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凶恶》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凶恶》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凶恶》影评精选10篇

《凶恶》是一部由白石和弥执导,山田孝之 / 泷正则 / 中川雅也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凶恶》影评(一):看得见的凶,看不透的恶

山田孝之主演的又一黑暗作,虽然剧本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片中能看到许多发散主题,但纪实手法穿插犯罪过程演绎,显得零散不自然,所以我认为整体效果欠佳。

日本电影对于“恶”的展开可谓情有独钟,例如这部《凶恶》涉及了作恶与制裁、法律与道德、家庭关系与养老制度等都是些偏沉重的问题,要拍得好确实挺高难度的。在观影后,留下印象的就是山田君主演的藤井修一角色变化。

影片中显见的两大凶恶人物:须藤纯次,嗜血、强欲、狡诈,以残暴轻易夺取他人性命;木村孝雄,冷血、剥削、金钱至上,被称为把死亡换成金钱的炼金术师。当以上行为都是人们共识的恶,那么有人会疑问?藤井修一的行为该不该纳入“恶”的范畴?

首先,藤井修一是专事深挖和报道各种爆炸性内幕的杂志记者。开场交代他在跟进一宗跟踪狂杀害风俗女的报道,本想以受害者角度唤起读者反思,因时效缺乏吸引焦点而不得不服从主编放弃跟进,一方面长期接触凶案真相的藤井略显颓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正义与懦弱并存。

当他收到任务要前往拘留所与羁押在里面的死刑犯须藤会面,起初有点犹豫与抗拒。面对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他不抱期望与同情,但对方却以三宗未对外界公布的命案引起他关注。藤井冷静地盘问到须藤为何要曝光案件?须藤表示不愿独自受惩罚,无法接受任由道貌岸然的策划者逍遥法外。由此,藤井之所以接受,不是出于功利,更多在于判断木村此人之恶不比须藤低,他的正义之魂冉冉雄起。

然后,藤井一步步按照须藤提供的线索细心展开调查,影片在木村登场之前,凝聚了一种神秘气氛,当真相越来越逼近,观众们还可能压抑着猜测木村这个人认为到底有多恶?那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处理得还算可以。在各种证据相继得到印证,藤井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向须藤倾斜,同时加深对木村的痛恨。

此时的藤井已逐渐陷入制裁的漩涡中,为何他要如此执着致恶人于死地,是对践踏道德底线的愤怒,也是对警察无能与法律无力的回馈;长期壮志未酬压抑的怨念,从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难得真正意义上让媒体成为一把利器,掌握了这把利器之后他已心中观点确立了自己的正义尺度,有必须铲除社会毒瘤的觉悟。他是在享受追查真相的快感?还是享受警恶惩奸的正义感?其实这只是一场关于“私刑”的裁决。

再是,冷漠、无情到底能不能称为一种“恶”?

木村视人命为金钱,是一种冷漠;藤井视家庭为负担,回家只顾工作,漠视妻子的重度压力,又侧面反映他对“把老年痴呆的母亲送入养老院是不孝”同样视为“恶行”。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家庭一方受伤害为止。妻子哭着要离婚的诉苦:

“我一直都自己骗自己坚持到现在,但我受不了,你不想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因为不想有罪恶感?只因这个原因就把我的人生毁了,你心里过得去吗?”

“死掉的人的灵魂关我什么事,你要照顾死去的人,还是关注还活着的人?把你妈丢给我一个人,说什么漂亮的话,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只想和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到最后虽然藤井妥协了,但对家庭的伤害应该破镜难圆。

人的劣根性很难用“恶”这个词来概括,比喻冷漠无情;正如影片结尾镜头把藤井投影在羁押窗框内,被深深困着的人是过度追求理想,冷漠对待现实的藤井,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凶恶》影评(二):恶。

1.大概因为是编自真事不敢妄加娱乐性 片子整体显得冗长拖沓教人犯困 说好的三次高能也不觉得有什么官能刺激 最后20分钟才算得上正片。开始觉得熊猫演技并不突出 后来打脸。台词不多性格难以捉摸 其实一切都写在眼神里 起初是以记者的本分追查事件 即使是带着打击邪恶的念头但是毕竟自知是个普通人 对上司反对并不违抗 眼神闪躲。接触黑暗越来越深之后 眼神变得坚定却浑浊 从对恶的窥探中找到了乐趣。

2.由这个记者 联想到了白夜行里面的笹垣润三幻夜里面的加藤刑警和MW里面的女记者 人类对恶有种本能性的好奇 一旦触碰就不愿抽身 这并不是正义感的表现。片中熊猫饰演的记者 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家庭和工作带来各种压力 这起事件带给他英雄感与成就感 以及探究恶之真相的愉悦。然而并不否认在这之前他的正义感 。

3.人即恶 恶即人。主角的恶在于不愿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只是为了拜托罪恶感 看似温柔的妻子也早就对患AD症的母亲私下施暴 须藤犯下的罪行并不是恶但几次上诉想要把老师拉下马的行为并不是想为兄弟报仇而仅仅是狗咬狗的恶罢了 老师的恶是来自灵魂的真正恶意指示了多起犯罪却仍然能堂堂地说出自己没有杀任何人电击老人时发出的干笑令人发自内心毛骨悚然 那一家人是真的恶安然地以保护家人为由却将家人推下地狱说是他们杀了老人也不为过 那些被杀的人也各有各的恶。触碰了凶恶的人 最终会被凶恶吞食。

4.身边存在的恶 不去触碰难免侵染 主动接近定被侵食。看到一句很中肯的话 你触摸黑暗 黑暗也在触摸你。

5.好奇真的会死人 能力不到适可而止。

6.普普通通地过完一生是最好选择。

7.人性本恶 不必抗拒 而推他人下地狱的人 自己定入地狱。

8.如此漫长的128分钟。没看过的还是不要看了。毕竟是真事 所以 没什么意思。

《凶恶》影评(三):救我们脱离凶恶

令人窒息的压抑从头至尾充斥着整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沉闷不安的情绪并无法得到宣泄,影片不禁引人深思,凶恶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脱离凶恶?

影片的主线围绕报社记者对三件凶杀案的调查展开,最终通过记者的曝光,凶手被送上法院;支线情节则讲述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主线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近距离的视角,观众直观的体验了凶手在图财害命时的残忍和贪婪,其中有大量对受害者虐待的镜头,更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相应的,报社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也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逐渐激化。

有人认为主线与支线所讲述的是两种不同凶恶,但我并不认同。主线中,所表现出的凶恶的本质,是对弱者的残害,以及自私的人性。而支线中,男主角对妻子以及母亲所做出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残害,一种在精神上的残害。当妻子哭坐在地上说“我受不了”、当看着母亲走进养老院的背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凶恶——对弱者痛苦的冷漠,以及对自私的妥协。

我不禁感叹导演高明的手法,将两个互不相关的剧情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痛恨巧取豪夺的恶行时,不由得陷入反思——我们自己难道就不凶恶吗?冷漠发展到了极端,就是残忍,我们与罪犯之间,除了恶的程度不同,又还有什么区别?报社领导对销量的追求远大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警察局对凶案的放任不管、老人家属面无表情的让罪犯多灌点酒。。。影片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原因,除了暴力的镜头外,更多的是揭露了人性的冷漠。而这种冷漠,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凶恶,不仅发生在影片中,更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影片中这些外在的凶恶与内在的凶恶不停地在折磨着主角,以至于他的脸上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哀伤和麻木。这种凶恶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压抑,又无处发泄,他只能在片尾的法庭上向凶手宣泄愤怒,只能在片尾喝着啤酒反问自己是否是“记者?”。

我们该如何脱离凶恶?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借用凶手之言给出了他的观点,活着赎罪。或许导演也认为,柔和的心才能能免去大过。

《凶恶》影评(四):每个人的心中的恶

即使这部没有精彩推理,情节亦不跌宕起伏,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故事的主线,主要是一名记者,去挖掘时隔很久的几桩案件。契机是一封来自监狱死刑犯的告发信。于是通过深刻的调查,最终理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想要重点叙述这些案件。如果想要理解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那么还要从电影中几个关键的点去入手。

1、“老师” 的房地产公司盈利途径----主要从被社会、家庭所嫌弃、遗弃的老人那里,骗取土地、以及保险赔偿金。

2、为何这个记者如此执着于这个案件。这个电影并非是很狗血,去追求什么披露黑暗,占领职业操守制高点的电影。

3、为何花费笔墨在记者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上。

4、为何去监狱探监,每次那房间的感觉,反而记者像是被关在监狱中的囚犯一样。

5、“老师”对记者说道:“最想让我死的人,也许并非是佐藤,而是你....”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贫穷与养老。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老人的赡养。而且,如果即使你不贫穷,那么如果你有同记者一样的遭遇--假如你有患有老年痴呆的父母。那么你就会面对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也许从道德上决定着我们的善恶。也许也会让你像记者一样一直选择逃避。

所以,在记者心中,首先他是持有正确的道德观的。他所遇到的这个案件,是恶。他心中一只让他苦恼的,也是善恶--他的家庭岌岌可危,唯有将母亲送至养老院才可以挽回,但,这对他来说,是恶。所以,他挖掘这个不被重视的过时的案件。潜意识里,将这个案件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否定逃避着的恶。他想要杀死恶。电影中,对他家庭的笔墨,就成为了另一条平行于案件真相的主线。

记者一直在逃避解决家里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的内心是渴望,去解决这份矛盾,然而内心并不想行恶(送养老院)。就像记者一直,去挖掘这个真相(明明事件已经结束)。以及,老师说那句话时,玻璃中映射的自己。他一直在否定与逃避的就是这个“行恶的”自己。他想要去扼杀或者消去这份恶。

老师则成为恶的化身,他最多被判为无期,却不会死亡。因为,恶到底存不存在,有多少,实际上有时无迹可寻(证据不足)。所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会与恶共存,只需将恶关进内心的监狱中。

电影还是以记者将母亲送至养老院作为结尾。

《凶恶》影评(五):恶的一千万种可能

表现人性之恶向来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与此同时对恶的本源的探究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故事的走向,最终我们发现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他们或是因为童年阴影造就了性格的扭曲,或是因为欲望的驱使导致行差错步,总之电影让我们相信一切都是事出有因。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就不存在无端端的恶意吗?电影《凶恶》正是带着这种疑问为我们展示了恶的多种可能,无论是赤裸裸的暴力,还是潜藏着的暴戾,恶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内心,并且随时准备疯长。

为了契合主题,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相当压抑的,无论是记者调查真相的过程,还是须藤一伙人的犯罪事实,这两条时间线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那种极端的绝望犹如黑云压境,对善意世界的摧毁是攻城拔寨式的。可以说导演选择了这种冰冷的叙事口吻是相当冒险的,本就残酷的现实就这样不带半点儿装饰地和盘托出对观众来说是个考验,不仅仅是承受暴力本身的问题,缺乏一个戏剧化的支点往往会令观众不安。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罪犯背后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有时当犯罪动机足够让人同情时,罪犯也可以一举跃升为正派人物,就像《迫在眉睫》里为了给儿子治病就绑架医院工作人员的丹泽尔?华盛顿一样,虽然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在观众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甚至还成了为权益而战的斗士。观众能接受这样的人物设定,可对动机不足的从内心汩汩流出的恶却是排斥的,与其说是排斥,倒不如说是惧怕,因为一旦胸中的恶意被释放出来后,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拒绝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外,影片的重点还在于对恶的多样化的呈现,在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透露出迥然不同的恶意,足以见得人性的复杂程度。片子里最直观的恶人要属须藤了,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他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杀人对须藤来说早已成了机械性的行为,良心的泯灭让他丧失了愧疚感。可是也有一次例外的时候,须藤听信“老师”的谣言错杀手下五十岚后便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他甚至每逢五十岚的忌日都会去祭拜,这和其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凶残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须藤对于和自己有情感联系的人是保留着一份善意的,从他对背叛的零容忍就能够发现他也是有死穴的。然而一个真正可怖的恶人是不会暴露出死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老师”拥有着较须藤来说更深层次的恶。作为组织的大脑,“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去制定计划,进而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贪欲,像须藤这些人不过是他的工具,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卖的。“老师”的毫无底线体现在片子里的种种细节上,处理尸体时不忘摘下断肢上的链子,说焚烧尸块拥有烤肉的香气,对于被活埋者的惊恐表情体现出来的兴奋等等,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暴力的痴迷使得“老师”跌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片子有意模糊了须藤和“老师”的背景,除了金钱的驱使外,观众看不到其他能够激起恶意的元素,也许不愿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天生的坏种。

不同于那些表面上的恶人,记者藤井可谓是片子里最为复杂的人物。镜头有一半时间跟随他走访于案发地点和监狱之间,为了揭露真相他来回奔波,甚至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这一切的表象都说明藤井是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时他的执拗也被灌上了正义的色彩。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发现藤井并不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秋菊”式的人物,他表情上的冷漠以及欲将凶手置之于死地的执念都超出了一个正义之士的行为或是对“轴”的定义。只有藤井妻子说的一句“你很兴奋吧?”道出了这其中的端倪,对于如同死水般的生活,藤井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他一头扎进案子当中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他幻想自己是解决这一系列事件的关键人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审判。可就在妄图主导案件的同时藤井也陷入了被动,他没发现自己的心智已经被案子左右,潜藏着的暴力心理化作了一股强烈的怨恨,迫不及待地要用凶手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快感。片子结尾处“老师”的一句话对藤井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最想杀我的人不是被害人或是须藤”说罢“老师”指了指藤井,玻璃上反射出藤井麻木的脸,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藤井犹如置身于牢笼中。作为一个旁观者,藤井的出离愤怒可以说是受胸中的暴戾之气所支配的,这种隐性的恶很容易在煽动过后暴露出本来的面目,而最终的结果不过是画地为牢。

《凶恶》影评(六):恶的形状

1.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才是真正的亮点和主题。造成记者藤井内心崩溃和家庭关系彻底破碎的其实是平常人内心的“凶恶”。当你触摸黑暗,黑暗也会触摸你。藤井是个普通人,勤奋工作,照顾家庭,承担义务,但他拒绝将患有阿兹海默综合征的母亲送往医院,看似是亲情和孝道,但实际上这个行为充满残酷。对妻子是残忍的,对自己也是残忍的,对母亲同样是一种残忍。这种残忍被包裹在一层温柔的家庭观念和孝道的外壳下,最终内部腐烂,然后从内而外地崩坏。

2.藤井的妻子温柔、体贴,近乎逆来顺受,但最终她对藤井说,“我早就开始打你妈妈了。”这是另一种凶恶的形状。当忍耐被逼迫到极限,人内心被压抑的恶就会释放,这是本能的自我救赎,但它毕竟是恶的一种,最终仍会伤人。

3.最后这三分之一终于把对于恶的阐释转入内心层面。之前的部分,渲染着各种暴力犯罪的过程,显得过于漫画化。日本的“颜艺”真是一种奇怪的表现方式,太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破坏了一切可能的冰冷和残忍,变得无比滑稽。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半部分是失败的。

4.山田孝之演得并不好,或者说,导演白石和弥调教得有问题。他一直摆着一副典型的抑郁症表情,混沌、无望、如同行尸走肉。然后基本上毫无起承转合地变得歇斯底里,一个成熟的记者在回溯了几件暴力犯罪之后,突然失控,这并不合常理。当然,导演的意思是,他的家庭关系,母亲的病都已经严重侵蚀了藤井的内心,案件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一点并没有被交代清楚。

5.罪犯须藤在杀人后会燃一根香,最终他在监狱中皈依了上帝。对于前一个举动,那是发自内心的恐惧感所造成的,那不是信仰,是一种实用主义式的寄托;后一种举动却充满反讽意味。“经过牧师的反复推荐”才选择了上帝,然后面临死刑,他说“要活着赎罪”。生与死哪一个才是惩罚,在此处变得模糊,却很有意思。那首学着写的短歌,充满残忍的恶趣味。

6.“老师”这个角色设置得比较肤浅。他是大脑,须藤是手脚。“老师”负责策划,须藤进行实施。用“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们“是一对互补的车轮”。“老师”利用须藤鲁莽无脑的性格特点完成了很多事情,但控制须藤的方式只是金钱,洗脑的部分没有被交代,其实那才是应该被着重明确的内容。对于须藤来说,“老师”是个催化剂,进一步为他注入了恶的物质。其实,须藤只是残忍,凶狠,恶却是个内心和精神概念,须藤这样的武夫其实至死都不太明白,什么叫恶。

7.整个电影中最为罪大恶极的人其实是放弃那个老人的一家三口。他们老实本分,谨小慎微,但他们发现那个老头欠着重债,身患重病,他们就集体用沉默和纵容完成了一次死刑宣判。他们清醒地进行利益算计,亲情和人伦似乎并不存在。然后,他们还能平静地继续生活下去,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冰冷。这样的人就在我们周围,或许他们还没有做出真正的死刑宣判,但那些锋利、寒冷的恶意我们时常能感受得到。相比于“老师”和须藤,以及那些打家劫舍的小混混,这一家人最深刻也最完备地阐述了恶的核心。

(文/杨时旸)

《凶恶》影评(七):嫉恶与救赎——生与死边缘的道德考量!

(以下纯属看过《凶恶》后的个人分析与看法)本人认为,要想看透这部电影,必须要深入分析主角藤井(山田孝之饰)这一角色。这部电影正是以藤井的愤怒与无奈作为索引,从头到尾是其对自己心灵的救赎。(电影剧情就不介绍了)

影片在画面表现上,导演采用比较极端和残酷的表现手法让人性在金钱欲望之下的凶恶展现的淋漓尽致——虐待老年人、分尸焚烧……描画出杀人不眨眼的恶徒须藤(皮埃尔泷饰)和其背后真正冷血无情的‘老师’木村(利利 弗兰克饰)。在剧情展现上,导演采用倒叙手法让电影开始平淡的剧情慢慢进入血腥虐心的高潮,迷离的案件背后真相慢慢展现在众人眼前!原来电影开始那个表面看似真心忏悔甚至让人都有点怜悯的须藤曾经是那么一个凶恶的黑社会打手!还有那个他背后最为冷血的老师木村。黑社会与房地产商勾结合作开始了一段赚取黑钱的血腥屠戮旅程……

电影接近高潮的阶段导演设有两幕对比——一幕是须藤和木村共同在须藤家里给孩子过生日那段欢快的片段,另一段是他们给老人灌酒并电击老人的片段。两个片段相对比让人不寒而栗!原来开心美好的家庭与金钱交易背后是两双血腥的手与被杀无辜老人的脆弱无力的求生哭喊!

电影接近结尾,剧情由倒叙回到电影开头的正叙,真相大白了!此时影片重点开始转移到对主角藤井的愤怒与无奈的心里描写上。法庭上木村绳之于法了,而此时藤井的真是内心才爆发出来。原来他从头到尾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木村和须藤收到死刑的惩罚!他认为像这种凶恶的暴徒根本不能活在世上,即使须藤供出来了老师木村的罪行(其实他也是另有目的,根本不是他说的为了给在他手上死掉的人一个交代),但对于那些无辜的任命(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自能用死来救赎!(法庭上那段藤井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的片段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电影将要结束了,可主角藤井的内心矛盾才刚刚达到高潮!恶人已经都送上法庭,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藤井也要面临道德的抉择与考量。电影开头他痴呆的母亲就是他最大的一个‘包袱’,而且由于案件上的事家庭关系也遭遇了危机。最后藤井还是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其实他也很自责(甚至也可能痛恨自己但生活所迫,没有办法),因此在杀人案件上他愤怒的要找到幕后凶手(为无辜的老年人讨回公道)也是他极力想救赎自己内心、掩盖道德缺憾的表现。

回望整部电影,主角藤井的表情一直都是很严肃和迷茫焦虑的,很少有笑容(除了在狱中和须藤相视而笑那段),再加上那段凶残血腥的cut镜头,更是让电影从头到尾给人一种渐入黑暗与惊诧的感觉!

分析片名‘凶恶’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个人说过‘凶恶’不只是指须藤和木村的残暴凶恶还有主角藤井对于母亲的‘无情’?!其实我不认同,其实藤井也是很无奈的,就像反映到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像这样,面对一些犯法杀人案件中的凶手嫉恶如仇,痛恨他们没有道德底线,但是面对自己的生活呢?不也做出了一些让人感觉不够道德的事情?!都是生活所迫……

救赎?影片中到底怎样才能救赎?须藤在法庭上说要‘活着救赎’,但注意到的都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减刑出狱以后可能还不能改邪归正?!(从前面他突然对藤井说的开始信基督教了?!个人认为这明显是他的一种借口为自己真实目的开脱的一个幌子!)所以须藤本心可能还是坏的,说出幕后老师木村可能并不是为了他所说的为了给在他手上死去的那些人一个交代。而藤井说必须以命偿还!个人感觉确实应该对须藤和木村执行死刑!这样冷血无情杀害多人的凶手(尤其木村)犯下的罪孽根本不是自己开口说信基督教了、忏悔了就能救赎的!(可能有点激进了哈…)

个人分析完这部电影之后也想说一下,本人挺喜欢日本的一些犯罪心理片和暴力血腥电影的,我认为日本很多导演拍电影很注重剧情的排设和人物语言的表达与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多电影能够大胆讽刺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比如北野武、三池崇史等导演。尤其早早的一部《大逃杀》让我记忆深刻!本人很喜欢一些cut影片。(当然韩国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也非常好,个人非常喜欢《熔炉》和《素媛》,相信很多影迷应该都知道这两部电影。)

《凶恶》影评(八):消逝的质感

这次放弃用习惯的调侃来评价这部“凶恶”,因为它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配之以嬉笑的表情。

片子到三分之一时以为是要偷偷把视点放在弱势老年人这个话题上,想到日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内涵也不算肤浅,只是觉得有点索然,日本变态片里常用的切入点不过是再用一次罢了。

剧情到一半之时怀疑导演的思路凌乱散落,那些肆虐场面和表达恶徒人性的篇幅对主题没有帮助,真的只是冒着让片子变成“四不像”风险增加娱乐性吗?可是我却放下手机来了些劲,多了点莫名其妙的期待。

直到看到须藤在法庭上嘬嚅地说着:我会用余下的生命弥补我的受害者,我欣然发笑,可爱的须藤啊,死亡的爱抚到底也带给了你颤栗。山田孝之的一句“不要贪恋活着的真实感”(原话有出入,大致意思)直接让我振动声带嗤嗤笑出了声。会错意后的幡然醒悟把我的观影体验推到了高潮。

虐杀的美妙与感受自己死亡的对比像热水澡里的冰块撕裂着入浴人的感受,杀还是被杀都触动着心弦,杀过你体验这快感,被杀你感受到恐惧。原来杀人者最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愿放手这美丽的质感。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验其他生命熄没湮灭时的兴奋。我们的帅记者啊,真是个天赋秉异的家伙,即使不曾拥有虐杀的实践也感受到捻灭生命能给他沉闷生命带来的欢欣,只是他要做食物链的更高点,他要扑杀那体验过快感的高级猎食者。

我当然无法嬉笑,因为我简直在放声大笑了,扬起的嘴角边上是不可名状之物的涌动。

《凶恶》影评(九):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炽情与恶

这部电影非常大胆的触及到了一个禁区:作为一个个的个体,每个人的行为其实是自身”炽情“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道德、性本善之类的废话

什么是炽情?斯宾诺莎说”炽情扰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住我们对于整体的理智见解“,他认为炽情就是”让我们自己显示的在外界力量之下出于被动状态的那些感情“。这种例子太常见,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做的坏事或者好事的原因?比如说在公共场合,别人东西掉了,你帮人捡起来,或者你进一个建筑的门,有人在你后面进,你顺手留了个门,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想过,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时候,我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通常道德标准,或者其实我只是为了让对方不显得尴尬,而这么干的。这,就是炽情。如果完全遵于自我,我肯定直接走过去完全不理。我完全不羞于承认我是个卑劣的人。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人敢于承认罢了。

其实大多数时候,炽情的表现方式是自我欺骗。父母爱孩子,恋人爱恋人,真的出于内心吗?承认吧,并不是,只是自我满足而已。如果你不相信,那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人类自我意识的强大。2004年有部电影叫作《寻子记》,非常犀利的抛出了这个观点。一个男人,找了90分钟的孩子,到最后我们发现他根本没有孩子。孩子对于他来说,只是满足自己想成为有责任感的、慈爱的父亲的意识的工具,就像女生穿衣服为了漂亮,男生打篮球为了帅一样,都是可悲的自我满足。在这一点上,电影《凶恶》算是走的更远了,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更为禁忌的命题,叫恶。

很明显的电影中有两层恶,第一层是以老师和告发者为代表的纯粹的恶,第二层是记者的恶。两种恶都是炽情所引起的,但记者的恶更为明显的表现为自我欺骗。电影没有更为深刻的剖析男主角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在这里有些缺陷,但一些细节足以说明导演在有意为之的引导观众去思考这个角色背后的动机。由于男主角的炽情主要集中爆发在电影后半部,在这里只说两个细节,一个是上司称赞他是个真正的记者,他自问:记者吗。。?另一个是全篇的点题结尾,老师说,真正想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记者。其实记者自己应该明白,他所做的,与什么狗屁正义无关,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为了某种莫名奇妙的可供自我满足的炽情。很显然,爱情满足不了他,金钱、事业更满足不了他,拿什么能满足他呢?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所谓冠冕堂皇的道德啊、正义啊实在是骗小孩子的话,这里说的道德、正义是狭义的社会范畴,与柏拉图、康德的形而上理念无关。前面说了我是个卑劣的人,毫无疑问,但我相信应该有不那么自私的人,但即使无私的程度再高,只要他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他必然会产生可供自我满足的炽情,这才是人类的可悲之处。

《凶恶》影评(十):别让生活的无助伤害到至亲的人

在泡沫时代,老龄化严重的现代日本,经济的凋弊与生活的窘迫往往会让人性的丑恶如水流般静静流淌,就像片中近乎白描的杀人过程,枯燥,乏味,有时又极具娱乐性(灌酒)。当然,让我震惊的不是须藤一众变态的杀人过程,也不是藤井近乎神经质的对于真相的执着以及对家人的冷漠;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老女人对”老师“说:”再多灌点“(让她老伴死)。当然,最后坏人都被绳之以法,然而藤井仍然意犹未尽,证人的离奇车祸,证据的零散不足,无法立案,凶手没有得到对应的惩罚,”老师“最后隔着厚厚玻璃板对藤井的指手画脚,便是对于”正义战胜邪恶“这个伪命题的最大讽刺。全片其实没有一个好人。

好好生活,珍惜眼前人。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