standing right here with you, Troy. I got a life too. I gave eighteen years of my life to stand in the same spot as you. Don't you think I ever wanted other things? Don't you think I had dreams and hopes?What about my life, what about me? Don't you think it ever crossed my mind to want to know other men?That I wanted to lay up somewhere and forget about my responsibilities? That I wanted someone to make me laugh so I could feel good? You're not the only one who's got wants and needs. But I held on to you, Troy. I took all my feelings, my wants and needs, my dreams and I buried them inside you. I planted a seed and watched and prayed over it. I planted myself inside you and waited to bloom. And it didn't take me no eighteen years to find out the soil was hard and rocky and it wasn't never gonna bloom. But I held on to you, Troy. I held you tighter. You was my husband. I owed you everything I had, every part of me I could find to give you. And upstairs in that room with the darkness falling in on me, I gave everything I had to try and erase the doubt that you wasn't the finest man in the world, and wherever you was going I was gonna be there 'cause you was my husband. 'Cause that's the only way I was gonna survive as your wife. You always talking about what you give and what you don't have to give. But you take too. You take, and don't even know nobody's giving.

这一段特别喜欢Viola 还有清早她晒着衣物哼着歌笑着说morning的时候

总说着你不懂我为你都放弃了些什么 我都给了你些什么 我被困在日重一日只能天天算计着怎么喂饱家里的人和修好漏水的屋顶 所以你都不知道我与别的女的相处 并且能由衷大笑 这样的体会对我意味着什么

那那些日夜里我嚼碎少女心吞下去 抹把眼泪 叹口气 再继续held on to you的时候又算什么

yeah well, fuck it.

《藩篱》观后感(五):藩篱的象征

想说的有两点

其一,虽然改编电影了,仍然舞台剧风格浓郁

1 整部电影都没有出现出轨的那个女人。

2 一共有垃圾车 前院,后院 室内 医院等几个场景

3 谈话 情感爆发 归于平静 领悟 等带节奏

演舞台剧一定比演电影累,演这部电影一定比演其他电影累,看这部电影起码比一般现实题材的电影累。

我觉得应该更正一下,豆瓣简介上说特洛伊是先学会棒球后入狱的,电影里应该是先意外杀人入狱,在狱中学会棒球。

其二,对于特洛伊人渣般的一生

我们难道看不到他对自己的犯错过往和社会进步的无视么?

难道看不到他不积极上进总是在埋怨命运的不公么?

难道看不到他蛮横的终结了小儿子运动生涯么?

看不到他私吞弟弟的钱么?

看不到他辜负了18年的发妻出轨一个不知道从哪来的野女人么?

看到的正是电影展现出来的,

不管你看没看出来藩篱象征着特洛伊、如特洛伊一样的芸芸众生的挣扎与苦痛,

你都能看出来特洛伊既承担责任辛苦工作又十足渣的复杂人性。

《藩篱》观后感(六):时代变了 特洛伊

因为缘分来到上海电影节,拿到了组委会票。之前看豆瓣简介,以为是个英雄磨难的大制作,我很好奇男主人公如何因为意外入狱如何错过了他的明星生涯。然而片头开始的只是两个老环卫工人在讲黄段子。他们在自家后院一人闷一口小酒,吹嘘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抬头望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继续明天上班的日子,挣着70多美元一周的工资。 本以为他们安静的生活就会这样持续下去,然而时代变了。

通过抗议,特洛伊拿到了第一位黑人垃圾车司机的工作,他的大儿子晚乐队渐渐有些起色,他的小儿子开始在中学的橄榄球队出人头地……然而他还是那个倔强的与天地斗争的特洛伊,永远不服输,但却害怕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为他有深受战争伤害的弟弟,被种族歧视埋葬的棒球职业生涯......他自己摸索着,找出一套自己做父亲的方式,奉献他认为最好的自己。

他的老婆萝丝是一个勤勤恳恳,有梦想有远见又明事理的好老婆,简直是老婆中的豪杰。

他们的生活就在建一道藩篱的日程中进行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特洛伊告诉萝丝他出轨了,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这时萝丝第一次显示出她脆弱的一面,一个在丈夫入狱时独自抚养孩子15年的母亲,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很多的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在她心底一家人就是要团团节节和和睦睦的。

我家也出过相近的变故,我不禁思考,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呢?

特洛伊,你撑起了整个天空,然而让大地生机勃勃的是萝丝啊。

随着藩篱的完成,故事也逐渐落幕。特洛伊为他的放飞自我付出了代价,然而在6年之后,在大家的眼里,他还是那个斗士,他的儿女传唱着蓝儿的歌谣,活着平凡而不凡的生活。

我们看到了斗士,也看到了默默支持斗士的家人,他们都不完美,他们都在抗争,他们都跟伟大。

《藩篱》观后感(七):《藩篱》与特洛伊

这又是一部对观众很不友好的电影。缓慢的节奏、冗长繁琐的对话和单一的场景全都表明他完全没有顾及大众的观影体验。如果你看了几分钟就直接关掉了,那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电影前半段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话剧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几乎完全以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关系、介绍人物经历、推进剧情和埋设伏笔,节奏可以说是非常缓慢了。中间以一连串伴随着插曲的空镜头作为转场,从后半段开始采用了更为电影化的节奏和手法。在时间与场景有更多的跳跃。

其实这样看电影的前后两半部分在节奏上有些脱节。表达语言的差异导致上下部分几乎像在看两部电影。一般的电影多让大量的快慢节奏段落交错出现,而非只有这样两段。即使有,也多是快节奏的部分在前,慢节奏在后。这样更容易抓住观众,是迎合观影要求的做法。《藩篱》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也就不奇怪我将这部电影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时,他们很少有能看下去的。

但当我看完了整部电影,在片尾令人内心平静又思绪万千的钢琴曲中,我想,这是一部值得我反复观看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那个”烂父亲“、”渣丈夫“特洛伊。 他会把握一切细小的机会对子女说教,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他喝酒后会口无遮拦,夸夸其谈,举止粗鲁。他将他工作上和过去人生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他对亲人有很强的责任感,但也对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在心理上对他们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旦他们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或者自己不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存在就会无所适从。

他狂妄自大又极度自卑。他愤世嫉俗但又是现有社会规则的坚定拥护者。对于最亲近的人,他疏于维系关系,甚至将他们当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但事实上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他内心对于他最亲近的人又有极强的依赖感。这些行为本质上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体现。他严格地履行着一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但他却不能从中获得丝毫的满足感,也拒绝发掘其中的利益和乐趣,仿佛一头被人用鞭子赶着犁完地的耕牛,完成工作令他厌烦,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做。他喋喋不休地展示着过去的教训带给他的烙印,像某种脱敏疗法麻痹自己,内心却不肯承认他被过去牢牢束缚越陷越深,最终成为自己曾经最痛恨也是影响自己最深的那种人。

不幸的是太少的人能足够幸运到碰到帮他们越过难关的人,又或是自己心灵足够强大能翻篇。他们深陷过去的创伤无法自拔,自怜自哀又自怨自艾,但面对周围人的付出与苦难却当起了鸵鸟,不满外界的一切又厌恶自己。然后他们又总忍不住伤害别人,伤害周围的人,伤害亲人,伤害后代。自己的人生被毁,就不自禁地想去毁掉别人,但他们内心知道这样不对,仅存的良知会拷问着他们。悲剧的人为传递可悲又无可奈何。

原生家庭对人性格的影响巨大而且几乎不可逆转。世界上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有明显的强势方和弱势方之分。因为长期地位不对等而造成的压迫感令我们抗拒强势方,但强势方的性格特质、待人接物的习惯乃至思维方式会悄然融入你的灵魂。

但生活仍然要继续。走出阴影不是容易的事,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电影最后母子间和兄妹间的对话既是侧面表现了特洛伊未直接展示在观众眼前的另一面,也是对这长久遗留的问题的部分解答。这并不是一部有强烈批判性质的电影。除了唯一的一场剧烈冲突外,整部电影都拍得克制而平静。特洛伊是一个难以被类型化、标签化的人,复杂、矛盾、难以评判 ,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藩篱》观后感(八):如此慢节奏的电影,还是挺有新意的

节奏很慢,记录的是生活在底层的黑人家庭,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小吵小闹,很市井。有一个脑袋因为二战而不正常的兄弟,一个妻子,两个儿子,还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工友。

真是小成本电影啊,一点特效都不用,演员很多时候都是对话,很少有动感的场景,没有耐心的人估计看不下去。

很多对话感觉不符合这些人的设定,编剧的文学水平是高,能写出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但那些人真的能说出那么高水准的话吗?

看了一下豆瓣评论,这是舞台剧改编,怪不得……

不得不说,最后那个拨云见日的场景真是太美了~

《藩篱》观后感(九):属于黑人的美国往事

这是关于一个黑人和他中年危机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匹兹堡,特洛伊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下层街区,和其他黑人一样做着最低等的工作。他埋怨公司只允许白人司机开垃圾车,而黑人却只能跟在车后搬运垃圾桶,这个时期的美国处在种族主义变革的前夜,每个黑人都在热切期盼着改变的到来,但特洛伊对此不以为然,如同大多数黑人,他的一生遭受过太多不公平的待遇,他已经不再相信社会还有改变的希望。

《藩篱》观后感(十):一部难看的电影 不一定不是好电影

豆瓣评分6.8——在今年的9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中,《藩篱》是中国影迷们最不喜欢的一部。

而在美国,它……

也是美国影迷们最不喜欢的一部。

(在美国影迷评分网IMDB上评分7.4,是9部提名影片中最低的)

然而在影评界,它却得到了一大片赞誉之声。

烂番茄影评人新鲜度93%,与《爱乐之城》持平.

很明显,《藩篱》是一部好电影,但它是一部没有观众缘的好电影。

《藩篱》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的同名话剧,讲述了在1950年代,生活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

该话剧早在1983年就在百老汇首演,并在1987年一举获得托尼奖(Tony Awards)、剧评人奖(Drama Desk Awards)和普利策戏剧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三项大奖。

2010年,《藩篱》被重新搬上百老汇的剧场。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和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出演了剧中的两位主人公——特洛伊和萝丝夫妇,并双双获得托尼奖最佳男女主角。

电影《藩篱》由丹泽尔·华盛顿本人自导自演。主要演员阵容与2010年的话剧几无二致:除了丹泽尔本人和女主角维奥拉·戴维斯外,片中的另外几个重要角色——特洛伊的好友博诺、弟弟加比、大儿子里昂斯,统统由出演过话剧的演员出演。

(饰演加比的演员麦凯尔泰·威廉逊,最为人熟知的银幕形象是《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好友布巴)

这还不算,在演职人员列表上,本片的编剧正是原话剧作者奥古斯特·威尔逊本人。

要知道,奥古斯特在2005年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也就意味着,《藩篱》的话剧剧本事实上并没有被改编成为电影剧本。作为导演的丹泽尔·华盛顿,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动的把《藩篱》这部话剧搬上了大银幕。

这是电影质量的保障,但同样是观众不喜欢它的原因。

《藩篱》这个故事,显然是有非常崇高的立意的。

1950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刚刚兴起。平权的思想开始在黑人群体中蔓延,但美国的很多地区依然在实行种族隔离的政策。

电影的主人公特洛伊是一名环卫工人。年轻时他因为一次意外的杀人案被判入狱15年,在狱中他学会了打棒球,并在出狱后一度成为职业选手,在当时的棒球黑人联盟中打球,但最终并没有成功进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历史知识一:在美国的种族隔离时期,黑人球员不被允许在职业棒球大联盟中出场,只能在专属于黑人的职业棒球联盟中打球。)

尽管他出狱时年龄已经不小,尽管当时已经开始有黑人球员在大联盟中打球,但特洛伊始终认为自己是因为皮肤的颜色而被大联盟拒绝了。

他对自己的犯罪过往和当时的社会进步视而不见,始终认定自己是生活和命运的受害者。

这是电影立意的第一个精彩之处:它反映了苦大仇深的历史背景,但并没有以历史背景作为政治正确的卖点。

(历史知识二:1947年4月15日,黑人棒球运动员杰克·罗斯福·罗宾森成为了美国职棒大联盟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员,这被视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2013年的电影《42号传奇》讲述了这一事迹。)

电影主要表现了特洛伊和他家人的关系。

大儿子里昂斯是特洛伊和前妻的孩子。由于成长过程中父亲一直在狱中,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加上里昂斯作为一个音乐家缺少稳定的收入,不时找特洛伊借钱度日,特洛伊对自己这个大儿子很是反感。

小儿子科里热爱美式足球,并通过足球获得了大学的录取资格。但特洛伊坚信黑人在运动场上没有出头之日,因此不断阻止儿子继续运动生涯。

弟弟加比在二战中头部受伤导致智力残障。特洛伊用弟弟的抚恤金买下了自己的住所,以让弟弟生活得更自由为理由,拒绝把弟弟送进医院。但当他知道政府将另一半抚恤金送去医院后,又毅然为了这部分抚恤金把弟弟送进了医院。

妻子萝丝18年来为照顾家庭尽心尽力,但特洛伊却出轨了。向妻子坦白时,还振振有词的陈述自己出轨的理由,没有任何悔改的意思。几个月后,出轨的对象难产而死,特洛伊还把生下的女儿带回家,要求妻子抚养。

客观的说,特洛伊辛勤工作,努力为家人提供着生活所需。

但同时,他以十足人渣的处事方式,伤害着每一个身边的亲人;并用十足人渣的理由和逻辑,为自己开脱掉了所有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

正如片名“藩篱”一样:他为家人建立了保护他们的屏障,但也在他和家人之间创造了无法逾越的隔阂。

但电影就是让我们看一个人渣的生活吗?显然不是的。特洛伊面临的各种困境、他做出的应对、对家人造成的伤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统统不陌生。

我们有过多少次、见过多少人,面对自己的人生中的失败,不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是一味的抱怨命运不公?

我们又有过多少次、见过多少人,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不去承认自己的行为失当,而是不停的为自己的过失进行逻辑喜人的辩解?

父母辈对子女生活的指手画脚,实在屡见不鲜。

出轨后的风雨同舟,也还历历在目。

这是电影立意的第二个精彩之处:能通过一个家庭的矛盾,给观众带来超越种族、国度、年代的共鸣。

这两个精彩,也是我认为本片能够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原因。

分割线

即便立意有高明之处,我还是不得不说:

这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

具体来说,本片在话剧文本的电影化这个方面做的非常简陋。

138分钟的片长,从头到尾都是连珠炮一样的对白。背景介绍、情节推动、矛盾冲突,统统是依靠对白实现的,某些时刻的对白还带着极其明显的舞台感。这让本片的观感无比糟糕。

更讨厌的是,一些在舞台上体现人物情绪的独白,在电影里竟然直接保留了下来。于是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主角独自一人的时候,或高声咆哮或喃喃自语,让观众无比出戏。

在剧院里,为了保持观众的注意力,人物之间的交互需要经常大开大合。但沿用这样的做法在电影中呈现,很容易因为太过刻意而让观众感觉戏剧感过强,进而影响电影的观感。

场景上也是如此。在戏剧舞台上,可以通过布景的转换来表现时间的变化。但电影如果机械的套用这个方式,很容易造成时间线的断裂,影响电影的戏剧张力。

《藩篱》的中段,就有一段观感非常割裂的蒙太奇:在大约2分钟的时间里,镜头在几个场景和人物之间转了一圈,然后几个月就过去了。

话剧改编电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问题:即使文本出色、演员表现牛逼,但一旦导演功力不足,就很容易导致视听语言太过舞台化,最终导致电影的整体观感不佳。

遗憾的是,《藩篱》正是如此。

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本片获得的几项奥斯卡提名。

最佳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剧本,真的改编过吗?

我愿意给它颁一项“最佳拿来剧本”。

客观的说,丹泽尔·华盛顿在本片中的表现是相当突出的。但是一来,这个话痨人渣的人设本身就容易出彩;二来,我觉得他明显没有把话剧的表演形式成功的转换成电影的表演形式。

客观的说,维奥拉·戴维斯在本片中的表现是比丹泽尔还要突出的。但是,这个话剧的女主角,演着主角的戏份角逐配角的奖项,这真的公平吗?

她的演出配得上最佳女配角的嘉奖,但我还是忍不住为其他几位候选人鸣不平。而这种为了拿奖而讨巧申报的做法,真的值得鼓励吗?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吧。

全片最让我触动的一句台词,其实是这一句: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