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白王后》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白王后》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白王后》影评精选10篇

《白王后》是一部由詹姆斯·肯特执导,马克斯·艾恩斯 / 丽贝卡·弗格森 / 阿纽林·巴纳德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王后》影评(一):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据说爱德华四世向伍德维尔求婚是依靠一把匕首,国王用凶器威逼弱女子结婚,这说起来不那么让人相信。我认为,所谓的用匕首逼迫可能只是为这个传奇婚姻添加一些色彩而已。这个女子本来只是一个寡妇(漂亮的寡妇),她出身低微,其父不过是贝德福公爵的管家,而她原先嫁的丈夫是兰开斯特派的一个骑士。在玫瑰战争中,她的丈夫战死,丢下她与两个儿子,守着微薄地产度日。根据颁布《没收财产法》,作为逆党遗属,她的地产也在没收之列。正巧,爱德华四世打猎到她叔父的古堡休息,遇见了这个女子,这样的机会作为一个聪明的女子,当然是不会放过。因此,到底是爱德华四世逼迫伍德维尔,还是这个漂亮的寡妇耍了什么手段,都不好说,但是,我更相信伊丽莎白采取了“欲取之必先舍之”的战术,最终,这个出身低贱的年轻寡妇将国王勾引到手(这个勾引,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她和国王秘密结婚,成为了英格兰王后。他们夫妻非常和谐恩爱(即便国王 有些沾花惹草,对王后的尊重和爱永远都没有改变),王后给爱德华四世生下6 个儿女:长子爱德华、次子理查以及长女伊丽莎白等4 个女儿,她的家族鸡犬升天。她的一大群亲戚——父亲、五个兄弟、七个姐妹,外加前夫的两个儿子全都住进宫中,爱德华四世还给这伙人封了8 个爵位!须知当时整个英国一共才有60名勋爵!祖宗的规矩:封爵者应为龙子龙孙,或是对国家有特别贡献和立下功勋的人。而这伙人一无战功,二无贡献,三出身低贱,却仅凭国王对伊丽莎白的宠爱,就同家世显赫、战功卓著的旧贵族们比肩?更过分的是,国王为提高伍家社会地位,亲自为他们安排与名门望族联姻,王后的三个妹妹高攀侯门,她的前夫之子竟娶了原已许配给沃里克之侄的埃克塞特公爵之女!(沃里克不恨这个家族才怪!)王后之弟约翰年仅二十,却同八十高龄的诺福克女公爵结下姻缘!(爱德华四世对伊丽莎白的宠爱快赶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了。)

爱德华四世确实是喜爱伍德维尔小姐,但是,和国王和她结婚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要急于摆脱权臣沃里克伯爵的控制。沃里克伯爵是爱德华四世的表兄。此人在十年内战中是约克方面第一大功臣,玫瑰战争初期,这个权臣名利双收,其领地和附庸的数量超过所有贵族。他盛气凌人,骄扬跋扈,恨不能让国王完全听他摆布。他霸道到竟擅自安排国王的婚事,爱德华四世又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岂能甘当傀儡,于是二人间矛盾激化。国王在沃里克伯爵前往法国为自己求亲的时候,果断的和伍德维尔成婚。并开始打压这个权臣的势力,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爱德华与沃里克的公开决裂。此后,沃里克伯爵与逃回法国的亨利六世王后联手(这个安茹的公主很不简单。曾经的两个死敌,在法国国王的努力撮合下成功联盟),玫瑰战争战端再起。

荣华富贵背后是死亡的威胁,皇权的底座堆砌着白骨和血泪。王后的父兄被沃里克杀死,她和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被理查三世杀害。

父兄成为皇权的牺牲品:1469年,沃里克和爱德华四世的弟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结成了同盟。他们组织了一支军队在Edgecote荒原战役击败国王,爱德华四世遣散军队亲自去议和,被沃里克扣在约克郡的Middelham城堡。随后沃里克派大队人马直奔伦敦,处决了王后的父亲Rivers第一伯爵Richar Woodville。

两个儿子命丧伦敦塔:过分的恩宠会遭人嫉恨,这么一个大家族,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突如其来的富贵让他们忘乎所以,这必然为他们树立越来越多的敌人,特别是那些老贵族。贵族们的不满被早就谋划要夺取王位的理查三世(爱德华四世的弟弟)充分利用。他四处散布王后和国王是秘密结婚,婚姻完全不合法。爱德华四世死后,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和约克公爵就被杀死在伦敦塔(他们是王后和国王的两个儿子。爱德华五世先被拘禁于伦敦塔,后来他的弟弟9岁的约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两个小孩被理查三世杀害后,尸体封进了伦敦塔的墙里面,因此被称作“塔里的王子”。两百年后(1674年),工人在整修伦敦塔时发现一个装有两具小骸骨的盒子。法国画家德拉罗什用这个题材创作了一幅画,生动地再现了被囚困在伦敦塔内两兄弟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的心情。理查三世在解决了两个男孩之后,授意教会宣称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非法,两个孩子是私生子。国会选他为国王。

《白王后》影评(二):Britain s Real Monarch , Edward IV 的王位

ritain's Real Monarch was a historical documentary presented by Tony Robinson first shown on Channel 4 on 3 January 2004.The documentary discusses the descendants of George Plantagenet, Duke of Clarence, and their claim to the throne of England.

Contents.

The programme based its thesis on the centuries-old claim that Edward IV was illegitimate, born to Cecily Neville by an English archer while her husband, Richard, Duke of York, was fighting elsewhere in France. The legitimacy of Edward IV was the subject of speculation at the time, and a document in Rouen Cathedral is presented by Dr Michael Jones as indicating that Richard, Duke of York, and Cecily Neville were about 100 miles (160 km) apart during the five-week period when Edward's conception must have occurred [assuming that the pregnancy went to a normal term]. This theorised illegitimacy of Edward would bar a rightful claim for himself and his descendants. This would have the effect of making the heirs of Richard and Cecily's son, George, Duke of Clarence, the real monarchs. Such a line at the time was represented by Michael Abney-Hastings, 14th Earl of Loudoun, who had emigrated to Australia in 1960, married, fathered five children, and lived in Jerilderie, New South Wales until his death in June 2012.

The eldest son of Michael Abney-Hastings, Simon Abney-Hastings, now holds the Title of Earl of Loudoun.[citation needed]

《白王后》影评(三):无力吐槽的片子……

看过两集,正在看第三集,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剧情发展之神速已经超出了我能接收的范围之内,尽管还算了解这段历史,编剧思维的跳跃性也已经把我狠狠甩出几条街外。

第一集就把Edward IV和Elizabeth Woodville的相识,相恋,结婚讲掉了,想开始,刚看看他们谈恋爱,我还小小期待了一下他们的恋爱曲折史,哪知道看到一半,他们就结婚了,结婚了!第二集就把他们生了n个小孩的故事讲掉了,顺带讲了Richard Neville的叛变,把五年发生的事件浓缩到了一集里,编剧您到底有多赶啊!!!就算您或者预算有限,或者您后面还有好多故事要讲,就算您的重点是三个女人的故事,您又想把后面故事发生的原因交代清楚,也不至于用前两三集像流水帐一般过去啊。

这年头,能碰到像当年the Tudors那样的精致剧(顺带提下,在the White Queen里演Earl of Warwick的那位在the Tudors里也参演了,演了个Thomas Cromwell,当过一段时间的亨8的chief minister),难啊,壮哉我《都铎王朝》!

《白王后》影评(四):理查德·内维尔 沃里克伯爵

第一代索尔兹伯里伯爵之子,原名理查德·内维尔, 1449年通过婚姻成为沃里克伯爵,并获得大片领地。1452年他们父子联合第三代约克公爵,夺取亨利六世的首席大臣,兰开斯特家族的萨默塞特公爵博福特的权利。双方终于兵戎相见,1455年5月的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沃里克为约克家族取得胜利,因此被任命为加莱长官,1460年他从加莱起兵,7月在北安普顿击败并俘获亨利六世,由于沃里克宁愿有一个软弱的国王,所以约克公爵和议会同意让亨利继续在位。

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起兵,在1460年12月杀死约克公爵和索尔兹伯里伯爵,并在第二年2月在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击败沃里克,重现控制了国王。而沃里克联合约克公爵之子爱德华入据伦敦坚守,爱德华3月4日自立为王,称爱德华四世,两人在陶顿战役大败兰开斯特的军队,获得决定性胜利。

爱德华在位头三年,沃里克掌握实权,但国王逐步独立行事,双方关系逐渐紧张。爱德华选用王后的亲戚担任要职,沃里克和王弟克拉伦斯公爵联合发动兵变,打败国王的军队,迫使国王不得不到他的军中求和。他处死王后的父兄,但没有废黜国王。

1470年3月乘沃里克前往北方平叛之机,爱德华四世召集亲信发动反攻,迫使他在4月逃亡法国,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调解下,和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和解,9月他重犯英格兰,赶走爱德华四世,重新主宰英国并拥立亨利六世为王,爱德华四世从大胆的查理处借兵归来后,双方在巴尼特决战,沃里克在突击过程中遭到已方军队误击,阵亡。

《白王后》影评(五):就这么结束了

其实拍的还可以,但是实在是期望太高,以至于对每个人物都不怎么满意。

最后一集的战役实在是打得过于糟心了。不太明白史丹利为什么能够如此左右战争的结局。如果他的兵力那么重要,不是应该在打之前就安置好,理查三世根本不用怕亨利七世的虾兵蟹将,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尽一切可能遏止史丹利的反扑。

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触动,是因为从第一集到今天还没弃剧,一直是一些周边人物支撑的。而走到最后,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理查三世。从本片来看,他对兄王的忠诚,对正义公平的执着,对安妮王后的爱情,都是发自内心非常真挚的。依然,影片所刻画的理查三世,从军事和政治能力上来说,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外型也颇迷人,很讨人喜欢。但是对他本人来说,无论是影片里,还是历史上,都不是一个做国王的好时机,继承王位的过程过于仓促,捍卫王位的资源又非常散乱,再加上“塔里的男孩”事件的纷扰,导致他一直很被动,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历史剧就是这样,人物的命运是既定的,儿子夭折,王后病逝,虽然最后和侄女的互动再次显示了他的聪明和魅力,但最终自己战死在捍卫王位的战场上,他的故事也就此完结了。这场要命的战役偏偏拍得很不合理,非常惋惜。

至于一直运筹千里得lady Margaret, 最终也实现了自己得女王梦想。要说她虔诚,我想她是对至高的权力非常虔诚,上帝和王位。但我觉得这是合理得,毕竟她的出身,和她以后得命运确实过于毁人不倦了。13岁就生了儿子,之后被迫分离改嫁改嫁,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号称是最富有的女人,却无法掌控自己的财产,更别提命运了,确实,她的远大理想和眼高于顶是可以理解。 所以一开始也颇喜欢这个人物,一直默默得不断得在抗争。只是关键性的那招策略有点阴毒。从影片的各种暗示来看,她应该是两位王子死亡得主要负责人吧。并且成功得嫁祸给了理查三世,一石多鸟,为儿子起兵扫住了名誉上的大障碍。最后得镜头,看到她终于可以用拉丁文自称自己是女王,也算童年梦想一朝得志了。

而安妮王后,原本以为是有潜力的人,但性格还是弱了一些,塔里的王子对她的影响太大,令她饱受愧疚的折磨,心虚害怕等等,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决定。最终也就凄凉的去世了,也很惋惜。

说到塔里的王子,非常巧合,我最初了解到这段悬案还是n年前做考题的时候,那篇文章正反两方提出了各种证据,来论证和质疑理查三世是否应该为他两位侄子的死负责。似乎从真实的历史研究角度来说,目前更趋向于理查三世未必就是凶手。按照当时的法律,理查三世已经宣告他们没有王位继承权,他们并不能直接构成对王位的威胁。但是如果理查三世之后,他们的继承权和亨利七世是伯仲的,所以一定要说,两位小王子对亨利七世更有直接的威胁。再者,似乎伦敦塔的同龄男童遗骸很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似乎也无法明确甄选出确切的属于约克家族的尸骨,所以有可能,两位王子根本就是逃脱了。当然影片中也模糊的说明了几种可能性,这个历史疑案也不可能期待在这样一个YY剧中得到解答。好在无论凶手是谁,原书作者和编剧似乎是为理查三世洗白了。

对于rivers家的女人们,不得不说,实在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原作者,在一个大家斗智斗勇的政治片里非要掺合进人力不可为的witchcraft, 不过作为娱乐片,也是一个娱乐点。白王后作为唯一女主,实在是成长有点快,性格有点单一。也不能怪她,历史真实角色确实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要说她对爱德华四世,肯定是真爱,但是宫廷的历练似乎正是适合她的舞台,之后白王后所关心的,只有她们rivers家的王位问题,当然这并不错,但是她实在不算有头脑,而且野心过于裸露,又不像安茹的玛格丽特那么气场逼人,总是自己偷活让别人送死,天天就躲在地窖碎碎念,实在不讨人喜欢。同样大家都有点小巫术,相对来说她妈和她大女儿都更有魅力一些吧。

人还是要有些大无畏精神,即使耍手段的政治斗争里,虽然不能说一定要把自己也献祭给伟大的计谋,成为策略得一部分。但是,事到临头,总该有些牺牲精神。理查三世,爱德华四世有之,甚至像立王者wallick,安茹的玛格丽特,乔治,等等,身上都有这样的闪光点,虽然这些亮点在不惜手段的掩隐下不是特别耀眼,但是他们都是英勇的人。

希望第二季能够把人物刻画得更细腻一些,而不是历史标签集邮者。当然,如果有第二季的话,似乎都镀王朝就可以接上去了喂。

《白王后》影评(六):巫术的情节并非bug

本来不想写评论,因为对这段历史也是在看了剧后才慢慢了解。但看到有人喷说剧情玛丽苏弱智,还是想替这部剧澄清一下。

原作者Philippa Gregory有爱丁堡大学18世纪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而在白王后播出后,她还领衔制作了一个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白王后和对手的真实故事 只要看过这个记录片就知道作者的创作比较忠实于历史。剧中所有大事件都与信史所载若合一契,几乎没有抵牾的地方。作者还采用了一些野史补为血肉使之丰富。比如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相遇这一段,据史官记载伊丽莎白在一开始并不相从,还拿出匕首相逼。而他们相遇在一棵大柳树下则是当时的传说,这在剧里都得到了还原。

至于最大的bug巫术,作者之所以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

第一,伊丽莎白的母亲杰奎塔是卢森堡伯爵之女,而在欧洲民间传说,尤其是低地国家的传说中,水妖 Melusine曾做过 卢森堡首位开创伯爵Siegfried的妻子。(以下是维基百科中“ Melusine”的一段,大意是卢森堡家族自称流着Melusine的血。而Melusine在和Siegfried后新婚后的第二天变出了卢森堡城堡,她要求每周有一天独处,但是好奇的伯爵偷窥她,发现她在澡盆里变成了人鱼,然后伯爵吓哭了,Melusine见此情景就乘着澡盆里的波涛走了。。)

The Luxembourg family also claimed descent from Melusine through their ancestor Siegfried.When in 963 A.D. Count Siegfried of the Ardennes (Sigefroi in French; Sigfrid in Luxembourgish) bought the feudal rights to the territory on which he founded his capital city of Luxembourg, his name became connected with the local version of Melusine. This Melusina had essentially the same magic gifts as the ancestress of the Lusignans, magically making the Castle of Luxembourg on the Bock rock (the historical center point of Luxembourg City) appear the morning after their wedding. On her terms of marriage, she too required one day of absolute privacy each week. Alas, Sigfrid, as the Luxem-bourgish call him, could not resist temptation, and on one of the forbidden days he spied on her in her bath and discovered her to be a mermaid. When he let out a surprised cry, Melusina caught sight of him, and her bath immediately sank into the solid rock, carrying her with it. Melusina surfaces briefly every seven years as a beautiful woman or as a serpent, holding a small golden key in her mouth. Whoever takes the key from her will set her free and may claim her as his bride. In 1997 Luxembourg issued a postage stamp commemorating her.

在玫瑰战争系列中杰奎塔的设定是Melusine后人,因而具有一些巫术,而巫术的能力也随着杰奎塔的血脉传给白王后和白公主。《白王后》第一集杰奎塔就和白王后说她们有Melusine的血统。在《白公主》中,白王后反复和白公主说她们是 Melusine的后人,在临终前还说Now Melusine sings to me (第六集43分26秒,上图总是失败)。而白王后和白公主一起下的那个诅咒——诅咒杀了她长子的人其长子夭折并最终无后——这个诅咒是对着河下的,她们所呼唤的大河之母就是Melusine。(当然这个诅咒符合亨利七世的子孙状况,而伊丽莎白嫁给了亨利七世,竟然诅咒了自己的后代,这就很具戏剧性)

第二,关于王后母女会巫术这一点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因为伊丽莎白以一个平民拖油瓶寡妇的身份一跃成为爱德华四世王后,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都极不可思议,当时没有因为love或者lust而结合的婚姻,婚姻都是business,尤其是国王的婚姻更应该是生意。所以在当时人心中王后母女会巫术是唯一合理的解释。而Warwick起诉王后母亲使用巫术促成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以及有两个小人缠在一起的物证,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白王后》整个剧情中大事件和历史记载是完全吻合的,如果了解这些历史记载的话就会发现作者的发挥演绎还是很具匠心的。

在Philippa Gregory的玫瑰战争系列中,“Fortune's wheel”(“命运之轮”)是贯穿前后的一个词,在《河流之女》中贞德就告诉杰奎塔“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在剧中安茹的玛格丽特和杰奎塔都说过这句话。而玫瑰战争的历史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世事与命运无常。政权倏尔兴起又忽尔败亡,败亡后可能奇迹般死灰复燃,辉煌时也会却出人意料的崩溃。昨天的敌人因为共同利益可以放下血海深仇握手言和,昔日的朋友因为利益冲突也可以拔刀相向。一会还在王座,一会就成了阶下囚,或许接下来又能绝处逢生。这就是“Fortune's wheel will never stop turning”

巫术和预言的情节更增加了这种深刻的宿命感。白王后预言到一个红衣女子手上沾满她的鲜血。(玛格丽特杀掉塔中的王子),但玛格丽特在当时的处境似乎是永世不能翻身。安茹的玛格丽特和KingmakerWarwick、乔治是死敌,后两者把她的丈夫赶下王位,逼她流亡,而她曾把乔治的父亲约克公爵的头砍下来吊在城堡前,但他们为了反对爱德华四世又结盟在一起,Warwick还和她结为儿女亲家。

巫术和预言的情节还造成全剧最有戏剧性的一幕,白王后和白公主向Melusine请求帮助复仇,让害白王后长子爱德华五世的人家世世代代长子都死亡,但是白公主的命运竟然是必须要嫁给仇家,而她后来的长子竟然死在了自己和自己母亲下的诅咒之下。

虽然巫术和预言的情节荒诞不经,但无疑增强了全剧戏剧性的宿命氛围,而且有当时人的看法和历史传说为其背书,其实是很出彩的一个元素。

《白王后》影评(七):演技不错,剧情处理差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诅咒如果灵验,为何不在爱德华四世指定护国公之前就将理查诅咒死呢?那样安东尼就可以顺利的辅佐新主,伍德维尔的儿子就不会被动的沦为“塔里的王子”,惨遭不幸了。编剧的逻辑有些可笑,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归咎于伍德维尔的巫术,而她的巫术又并不高明。

而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和玛格丽特博福特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命运坎坷,坚韧不拔。都是在失去丈夫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带领她们的孩子艰难的迈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关隘。这一切仅靠巫术或神经质般的祷告是无法实现的。她们一个是约克的白王后,另一个是兰开斯特的红王后。最终两个女人联合起来终结了长达百年的红白玫瑰战争,开创了都铎王朝。

智慧和美貌并重的白王后,不应该成为编剧笔下,观众眼中那个频频运用巫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多情的爱德华四世毕生都钟情于伍德维尔,绝非偶然。

演员演技不错,但编剧的功力尚浅。虽然电视剧不能跟真实的历史相提并论,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白王后》在对剧情的处理和对人物的理解方面显然是差强人意的。

《白王后》影评(八):Richard the Third in The White Queen

看完The White Queen,心里久久不能平息。Lord Stanly真是一个可以影响历史的人物啊,在最后的博斯沃思战役中,他的军队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决定着英格兰未来的命运,York or Lancaster。 BBC和starz出品的这部剧,确实确立了我对理查三世的看法。这次是我第二次回顾这部讲述玫瑰战争的剧,我也记不清是先看了这部剧,还是先看了BBC的纪录片Richard the Third:The King in the Car Park。但是看来,BBC是有意扭转世人对理查三世,这位wicked uncle的看法:他不是残害塔中王子的凶手。而且为了阻挡英格兰的统治落入Rivers一家的手中,再加上Duchess Cecily和Lady Anne对Elizabeth的憎恨,这位对已故兄长、自己的家族和骑士精神十分忠心的Richard才会夺走两个侄子的继承权,加冕为King。 剧中,这样的证据处处可见。在Edward执政期间,约克三子中的二儿子George意图杀害兄长篡权多位。杀害Edward意味着自己也可以向王位迈进一步,但是Richard没有,他还是选择站在Edward的这一边;Edward率领英格兰向法国宣战想要夺回Plantagenet的领土时,法国国王为了自保,送给Edward许多珍宝、金银和女人,一场为了英格兰荣誉的战争变成了闹剧,Richard也对哥哥的行为表示羞耻;最后加冕自己为王,也是为了保卫英格兰的王位在York家族的控制之下,不然,年龄尚小的Edward的儿子将会在Rivers家族的控制之下。 至于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的塔中王子,一个是爱德华四世的大儿子小爱德华王子,另一个是Elizabeth替换掉的假的理查德王子。理查三世下令将两个孩子关在伦敦塔里,但却没有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而杀害哥哥的继承人。要是诅咒真的会生效的话,那我们这些后人已经看到了,Henry Tudor和他的“虔诚”的母亲Lady Margert才是杀害塔中王子的凶手。Henry失去了他的大儿子亚瑟,继位的二儿子Henry也失去了所有的男性继承人。理查三世曾警告过Elizabeth,诅咒会伤害到自己爱的人,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她们可以找到杀害爱德华王子的唯一的方法。 玫瑰战争后期,爱德华四世去世之后,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分成了三个阵营:Henry Tudor、Queen Elizabeth、Richard the Third。或许Elizabeth从一开始就信任Richard的话,York家族和Rivers家族团结一心,爱德华王子加冕为爱德华五世,Richard作为Lord Protector,这样或许英格兰依旧可以在York的掌控之下。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它是所有人博弈的结果,任何一个决定和偶然,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不得不说,Richard的饰演者Aneurin Barnard为这个角色增色了不少。他的威尔士口音、深色卷发和绿色的眼睛让人深深着迷,他的新片Interlude in Prague也快上映了,在其中饰演男主角Mozart。Aneurin Barald的气质很适合啊,期待。

《白王后》影评(九):只亲睐查理三世

C的《白王后》挺贴近历史的,看完后唯一待见的人是查理三世,只可惜他本人并不被历史待见。除了那个只执政一年、要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八世,查理三世应该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王,仅两年又两个月,而且王位坐得很不安稳,主要精力都耗在平复叛乱上,一生都笼罩在玫瑰战争的纠葛中。

历史上有些人挂了以后的价值要比生前时的意味深长,生前忍辱负重的程度与死后功成名就的水准成正比(比如梵高)。尽管查理三世在位时间不长,他在英国历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是自1154年起统治英国的金雀花王朝十三代国王中的最后一代,也是战死在疆场上的最后一位英国君主。他死于1485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世纪的开始。你看看,他死得多伟大啊,中世纪和现代社会之间就夹着一个查理三世,绝对可以称得上英国历史上一枚举足轻重的分隔符。

虽然他身兼以上各种意义,但我说了,历史不待见他,他死后饱受争议的恶名,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他的王位是从他侄子手里篡夺来的,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我个人觉得这条无可厚非,历史不要说王位篡夺者屡见不鲜,在中国还有在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夺取江山的呢(如朱元璋)。与其说查理是“篡夺王位”,不如说是“正当防卫”。伍德维尔家族在失去爱德华四世的庇护后,自觉平日树敌太多,便决定以攻为守,先发制人,先干掉查理这个皇叔——爱德华四世遗嘱中的指定的摄政王,尽快把年幼的爱德华五世拉上王位。只要王子一旦加冕成国王,摄政王职权也就终止了(白王后真是个狡黠清醒的女政治家)。但查理也不是吃素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劫了王子,并逮捕了其监护人(女王的弟弟),在争乱中迅速占了上风。当时的情形很紧迫,要维护自己阵营的利益,查理就必须进行统治;要统治,就必须自己当国王。

第二个原因是英国历史上为期最长、最令人动容的谋杀案谜团:查理始终被认为是谋杀伦敦塔中两位王子的主要怀疑对象。要知道,按十五世纪的标准,谋杀两个无辜的王子是一件令全英国骇人听闻的罪行(现在也是啊)。有木有证据证明不是他干的呢?说来也奇怪,要么是查理本人很神秘,要么是胜利者亨利七世的杰作(我倾向于后者)。查理三世在宫廷里没有任何言行上的记录,也没有留下信函札记,甚至看不到一幅显露其外貌的肖像画。历史上亨利七世将查理编写在讽刺小品里,让他身败名裂。其后,他有幸被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选中,在《查理三世》中被腹黑成了一个内心极度阴暗、嫉妒自己的哥哥,丑陋邪恶的驼背怪物。

但事实上(剧里也是如此,尤其是攻打法兰西之前),在爱德华四世治理英格兰的期间,查理对他的兄长格外忠诚,同时他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被赐予位于北英格兰的广大土地与格洛斯特公爵的头衔,并且被指定为北方总督。他施政公正,慨然援助大学、教堂。在约克市,他享有广泛民众的爱戴与关注。乔治被处死以后,查理沉浸在失去手足的悲痛之中,从此便很少步入宫廷,规避了王后的猜忌。他私生活检点,全心全意爱着他的青梅竹马安妮?内维尔,不像他的哥哥乔治唯利是图。就像剧里E06查理向安妮求婚时说的:“对,娶你会让我变得富有,可这对你也是一样的,你嫁给我会让你变成公爵夫人,从此和你姐姐平起平坐。而我将成为你的好丈夫,因为我爱你…或许我一直都爱着你。”这是整部利益熏天、尔虞我诈基调中为数不多以诚相待、真情实感的一幕,从此不仅是安,我也对查理死心塌地了。

如果在1483年死去的不是爱德华四世而是弟弟查理(比如战死在沙场上),历史无疑要为他写下这样恢弘的一笔:能征善战的军人,精明能干的行政长官,甘愿埋没自己的忠诚御弟;他坚信的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使他否认把征服法兰西变成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他不赞成爱德华宫廷中毫无节制的荒淫生活;他是一位忠于妻子、无可挑剔的好丈夫。如果当初为了大局愿意接受伍德维尔家族,化干戈为玉帛,好好辅佐爱德华五世,说不定可以做个一世荣华富贵、受人仰仗的公爵。虽不是国王,但也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权在握的摄政王了,总好过最后众叛亲离,抛尸沙场,还落得个千古骂名,担当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划时代”意义。

但是,那偏偏是个混乱、充满利益纠葛的战争年代,多少双眼睛都在死死地盯着闪闪发光的王位呢,这种动荡不安的局势本身是爱德华四世的婚姻所带来的后果,是这桩婚姻在伍德维尔家族同老贵族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裂缝,使得在约克集团内部,查理与伍德维尔家族矛盾不断;再加上背后已处心积虑多年的兰卡斯特派王位觊觎者Lady Margaret和亨利?都铎,查理注定不会成为一名安安稳稳的皇叔了。这点在后面几集里有充分表现。

感觉查理三世在被莎翁抹黑几个世纪之后,被《白王后》刷白了,至少剧里两个王子一个是失踪或者死了,另一个活着回来了,而查理没有染指此事。一直到结尾,查理都是被塑造成很正面、冷静、自尊自爱的贵族哥特式酷男形象,最后战死的场景很让人震撼和惋惜。

--------------------

历史延伸:

据历史记载,查理三世1485年8月战败身死后,尸体被绑在马背上运到莱斯特,下葬在一座灰色的教堂里。后来,该教堂被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下令拆除,教堂的具体位置便逐渐被当地居民遗忘。

2012年,由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巴克雷带领的一个考古队通过地图索源法和钻地雷达技术,最终确定了一个市政停车场就是史书记载中埋葬查理三世的教堂的地点。当年8月,他们从该停车场发掘出了一具成年男性的骸骨。分析显示,这个人体型苗条,脊柱侧凸(椎骨严重弯曲),很有可能一侧的肩膀比另一侧的肩膀高。这与当时对查理三世的外貌描写相符。骸骨上的外伤痕迹显示,这位国王颅骨后方有两处重伤痕迹,他可能是因其中一处创伤死亡,这些创伤可能是由剑或者戟造成的。这与当时的人所说的这位君王在头部遭到重击后被杀的情况相符。这些骨骼还经历了放射性碳测年,这种方法显示,这名男子是在1485年到1550年之间去世的。这也与历史上记录的这位君王的去世时间相符。

科学家们找到了两位查理三世的后人,通过DNA对比,确认这具骸骨属于查理三世。今年2月4日,几位来自莱斯特大学的考古学家、遗传学家、系谱专家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考古学家理查德?巴克利描述这具骸骨的身份“已经证据确凿”。

2月5日,考古学家公布了查理三世的头像模型,这是依据当事人头骨首次还原这位十五世纪英格兰国王的外貌。

如图:http://book.sina.com.cn/history/2013-03-06/1024430787.shtml

《白王后》影评(十):乱世 玫瑰战争时期的故事

个人是很喜欢看历史剧的,这次看The White Qreen感触很大,便开始了第一篇影评。不喜勿喷。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英剧,如果你们能接受历史剧偶尔带来的一点沉闷和血腥。整体看来,这部剧还是很尊重历史,服装造型也如BBC一如既往的高品质,除却巫术的一部分带有幻想色彩。演员们演技都还好,但每次看到玛格丽特夫人出场就有些厌烦,她的虔诚已变成神经质了......下面是有些杂乱的感悟。

玫瑰战争的年代,王室关系错综复杂,国王也经常性变更。The White Qreen,伊丽莎白,被塑造成了一位乱世佳人。她是寡妇,却能夺走新王爱德华四世的芳心,并带着两个孩子进宫成了王后;她聪明冷静,提高了里弗斯家族的地位,会分析现状给爱德华听,引导他做正确的决定;她态度强硬,面对关乎家族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丝毫不肯退让;她忠于爱情,嫁给爱德华后她为他生下一群孩子,爱德华有了情妇也包容,会诅咒陷害爱德华的人。但同时,她也是自私的,多疑的。她对王位的执着,和对身边人的不信任,使她树敌众多,使理查三世和她相互猜忌,最后害死了她的弟弟安东尼和大儿子理查。所幸,最后,她释怀了,明白了“冤冤相报何时了”,也为这个战乱时期画上了句号。以上便是我对伊丽莎白的印象。

说到约克三子,当初和表兄沃里克一起打拼,建立起约克王朝。但让爱德华等位后,乔治野心勃勃一心当国王,沃里克背后操纵,欲控制宫廷一切状况。最后,沃里克作为叛军战死,约克三子也因内斗外争逐一死亡,庞大的约克家族也只剩下理查王子这一血脉。兰开斯特家族最终的胜利其实也是因为约克家族的内斗而渔翁得利,否则凭借约克家族的强大,仅剩一位继承人的兰开斯特家族难以取得胜利。

这部剧让我最深的感触便是:权力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权力金钱这些过眼云烟,能分裂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能使女人都为丈夫出谋划策如何争取自身的利益,能让年幼的孩子觊觎王位并有复仇心理......

乱世,权力,金钱,生命,感情......最后,理查三世被刺后的眼神,跌落在他身旁的头盔和王冠,玛格丽特虔诚地说她就知道亨利会成为国王,伊丽莎白说不必报仇,伊丽莎白公主会像她一样成为王后,这个乱世终于结束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