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名人家风小故事

名人家风小故事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名人家风小故事一: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名人家风小故事二:陶行知大爱无疆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他脱去洋服,换上草鞋,“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粟麦黍稷下功夫”。在南京城北、燕子矶畔老山下的小庄村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初期的活动经费多数来源于他写书挣来的稿费。而陶母与陶行知的妹妹陶文渼则承担起家庭日常开支。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陶行知四处奔波,自己也非常节俭,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实,他曾多次辞谢高薪聘请,去大学当教授、校长,或去当教育厅长。他曾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并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在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套西服,是先生唯一的正装,一穿就是几十年。

陶行知一生育有四个孩子,长子陶宏、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四子陶城,他们始终都遵循行知先生的教导,自觉践行“爱满天下”的家风遗训,在不同时期,为传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子陶宏1915年生于南京,先生去世后,他调到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是中国感光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次子陶晓光生于1918年7月,20世纪30年代,他与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组装了手提式直流无线电收音机数十台,带着发电机与放映机到农村为农民放电影。

三子陶刚,生于1919年11月,作为名人之子,一生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却是一名真正的“真善美的农人”。

四子陶城,1924年11月出生,他在抗战期间于上海积极宣传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创办《抗日每日战报》,还参加了上海童子军。受家风的熏陶感染,行知先生的孙辈们也多从事教师、工程师的职业,他们恪尽职守,低调做人,积极探寻与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解读:人要有大爱,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爱家庭;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社会,不求回报,让人生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名人家风小故事三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