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洋妞到我家》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洋妞到我家》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洋妞到我家》影评精选10篇

《洋妞到我家》是一部由陈刚执导,徐帆 / 陈建斌 / 陈一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妞到我家》影评(一):《洋妞到我家》:幸福生活经不起折腾

农村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出国,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没饭吃的时候,总想吃点好的;而衣食无忧时总幻想着天堂般的外面世界,这也许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电影中的这一家的生活原本令人羡慕,就是为了要移民让女儿有一个豪华的人生,节衣缩食连女人的胸罩都不舍得换把这个家闹的个心律憔悴。可结果呢?哥伦比亚的互惠生把家庭教育的现实扒了个底掉,在五岁孩子不会吐骨头的现实面前,令这位一心想移民的母亲彻底醒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多数家庭已步入中产阶级行列,移民潮也在这些家庭的圈子中盛行,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中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确实不如某些国外的的现实。但移民也要因地制宜,综合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现实,有多少孩子移民父母过“陪监”一样的生活?又有多少孩子身处国外“水土不服”?这些残酷的现实如果能考虑周全的话可能会改变对移民的态度。

《洋妞到我家》就是利用互惠生这个概念,试图让中产阶级家庭冷静的对待移民,并从根本上权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利弊。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也是一部极其适合中产阶级观看的影片,每一个人看过之后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孩子的家长看到的可能是有关子女教育的差异;已婚未生子的观众看后会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所参考;而未婚男女看到的可能陈建斌和徐帆相濡以沫的爱情,你一定会为陈建斌给徐帆送文胸的镜头所感动。好的影片就会给不同的人群以警示或启示亦或感动,这样的电影是超现实的影片,并值得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电影一开始就从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展开剧情,用影像营造出中国现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年夫妇之间,以及他们与“洋妞”互惠生之间围绕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孩子的分歧等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融合互补,极其富有观赏性,让人在笑中含泪的同时也成愉悦地思考家庭教育究竟该怎么做。《洋妞到我家》在轻松表层的生活情节之下,用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认真反思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道出了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尴尬。

幸福的生活经不起折腾,原本生活小资的一家人,就是因为移民的问题而长久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大人节衣缩食,孩子穿的用的必须都得是最好的,这是中国家庭普遍的通病。这样的生活会让家庭所有的成员都倍感压力,当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逐渐消失,正视移民、正视家庭教育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洋妞到我家》影评(二):中国家庭怪现状

中国人过得太辛苦。写完这句话心中一阵酸楚,就去玩了几天。回来打开word又看到这句话,立马想再去玩几天。中国人活得太辛苦,从上到下,从老到少,里里外外。勤劳友爱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过分的勤劳上进演变成趋利,过分的尊老爱幼演变成护犊子。《洋妞到我家》教给中国孩子的第一件事是,要取得理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享受自己的生活。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刚从水深火热之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还缺少安全感去建立享乐的意识。

和朋友聊天,她不理解非洲黑人那么穷,还每天就知道玩儿。他们明明看到外来人带去的东西也觉得好,想要,却不知道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可是非洲黑人活着,他们开心了啊。回来的路上遇到卖廉价饰品的小摊贩,有小女孩蹲在那里什么都买不起,东瞅瞅西摸摸也特别开心。虽然我们一直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但还是忍不住想,我们就是懂得太多。因为懂得太多,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人就变得难以被取悦,难以满足。真遗憾,活得本末倒置。

《洋妞来我家》演绎了中国家庭的现状,之所以称怪现状只因为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现实怪现状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情况还要夸张得多。影片以最基础的三口之家为轴心展开,徐帆饰演的老妈自从成为孩儿他妈,人生属性只剩下当娘这一个。她固执得坚持“我家的皮皮是要当公主养的”,为此与老公分居,卖命赚钱移民,对皮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之,一切以皮皮为中心,将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精力无限得投入到为皮皮服务中去。可生来并非帝王家,皮皮天生不是公主,就算徐帆有飞蛾扑火作嫁衣裳的心态,也未必能拖着沉重的现实冲进圣殿。

更何况移民怎么肯定就是明路。陈建斌饰演的老爸说得对,开心与否与你在哪里没有绝对的关系,与你的心态有关系。你肯定移民之后就会快乐,中国的生存环境固然不好,但国外的生存环境就一定会好?在这个话题上影片有些主旋律的调子,甚至引入了徐帆的老朋友归来以身说法证明:移民就是去到大牢笼,孩子仿佛不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却早已不再是那个认识的自己。但道理是没问题的,为了更好地认清楚国外的生存环境真的比国内好,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去应对所有的质疑。

很直白地讲,在中国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想要有安全感的确不太容易。可大人们,怎么忍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其抛入成年人逐名逐利的腥风血雨中去。人生的输赢是谁来界定的,以什么标准来界定的。现下中国人逐名逐利的劲头儿都已成病,无药可救。别说幸福感,身为个人的存在感都在“不懈的奋斗”之中消磨殆尽。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过好的人,怎么去指导孩子过好她们的生活。《洋妞来我家》,敲响警钟。

文|苏筱兀

《洋妞到我家》影评(三):家庭观影,我不爱我家

中国电影市场如今的红火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就像一块大蛋糕,谁都打算、都有可能在内地电影市场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这就导致国产电影在数量上出现了单纯的增加,但类型片的发展却鲜有进步。如今的市场上多为爱情、喜剧、青春等题材电影,因为这些题材电影卖座,也就一窝蜂的去跟拍,典型的市场工业初级阶段的模式。但并不能说其他类型的电影没有,只是很少而已,比如这部《洋妞到我家》,家庭片。换句话说就是适合全家老少观赏的电影,看似受众面很大,却不是市场喜欢的那种类型,电影可能不会卖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什么电影适合全家老少观赏观赏呢?起码现在的很多娱乐大片都具有这个属性。但在类型化的选择方面,要另当别论了。中国电影市场没有分级制度,导致很多具有重口味情节的电影在院线放映,并没有将不适合的观众区分开。美国电影分级,G级代表全年龄级,真正的家庭观影,比如迪士尼的动画片、《音乐之声》等。PG级,父母要带着孩子(10岁以下)看,比如《哈利波特》前几部和《小鬼当家》,里面有点暴力和阴暗场景;PG-13,13岁以下不宜(并不是不能看),非要看的话要有父母陪同,比如成龙的动作片和漫威大片,大量的动作戏和少量的激情戏,以此类推,后面就不说了。

这部《洋妞到我家》按照美国那种分级,比较复杂。首先电影属于G级,适合所有人,讲述一个中国传统三口之家招了一名外国留学生,也就是互惠生在家帮着看孩子,外国学生与一个4岁孩子的搞笑经历,一个人畜无害的故事。但电影的主题却是讲给父母听的。电影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的表现之外,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也被摆在了前台,掌上明珠、细心呵护、父母娇惯孩子、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等中国式家庭普遍的现象,与外国开放式、富有冒险精神的独立式教育形成的对比,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所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家庭电影,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观赏,甚至是孩子带着父母去观赏,因为片中暴露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这种现象非常值得一看。而且电影并不说教,反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拍得很有趣味性,电影只是一个引导作用,将我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现状展示给观众,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将中西方教育的对比形态用影像化的语言突出,显得十分形象。片中徐帆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呵护,无微不至的关爱,除菌剂、有机食品、亲自给孩子除去食物中的骨头、不准独自外出等等,甚至为了孩子而冷落了夫妻关系,并且随着外国互惠生到来,通过文化对冲,森严的孩子保护条例被一一打破,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印象。

因此而言,《洋妞到我家》这部再喜剧片外壳包装下的电影,实则是一部真正献给父母看的片子。但就是这样的片子在内地市场上又有多少人关注呢。再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群体中,本片的题材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青年观众首先是不会体会到片子中传达内涵,不会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其中的家庭和教育观。也搭着电影的题材老旧,很像上世界90年代的故事片,像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些片子,虽然本质上区别很大,但目的是一样,这样的片子在如今能挤进院线已经很不错了,想要卖座,暂时看不到阳光。

所以该片也出于市场考虑,请来了徐帆和陈建斌两位戏精主演,二位的表演真心佩服,完全的演出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的状态,忧虑、焦躁、不安以及神经过敏,并且还请来了孙红雷、佟丽娅、郭涛等人客串,该片的阵容实则强大,但题材限定了市场受众。联想到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在中国拍摄的家庭式电影《夜莺》,几乎是中国版的《蝴蝶》,至今无法定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夜莺》也好,还是这部《洋妞到我家》,都是纯粹的家庭电影,本片拍得有些老旧,而且故事内容也难有如今市场上所喜好的那种卖点,结局其实都一样。

因此,这部《洋妞到我家》不褒不贬,只是将其推荐给中国父母观看。

《洋妞到我家》影评(四):别在以“爱”之名

文/梦里诗书

一个极具中国特色代表性的三口之家,一位来自南美的激情似火的互惠生女孩,电影《洋妞到我家》以其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喜剧,而其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并不是一场毫无养分的无厘头闹剧,电影在令人欢笑之余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探寻。

徐帆搭戏陈建斌,二人在电影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上演的虎妈羊爸的组合可谓是想得宜章,徐帆饰演的“虎妈”形象爱女心切,对女儿给予了种种过度保护,为了能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心为了移民而赚钱想把女儿送出国门,而陈建斌饰演的“羊爸”看似软弱无能,对虎妈的做法虽有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但实则是对虎妈的包容和为家庭和睦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而为了能让女儿学好英语,虎妈请来了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娜塔莉,这个来自南美异国女孩的率真与执着打破了这个看似一潭死水为了出国而陷入僵局的家庭,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家庭以往的观念,电影也正是通过这种中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的差异,达到了绝佳的喜剧效果。

电影《洋妞到我家》在欢笑间其实融入了很多真知灼见,喜剧的形式使得这些观念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令人感同身受,面对孩子的教育中国父母往往以爱之名,给予了孩子过多的溺爱,同时又让孩子在小小的年龄背负了与其不相符学习上的重压,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输在了起跑线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中国小孩的真实写照,电影中也正是如此,看似虎妈的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使得小女孩五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而互惠生娜塔莉的到来,正是在着力于改变这些,她以其自已的方式教会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老话反倒成为了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所教会孩子的,很多在中国父母眼中不可为之的事情,其实才是孩子得以成长独立的关键,还记得电影中顾全大局面对虎妈的咄咄逼人的羊爸一句“移得了环境,移得了心境吗?”是给我映像最为深刻的一点,我们一再看到了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给予观众以动容。

别在以“爱”之名,中国式教育对小孩过度溺爱的反思是《洋妞到我家》饱含的正能量,电影通过娱乐化的视角,互惠生女孩在中国实则是为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移得了心境,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和保护,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洋妞到我家》影评(五):用《洋妞》暗讽中国教育有意义吗?

作为一部娱乐作品来讲,电影的娱乐性如何做到更有戏剧性的提升与富有感悟性的萌发,是作为一部典型娱乐教育片最值得吸引人的地方!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教授导演的一部作品来看,虽然在思想性与教育性上苦下功夫,可是电影在娱乐性上与选角的塑造上颇有点牵强附会之嫌。我们很显然能够感受到电影想要表达的意图,也能很直接的映射中国普遍存在的现实,只是一味的迎合西方的处事哲学而忽视了东方固有的社会传统,明显有过于极端有失公平的嫌疑!尤其是在角色构造上的刻意营造,明显是在贬低国人对孩子关系处理的不恰当,将中国父母一味的描绘成一副刻板保守,只顾得失,固步自封,难以理解与接纳别人意见的土包子,着实把我们温善纯良的具有传统美德与思想的中国人狠狠地黑了一把!难道我们中国的父母真的不知道怎么正确教育孩子与爱护孩子吗,难道所谓的西方狼式教育真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环境吗?导演在这方面一味的鼓吹西式教育的优越性与实效性而故意影射与暗伤中国传统教育的特殊国情意义,实在有些过于极端且不择手段的贬低与批判!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传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有诸多让人诟病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但还是针对中国人自身特点所设计出来的一套教育体系,而导演似乎过于放大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危害,刻意的完美西式教育与将充满污点的传统教育放在一起来比较,这不是有意的混淆视听煽动情绪吗?如果西方所谓的优良教育真的适合于我们中国人的话,我想国家就不会一直未在教育问题上有所改革与转型了!我们只能说教育不分好坏,只是针对于不同种类的文化与民族而已!如何设计出合理与适合不同种群的教育,还是以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因为某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完全否定了别的方法,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煽动与欺骗!

电影整体来说还是属于一般中规中矩的作品,只是对于一个具有专业电影与戏剧知识的制作团体来说,这样的表现着实让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有所担忧,我们虽然能够感受到电影里的那种清晰强烈的揭露与批判,只是还是没有进行公平公正敢于负责的心态去制作这部电影!刻意片面的去讲述一些现实,集中表现了有利于导演表达思想的证据,而没有顾忌到这种表达是否对观众产生一种极端思想,而对这种极端思想的产生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诉求与潜在威胁,实在没有做到最妥善的考虑!我们不能因为表达自己的一丝愤慨而不顾忌所带给社会的恶劣影响,这绝对是极不负责任的!还有电影似乎是再给某些教育公司做长篇广告,突出与夸大了某些教育机构的好处与利益而抹黑与贬低其他的教育习惯与方法,针对于以这种商业性行为强烈的目的性的电影,是非常让人极为反感的!

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电影很好的描述了一个跌宕起伏高潮连连的戏剧故事,也深刻的揭示了国人爱子心切而过于极端的保护与教育,我们能够反思到我们这种行为的后果与危害性,也能够充分意识到过多的关注孩子我们失去了什么与改变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忽略掉自己身边的重重感情,我们还能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我们有没有让自己真正的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攀比和所谓的成功而把自己逼上了生活的极限!这些都是电影深刻的表达与展现给我们的!每个国家与社会都有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而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好的地方而冲动的以为那是自己想要的环境,就如电影中表达的一样,拥有好的心境,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感觉到幸福,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心境!

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徐帆的表演,她完美逼真的刻画了一个爱子心切的母亲和对生活充满抱怨的家庭妇女,激烈的台词与近乎神经质的表演让我们每个结了婚男同胞都能感受到被女人数落与不屑的痛苦,她们把责任与不甘完全推到了男人身上,让男人背负了太多的不解与郁闷,多想女同志们也能设身处地的同情同情我们,将生活与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彼此两人共同努力的拼搏与奋斗之上,也许那样生活会变得更为美满与和谐!

《洋妞到我家》影评(六):全民必看的正能量电影

在如今这个重商主义风靡全球的年代,暴力、凶杀、色情、复仇、犯罪、毒品等等刺激感官的元素作为绝大多数部分电影的看点和卖点充斥着荧幕,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而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洁净积极的正能量电影并不多,比如去年那部《全民目击》就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正能量电影,但这样的好片一年才出一部,实在令人期待而遗忘啊。

而且此类电影宣传的噱头不好找,就像这部《洋妞到我家》主演虽然是大名鼎鼎的徐帆、陈建斌,但是对于很多岭南福建沿海地区的观众,特别是90后来说,他们依然显得非常陌生。所以种种原因都可能让很多观众错过这部当下中国人很值得看的话题电影!

其实要说《洋妞到我家》哪里好,首先这是一部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气息的喜剧片。片中没有那些恶俗的笑话,低端无聊的扯蛋,做作的炫富时尚,有的只是如今生存压力的驱使之下,生活在都市的老百姓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明天而忙碌奔波,累死累活的起早贪黑、操心费力。在这艰辛过程之中,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追求心境的和谐豁达。

所以这部《洋妞到我家》展现的是一份人们熟知的平凡,然而这样平凡的小品剧中却反映出如今这个亚洲崛起、中国走向富强的年代,世界在认识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文化碰撞出的思考和融合。比如片中:洋妞和主角们关于孔融让梨故事的讨论,洋妞完全感受不到故事承载的传统美德体现在哪方面。因为在她看来,人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完全是处于人性的真实流露,人类追求美好就应该把好给自身。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让梨而不是其他水果呢,后来皮爸关于这个故事的阐述其实也没说到点子上,难以服人。

其实他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讲出“孔融让梨”故事在道德层面的超越性。因为在“让梨”故事的场景下,大梨在众人的眼中都是最好吃的,是大家都想要的美好,在零和游戏的过去把谁把这份美好独占了就以为着其他人失去了这份美好。而在正和游戏理念下的如今来看这个故事,孔融真诚的把这一份美好让给长辈。把一个味道甜美的大梨变成了一种美善的文化,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比吃甜美的大梨更高层次精神快乐,这完全是从物质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而这种超越时代的让梨文化传承下来,与人类追求美好的目标不谋而合。对此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洋妞一时不明白也很正常,但是她也迟早会由此认识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都是这部《洋妞到我家》能够带给你的思考,而片中我们看到这种“互惠生”现象的存在,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化和西方文明相互学习促进的一个时代写照。除此之外这片探讨的比如:移民问题,新时代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亲子教育问题,以及夫妻之间如何从新找回爱情的问题,等等都是能让你为之深思热议的。

总之作为观众来说,与其花钱买一本言不由衷的励志书籍来附庸风雅,凑齐每星期看一本书的数,还不如全家一起看看这部《洋妞到我家》。相信你看完之后除了感受这种正能量带来的观影愉悦之外,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和觉悟吧。

《洋妞到我家》影评(七):《洋妞到我家》:中国家庭积习大扫除

表面上这是一个中国式奇葩家庭遭遇野蛮洋妞的搞笑故事,背地里却是当代中国家庭新积习的一次大扫除。借着洋妞交换生这把看似异端的鸡毛掸子,影片一扫中国家庭盲目的移民倾向,二扫中式家庭的试管教育,三扫中式夫妻性冷战,四扫中国女人的暴发户情结。

徐帆饰演的奇葩老妈是个名化妆师,收入可观,辛苦打拼多年,一心只想移民海外。老妈之所以奋不顾身,一来国内的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隐忧日渐严重,二来希冀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能有个所谓的好环境,她连出国给死人化妆也愿意,理由充分得连他那在文化部门当官老爷的丈夫都无言以对。然而对于移民后的诸多问题,她考虑欠周,全凭一股执念横冲直撞,丝毫不顾及家人感受。这一桥段的背后,是无数上升期中产家庭的虚妄,在此潮流裹挟下,海外飘荡着无数所谓富二代和官二代,以及像老妈的闺蜜那般鸡肋的移民海漂。

片中奇葩老妈对孩子的护翼有加,不仅未雨绸缪想通过移民护送孩子走上精英高速路,连孩子平日吃喝都要处处代劳,恨不得将孩子置身世界上最高级的试管中进行催化,以至于孩子的四五岁了连鸡骨、鱼骨都不会自己吐。洋妞的到来本是老妈找来催化公主的外援,没想到散养的洋妞与老妈的圈养教育格格不入,因此闹出各种笑话和冲突。也恰恰是这一系列鸡飞狗跳的冲突,让熊孩子有了微妙的进化,也让奇葩老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

片中夫妻的性冷战看似闲笔,在中国当代家庭中却颇具代表性。和不少中国家庭一样,老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睡眠,将老爸驱逐出屋,于是造成夫妻多年不同房,尼姑、和尚一家亲的奇观。这一奇葩老妈的心中坚定不移的家庭方针,不仅在洋妞的眼里不可思议,折射到我们这些旁观者身上,越发显得可怜、可笑又可叹。

之所以造成如上局面,与男主人公的示弱不无关联,而罪魁祸首则是女主人公的暴发户情结。说来陈建斌饰演的奇葩老爸还是个官老爷,按照中国官本位的传统,乃掷地有声的一家之主,可他却是个毫无存在感的隐形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来奇葩老爸所在的文化馆日渐没落,已然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二来奇葩老妈收入可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位,于是凤抬头龙俯身。奇葩老妈手握家庭经济和政治大权,并在家庭内部实施近乎法西斯的统治,丝毫不给丈夫和孩子话语权,甚至常常对丈夫经济上的无能恶语交加。其实奇葩老爸和孩子对出国并不感兴趣,也不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只是女王太执着,为了维护家庭一统,一味迁就罢了。奇葩老妈的法西斯统治乃女人的暴发户情结作怪,财力有了,大局观没跟上,一时忘乎所以,给人高压,自己也活得不轻松。

六十年代流行“破四旧”,《洋妞到我家》属于“破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欲望爆发,财富沉淀,难免产生新的淤积,故事以一个外来洋妞的视角展开打扫,是为编导小智慧。影片虽然以喜剧的模式经营故事,但影片追求思想性,想解决的问题太多,一时码得太满,难免挂上说教的意味。此外,影片对国内的人想冲出去,国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国际“围城”格局也有所涉猎。

【2014年8月10日《京华时报》】

《洋妞到我家》影评(八):“他者”的中国家庭式教育镜像

《洋妞到我家》由陈刚执导,徐帆、陈建斌、陈一诺主演,讲述了一个外来互惠生(他者)进入中国家庭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并进行了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思考。欢乐的氛围、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入了特有的哲理性、真实性、批判性,从而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超现实感。可以说,影片《洋妞到我家》是当代中国“出国热”及反传统教育的一个“投射”,也是一个“他者”眼中的中国家庭教育镜像。

《洋妞到我家》是在家庭/社会、国内/国外的比较中去表现隐藏在中国家庭中明显矛盾本质的。而链接的中介正是影片中的洋妞。洋妞是一个从国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他者”,更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追求者”。洋妞由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成为了一个现代家庭的参与者,改造者,真可谓两两对比,人生窘相。而洋妞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现代家庭式母亲与传统式父亲的一个更为深的断裂空间,让这两者的矛盾更加凸显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洋妞这一外来的“他者”,对中国是充满热爱的,对徐帆这个家庭也是热爱的,这就使得洋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中国家庭教育冷静的旁观者与“救赎者”形象。影片以洋妞的角色暗含着中国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代表了一种中国式父母“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一个符号展示,更代表了当下中国人“出国”的一个乱象。

而洋妞这一“他者”的融入,实则是对这样以女性主导的家庭一次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一次回归现实的叩问。影片从洋妞所造成了一系列事件而达到高潮,比如“让梨”事件、“吐骨头”事件、“走失”事件等。这样明目张胆的暴露问题,其实是一次对国人盲目“走出去”和家庭教育的直面迎击。它让观众既看到了“他者”所带来的独立、勇敢、自由、责任等的小孩成长赞美,也看到了完全牺牲父母自身幸福与溺爱下不会生活,面对困难就逃避、高傲、孤冷式中国孩子的批判与反思,正如徐帆嫌弃丈夫没能力,没钱,而选择出国培养孩子,但现实的金钱及工作问题让她寸步难行。钱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而成功学也往往令问题更加复杂,且行且珍惜吧。

除了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小说家们也有感同身受式创作,鲁引弓在《江南》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小别离》描写中学生出国留学引发的家庭困境,对比来看小说还是过于乐观,尽管故事里的人物需要甚至需要卖房等才能实现别离的梦想。也许只有中国内地的环境和GDP同时达到质的突破,才能解决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梦想,当然有权有钱有闲阶层不在讨论之列。显而易见,随着中国小留学生们在海外的爆炸式增长,海外相关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呈现也很快会出现。

《洋妞到我家》影评(九):《洋妞到我家》:女版J罗化解中国式家庭矛盾

J罗是谁?是来自“草根国家”哥伦比亚的足球明星,因帅气的外表和精湛的球技被广大球迷誉为新一代“罗字辈”。

女版J罗是谁?她同样来自“草根国家”哥伦比亚,因还算娴熟的英语和便宜的价格被徐帆 陈建斌组成的中国式家庭纳入家中,成为“中国公主”的“洋保姆”。

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做保姆,啼笑皆非、文化冲突之事自然不可避免——大家似乎从片名就能猜出这是一部以文化冲突为主线的家庭喜剧电影。但实际上,中西文化冲突只是《洋妞到我家》的表象,影片透过女版J罗对于中国家庭的介入,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非常现实的子女教育问题、夫妻关系问题、移民问题,以及究竟谁是老外等问题。

先说子女教育问题。徐帆饰演的皮妈为了把女儿养成公主送到国外,不惜血本,不惜代价。她拼了老命给了女儿相对不错的物质条件,却剥夺了女儿到外面享大自然的自由,也剥夺了她学会最基本生存常识的机会——5岁的孩子居然不会吐骨头,导致最后酿成事故。现实里,相信会有很多家庭,很多母亲会在皮妈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再看影片中的夫妻问题。徐帆和陈建斌饰演的皮妈、皮爸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夫妻,他们为了孩子拥有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完全牺牲掉了自我,以及应有的快乐生活。现实中,不知有多少家庭因此分道扬镳。皮爸和皮妈之所以重修旧好又是多亏女版J罗的存在。这个活泼、开朗、性感的洋妞让皮妈对婚姻产生了短暂的危机感,更让这对经历了两个“七年之痒”的“老夫妻”找到了精彩的第二春。

还有,《洋妞到我家》里究竟谁是老外?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影片结束后让人不得不反思:究竟女版J罗是老外,还是皮皮一家才是老外。现如今,来中国的老外反而变得脚踏实地,而类似皮妈这样的中国父母倒像是多年前那些浮躁的老外——特别想到完全看不到结果的世界里乱冲乱撞。

此外,《洋妞到我家》还讲到了一个曾经敏感的问题——移民。移民的确是时下的大热点,但真正移民出去的中国人却未必幸福——想念中国,想回中国的多的是。

片中,徐帆饰演的皮妈一心想要移民,但她面临两个现实问题:找工作难及缺少移民资金。重点在于,如此情况之下她仍一心想要移民。显然,皮妈不是奔向天国,而是在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地狱。幸好有不断闯祸,却又不断给皮妈一家带来人生新启示的女版J罗在,皮妈一家才没有走上艰苦的移民之路。

应该说,《洋妞到我家》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影片。该片对中国家庭特有的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完全牺牲父母自身幸福,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而女版J罗在影片中起到的恰恰是“哈哈镜”的作用,皮皮一家透过女版J罗的视角、感悟和朴素的情感,看到了自己身上浮躁而不切实际的一面。

《洋妞到我家》影评(十):中国还是留人滴

从电影的海报设计和主题看来,我以为会是一部很轻松的片子,没想到看得我满脸泪,居然是为一对中年夫妇的爱情。爱情?应该已经不仅仅是爱情了,是亲情甚至更多,是同甘共苦的老战友。为一个中年男人成熟的爱而动容,让人觉得踏实、安心。

徐帆、陈建斌都是老戏骨,这样的角色没什么挑战性,演一对很生活化的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是本色出演。其实更多的看头应该是在小女孩和洋妞身上,可惜演员不是很得我心,没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小女孩应该是典型的“讨人厌”的中国式掌上明珠,洋妞的表演很卖力,但也许人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活中就是那样热情如火,可我看着总觉得太过了点。

剧情本身是很普通的,不过看起来还是挺舒服的。第一代赶上好时代的人现已开始为人父母,很自然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尽量拥有所有的好,因此也就诞生了许多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的心肝宝贝儿,而矛盾的是,这些孩子却不是生活在当年那个“被分配”的时代,他们需要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摸爬滚打公平竞争,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被催生的孩子便出现了各种与社会难以相处的困境,并衍生出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甚至是移民意向等问题。电影看似在贬中国,实际上是在赞美中国,留住人心。而我还看到另一层,表面上是洋妞改变了这个家,实际上还不是男人能力渐长经济实力大爆发,女人才会弱下来,甘当贤内助,所以啊,一切的根本问题还是一家之主的事儿。不过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总会来的,这是自然规律,每个家庭都如此。

电影整体还是颇有寓意的,每个独立角色都非常典型,而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活状态也很真实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现状。欲望是无止境的,许多人每天拎着LV的包,包里却装着安眠药。但人总需要一步步得到满足,没有进步的生活本身也没有意义啊。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