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夜莺》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夜莺》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夜莺》经典影评10篇

《夜莺》是一部由费利普·弥勒执导,李保田 / 杨心仪 / 李小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莺》影评(一):西方人的东方情

18世纪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康乾余光里,但在当时欧洲人概念里,中国是一个充满黄金、奇珍异宝的繁华热闹之地。当时的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唯一包含中国元素的一篇,名为《夜莺》。

童话里,安徒生生动表现了人对自然利用与剥夺的矛盾。皇帝被夜莺美丽的歌声打动,但夜莺却被一只能发出更曼妙乐声身披华服的人造鸟鸠占鹊巢。但当皇帝垂死之际,人造鸟却无法吟唱出旋律,而真正的夜莺飞来无私地歌唱,给濒临死亡的皇帝带去生的力量。

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为了这部异国的电影,在中国待了四年。无论是北京的水泥森林,还是广西的自然风光,甚至从北京到广西的火车列车长偷运小鸟这一细节设计,都表现导演的雄心与能力——将电影拍得接地气。更难得可贵的是,一家三代人情感上的叙述,也沿袭了中国传统特色。

故事发生在帝都一个光鲜成功的家庭里,内里却暗自涌动着一些尴尬和缺失。丈夫和妻子的相对无言,爷爷和爸爸的互相埋怨,孙女和爷爷的生疏介意,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缺失等等,都在最初的20分钟细节里,一一展现。

故事发展在爷爷带着孙女踏上回乡的旅途。孩子的天性,是倾向于自然的,哪怕是在都市里捧着IPAD长大的小女孩,也能快速从初遇水牛的惊吓转换到用手抓蚂蚱的好奇。血缘的情分,是浓于水的稠密,树林里的迷路让祖孙萌发天性的亲近。正是在大自然里,人与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真挚。爷爷对奶奶的思念,城市女孩和乡镇孩子打成一片,山里老百姓的热情助人等等,都与繁华都市里的疏离、冷漠与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事情节不紧不慢地发展着,爷孙俩终于回到了故乡。爷爷牵着孙女回到过去的老屋,孙女为了爷爷牺牲自己的IPAD换一只普通的画眉,孙女告诉爸爸爷爷的小秘密使得老屋失而复得,中年儿子和老年的爸爸终于在家乡解开了四年的心结。电影的高潮没有人们理解的快节奏冲突,相反的却是如涓涓细水般正常家庭的温情。

故事结尾在家人回到北京,女儿仿佛一瞬间长大了,试图通过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缓解父母感情的危机。无论夜莺的歌唱,还是爸爸的口哨,这些自然界里美妙的音乐,都象征着人与人真挚诚恳的沟通。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法国导演拍出的接地气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小姑娘“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儿”文艺的语言,还是爷爷说奶奶的模样“像雾像雨又像风”,甚至小姑娘设计让爸爸教夜莺唱歌的促使父母和好的情节,都带有浓厚的法国人浪漫主义情节。更重要的是,透过菲利普弥勒的镜头,我们仿佛以徜徉漫步的姿态,饱览了祖孙三代人在水泥马路和乡间小路上行走中,情感的迷失与复得。

电影落幕后,我百度了一下,原来西方人口中的夜莺就是中国人口中的杜鹃,诗文里的子规。而安徒生通过夜莺传达的自然美理念被这个法国人完整地继承,加上的亲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与牵挂,糅合在法国人特有的慢条斯理的节奏里,娓娓道来一个中国大地上的温情故事。夜莺仿佛是一个音符,飞扬在西方的华章里,奏响着特有的东方情。

《夜莺》影评(二):童年的力量

晚上想看电影,正好在硬盘里翻到这部《夜莺》。对这部片子感兴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无意间瞄到电视上一段预告片,被满目的自然色彩和简洁对话吸引,就下载到硬盘里。但自它躺进硬盘里就被束之高阁,直到今天被翻出来,却已经是好几年之后了。不过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那时候我看未必能有此刻的心境,倒不如此刻更适合。

《夜莺》带着我又过了一遍童年,感受了一次童趣。草叶、岩石上的毛毛虫,稻田里的水牛,竹林,梯田,河流,古朴的民族村落,盘根错节的榕树……浓浓的乡土气息,但要的就是这番淳朴、自然的滋味。

傍晚在老王的越读课里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孩子突然不愿跟父母说话了?老王这么说:孩子的人生出现反复时,童年能提供弥足珍贵的力量帮助他扛过难关。(如今的)家长们算计很细,从成绩到才艺,唯独没考虑孩子折损的童年。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学者,国学底子好,会读书,会写文章,有气度,有学识,有涵养,为什么?他们是有童年的人,在野地里待过,跟草木鱼虫玩过,对人间充满温情,心中藏着生趣。学术在他们眼中不是冷硬的课题,而是有趣的问题,顺着问题能找到思想的快乐,看他们的文章,有烟火气,没有功利心。

前些日子休假回老家探亲,主要任务就是追忆青春,追忆童年。精心策划了普快之旅,从准备火车上的餐食,到一路聊天解闷,都是读大学时的“穷游”模式。回到老家,重走小时候走过的田野和村庄,感受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气象,却分外想念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逝去的“老古董”。小时候摸过鱼捞过虾的溪流,逮过蝌蚪捡过玻璃棒的河沟,都已经干涸了。小时候住过的土胚房,见过的画有毛主席大头像的影壁,都化作尘土了。小时候骑过的自行车,走过的田间小路,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可即便所有的实物都消失殆尽了,那些童年难忘的岁月,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都永远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刻在我的心上,不可磨灭。正因为经历了童年的自由自在、淳朴和美好,我才能拥有现在这颗心,愿意探索、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我的感情才能是富足的,精神才能是丰满的。这或许就是老王说的从童年中汲取克服现实难关的力量吧。

《夜莺》里有一个小细节:崇义和父亲一起回忆小时候在树林中看鸟的往事,提到因为那天没有鸟叫,父亲随即动手做了一个小玩意,就是后来崇义一直贴身携带每逢重要事情必定拿出来吹两声的哨子。当崇义掏出“护身符”给父亲看时,我就在想,崇义能成为全北京、全上海、甚至全中国最顶尖的设计师,是否就源自父亲在他童年失望、焦虑时设计并制作一个哨子所带给他的释怀、满足和欢乐呢?所以他成年后也像父亲一样,努力用设计带给更多人快乐、享受。

一部电影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样一部能带给我温暖与平和,能让我安静享受并认真思考的电影,总是我所喜欢的。给10分,力荐。

《夜莺》影评(三):人,是等不起的

城市里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夜莺,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在我。大人们为工作、家庭四处奔波,孩子们在学校和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于是静下心来交流的时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多了,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的夫妻、父子、母子、祖孙之间。离开冰冷的城市,来到充满田园风光和人情味的乡间,祖孙两人的回家之旅,其实也是一场心灵之旅。旅行开始,小女孩宁愿玩着IPAD,也不愿意与爷爷交流;回家之后,爷爷的夜莺死了,小女孩用IPAD换了一只新的会唱歌的夜莺,帮爷爷完成了对去世奶奶的承诺。IPAD其实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象征,她剧烈的冲击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下IPAD,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多回家看看父母,多与亲朋好友们聊聊天,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人,是等不起的!

《夜莺》影评(四):飞越都市重围的一缕乡音

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法合拍片《夜莺》已经上映多日了,票房并不理想,但片中祖孙两人的心灵之旅,在绿野田园缓缓释放的亲情与感悟,给这个嚣闹的世界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清新,也带给观众久久不能平息的震颤与思考。生为被城市化进程带进钢筋丛林的一代人,我们要以何种态度去面对故乡的土地、父辈的乡愁,如何让下一代把乡音传承下去,这些都是《夜莺》摆在我们面前,深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夜莺》表现的是当下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李保田饰演爷爷在物质生活的飞跃中感到迷失,终日留连于家中与公园,对故土和已故的老伴念念不忘;秦昊饰演的儿子和李小冉饰演的儿媳儿在事业方面是成功人士,但无力维护家庭的情感关系,住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家里还要多;杨心仪饰演的孙女则变成了都市贵族版“留守儿童”。

片中一家三代人就是几千万入城家庭的真实缩影。经济进步,科技飞跃,很多人旅游、公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全球各地,成为空中飞人,而他们却很少归乡,很少有时间用心与长辈和孩子交流。影片表现出了对中国进入都市化之后的现实症结,运用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给出了药方。爷爷和孙女踏上返乡的列车,无垠的青山、竹林、江河、梯田,对于爷爷来说,这是久违的故土,是一片不褪色的记忆,对于孙女来说,则像进入科幻电影中的侏罗纪公园,到处是没见过的奇景与“怪物”。远离了囚笼般的都市,隔代人的隔阂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交流,爷爷和孙女的旅行,看似偶尔的心灵碰撞,其实也是现代都市环境下必然的结果,即便手机和飞机已经占领了生活,都市长大的孩子已经视水牛为怪兽,但人们内心的故乡田园永远不会被彻底湮没,还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或许是因为法国导演的视角产生了观旁者清的效果,影片的电影语言极为细腻且简洁,画面流转于世外般的流光异彩,美丽难以言表的风景,像无言的倾听者,倾听着老迈者的岁月感悟,不合时宜的固执,也倾听着熊孩子的成长,那些懵懂天真中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求。

有很多关于旅行的电影,《夜莺》无论故事、画面还是意境,都堪称深远。例如保持着国产票房纪录的《泰囧》,通过一对活宝的泰国行,表现城市人的复杂心态与农村人的简单快乐,借泰国这块中立的外景地演示了两种人生理念的差异与共存,今年的《心花路放》也是一对城市症候群患者的逃离与回归,《后会无期》则表现了新一代城市青年的迷茫。纵观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娱乐片,其实都不如《夜莺》更见功力和深度,比2006年获得金狮奖的《三峡好人》还要直抵心灵。对于三代人的理念交替,故土精神的传承,它有《推手》和《饮食男女》的影子,李保田饰演的爷爷在浮华的都市中不改乡音,渐渐与子女产生隔阂,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郎雄曾经塑造的那些经典形象。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水准和真情满溢的现实主题,《夜莺》取替之前大热的《归来》和《白日焰火》承担起了申奥重任,代表内地冲击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能不能最终入围或拿到奖杯,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能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看到这部电影,感受到有过这样一片土地,有这样一种乡情,愿意给孩子们保留一分乡音,让他们可以像夜莺一样保留唱歌的天性,就是莫大的意义。

《夜莺》影评(五):一次感情修补之旅

《夜莺》击败了早前被看好的张艺谋《归来》和年初扬威柏林影展的《白日焰火》代表中国大陆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确实有点意外。意外之处并不是这部片是由一个法国导演来执导的一部华语片,而是看完该片,从艺术上它未必比以上两部更高,但它却有近年华语片少有的简单、清新、朴实。老外导演理解下的中国在电影里表现得或许有点理想化,但很返璞归真,都市和乡村的对比,科技时代和原生态的反差,两代人的代沟,这种主题在当下还是体现某些现实意义。

《夜莺》的导演弥勒因为当年一部《蝴蝶》让中国观众熟悉,《夜莺》和《蝴蝶》一样有着类似的片名,也是爷孙的故事,但《夜莺》用一段爷爷和孙女回乡的旅途来表现一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变化和修复。影片的人物都是具有代表性,崇义一家是大都市的中产阶层,两人都是专业人士,出入高档场所,饮高档红酒,女儿任幸有着二千世代的特点,生活离不开数字产品,ipad、iphone不离手,有保姆带。至于爷爷志根离开家乡广西农村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从到北京读书到创业,成为最顶尖的设计师,但志根却与儿子崇义的关系有裂缝。可以说,影片开始之初,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都有着一种疏离感,这是高度城市化和科技时代所带来的结果。

于是,志根和他的夜莺,还有任幸,爷孙俩和一只鸟的回乡之路就是一次拉近关系,弥补裂痕和修复感情的旅行。从北京的大都市景象到广西的乡村,爷孙俩经历上错车、迷路、遇到好心人家,还有少数民族古村,爷孙俩的经历算不上大起大落和过分的戏剧化,但就在这种简单舒缓的叙事节奏中,情感和关系是慢慢发生转变。演员方面,小演员的演出除了有点做作,不那么扎实,在戏中与李保田的交流上还是颇为欠缺。李保田用一种生活化演绎,塑造了一个慈祥风趣的爷爷,从他身上可以读到很多内容,带夜莺回老家,希望它能在妻子墓前唱歌,回到自己的村里,物是人非,和老街坊聊起来,透露出口音差异,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志根为了儿子离开故乡几十年没回去过,连口音也没了,用非广西籍的李保田来演志根产生出这种效果。

《夜莺》的这种叙事令人清新舒服,但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算十分强烈,甚至有些地方较为薄弱。这当中有导演因素,弥勒还是过于强调影像的传递,好山好水,也许一个老外导演还是被中国西南的美景所吸引,所以忽略了用更丰富的内容去表达情感。影片中的风景拍得相当美,导演弥勒说为了寻找场景,他和制片人走了从广西到云南的不少地方,最终选择了广西是因为景色除了太像中国的山水画外,还有就是广西的地貌丰富。《夜莺》也有弥勒对中国边远地区很理想化表述,这在影片的一些情节里也随处可见。

《夜莺》影评(六):《夜莺》:一方风土解浓情

这不是外国人所讲的第一个中国人与夜莺之间的故事,安徒生笔下唯一个中国背景的童话,就叫《夜莺》。故事讲诉了一位曾被夜莺的歌声打动中国皇帝,因为一只发条夜莺的到来而喜新厌旧,可是当发条鸟老坏,而他的生命面临死神威胁时,已归自然的夜莺突然回归,用歌声驱走了死神,当皇帝问它要什么回报时,夜莺说皇帝第一次听它歌唱时流下的眼泪就是最好的回报。

菲利普?弥勒编导电影《夜莺》与安徒生笔下的东方王国古今背景不同,却有着诸多的共通。比如两个故事里都有一只歌声优美的夜莺贯穿始终,如两个故事都是欧洲人视眼里的中国。所不同的是,安徒生没有机会来到中国,他笔下的神秘王国完全系其主观臆断,而菲利普?弥勒镜潜行中国多年,他的镜像致力于中国现代家庭情感裂变的写生。

电影《夜莺》以当下一个北漂家庭为背景,祖孙三代在这个激情奔流的城市各有各的困惑。年轻有为的夫妻几乎将家按在了世界各地的航班上,情感生活走到了决裂边缘;孙女过着貌似什么都不缺的公主生活,其实就是个由保姆看护的留守儿童;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爷爷孤单零落,四年前弄丢孙女一事让父子不再往来。爷爷为了兑现一个几十年前的承诺,踏上了故土之旅,而机缘又让孙女得以同行。爷孙二人,一只夜莺,一段迷失的旅途,让这个家中的三代人最终找回了自我与彼此。

在孙女的故事中,夜莺是自由飞翔的拟喻。正如任辛所言:“我就像只小鸟,关我的笼子打开了,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旅途的伊始可谓人在囧途,先是火车上的任性与各种使坏,然后汽车抛锚紧接发现搭错车,借宿的蚊虫之夜后是山林间的迷路之日,挨过雨后的山洞之夜又迎来崴脚之祸。而恰是这山穷水尽的一崴,那个起初处处作对,娇气任性的孙女换了个人,并在侗寨躲过爷爷送她回京的安排后,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表面光鲜的公主,其实不过是安徒生童话里那只受宠一时的夜莺——“只有白天出去两次夜间出去一次散步的自由,每次有12个仆人跟着。他们在它腿卜系了一根丝线,而且老是牵得很紧。”放飞的任辛迅速脱变。

在爷爷的故事里,夜莺是重拾曾经的美好。故事伊始,仅只借另一个老人之口,提点他与他的老鸟有个计划已久的远行,并没有交代此行的目的,直到在山洞之夜,爷爷对孙女讲了奶奶的故事,一切方才起底。奶奶的故事一箭三雕,即挖掘了老鸟的渊源,又交代了此行目的,同时疏通了爷孙间情感。不难发现,爷爷暗藏于心的伤楚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对亡妻无法兑现的承诺,二是与儿子四年来无法弥合的间隙。而这一切在孙女间接和直接的促使下,最终都得以弥合——他终于在亡妻灵前放飞了夜莺,并与儿子亦重拾天伦。故事后程中儿子亮出的那支五岁时爸爸给他制作的竹哨,就好比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第一次听到夜莺歌唱时流下的泪光,涤荡着父子一度被风尘覆盖的情感。

随着故事舒展开来的还有广西的风土人文。从三江到阳朔,先是丛林、山道、梯田、山洞与河湾,然后又是廊桥、山寨、古树与长桌宴,当我们看到树根环保的古老村落时,不禁感叹,哇哦!这才是人间净土。关于故土的部分,导演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那部分更有深意。其实不难发现,除了一位表示正要卖宅子搬迁城市的年轻母亲,导演镜头里基本都是零落古宅的老人,这就像是一个遗落的乡村文明,只有爷爷这样的老人决心守候。影片渐次拉开的风土人文,让我不由想起了希腊人雅尼的那曲《夜莺》,在中国长笛的悠远中,一幕幕诗情画韵均与本片交相应和。而影片中的人文画卷,大许也是它作为中法合拍片得以代表中国影片冲击奥斯卡的底色。

同样是爷孙丛林之旅,《夜莺》不及菲利普?弥勒此前的《蝴蝶》。影片的问题在于它把这个故事讲得太过完美,尤其篇末孙女撮合父母破镜重圆的段落,让故事浑圆得毫无伤痕。有些东西一完美,它就显得圆滑了。再说电影不是万能的,它可以犀利地指出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困境,但不可能解决这个时代留给中国人的所有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和片中那片故土一样,反倒因为岁月斑驳而更具质感。

《夜莺》影评(七):中法杂交的夜莺,能否成为中国的蝴蝶?

虽然整部片法国‘气质’处处可见,很多地方确实让人不得不吐槽。比如从一开头的音乐就能听出一股典型的Orientalism味儿,到片中老爷爷讲述奶奶故事的浪漫与诗意,让人惊叹现在的老爷爷也真是越来越直白了,作为一个农民(即使不是农民,也不可能是教育程度很高的人,从在工地打工和喜欢蹲着,注意:爸爸是坐着的) 都能看出,像雾像雨又像风的直白表达爱意也真是醉了。

虽然有些地方颇为与中国格格不入,但能看出导演和制作团队是花了心思的。于中国人看来,这样的片子可能不够接地气,有点别扭;但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却给予了更多全宇宙能引起共鸣的东西,给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可能(比如说优秀的拍摄制作团队,国际化的思维等等)而就中外合作电影看来,中法合作还是相对靠谱的。也许是法国和中国有跟多的相似,更能互相理解吧。

并且有些问题也很难解决。比如中国人现在要自己拍出能得到世界认可的电影。就不得不以一种符合国际化的思维和视角来描述或拍摄,而这种思维又多多少少受美国电影很多。而由于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若要拍出一部受世界市场认可的作品,就不得不面临国内市场惨淡,甚至无法播放的尴尬局面,这从很多第五第六代导演作品上能够看出。而且如今中国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主要经济带来的国力提高又进一步使的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激增以及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实际上,中国电影要实现国内外‘双赢’就有必要借助外国的力量,而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法国都是很好的选择。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夜莺此类电影诞生。

因此单从艺术的价值来讲,夜莺作为一部电影有限。但作为一部合作电影,一部中国欲图借此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还是有一定思考和研究价值的。希望这一部中国式的蝴蝶能成为中国本土电影飞向世界的开始。

《夜莺》影评(八):《夜莺》:最有可能获得奥斯卡的中国电影

《夜莺》:最有可能获得奥斯卡的中国电影

中岛

电影《夜莺》给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暖。人情暖,亲情暖,电影色调暖;体现出自然与人的合一,表达一种最纯洁、最朴素、最珍贵、最生动的信任与爱。

这是一部非常正面,非常阳光的电影。

也是中国近年来很少有的从艺术、人文、情感融合集大成的又暖又十分好看电影,谁看过都会有一种温暖袭来的滋味,同时也会反思,我们当下的城市,为什么会出现人文情怀迷失的现象,中国民族曾经拥有的最纯洁、最朴素、最珍贵的信任和爱去了哪里?

由于电影《夜莺》是“申奥”片,在2015年2月代表中国内地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在法国上映早于中国院线,当地反响也非常强烈,甚至也赚足了票房,博得更多蓝眼睛的喜欢 。

电影在国外受到欢迎除了以上中国乡土元素电影的原因外,也有法国著名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该电影的重要缘故,而中国方面可能更关注久未露面的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出演。

电影从一只夜莺开始,暗藏了一种指向,果不其然,夜莺牵扯出志根(李保田饰)的一段刻骨铭心、悔恨终生的爱,而其间也因为过于忘情夜莺的“歌唱”差一点丢了孙女任幸(杨心仪饰),这也因此与儿子崇义(秦昊饰)、发生了多年的“冷战”。

在崇义去日本,儿媳倩影(李小冉饰)又突然因为公事出国的紧急情况下,倩影背着崇义把女儿任幸交给了想要回老家完成亡妻心愿的公公志根,这同时也是老人的另外一个心愿。

不过,这个“新新人类”,搞得爷爷心神不宁,一会儿捉弄爷爷,一会又不知道去了哪里,连观众都跟着揪心。

电影的人情、亲情的转变还是在回老家的途中和“爷爷的心愿”而发生的。电影最生动的是爷孙俩迷失在一片竹林里,苦于找路过程中的亲情沟通。这些既体现出了乡村淳朴的农民、乡间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体现出孩子暂短与爷爷相处的经历后认知上的改变。

当“爷爷”养了18年的夜莺在一天早上突然死亡,孙女任幸的举动却出乎所有观众的预料。

电影还是基于法国电影导演费利普?弥勒的浪漫情怀与中国偏远地区好山、好水、好人的人文生态,完成的这部具有“正能量”的中国乡土情感电影。

这也是一部中外“混血儿”电影,正因为此原因,通过外国导演的视野才能更清楚的看到中国原本的样子,同时,也是中国当前最需要找回来的中国人内心正在寻找的东西。

通过电影《夜莺》,期待中国在人心盲从的时代醒悟过来。生活我们要过好,人文情怀、亲情更要凝聚起来!

祝福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有中国电影《夜莺》的身影。

《夜莺》影评(九):怎么拍才会更好?

冲奥什么的绝对死在半路,导演活生生浪费了他熟悉的故事和情感。

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烂片,不要怀疑群众雪亮的眼睛。开头李保田整一个孤寡老人的形象,和儿子怄气几乎不见面,和孙女代沟太大被嫌弃,和儿媳妇隔了一层也没啥话说,吃饭出门只有一只画眉鸟陪胖,完全是“被嫌弃的李保田的一生”即视感。后面以带着孙女回老家为契机,剧情朝着大团圆结局狂奔,祖孙其乐融融,父子冰释前嫌,连儿媳妇都邀请他住一起呢。这个转变拍好了不仅能体现剧情张力,更分分钟表达出电影主题思想,可是,导演你怎么回事?能拍的这么生硬也是不容易啊,你以前明明拍过《蝴蝶》的啊,而且剧情有相似处啊,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剧情转变铺垫不够我就不说了,毕竟故事是不错的,内核也是充满温情的,但是,人物性格前后反差太大且没有合理交代不能忍,主角台词一个比一个刻意生硬更加不能忍,我大中国山清水秀的风景里面老是冒出一个毛毛虫最最不能忍!

如果是我怎么拍?

好吧,虽然我连电影的门都没有摸到,但是芳草天如我,还是可以无知者无畏的。首先,一条主线,把小夫妻感情问题的线砍掉,其他什么现代科技文明的反思更要弱化,就把祖孙这条线的戏拍自然,摸水牛、赶蚊子、倒鞋里沙子、下田地割草这类戏可以更多,讲故事也很好,只要语言别那么生硬。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说的太多,难涉内里,最后主题稀巴烂。其次,夜莺的处理要么不留bug,要么更惊艳点。名字叫夜莺,也点出了爷爷辈的爱情故事赋予意义,最后还以夜莺开唱呼应家庭冰融,这么重要的主角之一,说换了就换了,养了18年认不出来,导演你在逗我吗?倒是交代一下,就算只是说埋在了奶奶旁边,也好歹没留明显的bug。更惊艳的处理,我暂时想不出来,提供一个好例子。《大鱼》这个名字,一开始无法带来任何想象,看完电影以后,故事有多天马行空,那个夫妻泡在浴缸里面的场面就有多惊艳。老夫妻泡在浴缸里感觉“解渴”,却不得不出来,这个情节设置之所以催人泪下,最简浅的元素就是,所有有过婚姻与子女的人,和剧中人一样,在婚姻与家庭疲惫后,关于逃离与责任、亲情和自由的矛盾等情绪是有共鸣的。有过这样经验和体味的观众,谁还会忙着从电影里找bug?《大鱼》的片名此时就与故事、人物、影像完美契合,父亲所讲故事中那条无与伦比的大鱼就是他自己,他“永远也干不了”,母亲就在水里陪着他,这么温情脉脉,蒂姆波顿不哥特照样牛逼!

呃,看了看,其实我啥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提,我觉得我没脸再吐槽小女孩和她爸的渣演技了。[你还不是说了!

《夜莺》影评(十):法国导演的中国梦

《蝴蝶》导演的弥勒的新作,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宏大主题下,做了一出关于中国的他行人的梦。依然的祖孙情、原生态的大自然,以及通过小动物来嫁接、疏通和阐发人类的情感,客观的说,本片对比《蝴蝶》有差距,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城乡也令中国人感到诧异,这毕竟是菲利普·弥勒编剧并导演的电影,与中国人的感知有差距很是正常,当然绝大多数中国导演拍摄的当代题材,依然有这个问题。最起码,广西桂林、三江和阳朔的风土人情是美丽的,祖孙之间既熟悉又陌生的相处也是很有趣味的,尽管他们之间多多少都有些作,尤其是小女孩有着都市少女的闹腾,而爷爷李保田在路上的表现也显然能看出他过去与儿子秦昊的沟通确实有一定的问题。

《蝴蝶》讲述对错失的爱再度寻找,《夜莺》是对曾经明确有却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爱再次明确,菲利普·弥勒珍惜的是家庭之爱,他很准确的点名中国当代家庭的困境。秦昊和李小冉都是成功人士,然而他们的家不在北京的豪华公寓,而是在国际航班之上。他们并非不爱爸爸和女儿,然而对于女儿的爱,表现在与是源源不断的物质,而将陪护孩子的重任交给了保姆。因为李保田曾经在花鸟市场丢失过孙女杨心仪,秦昊便不原谅父亲,以不再与之沟通来惩罚,这便是中国当下家庭怪现状之普遍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杨心仪即便与父母共同在一幢豪华公寓生活,也是事实上的留守儿童,而李保田即使与儿子都在北京生活,也是孤独老人,业余生活只能是遛弯和夜莺歌唱,以及回老家在亡妻的坟前诉说衷情。

《夜莺》借助中国还没好的大自然风光,来让迷路的祖孙更加亲近,这可以让小女生去掉骄娇作的习气,李保田也便言传身教,小女生和观众都了解了他们家族的过去,他们是如何从乡下来到北京,家庭成员的奉献和现状。在乡野的竹林、山洞、梯田和流水之畔,老人和孩子才能够更自然的接触,孩子也可以撒娇就跑、兴之所至就上树,而在巴黎、香港、东京等高大上国际都市的秦昊与李小冉,基本上只能通过手机来与家人进行遥控,遥并不意外,关键在于控,他们习惯了控制自己,也积极的控制家人,所谓的事业繁忙,蔓延到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他们眼中的彼此,其实早已经符号化,而不再是活生生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接触。

接触大自然,即便是都市之中,只要愿意,也可以接触彼此。《夜莺》有一个镜头,秦昊表扬李小冉穿的裙子漂亮,李小冉苦笑说孩子生日时穿过,这一个桥段,说明菲利普·弥勒还是相当犀利,哪怕秦昊和李小冉并非那么搭的夫妻档。《夜莺》故事里的人物设定,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不登对和自洽。幸好电影很快便离开了北京,在路上的李保田和杨心仪,随着逐步向中国腹地行走,虽然有一定的笑点,不过绝大多数路过的风景、遇到的人、敞开的心扉,还是很让疲惫不堪的观众,感到很是清新(注意不是小清新),无论台词是不是偶尔的矫情(外语字幕据说就更自然,看来剧本翻译有所发挥,中国化之后难免接了中国当下的不好好说话的地气),《夜莺》其实也给不出当下中国进城奋斗家庭的情感出路,李保田的希望是落叶归根颐养天年,然而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孤老头子回到老家之后的生活场景,秦昊和李小冉在恳谈之后也阶段性的解开心结,愿意共同努力迎接新生活,而父子在老家的大树下、压水井旁说起小时候,毫无疑问过去的隔膜在于不沟通而不在于无法理喻。

《夜莺》里的夜莺,勾连过往与现在,小女孩又巧妙的用新买的夜莺替代死去的礼物,新生的礼物在秦昊用李保田做的口琴教会唱歌之后,几乎所有的情绪都从过去铺展到未来。看完本片,很多记者和影评人表示要去广西走走,最起码到城市之外转转,至少这便是本片的价值所在。至于家庭之幸福与否,还是托尔斯泰说的好,电影能够给予的,是启发,修行还是在个人和造化。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