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黑鲸》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黑鲸》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黑鲸》经典观后感10篇

《黑鲸》是一部由加芙列拉·考珀斯维特执导,Suzanne Allee / Jeff Andrews / Kim Ashdow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鲸》观后感(一):一点后续

今年4月份bbc出了一部《我们该关闭动物园吗?》,里面就有提到这部电影,以及tilikum的故事,

”海洋世界“这个tilikum”工作“的海洋馆选择不参与《黑鲸》的拍摄,今年却同意了参与bbc的这部片子的采访。

主持人去“海洋世界”见了兽医头头,应该是馆里派出的“政治觉悟”特别高的人吧。

主持人问他:“tilikum是不是精神疾病才导致他接连杀了三个人?”

他当然否定了这个问题,不是“杀”,而是可怕的意外,“海洋世界”深感抱歉。

主持人又去了一个鲸类动物的研究中心,科学证明鲸类动物拥有复杂的认知能力,

但是科学目前还无法证明,圈养这些聪明的动物会让他们受更多苦,还是他们能适应这样的环境。

”鲸类动物的智力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这样的海洋馆生活,他们显然很喜欢和人类呆在一起,他们被我们照顾得很好。“兽医头头肯定地说,”我们不会放弃饲养虎鲸的。“

兽医头头内心真的是这么想的吗?我很好奇。

不过好消息是:bbc拍摄完电影后,他们宣布终止了虎鲸繁殖计划,说是为了响应民众的态度。

《黑鲸》观后感(二):blackfish

看了这个纪录片,又想起了当年看海豚湾的时候,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日本人猎杀海豚,不仅仅是为了贩卖海豚至海洋公园表演,兼且吃肉,对于这种智商不亚于人类的高等生物被同为高等生物的人类逼迫至死,心里一直很愤恨,太没人性了。

这一次的黑鲸,从众多海洋公园的训练师采访中,不难发现,训练师们在海洋公园老板们及整个商业利益链条下获益者们的甜蜜谎言中,凭着对大鱼们的一腔热爱,竟是在观众面前出演着生命换来的精彩表演。

即使人类没有办法理解大鱼的语言,即使人类没有办法体会大鱼从小就被迫从家人身边分开,投入一个禁锢终生的游泳池,即使人类没有办法体会大鱼生下幼崽而被剥夺母亲权利的思想,即使人类没有办法体会平时和睦相处圆满完成动作而又突然发作的疯狂意念,那么,就好好想想怎么让这种悲剧再也不发生吧。

《黑鲸》观后感(三):Why you tear?

61:26 720P画质下,能够清晰看见那只虎鲸因为内镜检查而痛苦流泪。

如果是看过足够多的动物纪录片,就会知道,海洋哺乳类,尤其海豚,鲸鱼是种极具智慧和神奇的物种。

而其中的虎鲸更被描述成一种优雅娴熟又不失凶悍的捕食者。

比如这部黑鲸里头,被孤立在浮冰上的海豹(大概是),虎鲸是循序渐进的从冰块边缘进行下潜动作带动海浪,使浮冰因为随海浪翻动而应力断裂,期间会有虎鲸“探头”确认海豹的位置,调整起浪的位置,最后“楸翻”海豹,使其下海。另外,这不是个例,而是惯用手法,也就是说,它们的捕猎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关于虎鲸的各种捕猎手法实在太多,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有涉及虎鲸的纪录片,基本都有讲。

虽说,这部电影里的野生状态的虎鲸镜头并不多,但是水族馆里那只虎鲸“软趴趴”的背鳍和尾鳍,真是刺眼。

野生状态的虎鲸的鳍和尾鳍因为剧烈的水流带动都是笔直高耸的。

于是乎,可以想象,被困在这么狭小的鱼池对它们来说是多么痛苦。

自小就看纪录片,小时候就有看见过虎鲸作为表演动物训练,表现出极高的智慧。随后长大了,看了更多纪录片,再加上国内没有水族馆有虎鲸,就一度以为这种生物不会存在在水族馆里面,直到今天看了这纪录片,才知道在大洋彼岸,依然有虎鲸因为人类的贪欲而囚禁着它们。

海洋馆已然成为一种产业,遥想2年前在海洋公园看表演,那只极度不合作的海狮,顿时一阵纠结。

除了虎鲸。还有白鲸。之前网上有一段白鲸吐心形汽包的视频传的很火。阿泳也注意到了。

但问题是,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白鲸吐气泡,玩气泡的的视频涌现出来,好想突然之间,世界各地的水族馆里的白鲸都学会的玩气泡。

然而,事实呢?呵呵。约莫是世界各地的训练员展现了一下他们“高超”的驯兽技巧了。

关于富有感情这种说法,不光是虎鲸,夸张点说,所有鲸类都极具感情,只不过,虎鲸作为顶级捕食者,从不掩饰行踪,加上人类自身利益驱使,使得虎鲸暴露在人类视野的几率较高。就像一旦提到鲨鱼,大家都会想到大白鲨一样。

看纪录片里面的那些虎鲸都异常活跃,努力“工作”,和训练员有互动,然而为何最终会杀了训练员?其实把它看做一个人的话,就是一个“沉默寡言,工作认真,默默受气,突然爆发”的相当合情合理的例子罢了。

虎鲸的智慧高到什么程度?

里头那段“训练有素的潜水员被虎鲸拉入水中”的例子就可以窥视了。它并没有直接疯狂的拉扯或者啃咬训练师,只是咬住一部分的脚掌,拉入水底,又让其浮水。训练师倒是无比镇静,几个来回并没有大喊大叫自乱呼吸。期间,有一次浮出水面,其还懂得拍拍虎鲸的后背,约莫是一个安慰动作。但是虎鲸并未领情,而是换咬另一只脚,继续拉其浮潜。

这看起来,并不是一种愤怒的杀戮,而是一种无声却极具威吓力的警告。

还有,开头讲捕抓虎鲸的时候,它们还懂得让雄性做诱饵,雌性和幼鲸分流躲过捕猎。

没有任何野生虎鲸杀人伤人的记录,才显得这次的海洋馆“杀人事件”这么具有历史意义——面对这种智慧和情感堪比甚至超过人类的动物,我们该做些什么?

大家都在看鲸鱼,然则,又有谁留意到海豚了?

早前,香港的海洋公园(是的,又是海洋公园)的海豚在表演期间撞墙自残,然则网上倒是一点风吹草动都没有,顿觉,这只海豚的自残行为实在没虎鲸的杀人事件来的醒目。

这么一想,那些野生动物园里的猴子,黑熊,河马等等的动物,是不是也和虎鲸一样?

越想越觉得悲哀。依稀还记得,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各种动物的标价。

骑马跑一圈 20RMB

和小白虎合影 40RMB

和大象合影 20RMB

喂山羊 20RMB

……

动物园和海洋馆都是带给大家欢乐的地方,为什么,看了这个纪录片以后,我都觉得它们只是一个巨大的监狱,不不不,这个监狱对于它们来说一点都不巨大。

和海豚湾相比,这部电影的表述手法相当含蓄,含蓄到,只用各种录影带资料和采访视频,而且,细心观看,一起根据其中一个人的陈述,会发现资料残缺,一些关键的录影资料都“被要求”销毁了。这是一个隐藏多少黑暗的产业。

虎鲸的别名杀人鲸,胡来的翻译,源自Killer Whale,意指其如杀手般有组织有技巧的捕猎大型动物,上世纪的美媒渲染其时一种凶残的杀人生物,以及国内这胡来的译名实在觉得愚昧搞笑。

另外,还是建议,补充一些虎鲸相关知识再来看本片。

《黑鲸》观后感(四):你还不能就这样下判断

《黑鲸》影评

希望以后可以不只是把电影看完了,能够坚持在看完之后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不要求自己达到豆瓣里各位大牛的水准,只希望可以顺着本意。

影片里大部分都是对和虎鲸攻击人类的事件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人物采访记录,人物范围从驯兽师到精神科,虎鲸研究专家。可怜我看到这些人物在镜头前回忆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是他们说话的真假。事件发生在2010年,纪录片上映于2013年,纪录片的拍摄肯定是在事件发生,大众舆论全部偏向职责海洋世界不尊重动物之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又来拍摄主旨为披露动物园为牟利而伤害动物的纪录片,所以拍摄这样的纪录片,肯定会让他们被披上“勇敢,无畏,敢和强权作斗争”的勇士外衣。他们在动物园工作那么久,真的只知道这些?真的全然只有对动物的信任和喜爱?肯定没有这么简单,我甚至都不相信他们在镜头面前的眼泪,名为镜头的这种魔法,能让人的演技无限放大。

但拍摄这样的纪录片,肯定只会给自己带来美名,而不会出错,因为得罪的只有大众眼里只为了利益而经营的残暴的动物园,所以绝对不会出错。而镜头面前呈现的的确如此,”海洋世界’被塑造成一个拒绝接受采访,而且在法庭上为自己开脱而各种狡辩的形象。这真的是全部吗?大众太容易陷入虽然弱小仍不向强权低头的悲剧情绪中,所有人都会站到弱小的那一方,这是人性的弱点,再经过媒体的各种渲染,海洋世界就成为万恶不赦的恶霸了。就像之前朋友圈疯转的“你弱你有理”,大家都知道弱小不应该是被宽容,被理解和被原谅的理由,但这样的事件一旦不和自己息息相关,却又会变为最同情弱者的那一方。

以上部分也有可能是我自己脑洞太大,对世界太悲观而导致颇为偏激写下来的言论。

不过,事实究竟怎样,你,我,都不能下决论对吗?

即使我们是高智商的人类,仍不能代替动物判断他们生活在动物园里是不是快乐,亦或是不快乐,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不属于他们的种群,更不是他们自己,没有办法代替他们去感受。我们不能说动物生活在动物园里一点都不快乐,因为他们的确不需要再自行寻找食物,不需要在野外时刻担心有生命危险,可以在动物园里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毫无忧虑的入眠。我们也不能说动物生活在动物园里很快乐,因为他们被迫违背天性,被困在狭窄矮小的房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要被装上锁链。所以在任何实地考察之前,我们都绝对不能仅仅凭借一部纪录片,一个电视节目,一本书,一场朋友间的讨论,就来判断动物在动物园里是否快乐。

但也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就像纪录片里,动物会有明显不安的焦躁反应,亲子离开时会有悲恸地痛哭,因为长期被从社群里隔离而单独生活所以像人类一样患上精神疾病,因为动物们并不全然只有野性,他们也有情感,尤其是像虎鲸一样大脑高度发达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人类的动物。

恨就恨在人类明明已经知道,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剥夺属于这些动物的情感权益。直接和虎鲸接触的训练师,那些长期和他们相处的人,反而在动物园里排不上号,说不上话,最终定决策下决定的,是那些高高在上,只计较金钱来去的管理层。这只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也不全是,足够有能力的人才能坐上管理层的位置,能力不足够的,才会被安排在比较基层的位置。而驯兽师的管理员也不可能是完全不懂驯兽的,不可能完全不接触动物,那这些处在高层和基层的中间人物为什么不说话?因为这又牵扯到各方的利益关系了,最终说来说去,还是人类的恶,才导致这种种的果,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狂欢,而是一个有一个人间接或直接的配合才导致这种恶的结果。

说到这里真的是绝望透顶。

如果说整部片子我最讨厌哪个部分,我会选择临近片尾,那些和受害者一点都没有关系的人沉浸在为了今年死者而举行的慈善马拉松活动里。

真是一群假惺惺的人的狂欢。

《黑鲸》观后感(五):动物园的存在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是动物园,不过我从来不看动物表演,总觉得看着难受。随着看的东西越来越多,越发至于动物园的存在。

动物园兼具了环境自然教育与动物虐待的角色。虎鲸,海豚生活在仅有自然环境下千百分之一的狭小空间里。某种程度上,他们被人类为了自己娱乐被关进了监狱。他们本来应该有很多的朋友,家人,而不是孤零零的生活在小盒子里。

现在的动物园很多以宣扬自己拥有珍惜动物为卖点。但是这样真的有意义么?对于真正在接受环境教育的小孩,珍惜与否真的重要么?

也许非研究机构的动物园压根不应该具备圈养某些动物的资格。也许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小动物动物园。让小孩子能真实的看见普普通通的,能够接触的动物。去了解身边每天能看见的自然。

我就是看完了有点感触。随便说说。

不过抵制动物演出,抵制对野生动物的玩弄是大家都能做到的。

,小动物动物园是只那种圈养经过人类N代驯养的,攻击性很低的动物的动物园。比方说马,羊,兔子,草泥马。。。之类的动物。。。

《黑鲸》观后感(六):给他们安静的生活

去过片中的Sea World看过表演,也飘到大海中看过近百只野生鲸鱼的生活。纪录片看的好难过,流泪的时候也会理解到你的痛苦鲸鱼们也有,从鲸鱼到驯养员到观众似乎都是受害者,又似乎都是彼此的加害者,对鲸鱼的爱催生了这个产业,最后发现其实大家都爱错了方式,而只有真正赚到钱的人对哪一方都丝毫不在乎。

他们喜欢群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society,他们喜欢喷漂亮的水柱喜欢翻滚甩尾,他们有超过猩猩仅次于人类的智力,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他们有复杂如人类的大脑结构,他们有超过人类想象的情感生活有自己的各种小情绪。

他们属于自由,属于无垠的海洋,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society,他们有自己的emotion,而骄傲的人类没资格让所有的生灵都屈居于自己的驯养下,人类进化至此更没有被赋予统治一切生灵的权利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生灵的权利。

不想再伤害更多,不管是个体,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社群,不管是鲸鱼还是驯养员。不要再对海洋世界趋之若鹜,可以坐船去海里看看他们,但不要再花钱买机票买门票或开车数个小时到海洋世界用金钱再在他们心里留下伤痕。

《黑鲸》观后感(七):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观《黑鲸》有感

片子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训练员说,刚到“海洋世界”时,他兴奋地认为这是他的虎鲸,慢慢地,他发现虎鲸只属于它自己。虎鲸大脑的一部分是人类所没有的,他们拥有比人类还有复杂的社交和情感,能够通过族群间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无知的人类利益熏心,把幼年的野生虎鲸从海洋里捕获,圈养在狭小的水池,无视这些高等生灵骨肉分离时发出的哀鸣。失去了亲人已然凄惨,更何况还失去了自由!希望有一天所有背鳍下垂的虎鲸们都可以重回海洋。看完影片,痛心人类如此残忍。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走进动物园,走进海洋馆吗?

《黑鲸》观后感(八):《虎鲸的世界,我们不一定都懂》

尊重原创,转载请告知作者并获得同意。文章不代表全部意见。

这个星球上,我们不是唯一,但我们总以唯一性来扩大我们的“探索”与欲望。

2013年,一部被大家普遍认为“雷同”于《海豚湾》的美国纪录片出世了——《黑鲸》(Blackfish)。像类似的宣传片一样,依旧没有华丽的外表,同时穿插着几位“当事人”的口头阐述,甚至有相当多的观众会对这些带着表情说话的人贴上“Talking Box”的标签……没错,这注定是一部对一种人类而言是冷门的、却会点燃另一类人群热情的公益纪录电影。

很荣幸,我“恰巧”属于后者。

在我们亲爱的祖国街头,自然很难见到上街举牌儿的“环保愤青”,而这些在多数长辈眼里视为“绝对”无知的“孩子们”,他们对于从“亘古”就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群正常且特定的群体。他们可以是“侵扰”商人、大佬的“捣蛋鬼”,也可以成为被用来制造争议舆论的化学工具。很可惜,我不想在本文讨论这些冗长的话题,我只想再次抓住生命和自然给予人类的启发,唤醒更多更多的良知。

我们好歹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走到现在,我想基本无人不对一种大海里特殊的鲸鱼产生一些印象和理解吧……这种中文称为“虎鲸”的神奇哺乳动物对世界上很多儿童塑造童年世界时产生很大的意义,最直观的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爹娘曾牵着你的小手带你进入一个绝对梦幻的“圣地”(海洋馆)去亲眼见见这位频繁出现于屏幕和画册上、早已令你的小脑袋“神魂颠倒”并迫不及待要触摸的“大鲸鱼乖乖”了……停,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是他们恰如“种子”,同时也是接收并接受“种子”的人。很明显,孩子与动物的关系及认知世界的问题,和动物园或水族馆该不该存在的争论亦是复杂的。

Killer Whale、Orca、“Shamu”这些词都指向这种人类看似已经“驯服”并商业化的动物,乃至科学上也对虎鲸的构造和能力表示出高度评价,但我们无法避免一个自然的事实(就像“常识”一样多次发生了…),虎鲸同其他大自然孕育的生灵一样,注定被人类拖入一潭悲剧,至于今后能否逃出这人工硬造的“杯具”,任重而道远……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和其他物种天生都被赋予了影响周边世界的能力。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我们在推动自身前进的控制力下,却具备了其他物种不具备的另一种控制力——后知后觉的“刹车”。人类的进步与认知是滚滚向前突飞猛进的,虽然这种强大的控制力的释放会加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冲击,但好在我们同时具备了抑制或纠正这些“激进”导致的错误影响的能力,那么未来就注定应该被理解为充满光明和希望的。

人类和虎鲸都是群居物种,但是虎鲸很特别。根据片中叙述,虎鲸是发达且特殊的“社会化”物种。一些客观事实已证明,虎鲸的大脑除了较其他一般哺乳动物先进外,它还比人类的大脑多出了一个部分,而正是这种在人类脑内找不到的新组成,不仅使虎鲸具备高情商和丰富感情,亦有相当多可能性推断虎鲸可以具备人类感知不到的情感或社交能力。它们这种足以让人惊讶的“灵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一些它们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对于人类将其捕获至海洋馆圈养训练,我们不应该将这种如同“普遍现象”的囚禁看得过于单一;这些自然的精灵由囚禁和压迫表现出的恐惧、服从、新鲜感、快乐,……,到抑郁、冲动、反抗,甚至暴力都不该单纯地理解为如同人类控制其他动物所产生的反应一样,因为很多人不理解的“背叛”(大部分时间里温和友善的虎鲸却反常地袭击训练员……)来源于它们由特别感知和丰富思维带来的社交复杂性。事实是,人类将不同区域的他们捕获至一家海洋馆的有限范围内(驯养水池),却不知哪怕是同类虎鲸也体现出差异化社交体系;好比电影里所描述的,不同区域的虎鲸好像有着不同的语言与交流方式,只是“无知”的人类察觉不到。

我觉得“察觉不到”和“缺失尊重”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自然孕育万物,作为一种生灵的人类就应该懂得“报恩”——这就是由自然属性形成的尊重。而普遍现实是,我们的社会由很多分子组成,既有敛财的,也有好奇的。(敛财的不能绝对地和错误画等号,但有一种如同“黑金”市场。)当敛财的满足了好奇的,敛财就成了持续的发财,好奇的就成了习惯性现象,不该成为工具的就成了失去自由和自然灵性的杯具。渐渐貌似有很多“环”形成了、深远了,如果连后知后觉都做不到,就变成了永久的失去与劫难,“尊重”沦为后悔,后悔就是深深的惩罚。

我们可以为很多事情举牌。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虎鲸的“特殊”,这是幸运的。比它们美妙身影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心与世界交流的语言和情感,而这些特殊社会化现象折射的精髓和原理,我们却并不一定具备。 BY JOYJAY

《黑鲸》观后感(九):何必为了博人类一笑而让它们流泪流血?

为了看这部电影,我跟个脑残粉一般前所未有的大费周章。

由于我住在英国某个小山村里,这部电影最先在伦敦上映,我搭了一个半小时的火车去伦敦,结果伦敦两家电影院的票都售罄了。第二个周末又决心去伯明翰,还特地提前半周去订票,还是卖光了。最后的最后,我提前一周订票,看电影当天转了两趟火车,车程一小时去了莱斯特,才终于看上这部电影。

还没开映,我就琢磨,姐费这老劲来一趟,这片要是不好看,姐就真心想shi了。

还好,看了就知道,这么折腾一趟也算值了。

---分丫分---悲情段落外加剧透----

还记得当年看《海豚湾》,我又气又难过,一连好几个月不愿意吃鱼类生物。而看了《黑鲸》,宁可说生气,不如说无奈,一种深深的无奈贯穿着整部电影。

电影的立意是从一个美国驯兽师的故事开始的,这位驯兽师美丽而善良,却在一天的日常表演中,被自己驯养的黑鲸攻击,最终失去了生命。

与她共事过的同事,有几位也出境了这部电影,他们谈到这位美丽的姑娘,谈到她和这只叫tilikum的鲸鱼,谈到tilikum的来历。而后,他们发现,在他们与这种鱼类一起工作了那么长时间以后,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黑鲸,对黑鲸认识的浅薄程度令人发笑。

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发现,这种鱼类的寿命几乎和人类一样长,他们还发现了,黑鲸的大脑和人类一样,有非常清晰的逻辑和情感,因而,当黑鲸被囚禁在一个狭小而密闭的泳池里,他们能清楚的意识到,他们丧失了自由。更可怕的是,一家海底世界中的黑鲸鱼几乎都来自不同的海域,而这种鱼类像人类一样,有不同的文化和语音,因而这些鲸鱼尽管被囚禁在一起,却无法相互沟通。彼此间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另外一个辅佐证据来自网友,曾经有人拍到黑鲸在吃饱以后,彼此抛着一只海狮为乐,也就表示他们像人类一样,有精神娱乐的需求。

这一切证据都将人类对这种生物的囚禁罪恶化,尽管囚禁任何一种生物仿佛都是错误的,但当他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失去自由的状态,继而为此感到痛苦,那才是更加罪恶的。

当然,这位美国驯兽师,并不是一个个案,有许多视频资料证明黑鲸鱼们曾经试图或已经攻击了他们的驯兽师。

露竹在这部电影全程哭过三次,最近泪点确实也不高。

第一次是小黑鲸在自己的家人面前被绑架,捕鱼人说:等我们抓住小鲸鱼后,其实大黑鲸会被放出网外,可以自行离开了,但他们不走,就在不远处停留着,发出悲鸣。谁能任由自己的孩子被带走,还安然无恙的离去呢?

第二次是海底世界的小黑鲸被强迫带离它的母亲,送到另外一个海底世界公园。它的母亲在找不到孩子后发狂的嚎叫着,嚎叫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一整夜。

第三次是谈到西班牙驯兽师之死,年轻的未婚妻和年迈的母亲,他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已陨落。

而后是长久的无奈,有许多人出来抗议,要求放了tilikum,而问题在于,即便现在放了他,他也早就丧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了。因此,它就被单独困在一个狭小的泳池里,带着它杀人鲸的头衔。

个人以为,此片不在于大善大恶,如海豚湾那般血洗一片港湾,唯有商人弃业自省,方能拯救。对于已经生活在海底世界公园的黑鲸,人类已无法清偿自己对它们的恶,而唯一的方法是,杜绝再去海底世界,拒绝再看这些杀戮一般的残忍表演。让这种生物存在,让这种职业灭亡吧。

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wwf为老虎所做的公益广告词也很适合这种生物:no buying, no killing.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戮。

当你在电影里看见一只黑鲸对着镜头吐舌头做鬼脸,你就会知道,你的娱乐方式有那么多,不一定必须得看它们流血流泪的残忍演出。

我实在忍不住在圣诞节前夕向某b童鞋致谢,谢谢你的蛇精病乱喷,本来特简单的一影评,能给你闹出两页的评论来。。。我已经彻底惊呆了。。。您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我实在想知道您还能喷到哪一页。。。

《黑鲸》观后感(十):这辈子都不会去了

当年看了纪录片《海豚湾》之后触动非常大,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当晚躺在床上思绪涌动竟然止不住地流眼泪。

从小在农村长大,小动物们就是我和小伙伴们的玩耍对象。用筷子戳穿螃蟹的壳看它死不死,掰下一条腿看它怎么爬,对院子里的蚂蚁窝灌水、放火还有滴蜡,扯下小蛤蟆的腿来当诱饵钓大青蛙,给天牛系上绳子让它往墙上爬再拽下来又让它爬上去再拽下来往返复之。

买过烧烤摊的小麻雀,同行的朋友表示太残忍了。我只觉得那是感性懦弱的伪善,你吃鸡吃鸭吃生章鱼怎么不觉得自己残忍?要么你就当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要么你就平等地看待这些已经做成食物摆在你面前的生物,只要吃的时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别浪费,诚心地念一句“いただきます”。

但人都是感性的。我们会为了离我们几万公里因地震而失去生命的人哀悼,会因为小狗可爱真挚的眼神而觉得吃狗肉很残忍,人类作为生物链的顶端,对其他生命总是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慈悲和怜悯。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心理学或是社会学的文章,阐释了人类的怜悯之心“因时因地”的差异。“因时”,是说时间上离你更加近的灾难会让人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情。你会为了最近发生的灾祸而忧心,还是沉浸在前几年的悲惨事件中不能自拔?“因地”,指的是人类对空间上与自己关系更亲密的事情有更加强烈的共鸣。你自己养的狗和别人养的狗,故乡的干旱和欧洲小镇的天灾,毋庸置疑,人们的感情都会倾向于前者。

很多人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心里的偏好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的同情心,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地心怀万物,怜悯苍生。在这个看脸卖萌的年代,人类对长相可爱讨喜的小动物又会多几分喜爱,而那些没有亮点面无表情不娇不萌不憨的动物,它们的生存情况自然是无人问津的。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美式快餐行业对鸡肉有着庞大的需求。一只鸡的一生异常的短暂,在封闭的养殖场内出生,每天要吃一些催化生长的激素。与其他的同类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完全没有活动的空间——事实上它活动不了,因为药物影响下身体一直在长肉但是骨头还没发育成熟到可以支撑身体重量的地步所以根本就站不起来。一直到被宰杀的时候都没见过太阳,也从没在菜地里找过小虫子吃,在养殖场里出生,同样也在那里被结束生命。

扯远了,还是说说《海豚湾》。经过一夜史无前例的忏悔,我知道我再也不能愉快地去海洋世界玩耍了。看过《南太平洋》里一群群海豚在在海洋里自由驰骋纵情跳跃的场景,还有《海豚湾》里那只明星海豚因为长期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发出的声呐信号被四周墙壁不断反弹回来而神经紊乱得抑郁症最后选择沉入水下闭气自杀的画面,即使去了海洋馆我也不会觉得开心,只剩压抑。他们配合的表演不能带给我欢乐,因为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绝望。

国外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会示威游行裸体抗议,电视电影里面也有很多类似题材的反映。想想这也只能存在于满足了温饱达到了普遍小康人们可以有更加高级精神追求的发达国家,在现阶段一心求发展、人民连自己的生活需求都不能完全满足的社会里,谁会蛋疼的有闲情去关心生活在遥远的海洋里的低等动物是否开心是否自由是否受到虐待。

动物园,有人觉得它对于保护珍惜动物作出了贡献,让人们特别是儿童了解大自然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有人觉得这是对动物的迫害和囚禁,孰是孰非呢。我有时脑洞大开地想,如果未来的有一天,地球上出现了比人类更加高级的生物或是外星人占领了地球,人类数量急剧减少,被视如蝼蚁的践踏,高等生物秉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宗旨把人类和其他生物一起放入动物园,供他们研究学习参观游览,到那时,他们会不会也给人类一个仿真的居住环境,铁笼子里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大约60平米?

I‘m not at all interested in having my daughter, who is three and a half, grow up thinking that it's normalized to have these intelligent, highly envolved animals in concret pools.

I don't want her to think that's how we treat the kin that we find ourself around on this planet.

I think it's atrocious.

动物园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已,什么时候还肩负起了社科教育的角色?我们小时候没人会出来说这些小虫子小青蛙也是生命你们要爱惜哦,所以小孩子的残忍之处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残忍。我们的文化和教育里面也很少有这个东西,教我们去尊重生命珍爱自然。

现在已经有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公益广告,但还是希望社会上有影响有能力的人能做更多的公益活动,作为名人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的。With greater power, comes greater responsibility.

我也不算是一个保主义者,但我这辈子都不想去海洋公园的了。我不期望能呼吁很多人跟我一样做,但是希望《海豚湾》和《黑鲸》这样的片子能被更多人看到,让你了解到精彩的表演给你带来的欢乐,是建立他们多深的彷徨无助和痛苦之上。知道之后,或许你也不那么高兴再去看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