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精选10篇

《锡尔斯玛利亚》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 科洛·莫瑞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一):二十五年后我就成了你w

写不下的短评。

马洛亚之云的意象贯穿,似真似幻,飘忽不定 ,既是不再年轻的玛利亚想抓住青春尾巴、沉醉于光辉岁月的不甘心 ,也是遭遇中年危机的不安全感。

戏中戏的形式,在赋予故事深层层次的同时,让三位女性角色进行了有趣的“双重角色代入” ,并互为观照,衍生出出更为丰富的情绪表达。

剧中有多场对两个角色的争论,大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我个人比较赞同剧中导演的看法:Helen与Sigrid是同一个人(韶光不再后殊途同归),又不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欲望)。

玛利亚二十五年前是Sigrid,二十五年后还是吗?

显然,玛利亚自己认为是的,所以极力排斥Helen的角色。

特别是在与瓦伦汀的交往中,具有攻击性与压迫感,所以瓦伦汀最后离开(寓意“自杀”)。

但是在现实里,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她,自己已经变成了Helen,无法理解的科幻电影也好,看不上眼的当红流行偶像也好,玛利亚已经远离的当下的世界(或者说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瓦伦汀会说“跟你有距离感”。

最后也正是Sigrid点醒了她——瓦伦汀的离开与艾利斯的拒绝——自己确实不再是Sigrid了,但也未必成为Helen——没有走向自我毁灭,而是与新世界妥协(接受科幻电影的邀约),即便并不认同。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二):看电影时我碰到了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儿

在一个小电影院看的,放映厅就能坐30个人吧,居然满满的,一定要记一笔的是,我进去时已经黑灯了,摸黑坐下后却发现位子上有一只女鞋,然后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旁边的老头迅速道歉拿走,可根据我从头到尾的观察,他是一个人来的,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这部电影还要吸引我。

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一直一直不喜欢朱丽叶比诺什。不过很客观的讲,这真的不是她最好的片子,甚至不是她好的片子,一个我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目的的片子。

它在用它想要打动人的目的打动人时,总是哪里差了那么一点。

而所有的演员,除了斯图尔特一贯的小结巴面瘫小T表演方式外,其他人都用力过猛。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三):二十年后,我就成了你

我不敢随意评价,因为并未真正理解。 三个女人一台戏,男性的存在感在电影里基本为零,这个我喜欢。放在生活中讨论性别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话题用力过猛,这部电影最起码很好的告诉了人们女性的世界并不简单。 其次就是同性,同性之间的暧昧贯穿影片始终,不管是影中影,还是女扮男装,都相当吸引人,都没有离开同性这个话题,在这里我想导演最起码是不反对同性恋的吧。 再然后就是年龄吧。年龄的鸿沟,二十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鸿沟,四十岁的自己和二十岁的同行之间的鸿沟,还有二十岁的自己和四十岁的同行之间的鸿沟,这都无法让人忽略。有人说,二十年后,我就成了你。但是Maria始终没有成为海伦娜,她对这个角色的厌恶显而易见且极其深刻。她讨厌二十年前演海伦娜的演员,也讨厌二十年后即将变成海伦娜的自己。就像她自己说的,海伦娜是个极可悲的老女人角色,她存在的一切意义都是为了衬托年轻的灵魂,她始终不懂自己接受海伦娜这个角色的意义。Maria认为,海伦娜爱上那个女孩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年轻。Maria从没有爱上海伦娜这个角色,她只是接受了,但是在她心里,她永远是那个年轻的灵魂。 影片后面乔安因为男友的事情彻底打乱了谈论剧本的计划,这个地方其实看得有些心疼,Maria作为电影界有崇高地位的长辈,被完全的边缘化,每个人都在谈论乔安,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忙着阻止这些无聊的媒体和讨厌的互联网传播。Maria像是一个局外人,同时她又是一个旁观者,冷静旁观,被迫卷入,然而并无大碍。这也是为影片最后Maria“超出了时间”作的一个铺垫吧。 整个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一个是每一次Maria和Val对台词的时候,复杂、融合、迷人且美丽;其次就是,每次的外景描写,很美很震撼;最后就是影片最后,Maria的超脱,带着无奈的现实和对自己的放过,令人不禁动容。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四):观后感

法国文艺片真的太费脑子了…

跟两个50岁一个40岁的女性一起在大剧院看了这部中年女性面对岁月带走青春的虐心故事【。

女演员20年前演光芒四射女主角,二十年后演同一部片里悲惨的女二号,角色置换的设定确实很有想法。

中间那段女演员与助理排练对戏的台词让现实与戏剧的界限模糊到几乎消失,都看晕了到底在练台词还是在说真话傻傻分不清楚。

只能说文艺片真的很有想法但是看的过程中真的跟不上………什么三个女人是一个女人的三个阶段,总觉得很难透彻的理解……

结果觉得最好看的地方就是锡尔斯的云蛇了!!那个真是好像去了旅游一样!好牛逼的景观!整个观影过程全场安静如鸡,但是看到云蛇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默默掏出了手机拍照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五):真实性和戏剧性

这个电影是非常的自我映射的。整理了下思路,除了大家提到的 诠释和解读 我觉得片子里还有讨论了真实性。这个是我比较有兴趣的话题。几次提到,比如“it is dramatic ,but sometimes is more real than then real... (大意)。还有女主角很批判因特网的时代,但是却不关心任何事情,对于任何圈内的人都不知道,封锁在自己的世界 。 当她又不知道助理在谈论谁的时候, 助理说:“their world has a name, its called the real. welcome...

所以,当Valentine消失的时候。开始几分钟我以为她会回来,后来发现导演完全没有要交代的倾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看完以后,我觉得其实,有Valentine的部分,可以把它当做是另外一个 narrative。就像Valentine 从没有来过一样,是一个air tight 自我封闭的剧本安排。 然后把这个人物切除,再继续着应该继续的情节。 而这样的看似突兀的安排,其实就是在把真实和戏剧化平行并列的安排,虽然并不知道哪段的情节是真实的,或是戏剧化的,而片子中的剧本也兼有着两种性质。

最后片子中的导演克劳斯加出来的对于原作的解读 而写的新的几页剧本,更是显示了这种真实和戏剧化的并列呈现。当然女主角最后也释怀了,无论哪个剧本,哪种情节,都是情节,都是故事,都是真实,也都是戏剧化。

而电影中的非常风格化的瑞士风景+古典音乐配乐不时的穿插在电影里面的,作为一种戏剧化的风格化的衬托,配合着主要的故事线。实在是非常合适。

还有一点就是,本片的导演非常有野心的把文字和图像的问题也一并的扔到了电影里面。女主角一直在和助理Valentine讨论剧本的文字和台词,而同时,当她需要了解一个真实世界的人的时候,她只能去google 他们的照片。 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六):k与比诺什的和解

与私人买手同一个导演,张曼玉前夫,他的两部跟k合作的片子都是我喜欢的风格,不靠渲染重大的戏剧冲突,而是靠侧写使影片成立。

看了一篇影评说k这角色其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这个说法我想了下觉得很成立,算是一个最好的解释了,因为后面小k声音刚刚还在(这样想来,导演此处的镜头手法很巧),比诺什确认看到云蛇之后一回头却了无人迹,便是因为k本是比诺什的某种对立思考面,看到云蛇一刹那,这一面与本体和解了,于是k不见了,当然,后面还会再生出其它对立面,比如与超杀女。

本片可算是我看过k演技最突出的一部,她以前面瘫也许因为其人设都不care他人的看法,但这部中她作为助理,角色设定是在意自己老板的情绪反馈的,尤其前半段情绪细节把握得很好,中段在室外与比诺什对稿,比诺什讲台词时她歪头似是带入剧本又似是跳出来看待比诺什的神情让我印象很深,可圈点之处还是蛮多的。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七):一切皆镜像和隐喻

其实Val这个助理角色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个隐喻,是Maria不肯放手、一直依赖的那个年轻的自我镜像。她的名字valentine也是很明显的隐喻暗示,“情人”,就如sigrid是helena的情人一样,戏外跟戏里是镜像一般的对应关系。最后,maria摆脱了对val的依赖,走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做到了out of time

另外,主角叫maria也是一个隐喻,跟这部影片sils maria是一样的名字。其实,瑞士的这个地方,就是maria的心境的投射,val曾经说过:“剧本只是一个客体,对它的看法只是投射了我们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其实瑞士这个地方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为什么是山,导演为什么多次拍摄山峰的景色,因为从不同的山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这跟这部电影探讨的心理问题是一样的。事物是客观存在体,不一样的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而已。用中国古话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maloja snake之所以美,是因为自由,是那种可以在不同的山峰之间游刃游走、穿梭自如的自由,是一种out of time一般的自由。maria一开始怀疑val带错路,不愿意跟着走,正如她一直不愿意走出那个心理阴影,一直把自己困在山中的某个角落;但当她走上山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就看到了传说中的maloja snake,暗示她的心境改变了,实现了自由,因此val消失了,maria的内心已经不需要去依赖她。年轻的sigrid是自由的,但成熟的helena也可以实现另一种自由,一如maloja snake一样,这一点,maria终于看清了。

这些隐喻,正是这电影迷人的地方,眨眼一看是平淡,但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就像一杯值得回味的香茶。这也是我觉得它比《鸟人》好的地方,《鸟人》更多是技术和形式叙事,而这部胜于细节。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八):《锡尔斯玛利亚》——自由是对时间的超越,对内在的呼唤。

再看了两遍《cloud of siris maria》之后,感觉自己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这部电影。第一次观影时感觉这部电影更像是拼凑而成的对话片段,但实际上整部电影所表现地就是《Maloja snake》这部戏剧的显示缩影。Maria,20年前扮演sigrid的过气明星,正经历离婚和wheilm逝去所带来的失落与烦扰,被再次邀请参演《Maloja snake》中helena的角色。Helena的角色正好与Sigrid相对立,前者因时间与琐碎的烦恼而显得衰老、消极、焦虑;相反,后者却年轻,并富有诱惑力、勇气。20年前饰演Sigrid的Maira如今面临饰演40岁的Helena所带来的打击,但事实上这种打击并不仅仅来自于戏剧本身,它更在于时间的流转。时间流转所带来的是衰老、变化与沉重。电影中对《Maloja snake》这部戏剧的呈现大多反映在Maria和其私人助理Val的练习对话中。年轻貌美、勇敢无惧的Val从侧面显现了Sigrid的角色,这个正好表面上看起来更切合于这个时代的人。因而无论是戏剧中的Maria还是现实生活中的Maria,她所承担的身份都是Helena,她必须体会时间流转所带来的衰老、分离、痛苦以及琐碎的烦恼。电影中Maria初与导演Klaus谈话时,她谈到自己认为Sigrid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超越时间的人;而Helena之所以被Sigrid所吸引,正是因为Sigrid所具有的自由性;因为Helena正是被各种因缘性质的事物缠绕于一身的那个可怜人。她谈到Sigrid时显得怡然自得,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可是导演告诉她,20年后的Sigrid成为了当年那个因为自己而导致自杀的Helena时,Maria对此却并不接受。有趣的是在电影的最后,Maria接受了一位科幻电影导演的邀请,出演一个变种人。其中导演的话值得深思,他说Maria的角色超出于时间之外,故而年龄并对此角色造成不好的影响。不仅如此,就他自身而言,他并不希望生活在这个被大众媒体和信息轰炸的时代。导演的话正好对应了Maria所谓的自由,而自由就是超出于时间之外。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时代,故而人们终究不会自由。自由不意味着年轻与狂放不羁,自由是面对限制却能够很好地存活,有限中达到无限。

电影中最令我震撼的是《Maloja snake》,也就是那部《马洛亚的云》。起初我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导演要将云和这个年轻丧失的女演员Maria连接在一起。但Val的一句台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很多事情,你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现象也不同。正是因为在Maria眼中,Helena的角色就是一种命定式的不幸——被Sigrid抛弃、困扰、痛苦的侵蚀等等,因而她只能看到一个可怜的老女人Helena。然而置身于此角色之外的Val却能够看到更多Helena的优点:她有责任心、包容力也更人性化等,而这是由于因外在时间所带来的年轻的Sigrid所没有优点:Sigrid所有的只是因为年轻而莫名存在的骄傲与残忍。当然,也不能够否定的是,Sigrid更具有的是一种果敢无畏,这种优良的品质是Maria没有的。故而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只是一种人们眼界的折射,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观测的内容也不同;不仅如此,事物本身相对于事物的现象也是无穷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为:人们不可能穷尽事物;而是应该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为:人们有穷尽事物无限可能的可能性。就像马洛亚的云,千变万化、聚散分离,任凭它如何浮现,它终究是马洛亚的云。神秘之为神秘,正在于它不受时间控制,它超脱于时间之外:它可以时而年轻时而衰老,时而高时而矮,时而是女人,时而是男人......故而Maria也可以当年是Sigrid,而现在是Helena。一切都只是变化莫测罢了。也正如最后导演所说的,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时代,这如同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年岁。时间是无法选择的,但内心可以选择:20年前她是Sigrid,20年后她仍旧可以是Sigrid。人的精神是变化莫测的,就连时间流转也不能摧毁。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九):一帆风顺谁会承认自己的弱

times go by and she can accept。

你看女神会老去,自己也会老去,如果这个电影放在一年前两年前看到,我一定体会不到那么深刻。西格勒和海林娜本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强势和弱势,抛弃与被抛弃,可是你就是不愿意相信不愿意面对,也是,生活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之时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看见自己,面对自己,接受这个世界的变化,容易也不容易。

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过的风景我都看过了,我看到的你还未曾体会呢。

小k说科洛那么多丑闻是她要表达自己,那样很cool的时候总感觉像在说她自己,各种八卦各种不安分把自己搅得乱七八糟,但那就是她啊,从来总有些人一手好牌乱打,却总是好牌,太喜欢这样得天独厚的主了,恣意人生。看小k近几年的片子都是独立文艺的路线,适合她。恰好我也喜欢这样的电影。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十):前浪的后浪的几重奏

表演和现实,20年前和20年后的自己,20年的自己和20年后年轻版的自己,艺术与商业,戏剧与人生,表演与生活,这些种种虚虚实实,镜像与反镜像竟然顺理成章在融合在一部电影里,融合在这一幕一幕的对手戏里,真心叹为观止啊。甚至演员本身在电影里都多少有着自己演艺人生的镜像反应,她们演着演着有没有出戏抑或太过入戏呢。 时间是件神奇的东西,时间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和沉淀,也可能会带来看尽一切的苍凉和被淘汰的不安全感。用一句咱天朝的谚语来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是不是一定要死在沙滩上呢,所有人总有一天会成为前浪,前浪的命运应该如何把握的确是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我们也快成为前浪了。 我很好奇能不能真的拍一部马努亚的蛇呢,一部御姐与酷妹的拉拉片,这部戏中戏是会选择拉拉题材应该纯粹是因为想要表达20年前后同样一个人的物是人非,所以性别当然得是一样的,但是我真的很好奇~~~~~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