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

 时间:2022-01-12 16:41:38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导读:许多人只记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却常常忘记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经历过怎样的遭遇。他位于汉朝前期,主要生活在汉朝最为奋进,也最为倔强的皇帝——汉武帝的统治时期。面对好友被迫投降匈奴,他仗义执言,却被盛怒之下的大汉天子施以腐刑,从此留下一生的残缺。名言大全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故事1

司马迁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有人一定会说:“司马迁不就是写《史记》的那个人吗?”没错,就是他。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刻苦。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又回到了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了那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他又开始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结果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文书机要的官)。

于是他就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中国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因为司马迁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才能写成史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写出心中的“史记”。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人,一说龙门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文豪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故事2

公元前145年的一天,司马一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的父亲司马谈望着这个可爱的小子,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司马氏可总算是后继有人了,这个襁褓里的婴儿就是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本也是个读书人,出身书香世家,自然拥有良好的教育,司马谈喜欢谈论古今轶事,也爱钻研古籍,司马迁耳濡目染,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父亲到京城出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告别父亲后,仍旧在家乡过着耕读放牧的生活。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写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只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待司马迁稍微年长,就来到京城游历,父亲此时任太史令不能到各地实地考察,就让二十岁的司马迁代自己去“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一个人踏上旅途,大江南北基本遍布他的足迹,游历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看似文弱的司马迁不仅文采过人,在行军打仗之事上也是略通一二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奉旨西征巴、蜀以南,昆明等地,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时隔一年,父亲司马谈的身体却突然不好起来了,这年春天,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本身身体抱恙,而自己作为封禅大典的官员却滞留在河南,让司马谈心情郁结以致病情加重。

参加完大典的司马谈在垂危之际召来他的儿子,告诉他司马氏一族,世代主管天文历史,身为太史的司马迁也应该继承司马家族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一生,父亲流着泪拉着司马迁的手嘱咐他一定要记住家族的使命,司马迁看着老泪纵横的父亲,在心里暗下决心,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都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父亲死后,司马迁更加专注于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此时恰逢汉武盛世,住在文化中心的司马迁得以结交天下贤能之士,与名人大家交流相互学习,交流对事件的看法,这些对司马迁《史记》的成书,起到极大的作用。他一边任职,一边在工作之余完成《史记》的攥写,由于他本人对史实抱着严谨专注的态度,个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能给予很公正客观的评价,整本书字字珠玑。

汉武帝天汉二年,将军李陵率军队出击匈奴,最后迫不得已降服,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不明真相的汉武帝大怒族了李陵一家,极具正义感的司马迁看着朝廷上竟无一人替素来功勋显著、忠贞不二的李陵将军说话,大臣见李陵处境艰难都在落井下石,于是冒死站出来替将军说句公道话,气头上的汉武帝自然没有放过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当斩,并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按照汉朝的刑法,有两种方法可免一死,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虽做得一官半职,却并无多余的钱财,他只有遭受宫刑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思虑再三,他抛弃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就算被后人耻笑也要屈辱地活下去,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靠着坚强的毅力,司马迁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

故事3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这部史书能够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们相见,实际上背后有着血泪凝结而成的故事。

司马氏先祖就是周王朝的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够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为后人流传一部完美精致的信史。所以《史记》的准备工作在早在司马谈生前就已经开始。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可谓巨大,他对儿子司马迁寄予厚望,在临终前将撰写历史的使命传承给司马迁。所以,司马迁此生最重大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这部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大作。

但是,伟大作品的诞生总是充满苦难和曲折。撰写《史记》之初,汉武帝刘彻在翻阅《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的部分内容时,认为司马迁的撰述有损自己的“伟大形象”,龙颜大怒,立即命人销毁了这部分材料。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之后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应当对其全家诛杀。只有司马迁上书,称李陵的失败是由于“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败在敌人的优势兵力之下,极力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这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释却被汉武帝曲解为讽刺自己用兵不当,加上之前司马迁的作品已经惹怒汉武帝,武帝正好此次李陵案为借口,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欺君之罪对其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可以以腐刑或缴纳金钱冲抵。但司马迁拿不出这笔巨款,只得接受腐刑。腐刑对于一名有抱负有地位的男性,而言,某种程度上比赴死更令人屈辱与不甘。但司马迁毅然决定接受这样令人苦痛一生的无妄之灾,完全是因为他仍然希望完成父亲临终前要他修撰历史的千秋大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何其雄壮的语言!司马迁自己也知道《史记》不会被当朝统治者所容忍,于是吩咐后人“藏之名山”,将来局势变好,再向世人公开。

可以说,《史记》诞生的故事,就是中华民族曲折复杂历史的缩影,它本身就是一个震撼世人的传奇。知道了《史记》背后的这些故事,当你再次翻阅这部伟大的著作时,可能内心的触动与温情,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

故事4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故事5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 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迹。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绝唱——《史记》。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 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 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 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了3000余年的史事,计130篇,52.6万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史料丰富可靠,被人们作为散文的典范,誉之为“千古之圣文”。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向他学习。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和品格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何等深刻!父亲对孩子从小的诱导、激励和培养,又是多么不可缺少啊!

故事6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简短

司马迁因谏言被皇帝打入大牢,本来说要自杀的,但是想着自己的《史记》没写完,所以就坚持下来了,到了50岁终于出狱了,最后又花了14年时间把50多万字的《史记》给写完了。

故事7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简短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着作,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着作。

故事8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简短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一个史官。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但是就是这位司马迁,撰写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宏伟的巨著《史记》。这部《史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并且继续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

司马迁因得罪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着可怕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对,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的豪言壮语,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示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

故事9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20岁时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汉武帝巡游四方,曾出使巴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职务,出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事宜以及皇家图籍。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人编订《太初历》,代替了自秦以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不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他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史,终于完成不朽的《史记》。

司马迁的祖上几代都做太史令,这个职位不是很显要,但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以此为荣。为了使儿子早日成才,继承自己的职位,父亲在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引导他学习当时的古文。

年纪稍长,司马迁便跟随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后来,他又拜儒学大家董仲舒为师,在他的指点下研读《春秋》。虽然司马迁的父亲身居高位,但司马迁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刻苦读书,努力钻研,谦虚谨慎,得到人们的好评。司马迁不愿意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20岁时随褚太等人周游天下,开始了艰苦的游历生活。

一天,司马迁来到会稽,访问了大禹的遗迹。在那里,他一边看着大禹走过的山山水水,遥想当年大禹顶风冒雨指挥众人疏通河道、堵塞决口的情景;一边向当地的乡亲们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一位老人告诉他,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心理压力很大,独自到南岳衡山,祭奠自己的父亲。

他对着苍天大声呼喊:“苍天啊,你为什么不助我父亲治水成功!神灵呀,洪水何时能归大海!”他从衡山归来,沐浴斋戒,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思索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最后才想出用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的办法。听着老人的叙述,司马迁感到史书上记载的大禹治水过于简略,而且只是突出他治水如何功高盖世,如何公而忘私,而忽视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从会稽经过姑苏,司马迁来到淮阴,这里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乡。他拜访了许多士卒和商贩,本想跟他们聊一聊大将军韩信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丰功伟绩,却听到了韩信年轻时的悲惨故事:当年的韩信寄人篱下,遭人白眼,还受过胯下之辱。

司马迁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原来只知道韩信率大军数十万纵横天下,哪里会想到他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经历?离开淮阴,他更加深刻地感到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之后,他又走过许多地方。广泛的游历使司马迁的眼界空前开阔,学识也大有进步。

看着儿子不断成长进步,司马迁的父亲很高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令。做了太史令,不要忘记我想要写成一部通史的愿望。今汉朝兴盛,海内实现了大一统,上有贤明的君主,下有忠良的臣子。

我身为太史令,却没有能秉笔直书,把他们记录下来,实在是一件憾事。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父亲的嘱托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一位史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即将接过的这副担子有多重。司马迁流着热泪,坚定地回答道:“儿子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一定能完成您的愿望。”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承了太史令的职位,读了很多一般人见不到的书籍和重要史料。这对于一心想写一部通史巨著的司马迁来说太重要了。但是,整理这些书籍和资料的工作却非常复杂。当时的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章,连一个方便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在山堆似的竹简和绢书中找出线索,再去整理和考证。他几年如一日,埋头做这件异常枯燥和乏味的工作。

整理工作完成后,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伟大著作《史记》。不料,祸从天降。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进攻匈奴,被俘之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知道后,非常恼火,他询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客观地评价了李陵,说他一时兵败被俘,投降匈奴,日后还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为李陵辩护,将他打入大牢,定为死罪。

根据汉朝刑法,犯了死刑的人可以用巨额的钱财赎罪,或者接受腐刑。但司马迁根本拿不出钱来赎罪,只能选择腐刑才能免死。当时,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终完成了不朽的通史巨著——《史记》。

【感悟】

司马迁性格淳朴,敢说真话。不迷信书本,亲自去调查研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故事10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穷极一生的代表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编著这样一本《史记》呢?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县的一个小康之家,十岁时就能阅读背诵《左传》、《国语》等书。司马迁家族祖辈都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在朝中担任太史令。在司马谈刚担任太史令后就开始搜集各种史料,准备编撰一部绝世罕见的史书。但是随着司马谈年事的增高,时间、精力和才学也都远远不够,所以司马谈便将这个愿望寄托在了儿子司马迁身上。

在父亲的要求下,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全国,他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他还去过韩信的故乡,向当地人询问韩信幼年的故事;他也到过孔子的故乡学习骑马射箭,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经过此次游览,司马迁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获得了很多真实的材料。回到京城后,司马迁便被汉武帝封为郎中。元丰元年,司马谈病危,临终之时司马谈将太史令之职传与司马迁并让他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愿,编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

汉武帝天汉二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未完成,司马迁决定用最令人羞辱的腐刑代替死罪,继续编写史书。

经过多年的忍辱负重,司马迁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修史工作,《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与后世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