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亭亭缺齧多,县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分类:
作者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一首。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巨石亭亭缺齧多,
县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
无奈风吹雨打何。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辛弃疾游览武夷山时的所见所感。"巨石亭亭缺齧多"表达了山上巨石的形态,它们高耸挺立,但也有许多磨损和缺口。"县知千古也消磨"意指山石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表明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人间正觅擎天柱"表达了人们在尘世间寻找支撑自己的依靠,希望找到一根象征力量和坚定的象征。然而,"无奈风吹雨打何"表明即使找到了这样的柱子,也难以抵挡风吹雨打的摧残,暗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面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坎坷的感慨。通过描绘武夷山上的巨石和追求擎天柱的形象,诗人抒发了对人生追求和坚持的思考。巨石的缺齧和被风雨侵蚀的形态,象征了人生历经风霜而受到磨砺和伤害的经历。人们一直在寻找坚定和力量的象征,但即使找到了,也难以抵挡人生的风雨。这种境况让人不禁产生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词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它唤起读者对人生的反思,提醒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面对挫折时仍然坚持追求内心的力量和意义。
这首诗词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洞察,是宋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辛弃疾 拼音读音参考
yóu wǔ yí zuò zhào gē chéng huì wēng shí shǒu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jù shí tíng tíng quē niè duō, xiàn zhī qiān gǔ yě xiāo mó.
巨石亭亭缺齧多,县知千古也消磨。
rén jiān zhèng mì qíng tiān zhù, wú nài fēng chuī yǔ dǎ hé.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