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 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 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 鸿逵引其子肇基 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 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 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 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 ; 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 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 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 (台湾 三军大学 1972年编着《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 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 。此时, 隆武帝知 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 。有一天,成功见隆武 帝愁坐,因跪奏曰: 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扞陛下矣。
三月间, 赐姓成功条陈: 据险控扼,拣 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隆武叹息 ;下旬, 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 报至行在,大震; 上削彩职,戴罪图功 , 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着 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
四月, 着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 ; 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 听国姓节制 ; 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 忠孝伯 ,挂 招讨大将军 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 敌师已迫而 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 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 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 早已断了。 郑芝龙说: 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 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 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 则无家,非往征不可; 拜表即行。 隆武手敕挽留云: 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 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 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 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 ,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 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 空关 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 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 芝龙、鸿逵,朕将焉依? 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 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 与帝相持大哭。隆武 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 交锋不利,率师南下 ;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 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 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 明郑 。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 帜上面写着 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 ,另一面旗上写着 背父救国 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 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 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 封成功威远侯。三年 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 ,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 延平郡 王 ,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 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 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 铜延平 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 市改为延平区, 延平 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 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 延平 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 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 府 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 延平 郡王。由此可见:郑成 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收复台湾。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
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 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 嗖嗖 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 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 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 橹速 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 帆快 是隐喻刘邦的参将 樊哙,其真意是 文官不如武将 。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 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 笛清 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 箫和 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 武将难比文官 。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