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中国英雄故事三篇

中国英雄故事三篇

 时间:2022-01-09 22:30:32 来源:人生格言 
导语: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这里名言大全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中国英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一、《老当益壮的马援》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虽六十三岁高龄,却仍然驰骋战场,并立下赫赫战功,他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至今让人折服。此人正是老当益壮、鼎鼎大名的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早逝,他从小就立志要闯荡出一番事业。有一天,他对长兄马况说:“大哥,男儿志在四方,我想去边郡闯荡一番。”马况一听,虽然有些担心,但还 是非常支持他,并鼓励说:“援弟,你有宏远志向,日后必然会有所成就。玉不琢,不成器。现在你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趁机磨炼下自己,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有了大哥的支持,马援更是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马援准备妥当,即将出发的时候,大哥马况因病去世。“长兄如父”,于是,马援暂时放弃了远行。他要留下来,为大哥守孝。

一年之后,马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乡,开始了人生的旅程:他做过督邮,但因同情囚犯、私放犯人而获罪,不得不逃亡;他畜养过牛羊,因不断改进饲养方法,拥有马、牛、羊几千头;他处事果决,富有领导力,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他……正是经历了种种风霜,当初那个青涩少年,以乱世为磨砺场,将自己打磨得犹如一柄即将出鞘的宝剑。

马援所处的年代,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南陽的刘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了东汉。为开创一代盛世景象,刘秀广招贤良。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秀十分欣赏马援有勇有谋,马援也为遇到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而感到庆幸。

当时的西州大将军隗嚣占据西州,称王称霸,对东汉存有二心。光武帝率军征讨,马援看到周边势力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便堆米成山为光武帝演示战略部署,同时谋划分解各方抵抗势力的方法,果然将西州一平而定,天下从此安定许多。

马援在平定西州的过程中功劳最大,但他却不自满,反而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不断请求去边境讨伐侵扰东汉的敌人。

公元35年的夏天,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前去平定陇西的羌族作乱。马援雷厉风行,一上任便开始整顿兵马,加强练兵,严明军纪,整个军队立刻焕然一新。

一切准备妥当后,年近五十岁的马援银发飞扬,亲自领骑兵三千出征。当时,羌人各个部落有几万人,他们聚集在浩亹,以浩亹隘为天险,形成一道屏障。扬武将军马成率兵正面强攻,却迟迟突破不了。于是马援率部暗中绕过羌人的防御圈,从侧面偷袭。羌人见突降奇兵,大惊失色,赶紧撤退。羌人退到北山后,逐渐稳住阵脚,派精兵坚守固防。

马援见北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心中已有定计。他趁着夜色悄悄派出几百骑兵,命他们绕到敌军背后偷袭。为避免羌人的怀疑,马援天天领兵叫阵。羌人见他率领的兵士虽少,但屡次被他打败,心中本能地对他畏惧几分,始终不敢应战。马援派去偷袭的骑兵,杀了羌人个措手不及。再加上马援的夹击,羌人腹背受敌,纷纷溃逃。

此战,马援凭借独特的谋略,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光武帝赐给马援牛羊数千头,他丝毫不取,全部拿来犒赏那些浴血的将士。

马援一生多次征战,五十一岁以少胜多平定陇右羌人;五十六岁领兵克服瘴气、疫病南定交趾(今越南);六十三岁征讨南方武陵五溪蛮,病逝于途中。

纵观马援一生,多次大战都发生在他年迈时期,然而他毫不畏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

二、《爱国的文天祥》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受酷爱读书的父亲的熏陶,从小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杨邦乂、胡铨这些前辈英雄,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二十岁时,文天祥高中状元,从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政治腐败,外有蒙古人频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权位低微,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后被外放到地方,担任负责断案的官员,一直没有参与抗击外族侵略的机会。

1274年7月,年仅四岁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见南宋政权交替,内部动荡,便派二十万铁骑借机进犯南宋。南宋军队仓促应战,根本无法抵抗蒙古铁骑的猛烈攻击,城池相继陷落。蒙古铁骑很快便打过了长江,南宋都城临安岌岌可危。朝堂内外一片混乱,官员纷纷外逃,太皇太后紧急下诏,要求各地进京勤王。

然而,宋军将领都被蒙古军队打怕了,如此大的一个王朝,仅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躯挑起了与蒙古铁骑斗争的重担。他捐献所有财产,并募集大量军费,组建了一支三万人的抗元军队,立即开赴临安。

但南宋政权已经腐朽不堪,丞相陈宜中及大部分官员都主张议和,连太皇太后都准备携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对南宋政权彻底失望,他离开临安,赶往福建南剑州招募士兵继续抵抗元兵。之后,文天祥协同各地抗元义军,转战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一路收复了众多州县。

1278年冬,元军开始大举反攻,义军节节败退,文天祥战败被俘。

元军将文天祥关押在战船上,赶往崖山剿灭南宋将领张世杰。抵达崖山后,元军将领张弘範威逼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惨死的家人和沿途破败的村镇,愤怒地说:“你也曾是宋朝的将领,投靠了蒙古人,为虎作伥,杀戮了多少百姓?你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让我劝张世杰投降,休想!”张弘範听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胁强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壮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範听完文天祥的诗,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决心所打动,没有再为难他,将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给元世祖忽必烈处置。

元世祖忽必烈见文天祥忠贞不屈,更想将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赵

来劝降。面对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无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时而愤怒,时而悲悯,百感交集。最后,他朝赵

躬身拜了一拜,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忽必烈见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气,便下令给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锁,将他关进暗无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这样,文天祥在狱中一待便是三年。这三年中,他不仅没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断写出大量的诗作来激励自己。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当文天祥来到大殿之上,满朝文武已在两边垂手而立。面对着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惧,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礼。元世祖也不怪责,缓缓对他说:“只要你投靠朕,对朕忠诚,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么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没什么好说的,让我一死就够了!”元世祖见文天祥居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顶撞自己,十分气恼,便下令处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杀死在柴市,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不惜牺牲自己,奋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现出的浩然正气、不屈气节深深影响着后人。

三、《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大明王朝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型海船——郑和宝船,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将中华民族的文明远播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而完成这一伟大创举的人,正是明朝的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从小因战争被掳入明营成为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役。刻苦学习、聪明机智的三保深受燕王的信赖,并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继位称帝后,赐“郑”姓于三保。从此,马三保改名为“郑和”,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郑和是回族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他们经常给郑和讲述跋山涉水的惊险历程和沿途的异域风情。小小的郑和被父辈的冒险精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有空就学习航海知识和技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终于,郑和等来了这一天。为了宣扬国威和扩展朝贡贸易,明成祖朱棣派遣他最为信赖和赏识的郑和出使西洋。如愿以偿的郑和非常高兴,为下西洋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他也暗自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圆满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务。

1405年6月,郑和的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扬帆起航,第一次下西洋。船队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浩浩荡荡,前往西洋。

郑和的宝船刚驶出大明海域时,一切还 算顺利。虽然有时遇上暴风雨,巨浪如山一般横劈下来,扑上甲板,但宝船却丝毫不受这万丈狂澜的影响,依然如履平地。

当他们一行来到爪哇岛时,正好碰上岛内东、西二王在打仗,东王战败。西王的军队误以为郑和的船队是来援助东王的,便对刚下船的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明军死伤近两百人。面对这一突然变故,明军群情激愤,众人纷纷请命,要为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郑和听闻这一消息,也是震惊异常。但是,郑和很快冷静下来。他知道,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毕竟身处异乡,行事不能鲁莽。而且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眼下远洋刚刚开始,如果两国开战,势必会影响大明的国威,破坏整个远洋计划。想到这,郑和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一面吩咐手下人速去探明情况,一面召集手下的大将商量应敌之策。

前去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回来报告,说是一场误会。西王也知道自己犯下大错,诚惶诚恐,亲自前来谢罪,并送来了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

面对着不知所措的西王,郑和有满腔怒火可发。可他知道,从来外交无小事。正确地处理好这件事,对远航西洋和明朝来说,都是一件大事。郑和果断地将此事奏禀明成祖,并建议化干戈为玉帛,将大事化小。明成祖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虽然下旨谴责了西王的鲁莽行径,但为了两国能永世交好,决定不追究此事。

就这样,郑和凭借着冷静、沉着、宽容和大气,和平地处理了爪哇岛事件。这让西王十分敬佩和感动,从此以后,西王每年都专门派遣使者到中国朝贡,两国和睦相处。

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勇气和智慧,郑和在之后的航行中,妥善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之后郑和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使西洋。1433年,郑和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卡里卡特病逝,归葬南京牛首山麓,终年六十二岁。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他把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带到国外,也带回了许多当地的特产和珍禽异兽,如胡椒、硫黄、象牙、宝石及狮子、金钱豹、长颈鹿、长角马哈兽、鸵鸟等。郑和每次回国,都有大批的外国使团随同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七年,比达伽玛早九十二年,比麦哲伦早一百一十四年,可以说,他是人类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伟大航海家。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