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很悠久历史文化,我们对历史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里
名言大全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篇和古代皇帝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希望你们喜欢。一、《刘秀重建汉王朝》昆阳大战以后,刘縯和刘秀名声越来越大。有人劝更始帝把刘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刘縯违抗命令,把刘縯杀了。刘秀一听到他哥哥被杀,自己知道力量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向更始帝赔不是。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也不敢给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一点也不流露出他忧伤的心情。更始帝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毕竟不敢重用。后来,长安攻下来了,王莽也给杀了。更始帝到了洛阳,才给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他到了长安以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开始腐败起来。他滥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宫里喝酒作乐,还纵容他手下的兵士抢劫。原来一些绿林军将领,对他十分不满。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急得他不知怎样才好。绿林军中有些将领劝更始帝离开长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杀害;还有一些起义将领投奔了赤眉军。更始帝内部一乱,赤眉军就顺利地打进了函谷关。赤眉军决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们不能摆脱汉朝旧贵族正统观念的影响,定要找个姓刘的做皇帝。当时赤眉军姓刘的一共有七十多个,其中有个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据说跟西汉皇族的血统最近,就硬把刘盆子立为皇帝。赤眉军打进长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内投降。更始帝没法,只好带着玉玺向赤眉投降。赤眉军进了长安,声势浩大。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长安天天有人饿死。这样一来,长安的混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樊崇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但是别的地方的粮食也一样困难;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肃)一带,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强的拦击。樊崇只好又带着大军往东边来。汉光武帝趁着赤眉军进长安的时候,占领了洛阳。他们一听到赤眉军向东转移,就带领二十万大军分两路埋伏在那里。汉光武帝派大将冯异到华阴,把赤眉兵引向东边来。冯异用计把一队赤眉军包围在崤山下。他下了战书,跟赤眉军约定时间和地点决战。老实的樊崇不知道敌人的计策,派了一万多赤眉军发动进攻。冯异先派出少数兵士对敌。赤眉军看见汉兵人少,就全军出击。没想到冯异的伏兵上来了,打扮得和赤眉军一模一样,双方混战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赤眉兵,谁是汉兵。赤眉军正在为难的时候,打扮成赤眉军的汉兵高声叫嚷着“投降!”“投降!”赤眉军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没了主意。军心一乱,这一支赤眉军就被缴了武器。公元27年1月,樊崇带着剩下的赤眉军向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方向转移。冯异火速派人报告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亲自率领预先布置好的两路人马截击,把赤眉军围困起来。到了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汉光武帝求和。汉光武帝把刘盆子他们带回洛阳,给他们田地房屋,让他们留在洛阳。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加上谋反的罪名,把樊崇杀害。二、《迁都许城》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会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势力比较大的有冀州的袁绍、南阳的袁术、荆州(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的刘表、徐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的陶谦、吕布等,他们相互混战,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混战中遭到屠杀,许多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曹操本来势力很小。后来,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兖音yǎn)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挑选一部分精锐力量,扩大了武装。以后,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谋士荀彧(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尽管袁绍势力大,但是名义上他还是汉献帝的臣子,接到诏书以后,没法子,只好上个奏章给自己辩护。曹操又用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这一下,袁绍可生气了。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就气冲冲地说:“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现在他倒用皇上的名义来号令我起来了。”他上个奏章把太尉辞了。曹操觉得自己地位还不巩固,不愿和袁绍闹翻,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个官员枣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招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官府租给他农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实行屯田。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了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光是许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粮一百万斛。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设置田官。以后,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谷仓都装得满满的。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又采用屯田办法,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他的实力就更加强大起来了。三、《白痴皇帝》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偏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说。有一天,在晋武帝举行宴会的时候,大臣卫瓘(音guàn)假装酒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说:“这个座位太可惜了!”晋武帝马上懂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打那以后,谁也不敢向晋武帝再提这件事。晋武帝毕竟也有点犹豫。他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特地送给太子一卷文书,里面提出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机灵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连忙把宫里老师请来,替太子代做答案。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一份卷子,引经据典,答得头头是道。贾妃看了挺满意,旁边有个略懂文墨的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现在写出这样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怀疑。万一查究起来,就把事情弄糟了。”贾妃说:“对,亏得你提醒一下。那么还是你来另写一份吧。写得好,将来还怕没你的好处!”那个太监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送给晋武帝。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很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见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俗话说: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能将就也就将就过去了。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已经三十多岁。按理说,三十多岁的人已经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到底不放心,立个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一起辅政。晋武帝临死的时候,只有杨骏在身边。杨骏为了想独揽大权,和杨皇后串通起来,另外伪造一道遗诏,指定杨骏单独辅政。晋武帝一死,太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闹出一些笑话来。有一次,他带了一批太监,在御花园里玩。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的草丛间,响起一片蛤蟆的叫声。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身边的太监说:“这些小东西叫,是为官家,还是为私人呢?”太监面面相觑(音qù),不知该怎样回答。有个比较机灵的太监一本正经地说:“在官地里的为官家,在私地里的为私家。”惠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有一年,各地闹饥荒。地方的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的老百姓饿死的很多。这件事给晋惠帝知道了,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大臣回奏说:“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惠帝忽然灵机一动,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白痴皇帝,周围的一群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动了。四、《匈奴人称汉帝》在李雄在成都称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也反晋独立,自称汉王。自从西汉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相处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认为上代多次跟汉朝和亲,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皇帝的姓——刘。曹操统一北方后,把匈奴三万个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都设部帅,匈奴贵族刘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帅。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力气大,武艺高,能够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刘豹死后,刘渊继承他父亲的职位。后来,在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一)部下当将军,留在邺城,专管五部匈奴军队。八王混战开始后,匈奴部落里一些贵族们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开会商量。有个老年贵族说:“我们匈奴从汉朝开始跟汉人结为兄弟。经过魏、晋两个朝代,匈奴单于后代虽然有封号,却没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晋朝发生内乱,自相残杀。这正是我们匈奴人恢复地位的好时机啊!”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对,叫谁来带头呢?大家一议论,认为刘渊有才能,威望高,推他当单于挺合适。贵族们派个使者到邺城,把大伙儿的意思告诉刘渊,请他回来。刘渊很高兴,就借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亲,向司马颖请假。司马颖不同意,刘渊只好让使者先回去,并且要五部匈奴集结兵力,向南移动。后来,晋朝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将军王浚联络鲜卑贵族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失败了,逃往洛阳。刘渊向司马颖要求回去带匈奴兵马来助战,司马颖才让他走了。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大伙儿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五万人马,亲自率领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把晋朝灭掉,反倒去帮助晋军呢?刘渊说:“要灭掉晋朝,还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向着我们。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中影响大。我们的上代又是汉朝皇室的兄弟。现在汉朝亡了,我们用继承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民心。”大家听了,觉得是一个好主意。刘渊就宣布自己是汉王。刘渊称汉王后,很快攻下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几个郡,势力越来越大。一些势力比较小的各族反晋力量也都来归附刘渊。公元308年,刘渊称汉帝。第二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集中兵力进攻洛阳。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腐朽的西晋王朝,但是也不愿受匈奴贵族的统治。所以刘渊两次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那时候,八王中最后的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还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杀。晋朝留下的一点点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后来刘渊死去,他儿子刘聪接替做汉国皇帝,又派大将刘曜、石勒进攻洛阳。洛阳的军民奋勇抵抗,但是毕竟寡不敌众。公元311年,洛阳城终于被攻陷,晋怀帝做了俘虏。刘聪进洛阳后,杀了大批晋朝的官员和百姓,有一次,刘聪举行宴会,让晋怀帝穿着奴仆穿的青衣给大家斟酒。一些晋朝的遗臣看了,禁不住失声痛哭。刘聪看晋朝遗臣还对怀帝这样有感情,一发狠,就把怀帝杀了。晋怀帝死后,在长安的晋国官员拥立怀帝的侄儿司马邺继承皇位,这就是晋愍(音mǐn)帝。公元316年,刘聪攻下长安。晋愍帝也遭到了怀帝同样的命运,在受尽侮辱后被杀。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他们中间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像李雄、刘渊一样建立政权,前前后后一共出现十六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旧称五胡十六国,胡是古时候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