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分类: 中秋节月亮思乡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翻译、赏析和诗意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八月十五的夜晚欣赏月亮时的心情和景象。他首先提到眼中充满了明亮的月光,回心转意,放下了手中的大刀。然后他描述自己像漂泊的蓬草一样行走在遥远的地方,攀登高处仰望着桂树。水路上的月光仿佛是霜雪,树林中的鸟羽呈现在他的视野中。在这个时刻,他仰望着天空中的玉兔(指嫦娥),几乎可以数出它身上的每一根毛。稍稍下行,他到达了巫山峡,仍然能望见白帝城的轮廓。整个江面笼罩在黑暗之中,只有半楼的灯火仍然明亮。大地上的人们早已被鸡鸣声吵醒,而蟾蜍却自顾自地呱呱叫着。他展开弓箭,依靠着残存的光芒,感叹不仅仅是汉家的营垒需要他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词以八月十五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心境和所见所感,展现了杜甫细腻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中以明亮的月光为线索,通过几个景物的描写,勾勒出了诗人内心的动态变化。开始时,他的心情沉重,手握大刀,可能暗喻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不安。然而,当他仰望明亮的月亮时,他的心情发生了转变,折断了手中的大刀,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中的桂树、水路、林中羽毛等景物,都是诗人游历时所见的自然景观。这些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白兔、白帝城的观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他凝视着天空中的白兔,希望能够看清它的每一根毛,似乎表达了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完美的向往。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描述了黎明时分的景象。他观察到人们的生活早已开始,而蟾蜍却仍然自顾自地叫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张弓倚残魄,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不仅仅是为了汉家的营垒,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此同时,诗人也通过自然景物的映照,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这种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景物不仅仅是客观存在,更具有了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整首诗意境明快而开阔,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和平与美好的心态。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杜甫对时代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杜甫以其才情横溢、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理想和人性的思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都显示了他深沉而独特的诗意。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拼音读音参考
bā yuè shí wǔ yè yuè èr shǒu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mǎn mù fēi míng jìng, guī xīn zhé dà dāo.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zhuǎn péng xíng dì yuǎn, pān guì yǎng tiān gāo.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shuǐ lù yí shuāng xuě, lín qī jiàn yǔ máo.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cǐ shí zhān bái tù, zhí yù shù qiū háo.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shāo xià wū shān xiá, yóu xián bái dì chéng.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qì shěn quán pǔ àn, lún zè bàn lóu míng.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diāo dǒu jiē cuī xiǎo, chán chú qiě zì qīng.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zhāng gōng yǐ cán pò, bù dú hàn jiā yíng.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