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余州兴兵起,十万余骑之敌,值此国难当头,正在弘安四年夏??”
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神风敢死队”的日本电影《啊,海军》中,这首名为《元寇》的主题歌颇为著名。但很多观众直到电影结尾主人公作为自杀飞机驾驶员开始死亡旅程,也弄不明白什么是“元寇”,和日军在二战中的自杀突击队有什么关系。
在日本,“元寇”曾是令人谈虎色变的一个词。直到今天,在九州沿海,还可以看到大量当初日本方面为防御“元寇”而修筑的防御工事。例如,在北九州博多湾一带,可依稀看到沿海岸石墙壁垒的存在,两米宽的墙基绵绵延延,一望数里。这还是因为后来日本的诸侯缺钱,修福冈城把这道墙的砖扒走了,否则还要壮观。
日本史料称这道石墙在阻挡“元寇”的作战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这大体是可信的,因为就在这座石墙之外的大海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残骸。2011年,日本考古学家在福冈县伊万里湾水深二十米处发现了一条沉船,这条船的船体已经沉入一米深的淤泥之下。清理之后,发现其上面载有大量盔甲、刀剑等军事物资,虽然历经岁月,仍可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考证结果,这些都是元代军队的标准装备,而这条船,无疑便属于那支曾经发动对日进攻的元朝军队,成了那次元军不成功远征的见证。这条27米长的沉船,如今已经被定为日本第一个“水中国史迹”。
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曾是欧亚大陆的噩梦,蒙古骑兵兵锋所指,无论是身披重甲的条顿骑士,还是地大物博的花剌子模君主,都遭到灭亡的命运。那个时代最富庶的王朝南宋曾一度顶住了元军的进攻,毙其大汗蒙哥,但其抵抗终于在五十年后于崖山走向终结,君臣十万众投于海中。那么,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又怎么会在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折戟沉沙呢?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千年,看一看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镰仓幕府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他即位后很快发出了进攻日本的指令。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其旧臣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面对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美国作家莫里斯?罗沙比称这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日本镰仓幕府对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元帝国的要求是一种变相的友好还是切实的威胁。于是忽必烈的使者们一个又一个地被派到了日本,却始终无法给他们的皇帝带回一个满意的回复。
实际上镰仓幕府并非如此昏聩。他们不但与南宋有贸易关系,而且还经常默许海盗骚扰朝鲜半岛,对于大陆上的情况虽不是洞若观火,可也多少了解一些。早在1263年,幕府就因为怕触怒对面的庞然大物而禁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海盗战争。
不想找麻烦,麻烦还是找上门来,面对忽必烈越来越强硬的使者,镰仓幕府的实际当权人“执政”北条时宗慢慢认识到这一场战争恐怕无法用装糊涂的态度糊弄过去了。不过,他认为依靠日本武士的战斗力,足以打赢这场和蛮族的战争??毕竟是生活在闭塞的岛上,北条虽然知道元是一个大帝国,但认为这个帝国不过是大一点的蛮族国家而已。1268年,北条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战争动员,在九州的各路军队向西移动,准备通过一场抗登陆战打垮元军的进攻。同时,为了稳定军心,幕府还下令都城内外停止其他活动,组织大规模的祈祷,祈求元军不能得逞。
北条时宗真是个决断准确的执政者,他的命令刚刚开始发挥效力,忽必烈的大军就出现在了地平线上。1273年,元军进驻距离日本最近的朝鲜半岛。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而且正如北条时宗所料,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正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不过,这位北条还是有点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身经百战对阵久疏战阵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6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此时,对马府城内恰恰发生火灾,正一片混乱(推测为元军预先派遣的谍报人员所为)。守将宗马允仓促应战,为元将所杀,部将宗马弥二郎,肥后武士口井藤三等皆战死。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接着,于14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