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全家福》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全家福》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全家福》经典影评10篇

《全家福》是一部由付宁执导,吴刚 / 秦海璐 / 岳秀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家福》影评(一):慢悠悠的全家福

初看‘全家福’全是冲着叶广芩去的,(在此推荐一下她的作品:采桑子和状元媒). 作为一个不太地道的京人,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总是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即熟悉又陌生。正是这样模糊的感觉,对京味儿的剧一定是追的。

剧开始的不温不火,剧情发展的不紧不慢,演员选的不声不响。可看着看着,就咂吧出点儿滋味来了。有点儿像喝北京的茉莉高末儿,乍一看,不咋样,刚一喝,没什么味道,喝个几过,茶的味道才慢慢的出来。剧写的是一院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国人的缩影。

剧从1947年开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变迁,和那如火如荼的政治风云。此剧是娓娓道来的。没有‘楚汉传奇’般的气势磅礴,也没有‘大宅门’的荡气回肠。连‘活着’的那种撕心裂肺都没有。它反映的是动荡时代对一般人儿的冲击。

王掌柜不经意地有了两个妻子,好不容易的平服了都有理的一双女人,大家选择了不得不的‘和平‘相处。政策的实施,他必须取舍,与理必须的,于情伤的是一家人的心。这才有了很年过后,当老吴和大妞相继离开了尘世,王掌柜邀请麦子回到他的身旁,有情义,有愧疚,连这看剧的都想着就和了吧。佩服麦子的话“你就一辈子欠着我吧,那一不是我的家“。就是,哪有什么都得到的呢?其实这也道出了麦子一辈子的委屈,和那未了情。

鸭儿和別佳,在政治几乎疯狂的时代,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造成了疯狂的后果。人虽没有陷入牢狱,但他们的心被禁锢了半辈子。那种压抑,孤寂,思念,苦楚那里是‘一声惊雷‘般的变迁可以改变的,那是种隐隐的痛。喜欢演鸭儿的演员,苦情戏演绎的不声不响的,让电视机前的人们深深地陪着她喝着着这杯苦丁茶。

另一个角色,周医生 - 满眼的情,满嘴的理,和满肚子的水。1949年后,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再加上个不靠谱的‘右派‘,一生的情,就那样的错过。一身的艺,也大都白白的荒芜。最后,连个’平反‘也没落下。其实,心中的苦,闷,冤,那里是平反能平的呢。郝平,这个陕西汉子,把这个角色把握的不温不火。

说道演员,特稀罕演老萧和彪子的演员(钱波和张东雨)。老萧,新政府下的旧人,风水先生。彪子,新政府下的新混混。二人典型的京人,有点儿聪明,有点儿诙谐,有点儿文化,还有点儿小坏,其实很有道行。平时占小便宜,关键时仗义。二位不熟悉的演员,把个京腔京韵拿捏的,过瘾。

京味儿还体现在剧中孩子辈的名字上,鸭儿,坠儿,门镦儿,套子等,听着特顺耳。

要说此剧的瑕疵,那就是化装了。此剧得了好剧本,有了好演员,好像就没有资金请化妆师了。此剧横跨有五十年的年头,很多演员都是从年轻到年老。脸面上没有太多的岁月痕迹,倒常常有穿越的感觉。剧组倒是在头发上下了些功夫,只是效果不佳,偶有滑稽感。

最后,王掌柜的家训: “做人就和盖房一样,平如水,直如线“。 说的好哈.

《全家福》影评(二):岁月不老,爱情不散

最近几天回看了全家福,这部通过古建讲述中国历史变迁的电视剧,当年一经播出就收到了广泛的好评。但今天笔者不谈历史不谈古建,想说说剧里年轻人们的爱情。

第一对想说福来和新生。那个年代里被定性的人是很被看不起的,当她还是小粉蝶时这个傻小子就决定了这一辈子非她不取,不顾别人的指指点点,是很需要勇气的。他们的爱情想要坚持下来太不容易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幸好他们还是走到了最后。在被别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也许你想证明什么都是徒劳的,但至少你得有敢和命运抗争的勇气。既然得到不容易,就真的不要轻易放手。也许对于弱者来说,占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有呢,毕竟如果只想拥有的话,她就真会长翅膀飞走了。故事的最后,当福来还如当年一样给新生端来那碗糊时,他想的一定是:我这辈子没有选错人,当年的红颜永远不会老去。

第二对是门墩和玲子。也许有人会说,玲子太过矫情,这么多年和门墩赌气就只想等他说一句服软的话。也有人会觉得门墩太没有情商,当初做出一丝丝妥协也许就不会等这么多年。剧本和生活总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我们总可以窥出一些端倪:在爱人面前也许应该放下你可怜的高傲和自尊,才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被耽误太多年。这俩人的性格太像了,就和两只刺猬一样,只要互相靠近就一定会受伤。只有互相给彼此合适的空间,一直选择相信对方,才能让爱情持久。

第三对是华子和坠儿。这一对的爱情应该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两个人共同经历了很多磨难,也一直愿意为对方着想,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直不如老婆是很打击自尊心的,所以我可以理解华子后期的转变,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是个好男人。他就是为自己的女人付出太多了,却感觉收不到同样的回报,这样的心理落差让他觉得很郁闷却无从发泄。而对于坠儿来说,也是习惯了在这段感情中被保护,这么多年了她也还是当初那个小女人,却没意识到她的男人已经累了飞不动了。与其说是坠儿做的那顿饭感动了华子,还不如说是他终于觉察到了坠儿的付出,想到了过去的种种曾经,想到了他们当初的温存,有了这些还有什么坎跨不过去呢。有些人注定就是不会分开的,他们就是这样的。

最后想说的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别佳和鸭儿。那个苏联小子在剧里给过我太多的感动了,他就是鸭儿的灵魂,没有了他鸭儿也就不会真正的“活”过来。从他摘枣给鸭儿吃问她愿不愿意做自己的女朋友,到车站送别时他看鸭儿的那种期待的眼神,再到重逢时他喊出的那句鸭儿我的鸭儿,这个傻子真的是用最笨的方式玩出了最深沉的浪漫,这样的男人太可遇不可求了。再来看鸭儿,其实她什么都懂只是不愿意说,她更愿意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她对命运的妥协也许是不得已但绝不是放弃,在她心中永远都只有那个永远英俊的长发苏联男孩。他笑起来时整个世界都温暖了,他就是她的太阳是她的全部。我们无权利去评论鸭儿在人生道路上的每次选择是否正确,只要结果是完满的又何必在乎过程呢,真是对的人等个三十年又何妨,这就是缘分。对一个女孩来说,初恋是无论何时都忘不了的,因为他第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心;而对于鸭儿来说,这个人不仅是走进来了,还在离别时把她的心也带走了,一走就是那么远一走就是那么多年。感情这东西就是没道理,是你的就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强求也不会真正得到,愿天下真正的有情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且不会等太久。

《全家福》影评(三):因为吴刚没演好,看开头几集就弃了

对不起,吴刚的演技欠佳。我还是觉得吴刚只能演配角,原因如下:1吴刚的眼神不灵活,死鱼眼,哪怕他演很开心,也是半吊着眼皮子快睡着的开心;2虽然刻意模仿京片子,但是讲台词的时候面部和肢体语言很僵硬;3当我看到他演一个熟练泥瓦匠的那一段,我一眼就看出表演的泥瓦活儿之粗糙。说明他没有下功夫琢磨泥瓦匠的技巧。他以为挖一坨砂浆抹两下砖动作快就算泥瓦匠里的“爷”了。根本没有注意到溢出的砂浆的处理和空鼓处怎么办。如果演啥不像啥,还算是好演员?

剧本可能也欠佳,我发现对话非常多,但是并不得北京人互相吹捧的要领,非常做作。演员表演开朗豪放的表示只是大步的走路和左右的甩手——那是现代民工的走路方式,而不是那个时期的“中产阶级”走路的方式。

总之扣掉两星因为吴刚,一星因为陈词滥调的对话。也不想接着看了。对比陈宝国的《茶馆》,差得太远了。

《全家福》影评(四):人情味儿里的老北京

电视剧《全家福》是以古建筑大师“隆记传人”王满堂的一生为线索,演绎出一个时代的动荡飘摇,也演绎出一个四合院儿里的离合悲欢,召示出“平如水,直如线”的建筑箴言和人生哲理。

“隆记”是一个精神支点,“隆记传人”是一种光辉的象征,象征一种责任和担当。在王满堂的一生中,做人和做建筑一样,都要堂堂正正。他的妻子大妞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辛勤,持家,宽容,善良,有时候闹闹大小姐脾气,总归呢,还是深明大义。福来和白新生,刘姐和周克明,鸭儿和别佳,坠儿和华子,柱子和惠芬,门墩儿和玲子,以及刨子,老萧,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丰满,活脱脱地能在生活中找见,他们在讲述着自身故事的同时,也表现了时代的症结:战争,建国,运动,大跃进,文革,苏联援共,知青下乡与返城,改革开放,以及最后的北京奥运会。作为一部主旋律年代剧,它并没有直接表现历史事件,而是与人物命运紧紧结合,每次时代的转换都由人物对话说出,特点鲜明,部分镜头还采用了老纪录片的形式,尤其是王满堂与毛主席握手一段,充分借鉴了《阿甘正传》的手法。

剧中语言也很有特色,老北京味儿极浓。“打镲儿”“丫的”“小力巴儿”“您就啨好吧”“得了吧您呐”……鲜活生动,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老北京的生活画卷,而让人最能为之动容的便是其中浓浓的人情味儿。人情味儿是什么,重情义,守规矩,能吃苦,甘奉献,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更多的人变成了像刨子一样投机取巧,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极少人能够坚持本真,踏踏实实地在这片土地上站着,秉承老理儿,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手艺人。

剧中的爱情观也是一改现代社会快餐式的模式,以一种传统的忠诚坚守执著的样貌出现,包括大妞与满堂几十年的鸡飞狗跳却不离不弃,鸭儿与别佳两小无猜的异国之恋,华子对坠儿的奉献与牺牲,福来对新生的一往情深,刘姐和周大夫的老来得伴,门墩儿和玲子九曲十八弯的最终厮守。“从前,日头落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大抵也就是这样罢。

在中国人的儒家哲学里,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被放在了不了忽略的位置,剧中王满堂的家庭便是传统的严父慈母式的教育,他对女儿的爱护和对儿子门墩儿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谁又能看不出来呢。这是一种更深更不易察觉的爱,少年叛逆,把父亲的管教当作苛责,于是心生记恨,总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等到独自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回过头来,眼神也变得温柔,心甘情愿做起了老父亲唯一的伞,为他撑走暮年的风霜,谁从这里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呢?而从小备受宠爱的孙子,却在人生大好年华,失足落马,锒铛入狱,又和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不谋而合。

当剧中刨子被夸赞是“隆记传人”时,有明眼的观众评论道:门墩儿才是真正的隆记传人,他妈妈是隆记的独生女!当然,这话是不错的,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和王满堂眉眼间的那份相似,傲气与清高,倔强不服输,厚道,还有天下闻名的臭脾气。

《全家福》影评(五):炒冷饭

难不成现在的影视公司都时兴怀旧?到不如说是炒冷饭!

本剧的演员基本上很优秀的。

本剧的制作公司只是无意间让十一年前,同名电视剧的主演刘威和赵奎娥不觉哑然失笑:剧情脉络、人物的数量和设置几乎都一模一样。除了将原来剧情改的更 和谐 了一些以外,还有:集数增加了,注了不少水,从CCTV8晋升到了cctv1。。。当年的电视剧,不论中央台的还是地方台的,精品数量令当下的作品---汗颜哪!

《全家福》影评(六):时下 流行的是于麻麻的新笑傲这种东西,不知道以后还能有多少全家福这种好剧了。

从小看着大宅门、大染坊、康熙雍正这种剧过来的人,目睹并感受着国产电视剧的堕落,的的确确非常痛心。

如果有一天满屏都是新笑傲这种电视剧了,我不会感到奇怪,但也许到那时候我真的会放弃国产剧了,当然港剧、台剧、韩剧、日剧这种东西我是不会看的,到时候我也许转向美剧是个不错的出路。如今同学们追求时尚,大抵是不会看《全家福》这种平实而深刻的东西了,然而正是时不时有这种电视剧出现,有这样的影视工作者的坚守,让我始终对国产剧保持着信心和优越感。

这部电视剧,就是纯正的大陆电视剧的味道,它不靠花花绿绿的画面来迷人双眼,更不靠男男女女精致的面孔来惑人心神。它安静而有趣地讲述着历史的故事,静静地向这个民族经历的或动荡或辉煌的时代致敬!

有的人说它是主旋律,其实真心不是,它其实描刻的不是什么爱国者,也不是什么思想家,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捞了点实惠会跟着喊个”共产党万岁“,在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也会随波逐流,大家都被宣传口号洗脑他们也不会幸免。

它不是主旋律,但它充满了正能量;它不是历史剧,但却刻画了漫长的时光;它不是偶像剧,但它的角色比花瓶们拥有更加迷人的力量!

《全家福》影评(七):《全家福》:品着京味儿过年

(文/小义大道)

看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年大戏《全家福》让我想起小说《白鹿原》,几代人那纷纷扰扰的人生如一部历史画卷般徐徐展开。平凡人的普通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产生着或多或少质的变化,鲜活的人物性格搭上活色生香的生活成就着别样丰富的诗篇!

依稀记得《白鹿原》里那原汁原味的陕西味道,让人欲罢不能!而《全家福》里的京味儿根正苗红,王满堂那一口的京腔让人听着就舒心。老北京城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出剧将老北京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和悲欢离合向我们全面铺陈开来。得知此剧现在收视率成绩不俗,相信有一半观众都是被老北京的纯正味道所吸引吧!

《全家福》里虽然以老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家为故事基调,但背后却是老北京城的古建筑这样宏大的背景,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庭院内外的砖瓦影壁都向我们展现了京城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城市的精致与文化。近半个世纪的老北京风貌变化被搬上了大屏幕,历史与城市的关联深深的牵动着观众的心!

1947年王满堂带着风水先生老萧和一干徒弟们为一个阔老太太王府的营造,解放后王满堂接到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修建天安门,迎接开国大典!在恢复生产阶段,上级决定,以隆记营造厂为基础,组建一支北京古建工程队,满堂的古建队开始修建东直门和西直门。听着王满堂不断叨念着:天安门、东直门、西直门……这些我们熟悉且目前仍在的名称,身在北京的我们不由得觉得亲切,他们变成如今的模样原来是这么一批值得颂扬的工人的心血和结晶。剧集中王满堂对于北京古建筑的珍惜和爱护,也更是体现了老北京人们对自己城市深深的爱。

撑起这部剧京味儿的是胡同里大伙的那一口口北京话儿,字正腔圆且京韵十足,在他们的话中可以听出老北京们的底气与这个城市的气度,也让整部剧接上了地气,说起话来对谁都称“您”还有满嘴的“儿”话音。剧里的主人公也是个个都颇具老北京人的说话特色,王满堂为人正直,说起话来也是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和服软:“行了,什么都甭说了”;周大夫说起话来听起来谦逊有礼,实地里却是将炮都放在话里跟老抓着他不放的刘翠兰对质“那是那是,我能跟您比嘛,您多厉害啊”;风水大师萧益土则是满嘴的贫话,但心底却是善良的义气人!很符合老北京人的形象,到现在你在北京的出租车上还能找到一堆跟你乱贫逗你乐的司机!

尽管这是一部平民史诗剧,但剧中人物的人生却并不那么平淡。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的人生也呈现着跌宕起伏的轨迹。王满堂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一人就有两个媳妇:麦子和大妞,他们分别给王满堂生子,在一起时倒也渐渐能和平相处。而王满堂本人是个转不过弯的臭皮匠,一旦认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柱子虽然不是大妞所生,但对他视如已出,大妞表面上刀子嘴却是颗易碎的豆腐心,还有老萧表面上看个圆滑世故的风水先生,却总是为王满堂两肋插刀,是个有情有义敢担当的纯爷们!正是这样的鲜活的人物性格促成了这部戏的平凡不平淡,这些细节的描绘将老北京人的乐观豁达的精神也极大的表现出来了!

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底蕴、世事变迁中的人情事故、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这部戏收视率的保证。当下大家都觉得年味太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被遗忘,品着《全家福》里的京味儿,相信大家能开开心心的过个大年!

《全家福》影评(八):灯盏胡同九号小院

叶广芩的《全家福》里写的是老北京人的故事,跨越了数十年的历程。灯笼胡同九号小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因了这本书,特地找来13年付宁导演执导的《全家福》来看,虽改编不小,但却拍得很成功,显得各有各的好处。书本结局相较于电视来说沉重不少,电视剧最后的改编,应了全家福的喜庆概念,一切终有所属:门墩不再像是书中结尾那般仍一事无成,他从刨子手中接管过了兴隆公司,并且终于意识到古建的好处并主动咨询起了王满堂,不禁令王满堂感叹龙生龙、凤生凤,自己的儿子终于走上了正路,剧中的门墩不像书中那样混账到底,倒是个孝顺儿子,当看到他为了找走丢的父亲而抛下正在开的重要会议,在梅亭找到睡着的老父时心疼的眼神,突然就挖掘到了眼前这个长得有些“糙”的男人心底的温柔。刨子刑满释放,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与门墩冰释前嫌,两岁之差的老叔侄子,像是回到了小时候一起在后院埋萧爷爷的石狮子的时光,没有金钱利益的牵扯。大妞在很美的阳光中永远睡着,王满堂在她耳边说着年轻时两人的故事。白新生的六十周年京韵大鼓的专场演出,头发白了却芳韵犹存,仍宛若几十年前在茶楼的样子,唱的还是那曲《大西厢》,举手投足娴熟优雅。不变的还有捧着茶汤在一旁全神贯注盯着她的福来,几十年过去,老了的福来却还像当初那个记得筱粉蝶喜欢喝茶汤的愣小子,认真望着心爱之人在台上的表演,专注而深情。寡妇刘婶不像书中那样动辄上纲上线的阶级好动分子,她与周大夫还经历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当看到她担心身处西北的周大夫而一个人跑到山西时,顿时被她勇敢果断的性格所折服,看到两人晚年斗嘴、吃醋,磕磕碰碰却终究成了彼此余生的依靠觉得十分暖心。还有电视剧里王满堂对于古代建筑的坚守也令人体会到老一辈人心中对于文化传统的坚守,为那些不能守住的古建筑而惋惜,也对古建人新生敬意。叶广芩的书对于我有一种魔力,会因为《状元媒》而爱上京剧,会因为《全家福》爱上古建文化,因为《青木川》而对青木川无限向往。落笔至此,十分喜欢。

《全家福》影评(九):跟陆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经典的作品

这个寒假无事,在家把《全家福》这部电视剧全部看完了。刚才在评论中看到有对它评价不太好,但我看来,觉得这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视剧。剧本好,演员演技好,剪辑好,衔接好。

首先说说这个故事,它跨越了半个世纪,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各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知青下乡,1977年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并且最后以奥运会为结尾也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各个小人物的命运,来阐述各个历史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小见大。拿坠儿和乔中华的例子来说。中华和坠儿是高中的同学,中华在高中是个干部,经常领导同学们,是个风云人物。后来,知青必须下乡,为了和坠儿在一起,他们一块去了甘肃。高考恢复后,坠儿考上了清华大学,而中华没有参加高考,回到北京后,成了一名售货员。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两人的差距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慢慢得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差别就越显明显。坠儿有自己的事业,经常忙碌、加班,有自己的追求。但中华除了上班、下班,就只有打打麻将,生活毫无追求。当王满堂家里开始分配房子时,中华就一直惦记着满堂家的房子,还派自己女儿去当卧底,已经俨然一个小市民的形象了。回首看看,当初的坠儿和中华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但后来,伴随着见识不一样,两个的差距就越发明显。这不是谁的错误,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还记得坠儿和中华的高中班同学多少年后聚会时,那些留在插队的地方的知青们说的话吗?“我们打算继续回去,再也不回北京了,这里已经不属于我们了”。他们曾经是令人羡慕的北京人,但多少年后,他们从插队的地方回来时,这个他们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却突然变得如此陌生,格格不入。这其中,心里面的落差该是多么大。时代造就一个人,也毁灭一个人。我们不好去评价什么,因为它是发生过的时代。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满堂的扮演者吴刚把王满堂的角色扮演的十分到位,他爱古建爱到骨子里去了。再说说刘姐的扮演者秦海璐,她将一个麻利、敢爱敢恨、善良的刘姐也演得淋漓尽致。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了。

还十分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十分精炼,毫无半点冗余、拖沓。就拿大妞去世的例子来说,只是很简洁的一笔带过,但又恰到好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许多好的作品中都会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叙事。以不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人生经历来阐述这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影响。曾经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便是如此,而这部电视剧也是如此,看完之后,我们不单是看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悲喜,更是能看到新中国这半个世纪所发生的事件,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让人嘘唏不已。

很不错的一部电视剧,推荐大家好好看看

《全家福》影评(十):很久没看到这样 清新的家庭剧。

我很少写些正评论在 豆瓣儿上, 只是觉得 在自己 汉语能力还没退化的时候多写点吧》。。

元旦看到央视在推荐这部剧, 真心觉得 这种 不温不火额推荐很暖人心啊, 尤其到了年关将之 全家福三个字显得尤其让人心暖。 BTW, 对比 被各大卫视轮J 的楚汉传奇, 我都无力突遭了, 国内拍片有个特点, 越是小制作,越出精良上乘剧。 越是大制作, 越是让人恶心, 号称2亿的 投资,我真的不知道 楚汉传奇到底在让我们看什么, 心里想想,动辄 上百万的出场费的演员们, 多半那部剧很多的钱都贡献给了演员吧。

话归正传, 真心一集一集的追着这个全家福, 看了之前很多人说在为我们的D 拍马屁, 作为一个88年的时差党的我, 真心觉得时代有点变得 我一点也看不清了。

很多人都说 那是在拍Dang的马屁, 但我觉得 真心不是。 记得高中的时候, 我在外婆家复习 备战高考, 文科的我, 在外婆面前一字一句的念着, 中国近代史所要的考点, 于是不停的在外婆面前抱怨, “不就是夸自己好呗...” 待我把我我的书本放下, 当年年近 80的外婆, 老泪纵横。 殊不知我的一句话, 让外婆把我骂的那个彻底, 当时的我, 真的不理解。随着年岁的增长,理解可能变的多了一些。外婆是个地下工作者, 一个人从当年饥荒遍野的河南平顶山 跑到了湖北武汉。 当年的GCD, 尤其是地下工作者, 什么事情都得思量, 都得考虑后果, 外公 在我很小时候就离开了我。 只知道,在外公年轻的时候,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儿女, 都不让他的儿女跟随他的姓氏, 于是我的妈妈 舅舅 们都随着我的外婆姓。 南征北战的岁月里, 天知道 没有安全感的外婆是怎么坚守着她一个人拖家带口的岁月, 外婆总说, 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吃苦的精神都没有,他们那会儿吃的是何等的差, 就更别说有用的了。 现在, 每当我有委屈, 外婆总对我讲, 别哭!女孩子, 别哭, 有什么值得哭的?我想, 这种精神, 应该是从战争年代 那个一个人单打独斗, 一个人面对生死的境遇中 沿袭下来的吧。

我承认, 看着这个剧, 我眼眶湿了好多遍, 我不否认我是个爱国的人, 你叫我五毛也好, 你叫我被XN 了也好,我不在乎。我只觉得走了这么多地方, 却还是觉得那个家乡最好, 那个叫做发展中的国家最好, 而且我知道 它会变得更好。

还有关于 鸭儿的红领巾, 你还记得吗? 我们小时候 当第一次系上红领巾的时候,我们有多开心,是不是兴奋到睡不着觉?是不是开心到 每一天都握着它 到处的奔走相告,我们入少先队了!

喜欢这部剧, 是因为, 每一个角色你都能在你身边找到相应的对应, 王掌柜, 对事业的执着, 大妞虽然有着小姐脾气, 但是却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海路 把一个时而市侩 但又能知错就改的媳妇儿 演的淋漓尽致。 每个小角色, 都是那么的鲜明。

又想起 第十放映室的一句话, 好电影(电视剧) 跟多少钱的制作一点关系都没有。

T_T 突然想回家了, 什么国外的月亮, 什么唧唧歪歪的假想,我不管。我想要回家, 想要那个说乡音的地方, 想要那个什么时候都能听外婆讲讲以前的是, 妈妈做着过年的珍珠丸子..爸爸 跟我讲要好好学习。

我爱祖国, 真的, 比24年中的任何一年都爱....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