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孔子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西元前五五一年~四七九年),生於鲁国(今山东曲阜),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可是他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在一个贫苦而平凡的家庭中长大,成年时曾经做过管理仓谷、牛羊的记帐员。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则身修,用之於家则家齐,用之於国则国治,用之於天下则天下平。
孔子生在春秋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室既衰,礼崩乐坏,诸侯力征,百姓困苦。他要复兴周代文化,志切行道,虽曾一度为鲁国司寇,三月而教化行,惜未能卒用。於是周游列国,凡十四年终不得行其志。晚年乃归鲁国,将古代文献做一番整理工夫,於是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这些就是流传后世的六经。孔子学说的重点,大都在於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孝经」、「大学」、「中庸」。

孔子致力教育,学不厌,教不倦,主张有教无类。四方来鲁受教者日众,史称有弟子三千人,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一生学说主张孝悌忠信,仁民爱物,崇尚礼乐,以世界大同为其政治理想。
孔子五十一岁始为官,后摄行鲁相,三月鲁国大治。齐惧鲁富强,选美色歌舞女子赠鲁君,遂使沈迷酒色,政事荒废。孔子见国事不可为,罢官离鲁,周游列国凡十有四年,未能一展抱负,深感君臣遇合之难,大道之不可行,决然返鲁,潜心於春秋、诗、书、礼、乐之修正,仍教育弟子,至七十三岁逝世。
孔子殁,弟子心丧三年,庐於墓旁者百馀室,因名其地为「孔里」,并各植树一棵,又名「孔林」。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为名相、博士、大儒,现在台湾之孔德成先生,为其七十七世孙,孔子人格伟大,至公无我,是教育家、哲学家、亦是政治家。
他的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候,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发扬而光大之,遂奠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自西汉以迄今日,二千馀年间,每次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重建新秩序,大多是确信孔子之道的人。中华民国政府规定以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孔子诞辰为全国教师节,以表示尊崇孔子之意。
孔子学说博大精深,不仅在中国成为二千五百年中华文化的础石,即在国外,亦发生宏远的影响。邻近中国的日本、韩国、越南等无论矣,其在西方,对於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及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都很显著。而在此世局动乱、人欲横流之际,孔子的王道文化,实为救时的良方。在中国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终将成为世界人类的师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夏,伯夏生了叔梁纥。传说孔子是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生下的。孔子一生下来,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他的父母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于乱世。他出世时,中国历史正处于春秋后期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旧的制度日益崩溃,而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 政治上,东周天子己经无力控制属下的诸侯国,而各诸侯国中也出现了大权旁落、卿大夫专权的现 象,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再到士大夫这种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被打乱了。 思想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夏商周三代十分浓厚的天命鬼神观念受到冲击;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制度也维持不下去了;文化开始下移,出现了私人讲学现象。 在孔子的出生地鲁国,这种旧制度崩溃的迹象更为明显。鲁国曾是著名的 礼乐之邦 ,而此时已处在 礼崩乐坏 的状态中。 孔子生于乱世,三岁时父亲又病故,家贫又没有靠山,迫使属于 士 阶层的孔子不得不自贬身价,从事一些在当时被认为卑贱的职业。
然而,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孔子好学向上的志向,他十五岁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从此便如饥似渴地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在早年就可见一斑。他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跟苌弘学习过音乐。 到了三十岁左右,孔子博学的名声逐渐大起来,并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就有只比他小九岁的子路。连在鲁国掌权的贵族孟氏,也让儿子拜孔子为师,观光学礼。
著书立说 孔子晚年能顺利归鲁,得益于他的弟子。 鲁哀公七年,吴与鲁在于鄯会盟,鲁国被迫进献厚礼,吴国还要求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去朝见,幸亏子贡从中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吴国攻打鲁国,又是以有苦为首的七百勇士誓死抵抗,才打退吴兵。鲁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领 季氏之甲 击退齐军,立了战功,深得季康子赏识。冉求极力向季康子推荐孔子。季康子便派人带了重礼迎孔子回国。 孔子回鲁以后,鲁哀公和季康子以 国老 之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但季康子的施政方法却与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相背。季康子对鲁国盗贼众多表示担忧,向孔子求教如何治 盗 ,孔子却说: 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那么即使给予奖赏也不会去偷盗。 这实际是讽刺季康子的穷奢极欲。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相田常杀死了齐国君王简公。以下犯上,以巨弑君,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所以他拜见了鲁哀公,请求出兵伐齐。但鲁哀公却说: 齐强鲁弱,怎么能去讨伐呢? 让他去找执政的季康子商量。 季氏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均与孔子政见不和,又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和讽刺,当然不会理睬孔子。
孔子由于一再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在晚年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 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 《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时期,按历史时序排列史事。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孔子说: 从此之后,即使过了百代,礼制的增减情况都可以把握,不外乎是文彩和质朴的交替。周朝借鉴夏、殷两朝的礼制而确定自己的礼仪制度,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订的。
古代留下来的 《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 诗三百 。孔子将这些诗全部配乐、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齐全。在编著 《诗》时,孔子阐发了他的文学观念: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又规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方向,另外,他还提出 兴、观、群、怨 的诗学理论,阐释文学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孔子晚年喜好 《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 ,就是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作为《易》的组成部分的 十翼 ,即解释经文的传文,有人说是孔子所作,有人说是后人假托孔子之名作的,但都与孔子有关。 《春秋》一本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加工订正。据说在写作《春秋》时,孔子该写就写,该删就删,连子夏等人都不能插嘴。孔子说: 后世人知道我孔丘是因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也是因为《春秋》。
可以说,在先秦时代所有的学派和学者当中,孔子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献方面,作出的贡献最大。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这些文献,如 《诗》、《书》、《礼》、《乐》,后来都被孔子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弟子。 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他。孔子六十九岁那年,他的独生子孔鲤死了,老年丧子,乃是一大哀事。第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渊也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再下一年,在卫国当官的子路在宫廷斗争中被株连,惨死于卫国政变。独子和两个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使孔子在感情上遭到重大打击,他在子路遇害的次年,就在悲痛的境遇中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
一天,他强撑着,拄着拐杖到户外散心,子贡来看望他。孔子深情地说: 赐,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 接着又叹息着唱道: 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断了!哲人就要凋谢了! 一边唱一边潜然泪下。接着,他又对子贡说: 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张。夏人死后棺木停放在东面的台阶,周人死后棺木停放在西面的台阶,殷人死后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之间。昨天傍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本来就是殷人啊。 七天后,孔子与世长辞。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孔子逝世后,鲁哀公致以表示哀悼的诔词,然而这些身后荣辱对孔子又有何意义?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