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时间:2022-01-09 22:29:36 来源:人生格言 
当父母平时在讨论问题或商量某个决策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征询下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比如:“你觉得我们这么做怎么样?”“你认为我们买什么牌子的电视机好呢?”当孩子说出自己意见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回馈,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按照孩子说的实行;如果孩子的想法欠考虑的话,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这次爸爸妈妈没有听你的意见,指出孩子需要完善考虑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逐渐使孩子关心家里的事情,同时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他思考的全面性和理智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应当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商量对象,而不是敷衍的心态,和孩子说话的态度要和蔼,不能颐指气使,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意见和对孩子冷嘲热讽,不要端出父母的架子,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确是在认真地听他的意见的。

再有,并非家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适合孩子参与的。所以父母在让孩子参与之前,先要考虑好家里的哪些事情适合让孩子来参与,哪些是不适合的。通常来说,凡是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就可以让孩子一同来参与,如家庭的计划开支、旅行计划等。

1.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方圆不愿做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原因是觉得他们不尊重自己,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做这做那。这样,方圆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

有一次,方圆正在专心画画,妈妈命令她说:“方圆,过来帮妈妈烧锅。”方圆不情愿地回答道:“我在画画。”妈妈看见方圆没有起身,走到她面前严厉地说:“我叫你烧锅你听见了没有?你还想不想吃饭?”方圆抬头看着妈妈说:“我正在画画,我的画还没有画完呢。”“你的画能当饭吃吗?”方圆的妈妈说着,拿起女儿画了一半的画,几下把它撕碎扔在了地上,然后再次命令方圆道:“去烧锅!”方圆看着妈妈野蛮的行为,听着妈妈命令的声音,伤心极了,她怒视着妈妈叫道:“我今天不吃饭!”说完站起身跑进了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上了。

【正面管教秘诀】

父母习惯用命令的方式支配孩子,使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父母顶嘴,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同孩子说话。

2.父母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组织亲子活动

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总是对孩子参与活动的地点、内容给予很多的限制。这就失去了亲子活动的意义。

亲子活动中,有些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不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并非真心实意地要陪伴自己,他们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孩子会认为父母虚伪、不诚实,口是心非,而且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从而对父母产生不满,甚至以后不愿和父母一起活动。这就失去了父母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机会。

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依从父母的安排,会使孩子渐渐地习惯于简单的服从,而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虽然,有些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听话”,但对于孩子个性和自信心的发展是不利的。

【正面管教秘诀】

在与孩子一起活动时,父母要多和孩子商量,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在经济上、时间上能够做到,父母就要尽量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放松身心,精神愉快地参与活动中。通过活动,父母也才更容易与孩子增进感情、加深了解。

3.关注孩子在家与在学校的不同心理表现

很多父母都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在家与在学校会有不同的表现。老师向学生父母反映问题,许多父母听完老师的诉说后第一反应是:这是我孩子干的吗?不可能!他在家那么老实巴交,怎么可能到了学校就调皮捣蛋呢?

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中,这种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极其矛盾的现象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有别。有的孩子在家调皮、任性,不服管教,在校却遵守纪律,表现较好;有的孩子在家外向,在校却沉寂、内向;有的孩子在家热情开朗,在校却变得沉默寡言。

应该说这种现象有益之处在于孩子不同程度地融合于学校群体环境中,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弊端在于有的孩子入校后,习性的改变是被动的,很可能是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心理问题所致,这样易形成孩子抑郁、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

更大的危害在于,如果孩子在校与在家的习性表现长期不一,截然相反,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分裂或形成双重性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孩子在家庭中和在学校里的不同表现同时存在,长期不能接轨、融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与学校交流沟通不够,父母与老师彼此不了解孩子在各自环境的习性和表现。

【正面管教秘诀】

怎样让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得一致呢?最主要的是父母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沟通。不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变化、思想言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总体把握。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