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守门人》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守门人》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守门人》的观后感10篇

《守门人》是一部由Dror Moreh执导,Ami Ayalon / Avi Dichter / Yuval Diskin 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门人》观后感(一):和平和统一

1.辛贝特:是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机构叫辛贝特。 曾担任沙龙贴身保镖编制有重要人物保卫处,该处除保卫以色列总统和总理外,还担负来访外国政要的警卫任务。重要人物保卫处的保镖都是从以色列精锐部队中抽调的精英,人人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反应敏捷。而且人人会驾车驶船,能熟练使用通讯设备,并精通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他们出枪快,瞄得准,第一颗子弹击中目标是起码要求。一有险情,首选要将保护对象按倒,以自己身体抵挡刺客的子弹。辛贝特主要负责以色列国内安全事务,也负责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安全防范。

2.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1974年至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直至1995年被刺身亡。他是首位出生于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辭世的总理。1994年10月14日,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特拉维夫—雅法,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滨临东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千米;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出现了成为世界级城市的趋势,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3.埃胡德-巴拉克生于1942年,1959年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在以色列的特遣部队服役。在这支部队里,他因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多次获得勋章。巴拉克1976年获得希伯来大学数学学士文凭,1978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文凭。 巴拉克1994年退役后,去美国进修,回国后于1995年加入工党。他1995年7月-1995年11月22日任内政部长,1995年11月7日任代理国防部长,1995年11月-1996年6月任外交部长,同年12月2日出任内阁核心小组成员。1997年6月3日当选工党领袖。1999年5月当选以色列新总理。巴拉克主张在“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上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根据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的命令,以色列驻黎巴嫩南部军队于当地时间24日清晨全部撤离南黎“安全区”,从而结束了以色列对南黎长达22年的占领。身兼国防部长的巴拉克在24日凌晨下达的命令中说,根据22日安全内阁的授权和同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进行磋商,特命令驻南黎国防军全部撤回国内。

4.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至1967年6月10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5.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HAMAS (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简称哈马斯(Hamas),由“伊斯兰”、 “抵抗”、“运动” 三个阿拉伯语缩写而成。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12月,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拥有正式成员2万多人及下属军事组织。 哈马斯在表示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以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来参政议政。2005年3月,哈马斯首次正式宣布参加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领导人表示,哈马斯在加入巴立法委员会和参与制定政策之后将会更加“开明”,也更愿意和美国等进哈马斯标志行接触和对话。哈马斯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慈善救济工作,因此得到巴勒斯坦民众的广泛支持。在2005年巴勒斯坦举行的四个阶段地方选举中,哈马斯在第一和第四阶段均领先于其他党派。在此次选举中哈马斯首次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执政党,由哈尼亚出任总理职务。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一个宗教性的政治组织,反对同以色列和谈,并且不放弃以武力消灭以色列,并将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攻击行动称为“圣战”,从而建立由地中海到约旦河西岸、并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在以色列占领区经常组织和策划反对以色列的示威和恐怖活动,并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时绑架或暗杀以色列居民,被以色列和西方国家视为恐怖组织加以取缔。由于哈马斯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政治主张不同,因此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6.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拉伯语: ????? ??????? ??????????;英语: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巴解、PLO),是一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政治及准军事组织,著名的巴勒斯坦政治家亚西尔?阿拉法特曾是该集团领导人。他们专注于以约旦河至地中海一带土地组成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意图取代以色列,比较具有谈判色彩因此与更激进的哈马斯常有冲突,哈马斯主张全面用武力直接消灭以色列。

7.亚西尔?阿拉法特出生于1929年8月27日,去世于2004年11月11日,其为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逊尼派穆斯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在2004年中毒身亡,享年75岁。

8.阿巴斯于2003年被巴勒斯坦政权主席阿拉法特选为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与以色列总理沙龙和美国总统布什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争取和平解决以巴冲突。阿巴斯在担任巴勒斯坦政权总理仅几个月后于2003年9月6日辞职,据传言是因与阿拉法特意见不合所致。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后出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临时主席,2005年1月在巴勒斯坦大选中获胜,接替阿拉法特出任主席。

《守门人》观后感(二):在政治与道德之间

在政治与道德之间——守门人

这是一个在宗教国家发生的事情,却与在我们的国家发生的如此相似.我们应该生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没有冲突.我想,任何的国家都会有辛贝特这样的组织,特权,暴力却高效,对政权来说.

关于冲突,关于暴力,关于恐怖组织。这些年,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对话,和解却变得越来越遥远。世界是否向一种倒退中走去。关于利比亚,关于叙利亚,关于阿拉伯之春。片子的最后,所有人,所有这些掌管着暴力和特权的人,都渴望对话,无论对方的态度有多恶劣。以暴制暴,永远无法获得和平。

我思考关于恐怖主义,关于反恐,是不是一个已经被滥用了的说辞。正如我们所反对的恐怖主义,在别人眼中却是自由战士。

我相信没有人天生恐怖,没人愿意去死。在所有的的信仰和非信仰的人中,生命的高贵无可置疑。可是生命之上还有爱情,还有自由,还有信仰。我们未曾正视过历史的轨迹,一心维护现在的状况,未曾真正改变,却妄想着一万年。没有人敢说这就是终点,因为只要信仰还在,人类就会向着自由民主向前。

到这,恐怖主义从来只是自己眼中的样子。几乎是显而易见,我们终将从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等到无法回头,才发现我们已经变得如此残忍。当道德和法律被践踏,当自由和民主变得不屑。人类可不可以把进化从头再来。

《守门人》观后感(三):《守门人》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天然处于竞争对抗之中。在那片狭小的地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都要生存,便极容易得、很难避免地导致了对抗。而当流血发生后,报复随之而来,这循环的链条开始后,慢慢双方陷入了僵局。

如果拉宾不死,和平有没有可能真的达成?

双方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承受了来自内外的压力,内部都有强硬势力,和宗教势力。他们都不好做。

影片的最后深入到了以色列生存的困境,这是它的惊喜之处,即会不会比变为一个辛贝特国家?还有,过度杀戮的伦理问题,以及反恐行动对大量人生活的破坏问题。“未来是黯淡阴沉的”,这话从辛贝特曾经的高管嘴里说出来令人惊讶和震动。

他们还主动谈到了一个悖论,军队志在为人民服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一支残忍的侵略军,类似二战中的德国。“这是我们养成的一个很恶劣的品质,我们变得残忍。也对我们自己,但更多的是对被统治的群体,利用抵制恐怖行动的借口发起战争。”“以色列公共安全争论的悲剧在于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窘境,虽然我们赢得了每一次战役,但我们却输了整个战争。”

没想到在强硬的以色列刀尖上的辛贝特领导人们,会想得这么深,看得那么远,令人佩服。

可是,尽管这些被采访的辛贝特高官们思考了这些问题,在采访中他们回忆起之前的行动,说到需要作决定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表情、语气都很果断、坚决和强硬,认为自己曾经的决定是不得不的、是必须的,比如“暗杀一个巴勒斯坦恐怖头领,与以色列国内发生更多的恐怖袭击,可以划等号;可是,不暗杀他,与以色列国内不会发生更多恐怖袭击之间,却不能划等号。”其中一位军官还为错失了一个绝佳的空袭哈马斯高层聚会的行动遗憾不已。

看来,有了太多死亡和伤痛的冲突僵局、不断报复的链条开始后,即使看到了困局、有心改变,形格势禁之下,不死不休的对抗和报复也会大于想要停止的力量。困局,难办。

《守门人》观后感(四):金色与灰白

这片土地承载了多少悲哀,无数神圣、暴行、流离失所在历史中一幕幕展开,仍未完结。一面是金色的耶路撒冷,另一面是灰白的加沙。我欣赏以色列这个国家,它具有一切现代西方国家的元素,正如美国。我也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他们见证了以色列对外的霸权与残暴。

电影还没有看完,已经不吐不快。六名辛贝特前领导人回顾以往所作所为,评价以色列政策。他们多数还是希望和平,认为以色列有过于强硬的一面,但同时也认为,“反恐”先于道德伦理。巧的是,纽约书评2013年9月26日版(第14期)也讲到巴以问题,并且提到了《守门人》。

犹太人充满了命定论和例外论,这点同美国立国的价值观有相似之处,也奠定了两国深厚的关系。有人认为美国的亲以色列政策主要由于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和财富,这不尽然。美国阿拉伯人也不少,财富也很多,只是不够齐心而已。二战后美国对以政策不断演进,相似的价值观对亲以起到很大作用。

美国确实亲以,表现之一就是曾在安理会多次使用否决权,坚挺以色列。许多人可能认为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是很牛的事,对举起手来的大使可能是如此,但是对一个国家并非如此。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立场代表了大多数,他为什么要否决呢?因此,使用否决权至少表明了自己是少数派,是被孤立的。

以色列如何争取到美国的坚挺呢?纽约书评的文章主要讲到这一点,即通过美国犹太人组织的游说,他们举办各种巴以问题讲座,但都是犹太人在讲,不会请巴勒斯坦人。他们花钱请国会议员访问以色列,2000年以来,访问团数以千计,他们可以看到历史圣地,听以色列人讲自己的苦难,但是看不到巴勒斯坦人。注意的一点是,犹太人的凝聚力确实可怕,他们历史上的“飞散”(diaspora)反而加强了他们的凝聚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犹太人国籍上看是美国人,很难想象美籍华人花大价钱来争取美国亲华。除了游说美国,以色列对于友好国家的争取也是不遗余力,我即曾参加过中国的访问团。同时,犹太人花钱都是精打细算的,访问团的项目都有争取人心的目的。

如同古代强国希腊、罗马和现代强国美国一样,以色列也是对内民主、自由,对外霸权的,他们不关心巴勒斯坦人的苦难。以色列人受害妄想严重,因此经常做出过度反应,例如侵略黎巴嫩。这样的政策很难走向和平。

巴勒斯坦人值得同情,特别是加沙地带,他们被封锁在一个区域内,基本被排除在国际市场外,他们的生活是灰白的。世界上除了战争中的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有地区像加沙一样被排除在世界之外。他们不能出境、经常遭受以色列军警骚扰、几乎为零的工作和受教育机会、物资基本靠国际援助。无事可做的加沙人的主要消遣是性生活,因此人口激增,导致生活水平更加下降。他们生活在绝望中。对于国际援助,以色列也百般刁难,曾经武力袭击土耳其援助船,造成多人死亡,两国外交关系几乎断绝。西岸是巴勒斯坦的另一部分,虽比加沙较强,但生活水平也很低。巴勒斯坦也有可恶的一面,如同阿拉伯世界一样,就是内斗。巴勒斯坦如此悲惨之处,巴解和哈马斯还在内斗,领导人也享受着奢侈的生活,可恨。

双方内部极端势力均极其强大,掺杂了上千年恩怨和成千上万的生命,极端得愈发极端。拉宾和阿拉法特曾经给巴以问题带来希望,但仍然未能战胜极端主义,令人扼腕。

霍金、村上春树等国际名人均曾对巴勒斯坦表示同情。中国的立场也是正确的。我们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同时和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我衷心希望中东能够获得持久的和平。

《守门人》观后感(五):我们的胜利就是看着你们受苦——以色列的生存状态

“我们的胜利就是看着你们受苦”,巴勒斯坦人这样认为,无疑是一种悲哀,两国共同的悲哀!仇恨和报复最终招致的是无尽的报复,只有象曼德拉那样的谅解以及两国人民真正的觉醒而不是被仇恨利用,放下,对话以及共同的努力才是可能的。

也许解决问题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人去做,更重要的是民众的配合,一个小人物的甚至能改变历史的,重的历史转折很多是无法预料的,但同时又是一点点长出来的,你能看到它生长的痕迹。

其中表明说服一个人做他本不想做的事的关键在于要让他看到并做到他本以为做不到的事,那会让他有成就感!

对付恐怖分子不需要人道!这守门人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做的是天经地义的事,对恐怖分子不能有人道!可是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是一定是邪恶的人!

我们眼中的恐怖分子是别人眼中的自由战士!

one man's terrorist is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

守门人刚开始的任务是对付门外的敌人,可是随着工作的变化,他们看到的是敌人不是只在外部,内部的敌人更让他们感到无可奈何!内部的分裂和斗争分化往往比可见的外在敌人更可怕,他会破坏你竭尽所能的成果以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守门人困惑了,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的地位,可以说是随时被抛弃的棋子。这个守门人一直在煎熬中度过,他们希望和平,可有人不要和平只要他们受苦就认为活的值得!他们希望对话可没有人愿意与他们对话!这个结解不开,一是领导人的懦弱,而是民众的分化,三是历史的积怨以及遗留问题!

未来对于巴以两国不是光明的,守门人有些悲观甚至有点绝望,他们觉得无法摆脱历史的循环。”The future is bleak.it's dark .where does i t lead ?To change in the people's character .一方面他们看到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他们将变的残忍,对自己以及被统治的群体,甚至借口发动战争。

‘胜利只是政治现实的一个较好的产物。

我们赢得了每个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the question is what both sides do to have a partner .问题在于双方愿意做什么来赢得伙伴。

恐怖行动就像一个有底的捅,可以一探到底,但不必要执拗于捉到最后一个恐怖分子,只需要制造出谴责的舆论就足够形成威慑了

几个领导人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原因在于他们相互之间的视角不同,各自为自己在任时的行动做解释,有时评判一下其他人的政策。同时也说出了他们的无奈和看法,对话真诚,互信,关键是自己这一方要努力,而不是仅仅要求别人!

寻求与所有人的对话!

莱博维茨教授:“

《守门人》观后感(六):巴以冲突

看完电影有几点印象很深刻:

第一,a man's terrorist is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

按照恐怖主义定义,所有杀伤无辜平民的行为都是恐怖主义,因此本质上无论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他们在对方眼中都是恐怖主义分子,立场不同而已。片中没有提到的是,当初以色列为了赶走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建立自己的国家,施行了一些很不光彩的手段,包括种族灭绝(genocide)。当然,以色列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杀光阿拉伯人,而是通过屠杀来营造恐慌,吓跑阿拉伯人,他们也的确成功了。关于以色列屠杀阿拉伯人的事件,至今在美国都是公共禁忌话题,即便是象牙塔里研究巴以历史的学者谈到此都必须用词谨慎,不得说种族灭绝(genocide)而只能说种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 可笑其总是标榜言论自由,却为了政治利益对历史视而不见。 欧洲对此则开放严肃得多,一直都说以色列干的是种族灭绝,若要了解历史真相,得从欧洲的研究入手。

第二,Shin Bet要对付的恐怖分子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也包括自己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听到的消息都是哈马斯成员进行自杀式袭击。事实上,犹太教也有极端组织Jewish Underground,破坏当初拉宾启动的和平进程,屡次试图炸毁伊斯兰圣地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

第三,the victory is to watch you suffering.

冤冤相报最后的结果就是,夺回家园、建立国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杀死对方、宣泄恨意。这也是恐怖主义背后的逻辑。

最后,这些Shin Bet头头在经历了生杀予夺的人生后,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对话和相互了解才能带来和平。

但和平似乎遥遥无期。

《守门人》观后感(七):Victory is to see you suffer

这电影对我的震撼还是很大的。

大概高中后在新闻上了解到巴以冲突,那时国内媒体的报道,基本上偏向巴勒斯坦,电视上不乏青年手持石块攻击以色列坦克的画面。再后来渐渐了解了一些历史,但也局限于“二战后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建立了以色列国”这样的概念。大概因为历史上中国屡受列强侵略,所以这时候立场完全站在巴勒斯坦一方,以色列是一个邪恶的侵略者的形象。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的立场不会影响到任何人。当然,随着年纪和知识的增长,我的立场也逐渐中立了。

影片的制作很精良,虽然是从以色列人的角度来拍的,但是立场较为客观中立(只能说”较“了,因为关于以军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没有过多披露)。它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以色列特工机构——辛贝特几任头目的叙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鲜血淋漓的现实,仇恨是如何在两个民族间造成难以愈合的裂痕,仇恨是如何扭曲了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仇恨如何教人屠戮他人妻女却被冠以”英雄“的名号。

当被采访者对着镜头说出“one man's terrorist is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这多少有些讽刺和无奈。当他说出“Victory is to see you suffer”,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他的愤怒,应为观众也很愤怒。

影片以一句“We win every battle,but we lose the war”作为结尾,这似乎有些悲观,历史上双方有过获得和平的曙光,但却错过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