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偶滴神啊》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偶滴神啊》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偶滴神啊》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偶滴神啊》是一部由Umesh Shukla执导,阿克谢·库玛尔 / 帕莱什·拉瓦尔 / 米特胡恩·查克拉博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滴神啊》观后感(一):印度这个国家

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印度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然后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接着是《偶滴神啊》。第一眼听到这个名字,觉得不怎样吧,庸俗般的感觉,看了才发现,这是一部讲宗教的东西,但不纯粹是宗教,在里面,有智慧,有信仰,有喜剧,有悲伤,包含了很多。一直以来,印度在我印象中,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肤浅地认为拍不出这样好的电影,所以一直在质疑。才发现,我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神奇的国度。在这个国家,固然有我们印象中的贫穷,但是也有虔诚强大的宗教信仰,有信仰的日子,总是好的敢于向多年的宗教权威挑战,也是好的。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争取自身的权利,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得到真相,明白前因后果的决心。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自己有多么势单力薄,但是,如果坚信自己是对的话,就不怕,勇敢站出来,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会挑战成功的。同时,也不要迷信一些被人为夸大的虚幻的东西,它只会来蛊惑内心的安宁。

《偶滴神啊》观后感(二):想到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

很多东向,一旦它一直存在,你出生时它存在,家里长辈都这么说,你见过最年长的人还是这么说,你很容易认为它就是正确的。

目前对我来说,最深刻的是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在别人看来还算开明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把我当作私人物品来看待,无意培养我独立的人格,希望掌控我太多,也对我对渴望独立的反抗感到恐惧而阻碍这些发生。而在我看来,他们所期望的不过是愚孝

教育也是,我一度十分反感我的中学老师们,他们是最大的推手,将我变成了不适应社会的机器,让我废了很大力气才调整过来。一想到他们道貌岸然的样子,在课堂上装着像成功人士一样用很绝对的语气说着大道理,就感到阵阵恶心。那时我是多么“自愿”地爱戴他们呀!太可笑了,他们不过是一群不入社会的穷酸书生,毫无实用价值,亦无学术or科研精神,学究都算不上,宛如心灵鸡汤与成功学讲师

但事实是,我身边仍然有很多人是很支持这种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的。把此作为榜样,希望加以复制。而我发誓不会让我的下一代再被这样对待

审视自己未经审视的人生,建立自己的三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如果你审视后发现与你之前被告知的相差很远的时候,tm也是你想骂街和心灵煎熬的时候

可以相信,我的上一代人,甚至上几代人,在传承这种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做过于深刻的审视,我家周围也都是这样的环境:老年人觉得年轻人过于叛逆,年轻人认为老年人过于迂腐。现代通讯革命使地球开起来更像一个地球村,村民之间会相互了解,了解之后会拿自己比较,比较之后会选择,选择通向发展。

比较的过程就是审视,审视那些之前基于良好愿望,但在执行和传承中逐渐变样的东西。如孝、如教、如宗教

《偶滴神啊》观后感(三):《偶滴神啊》:抗辩者坎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印度少年派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偶滴神啊》里,印度商人坎吉却把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神祗都告上了法庭——没错,他真的告了神。两部同样以印度人为主角的电影,不约而同的把宗教作为探讨话题,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耐人寻味。

坎吉是个大大咧咧的无神论者,在他眼里,神就是一门生意——他经营着一家假冒古董商店,经常忽悠些有钱人来这花大钱“请”神。坎吉从来不信神,甚至公然做出信众眼中的“渎神”行为,直到有一天他的商店遭遇了蹊跷的地震,店内财产毁于一旦,保险公司说是由不可抗力造成不能赔付,周遭的人则说这是神对坎吉的惩罚,于是坎吉一怒之下将神告上了法庭,影片就此展开。

《偶滴神啊》通篇采取了荒诞喜剧的方式,典型的“情势失控”路数:一个看似无厘头的举动,却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进而深刻的改变了坎吉的生活。印度是一个宗教氛围极为浓厚的国家,各种教派鳞次杂陈,像坎吉这种无神论者本来就是少数,而且居然把神告上法庭,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果然,法庭外的信众们对坎吉怒火中烧,开始骚扰甚至威胁他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家人只得离坎吉而去,坎吉几乎是一个人独力对抗着整个宗教化的社会,渐成孤家寡人。

回顾世界文化史,坎吉的身影并不孤独,从伊壁鸠鲁到罗素,宗教背景深厚的社会中却一直不乏执拗的抗辩声,特别是启蒙思潮过后,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神在人类经验世界里的地盘似乎越来越少——建诸在逻辑实证、实验量化基础上的现代人认知体系里,没有神的位置,于是乎,神开始“退缩”到某些超验式的经验领域里,超自然的“神迹”成为传教的重要宣传手段,但这些“不科学”的“神迹”根本无法被验证,坎吉凭着自身经验拒斥神的存在,完全符合世俗社会的现实逻辑。

宗教是超验的,但又必须通过世俗社会才能发挥作用,从法理上说,神不能成为被诉的主体,但是神在世间的“代理人”——宗教人士和团体,则跟坎吉一样肉身凡胎,必须接受世俗社会的管辖。所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法庭上的被告席里并没有神出现(神真的出现坎吉就败诉了),而是坐着各位祭司、阿訇和牧师,坎吉的指控,实际上是针对他们——严格的说,坎吉在控诉过程中偷换了概念,告神变成了告人。

坎吉对疯狂敛财、道貌岸然的宗教人士的控诉,经由媒体的放大迅速传遍全国,也让他成为全国名人。有趣的是,此时神真的出现了,并暗中襄助坎吉的这场诉讼。现身的正是克利须那神,但他是以一个英俊帅气的摩托车手形象出现的,在宗教融合的理念背景下,克利须那神自称既是耶稣也是安拉或其他的什么神,总之只要是宗教敬拜的独一真神,他都是。所以,《偶滴神啊》并非贯彻着严肃的神义论抗辩,而是迅速转圜成了一部社会通俗喜剧。坎吉的不敬使得神给了他短期瘫痪的处罚,但在这一期间,瘫痪在床的坎吉却成了神棍、术士们赖以生财的工具——坎吉本人被神化了,俨然世间“圣徒”。苏醒后的坎吉眼见神现身,迅即全心皈依,在神的帮助下拆穿了骗子们的谎言——克利须那神开着摩托车载坎吉而去,冥冥中对应着《摩诃婆罗多》里给阿朱那王子驾车的那个克利须那大黑天。

宗教在当代社会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微妙,一方面遭受着无神论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则是体制化的宗教组织对信仰的垄断,究其根本,坎吉在《偶滴神啊》里的抗辩,并非真的要证伪神明,而是类似于中世纪那些揭露天主教会黑暗内幕的改革者。对神的敬拜,乃是深埋心中的,行善积德便是最好的敬神。神无处不在,神没有定势,你觉得神是什么样子,那只是你的想象,神是全知全形的。

当抗辩者坎吉变成皈依者坎吉后,重新赢回了温馨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在神恩的沐浴下。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1期)

《偶滴神啊》观后感(四):这个神我曾看过

片子讲了主角拥有自己信仰的过程吧。

因为自小就身处在道教和佛教的氛围中(每年都有很多祭神或拜祖的活动),对宗教有比较浓的兴趣。上了大学后,和为基督教的室友关系比较好,也多次受到他们的邀请去参加谈们的分享会,在一些传记中,也对一些有名的人寻找信仰的事吸引,因此在今年去了西藏旅行后,计划着是不是什么时候去一趟印度,去一趟梵蒂冈看看。

个人自小就是那种视宗教为习俗的人,也对道教、佛教、基督教的一些说法视为对世界的理解,虽然不会经常性地拜神,去遵守许多规定,但是依然在心底对“神”存在着敬畏和感激,然后又会对别人说,啊,我是不相信有神存在的,家乡的那些拜神的活动,让我有了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归属感,我只是一直将之视为“习俗”。

就像妈妈一直对我说的那样,拜神,节日其实就是人要有吃大餐,庆祝,生活的理由,所有才有了这些活动。

我心领神受,不过,也会在经过神坛和佛像前时默默为家人和自己祈祷,因为那仿佛就是告诉自己,要努力奋斗去让愿望实现,去让家人幸福。

《偶滴神啊》观后感(五):宗教为人而存在,而非相反

1、

“宗教为人而存在,并非人为了宗教而存在。”

“在这个国家,去寺庙的比去学校的还多。”

“我不是神,我在商店出售。”

“因为你们盖了几座庙,就认为神是你们的”

“神明没有真的信徒也不完全”

“真的无神论者,尝试思考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个真的无神论者,可以成为一个真的信徒。人们来求我都是出于所需”

“我只创造人,是人自己创造了信仰和宗教”

“陀斯妥夫耶斯基的《宗教大法官》含义异曲同工之妙:“追随魔鬼的人,恰恰是上帝最好的信徒。”——这部片子所对应的是:有时候无神论者才是最好的信徒。如kanji在法庭上说的:“神也会站在我这一边。”

2、

“乞丐在寺庙外打滚”

“所有的牛奶都流入下水道。”

“你偷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决定把你当做生意。”

3、

“我是黑天神,所以我展现奇迹;也正是我展现奇迹,所以我不像是黑天神。”

4、

“信仰和信念,是非常吸引人的。一旦踏进,难以自拔。”

“这些人,他们不是爱神,是怕神。”

“你不是想把它当护身符吧。扔了它。”

e free from fear. Be fearless and have faith in the divine.

5、好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影片里“神”出现的意义说明了一切:这是以最诚虔的方式取消宗教。打碎神像是向人类的恐惧宣战。《理想国》里克法洛斯所理解的正义是神与人的关系,人不向神欠债便是正义,神需要人的供奉。而当宗教活动演变为一种文化社群、乃至一种商业生意,在某些信仰者看来,神人逻辑就需要重新设定。

《偶滴神啊》观后感(六):长途火车上的电影

好片,处处是讽刺处处是怀疑。在狂欢式的闹剧背后像一个多维的寓言。我不了解宗教但有很迷恋的东西,我很迷信的人是个佛教徒,因为带着这些碎片能从电影想到了一些。

1、信仰与迷信,宗教与权威。

2、造神都可以与此无关。愚民。

3、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可以没有敬畏,应该有所敬畏。

4、所谓真理,有时只是一个选择,告神有没有理,重在思辨吧。所以不要把那些自己想都没想过而大家都认同的所谓道理当绝对权威。

5、大众舆论的儿戏性。这部片把大片人都当草包有些过,不过,有时确是如此。被舆论绑架的事已经越来越多了。

6、关于那位现代版大神,介于高富帅与神棍之间,其实一举一动蛮像卖时尚广告。我觉得,如果电影没有他,给人的感觉会更加现实和传奇。所以他出现就一下刷出超现实的味道,在消失的一刻,我还怀疑他是男主心中的一面。他就是来作理论升华的吧。

7、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转换。很久前看的印象很深的故事,说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进行了三天三夜难分难解的争论,谁也没有赢。结果回去以后,有神论者不再怀有信仰,无神论者却开始笃信宗教。很多事情你那么坚定可能只是惯性,在思辨和争论的过程中,内心的软弱和对自我的怀疑很突显。而谁管呢,我们只是喜欢那种有所依、有所为之努力的状态。

8、最后男主从宗教经典中找到了真理,所谓直指人心。我想说,宗教经典,其实是人类从漫漫历史文明的积累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生存经验和规律。懂得爱和敬畏,已经足够。

《偶滴神啊》观后感(七):喜剧让人接受

1.主要内容:一个小人物从嘲笑神到理解神的过度。一个小人物跟德高望重的人都较量。一个小人物为自己的辩护。2.胜利的具备条件:无畏和坚持。3.关于信仰,即电影想表达的意思。故弄玄虚的人却只会利用信度的虔诚来谋取私利。他们不会为了受苦的穷人去施舍,去遭遇苦难,去分享,去付出。他们只会利用人们的虔诚、善良、卑微来敛财,获取至高无上的地位,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无神论者则只会嘲笑神的无用论。蔑视别人心中的信仰。所以有了一位帅哥演员扮演的神来点化这个小人物。神看到了人类对他的误读,借了一位小人物来传达他的意思。信仰是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但是请不要嘲笑别人心中的那位神,因为信仰自由。普渡众生的神不是“达人”,靠供奉或者祈祷就能实现你的愿望,能够解救自己的还是你自己,你的愿望还需要你自己的行动才能完成。而当你感悟时,信仰已经存在你的心目中了。4.关于保险公司。无论哪个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只会耍阴招吧,但每天都有人会去买保险。如果太计较自己的优势权,那么保险公司总有一天会倒闭。5.关于印度电影。这部影片的唱歌情节略少。非常喜欢里面的色彩,黄色、蓝色、红色、绿色,那么多颜色让人感觉很young。很欢快。

《偶滴神啊》观后感(八):神学?宗教?

虽然印度经常被戏称为开挂的民族,给人感觉印度总是一个充满搞笑天分的国家。但是这些情况应该是不存在于印度近几年的电影中。无论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还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直到刚刚看完的《偶滴神啊》,都是能发人深思的电影。

最近一直在思考宗教的东西,一直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我没有见到过,也没有感受到过神的存在,尽管我家有好多的神像,还有无数本的佛教书籍,但是这并没有更好的帮助我来感受神的旨意。所以我一度成为了坚定的无神主义。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感体会到命运的神奇。命运这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总是跟宗教是脱不开关系的。我不好说有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我现在相信命运的真实存在,命是一种先天性条件,与生俱来的,比如你的出身,你的美貌,你的聪慧,……简单来说,这些都是爹妈给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运则为后天形成,这涉及的范围也很多,如运气,心情,努力,社会环境……。

由命运开始接触宗教文化,一度认为宗教是一种对内心的修炼,保持自己内心的干净与圣洁,不过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来说,最应该适合生存的反而应该是厚黑学派。脸厚心黑,才是混社会上的无往利器。但是宗教确实一直存在,除了担当过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外,他存在也定然有其合理性。

下午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突然感觉,宗教是不是也像心理学问题一样,涉及到了正能量和负能量, 宗教是不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产生正能量,然后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自己现在的生活发生改变,进而使自己的整个运有所改善。然后这就要考虑到刚看的《偶滴神啊》这部电影了,我本来是一部批判神学的电影,不过才发现,批判的是宗教,利用神的名号来揽获财富的宗教。如果在考虑到我这一生唯四次的被骗,都是被披着神学的外衣的人被骗的(也许是骗子也许不是),然后在结合电影最后反面人物的一句话“人不是爱神,而是怕神”。我们怕的是自己做过的亏心事,怕自己受到神的惩罚,这也就是说自己知道自己做过错事,并且在自己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通过祈求神灵,以一种自我欺骗的角度来告诉自己自己的错误已经被神谅解了,从而将负能量减少。

神学也许不应该跟宗教化等号。

《偶滴神啊》观后感(九):笑过后更多的是思考

要说这是一部喜剧,个人觉得算不上,但是剧中确实透着黑色幽默。这部剧带给我的更多是思考,对于宗教的思考,对于信仰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神明的思考。

影片的背景是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但却出人意料的深刻警醒。主角堪吉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利用人们对神明的崇拜赚钱,而主角的妻子是个虔诚的教徒。从最开始不被人理解遭受骂名的对象到最后变成了被神明化的大英雄,从祭司们憎恨堪吉到利用堪吉将他神化,从堪吉最开始不相信神明的存在到亲眼见到神明,被自己不相信的神明医治好。影片处处显出一种黑色幽默。

关于信仰,关于神明,关于宗教,影片中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这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神明创作了人类,而是人类自己创造了宗教,因为人类需要一种信仰。而当宗教被人利用,被人商业化的时候,人类的盲从致使信仰偏离了根本,甚至扭曲了人性。这一点是影片希望我们明白的,正如主角堪吉说的,“你有信念,便不需要宗教!”。如果宗教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负担,带给人们是更大的贫富差距,带给人们是不分是非的盲从,那么就应该反思。正如手捻兰花指的大祭司所言,宗教的兴盛并不是因为人们崇拜神明,而是因为人们害怕神明。因而宗教是会让人上瘾的,总有一天人们会重拾宗教。

神明克里希的角色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神明的认识还太落后,到底我们在加入一种信仰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呢。神明其实也有着人性的一面,不然他怎么创作出人类呢?有神论也好,无神论也好,这其实都是一种信仰,不要强求无神论者信仰神明,也不需要强求有神论者不信仰神明,坚持自己心中的信仰便好。就像神明克里希说的,“不要剥夺他人的宗教信仰,一旦你剥夺了,他们便会把你当做他们的宗教信仰”。神明并不是护身符,它指引你前进。神明是在你心里的信仰,不要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这就是我的思考。

老实说,这部电影前30分钟并没有太吸引我,铺垫得稍微长了一点,情景转换的太快。导演试图用搞笑轻快的风格去展示主角的性格,但是个人觉得不够成功。与其花那么多篇幅去铺垫,我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在这种全名崇拜的社会中存在着主角堪吉这样的人,在影片中没有什么解释,我觉得有点可惜、直到剧情出现明显的转折,使影片一下子变得沉重,严肃了许多,反而更吸引人了,更好看了。男主堪吉对于宗教的看法,与律师、祭司们的辩论,与神明克里希的对话,确实让我对宗教信仰有了新的认识,非常的精彩,非常有思想性。

《偶滴神啊》观后感(十):说点题外话

以前国际上关于三哥的新闻报道要么喜闻乐见的三哥开挂猎奇系列,要么是强奸之都系列,要么是种族冲突苦难系列,现在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各种关于三哥的正面励志报道越来越多,这对提升三哥的国家形象是很有好处的,而且是从鲜活的小人物入手,容易被人接受。

国内很多都是喜欢围绕高大上的大人物进行包装,然后再生硬的塞入一些意识形态,再加上一些很难找到英文翻译的极其虚浮词汇描述一下,以此输出所谓的国家形象,这种策略输三哥太多。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还在持续下跌。

当然,对于三哥的发展,很多人总会拿种族荼毒、宗教冲突这种棘手的问题来看空三哥,这些问题确实是历史遗留,看似无解。

如果留意一下这几年三哥的电影,不难发现,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反思种族冲突,到我的个神啊+PK,偶滴神啊很巧妙的通过虚构新宗教来批判宗教虚伪性,以期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来软化三哥那些棘手的问题,三哥的文艺界这股正在掀起清新的文艺复兴之风,不可小觑,而国内正陷入苦大仇深的批斗国民劣根性,外加组织刻意引导的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人生观的轮回中,一有风吹草动,调侃和段子就层出不穷,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岂不乐哉。

另外,再看科技树,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新科技公司的高管都是三哥,这个已经毫无疑问的坐实了。国内和三哥都是工程师大国,在美国,从签证留下发展到更进一步进入高管,三哥越来越有碾压国内的趋向,一大堆被逼回国的,一大堆被逼离职的。。。毫无疑问,离尖端的科技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

结论,往小处说,未来的高科技公司老大,势必都是三哥的世界。往大处说,未来的21世纪,正如莫迪所言,未来的21世纪,势必是三哥的世纪。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