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名言 查看格言: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视频+文字版)_罗辑思维No.205

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视频+文字版)_罗辑思维No.205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第205期丨这一代人的学习


手机版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xMjEyNDU0MA==.html

--这一代人的学习,顺便也把我们过去四年总结一下。

过去四年我们做了两百多期节目,内容主题五花八门,从文史、法律、政治、科技到产业趋势,算是无话不谈。那有的人就会质疑,说一个人的知识面他怎么可能会这么大呢?一个胖子摇头晃脑在这儿说的,你说的专业吗?

对,这个质疑非常在要害上,这个质疑对了一半。

首先一半的事实是我必须坦率地承认,我讲的每一个话题我都不专业,很多观点和材料都是头一天才看见,第二天就现学现卖。

但是另外一部分事实是,我也有我的专业性,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并转述的能力。一件事我本来不懂,通过学习懂了那么一小点,然后转述给我的用户,这是我服务大家的方式。因为干的时间年头长了,自然就积累了一些手艺,在这方面我很专业。

所以,过去两百多期节目,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结论,它就是我罗胖个人的学习心得及其分享。

还记得四年前创业的时候,我的家人问我,说你真的要干这么苦的事情吗?我说反正人生苦短,又要学习,那就找这种方式逼自己学习,我自己的收获也会很大。

很多老用户应该记得,我们《罗辑思维》第一季节目当中有这么一个小片花,我在里面说了一段话,说有的古人自己明明有一双眼,但是不读书,要雇一个人来替自己读书,那好,从今天开始,罗胖就是你身边这样一个读书人。

所以,学习心得及其分享就是这个节目的初心和底色,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

我懂你的“学习焦虑”

那今天的话题我们先从一个词说起:“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每个人都有,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断地加深,在飞速的进化。这话怎么讲?

你看,我上中学那会儿也有学习焦虑,无非是怕这次考试没考好,将来大学考不取,我学到的这坨知识将来能换多少钱,又能够找到一个什么好工作。所以,这个焦虑的本质是“谋生”,它跟过去那些穷人家把孩子送到铁匠铺去当学徒是一样一样的,是很低级的焦虑。

但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焦虑已经深化到什么程度?

它不再是“谋生”的问题了,它是一个“求存”的问题。

“学习焦虑”可不只是人有,所有物种都有。

人类社会我们通常粗粗地把它分成三大块--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块任何物种都有,比如说,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所谓的经济需求,就是占有资源,能让自己生存和获得能量;所谓的政治需求,就是和其他个体协作,和环境协作,并且找到一个机制,这就是它的政治需求;当然,要支撑这两个需求,第三个需求就出来了,叫文化需求、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任何一个单细胞生物它的表面,就是细胞膜的表面会布满受体来收集环境的信息。所以你就知道了,人类的知识焦虑从哪来。

环境越复杂,你的焦虑感就越强。

举个例子,过去农耕时代,一个农民伯伯他可能大字不识一个,没关系啊,好好种地,照样有一口饭吃。但是今天一个文盲在大城市,你连车都不会坐,你进了超市你有钱你都不会买东西,你会死掉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已经不是“谋生”那个意义上的了,一碗饭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而是“求存”这个意义上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比如说中国的很多老人,他们有钱也有社会地位,也有社会阅历,为什么老被那些骗子骗呢?就是因为对新出现的那些歪门邪道、新技术和新的协作方式,他们不知道。

我最近就经常跟朋友在讲,如果不出意外,我们这一代人活个100岁稀松平常,因为医疗技术在飞速的进步。但如果我们的身体仍然健在,头脑萎缩了,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许我们的老境会非常的凄惨。因为即使你年轻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你也没有能力在极其复杂的环境当中保卫这笔财富。

再比如说,2016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次冲击。

那一天我记得我在发微信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是在介绍手机上的一个应用叫快手,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流量大,用户多,但是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不是给了我一个知识,而是给了我一个恐慌。因为我也算是互联网圈子里面的创业者,好歹也算是专门收集信息的人,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我居然不知道,那是不是意味着我的信息能力已经下降了?我在这个行业里面就快出局了?

所以,这种恐慌是这个时代真实的知识焦虑。

--------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知识本身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

过去这些年,老先生要是劝大家读书,往往发现没法说,你多读点书对你有啥好处呢?没啥好处,所以这些年流行一个词叫“无用之学”,老先生们也觉得这很光荣,你情操比我差,虽然你钱比我多。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我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旅行公司报了一个团,一个人知识比较好,看见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他在旅行当中获得的价值就大,而另外一个人没知识,只能说:“我靠,真好看!”那你这个旅行社的票买的就不值。

这是什么带来的?是整个人类的消费环境带来的。

原来我们的消费是满足我们吃、住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可是现在很多消费本身就是为了体验,没有知识,你哪来什么体验。同样是一个人,1000万买了一别墅,那有知识的人就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非常温馨的有文化的舒适的居所,而没有文化的人你连怎么装修,怎么搭配窗帘,怎么布置家具,都是完全没有能力的,你仍然会把家过得跟猪窝一样。那同样的1000万,你是不是花的就更加的昂贵?

我举个特别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有人就会觉得,我在我的书桌旁搁一束菊花就特别能够衬托我现在的心境,因为他看见菊花他能想到陶渊明,陶渊明也喜欢菊花,所以你看这是有一大堆的知识联想。但也有可能人会想到菊花代表秋色,一代表一种肃杀之气,那就是黄巢的那句诗,”我花开来百花杀“,说的就是菊花。可一个没知识的人,他会觉得“菊花”不就是一个器官嘛,没有知识的人你就得不到这样的体验。

现在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是一个用各种各样的体验去说服人,跟别人协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你没有知识,你所有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这是第二个角度。

--------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角度。

前不久我做了一期节目,是讲德国的社会分层,里面就提到了社会阶层固化这个问题,德国有,中国当然也很难免。关于这个话题,现在就有两派声音,有的人说,中国的社会阶层也在固化啊,贫家之子再难登入社会的上层。可是也有人反驳,说不对,什么马云、马化腾,他们原来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的穿越。

所以问题来了,中国现在到底阶层固化没固化?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也固化了,也没固化。关键的区别在哪?

就是你有没有知识,你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

如果认知不升级,就像我在那期节目里讲的,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连基础的自律能力都没有,那社区的所有社会你参加不了,因为你不能自律;教堂的唱诗班你参加不了,因为你没有自我刻苦的精神嘛;任何一样乐器你都学习不了,你连体育活动你都参加不了,那好,你就等着拿政府的补助吧。

但是,也有人他并不需要自己出身很好,或者父母给他多少钱,靠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能够突破阶层固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写《哈利波特》的女作家J.K·罗琳,一个单亲妈妈,天天为了给孩子讲故事在咖啡馆里写作,结果是什么?英国首富。

所以现在知识这个东西,已经不是说你能换得一份工作,它有等价的那个安排,没有。知识的爆发性的价值有可能是改变你的一生的,最终帮助你完成阶层穿越。所以,你说我们这代人的知识焦虑能不大吗?更何况现在知识爆炸。

我这些年,一见到书店我就头疼,因为心情很矛盾,又想逛,因为那就简直像君王检阅自己的军队一样,古往今来的思想家都在那儿争先恐后地争取得到你的宠爱,买我吧,看我吧,你看这个感觉多爽。但是每次出书店我的心情都很沮丧,那么多书,那么多知识,我就是穷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书,也只能看到一个皮毛。所以你说能不绝望吗?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

失灵的知识解决方案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情况,过去你要说自己有知识焦虑很好办,社会已经给你准备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读书看报加上学,只要你勤于用功,肯于花钱,你的焦虑是能解决的。

但是今天,这一些解决方案本身就在出问题,为啥?因为社会的一些底层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动。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

第一,人的时间在碎片化。

现在我们干什么动不动手欠,就要去摸那个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当然,这赖不着人家微信,这是我们的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我们拿不出整块时间了。可是读书上学这种事是要花整块时间的,一本书20万字,怎么也得搞个三四天,上个学几年,最短的短训班也得好几天,你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第二,学习越来越是一个终身化的事情。

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留学回来我们叫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永远也成不了。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但是20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啊,那怎么办呢?

还有第三点,现在的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这件事情要是几百年前,一点都不新鲜,那个时候的学者觉得自己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因为那个时候的知识总量少。可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沉重。怎么办呢?200年来我们找到了方法,叫分科治学,我们从中学的时候就文理分科,你学物理,你化学,将来越分越细,分担人类的知识总量,每一个人有一个知识的金字塔,你去往上爬,这辈子你爬一个塔就行了。

但今天,所有善于学习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

真正的创新的空间,真正学习效率能够体现的方式,恰恰是在原来那些金字塔的中间地带。

举个例子,我们「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订阅专栏作者叫王烁,他是《财新》杂志的总编辑。他就讲,现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不能用农耕民族的态度了,搞一块地,在里面一天到晚的耕种,而是要用游牧民族的态度。什么意思?

就是哪里水草丰美,就要向哪里迁徙,一辈子都不能停。

王烁还提出来一个“ 另类二八法则 ”--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然后赶紧丢掉,迅速转场进入下一个领域。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分科治学,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

比如说,你想我能不能用10个小时的时间把经济学系统的学个大概呢?我不想干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还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所以,我创业搞的「得到」App就想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多人需要,我看能不能提供一个解决的工具。

比如说,我们就从北京大学请来了薛兆丰教授,专门开了一门课--《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给学了。

但是它的精深程度真的是那样吗?

不是,薛兆丰老师在生产他的产品的时候,对面坐了一个姑娘,那是我们公司派去的。这个姑娘没上过大学的经济学课,对这门学科也谈不上多深的兴趣,她第一份职业是干导游的,就是在旅行车门口说上车了上车了的那么个姑娘,她就听课。一旦薛老师讲得听不懂,她就一件事,喊停。

所以这种产品就是为跨界学习准备的。

就算是我们公司正在研发的「得到」App,也只是正在迭代的一个新工具而已,我们的努力是希望你用得更趁手,但是它就像一个顶级的厨具供应商,没有办法让你自己成为顶级大厨。要知道,知识这东西是没法卖给你的,我们最多卖的是知识工具,学习仍然是我们自己的事。

--------

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学习?

所以下面我才谈今天我重点想谈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我给大家五个建议,也就是五个关键词。

--人格--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第一个关键词是人格。

这牵扯到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知识是啥?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真实的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翻江倒海不断在迭代。

那为什么过去我们认为读书就是学习呢?没办法,人类在那个时代是印刷文化时代,想保存和传递知识,书本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学习工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人格这个学习对象。就像现在网上,你会发现音频节目比读他写出来的书,就是多了一些人格特质,视频节目就又多了一些人格特质,如果能够亲身接触,那自然就更好。

就像我自己,我总有一些我佩服的读书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问他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荐?关于这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拼命问这些人。为啥?

因为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切好,已经搭配和融合好,跟他们学,当然更省时间。

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尤其是在平时的社会协作当中,一定要营造这种学习环境。

我经常跟一些人讲,如果你在的那个公司或者是单位是一个下降趋势的产业,千万不能待。为什么?

不是说发不出工资,而是那些牛人纷纷跑掉了,你身边留下的人往往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你挣的工资虽然没有动,但是你的学习环境被剥夺了,这个损失会更大。就算留下来还有一些牛人,他面对一个下降产业,他想的那些辙往往也是一些歪招,你就是学到了,到其他地方也没法用。只有在上升产业里面,那些牛人想的都是正向的建设性的方法,对你的学习效率当然也就更高。

所以,不是说学校没有用,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想办法去上学,虽然它看起来是一个上一个时代的知识解决方案,但在这个时代学校有另外一种用处。

大家知道我去读中欧创业营,这刚消停了一年,让我们的合伙人脱不花去读了,然后今年我又去读湖畔大学。因为不只是让老师教给你知识,而是你和更多的牛人在一起,所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短训班,如果你有时间,有闲钱,我建议你要去学,为什么?

和牛人在一起,这是最好的减轻知识的总体负担的方案。

--概念--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第二个关键词我称之为概念,就是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在这方面我和李笑来老师有高度的共识。以前的节目也讲过,他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就告诉他,每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教科书发下来,自己先预习,主要就是掌握那些关键概念,然后到了课堂上听课做作业就轻松的一塌糊涂。

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说白了不就是那些概念--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什么是牛顿的三大定律?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就这些东西,然后纲举目张,任何知识的碎片随便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为什么有这个原理?

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能变成知识呢?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

物理学家李淼就跟我讲过,有一个国外的物理学大神,就跟他感慨,说你别看我这一辈子好像功成名就,其实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发明一个像“熵”那样的概念,我一生只要再发明这么一个概念,我就算功德圆满,可见概念有多么的重要。为啥?

因为知识太多了,你拿进来你往哪放呢?如果摊成一地,那都是脏东西。我以前讲过,什么叫脏啊?它不是说这个东西天然就脏,是放错位置才脏,米饭它搁在饭盒里,那是干净的,搁在衣服上,它就是脏。

那怎么样让知识显得不脏?就是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作为基础框架,所以在了解一门新学科的时候,先去了解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自己,2015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概念,就是郑也夫老师提出来的“互驯”,就是互相驯化。

过去我们总觉得人跟小麦之间就是单向的驯化关系,但你反过来一看,小麦不是通过自己的性状改变让人类臣服于它,老老实实的给它当奴隶吗?实际上小麦是全球最成功的植物物种部队,这就叫“互驯”。

拿到这个概念之后,我刚开始也是模模糊糊,越理解越透彻,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场景里,你发现它太有解释力了。

比如说我经常跟我们公司的同事就讲,所谓的职场发展就是要“互驯”,说白了就是跟你的协作者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眼儿应该是把它的能力净化掉。假设我有一个助理,他特别能干,我什么订票啊,乱七八糟的杂事我全部都能交给他。渐渐地,我这种处理杂事的能力就被他净化掉了,我们是在“互驯”,所以不要看他是我的助理,实际上他也可以驯化我,一直到我离不开他。

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概念叫“竞合”,但这个概念就属于不透彻的概念,又竞争又合作,你让我咋理解?但是如果切换成“互驯”的概念,你会发现它的解释力就强大的多。

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缝合--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第三个关键词,我称之为叫缝合,拿针缝一针把它合起来。

很多人都在感慨,说我读了这么多书,那些字就像流水一样从我脑子里飘过,读完之后,书一合上,啥也没记住,咋办?

你缺的就是这两个字--缝合。

还是回到我刚才讲的,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自己的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内而外长大。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那不是你的,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那怎么缝合?

很简单,表达一次。

比如说我,我现在学知识,然后做节目表达出来,然后它就是我的。那你可能会说我没有做脱口秀的能力,没关系,表达分很多种层次,比如说写一个读书笔记,它就是表达。

你说那太累,没关系,读书笔记可能就是一句,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习惯。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但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你连收藏过它你都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就写一句话。看完之后说,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很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哪儿有,将来可以去查。

所以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啊?就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这就是我讲的“缝合”这一针,那是你自己的东西。

现在资讯和互联网这么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去查,但是知道什么东西在哪,这才是你自己的知识。

--碎片--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那第四个关键词,我认为是碎片。

这个争议就比较大,很多人都反对,说学习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你碎片化学习,最后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识大厦。

说这种话的人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压根儿就不学习,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真实场景和体验;还有一种人就是知识特定领域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一个老教授,他开了一个学期的课,当然希望这个班的学生每堂课都点名报到,他写了一本书,当然希望读者从第一个字背到最后一个字,老夫这一身的本事才能完整地传授给你。

我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

前面我们讲,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大堆碎片时间怎么办?不用于学习,难道用于打游戏才对吗?

所以,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们必须这样做。

站在真实的学习场景和站在学习者这一头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那么糟糕了,我给大家一些理由。

首先,知识的产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那一些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它什么时候变成体系化?被验证之后过了很久,有人用一个理论体系把它总结出来,这已经是陈旧的知识。我们是终身学习者,任何新出来的假说即使没有被验证,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它就是碎片化掉的。

再者说,其实整个中国文化就是碎片化的知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体系化的知识。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如果说碎片化学习不对,像是《论语》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你都不该学,那全都碎片化的,有这个道理吗?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如果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

上个世纪,营销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消费者他并不需要一台钻孔机,他只是需要墙上有几个孔。如果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

美国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一生的知识积累的来源就是这样的,我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你看,这不就是碎片化的学习。

再举一个例子,和菜头在一篇文章当中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中年人有一天突然愿心大发,说我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原来一点基础也没有。这当然很好了,于是买来大量的书,什么从入门到精通,学了个遍。学完之后就困惑了,我怎么还是编不出一个程序呢?对呀,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怎么能用青少年学习的那种方式呢?那是专门为了应对考试的。

那一个成年人应该怎么学习?

先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立定一个目标,比如说编一个微博程序,就动手干了。那肯定干不下去,再去查书,书上查不到就去问人,这儿学个方法,那儿得一窍门,一点一点地往前拱。要是还拱不下去怎么办?干脆到网上下载一些成熟的模块,说白了就是抄,往自己的体系上去拼,然后一点一点去调试,最后的结果不见得能用,但是你毕竟学会了编程,你看这不就是碎片化的学习。


--目标--

视频:这一代人的学习[罗辑思维]No.205

第五点就更重要了,这一点弄通了,前面四点你才能融会贯通,这一点我称之为叫目标。

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现在观察人间就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

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我四十岁开始创业,其实就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维方式从第一种,就是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第二种,就是目标、方法和行动。为什么?

这也跟学习有关。因为立场、意见和感受,我可以装一脑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觉得那个对。就像我最近在录制《奇葩说》节目,我发现场上的观众随着辩论赛的展开,双方的拉锯是非常剧烈的,他们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对。为什么?

因为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随着场上辩论者不断地挖掘层次,观众的意见就跟着两头跑。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知识在脑子里是散黄的,在那儿晃来晃去。可是一旦切换到第二种人生,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了,这就是我要创业的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罗辑思维》这四年的节目,上一期节目也算是倒数第二期节目,我说的是王阳明,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说想到就要做到,那个理解层次太低了,而是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

我愿意重复那期节目里的一段话,就是想法这东西在你脑子里,很多相反的东西都能并存。比如说,应不应该对母亲好?当然应该。应不应该对老婆好?当然应该。

这就是两个意见,那这两个意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行动呢?就是面对选择的时候。

中国人最典型的那个场景: ?当你妈和你老婆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在那个具体的选择场景没有出现之前,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行动是逼着让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知识最终变成你自己的唯一方法。

同样是在「得到」App里的《槽边往事》专栏里,在和菜头的那一篇文章中,和菜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不计任何成败利钝进行研究,那是学者的事情,而我们都不是学者,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

作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们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可能等我们找寻到最优方案才执行。

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漆黑沙滩上埋伏的士兵,偶尔有个照明弹划过,照亮海滩一角就要立即射击。手里有枪用枪,有弹弓用弹弓,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撒沙子。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总结一下刚才我讲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知识焦虑,没有办法,知识总量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沉重,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怎么办?

原来传统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完全适用,所以我提出五个关键词。

第一,跟着人学,而不是跟着书本学,先降低我们的知识负担,它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

第二,概念,通过掌握一个一个的新概念,搭建起我们的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哪儿;

第三,缝合,信息走来过去,我们不见得都记得住,只有我们通过表达一次,无论是像我这样转述,还是写一则极其简短的读书笔记,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识树当中把它缝合进来,即使这些信息将来我们忘光了,我们也知道到哪里去找它;

第四,碎片,这是我们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时代几乎唯一的法门。

当然最重要的是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不断往前拱,我们才能把知识落实为我们行动的成果。

这就是我学习的基本方法。

--------

罗胖角色的变与不变

卖的那个关子要向大家做交代了,《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不播了,下面就该向大家交代我以后做什么了?

《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这是最后一期,但是《罗辑思维》自己可没有停,而是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版。主要的改动是以下几条:

第一,从一个周播节目变成一个小日播的节目,周一到周五每日更新,当然时长没有这么长,只有5到8分钟左右;

第二,从一个视频节目变成一个音频节目。

第三,不再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App里播出,这个变动还是挺大的。

背后有一些思想上的转化,主要跟大家聊这么三点。

第一,从流量思维变成产品思维。

我一直就在说,互联网世界里其实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Facebook、谷歌、腾讯、微博这种,先形成流量,然后流量导到哪里再去形成商业模式。其实别忘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叫苹果,它没有什么流量概念,只有产品概念,好好的做手机卖手机,直接就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了。

所以,我经常在公司里讲,我们应该远学苹果,近学老干妈,做不出苹果那么好的产品,一罐一罐的辣酱老老实实的做,老老实实的卖,我们总还是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公司的文化其实跟曾国藩学了一招,叫“结硬寨,打呆仗”,虽然这样显得有点笨,但是底盘比较扎实。

大家也知道,过去四年《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其实承担了一个商业目的,就是往我们的产品去导流,不管是我的微信公众号还是「得到」App,其实都在干这个事,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回到自己的田园,专心做自己的产品。

第二点,是我个人的一个变化,从过去的一个追逐影响力的“网红”,变成自家店铺里的服务生和跑堂的店小二。

那为谁服务呢?为「得到」App里面的付费用户服务。请注意,我们的节目仍然是免费的,但是它只对「得到」App里的付费用户免费,也就是说哪怕你为它只花过1分钱,您都是我们的坐上宾,可以听以后的节目。这个逻辑有点像酒店,您是我们的住店客人,那我们就有义务给您提供免费的自助早餐和游泳池。

第三个变化,是我的心态,从一个讲者变成一个终身学习者。

你看,过去我们节目的slogan叫“有种有趣有料”,这好歹也有点自我标榜,那以后这句话就改了,叫“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我和我的用户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我把每天的学习成果分享出来。

过去四年做节目其实我也有一个遗憾,就是节目时长实在太长,需要严整的逻辑和丰富的资料。但是要知道我平时在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细碎的点,非常有价值,也很有意思,但是在原来的视频节目当中是很难放得进去的。

比如说我最近正在读《林则徐家书》,有一些片段和细节特别有意思,但是原来的节目就没法讲,那在以后的节目里,我会把每日最新鲜热辣的心得跟您分享。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