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蔡京与菜包子的故事:古代菜包子原来是骂奸臣的

蔡京与菜包子的故事:古代菜包子原来是骂奸臣的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包子是今天街头最为常见的大众食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美食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从有文字记载算起)。但肉包子、素包子之所以后来成了“一家人”,却缘于一位皇帝跟一名奸臣的奇葩组合。

  包子之名始于开封

  包子之名始于后周的开封,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

  据宋人陶毂《清异录》载:五代时,汴州(今开封)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专卖一物,伏日则买“绿荷包子”,这是包子最早见诸历史的文字记载。

  由于发酵技术的革命,馒头、包子发展到北宋,成为首都开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铺和酒肆、茶坊一样,在开封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浆馒头”、“羊肉馒头”、“梅花包子”、“太学馒头”、“汤包”、“素包”、“豆包”等,这种饮食风尚后来影响了整个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饮食。

  不过,那时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为素馅,有“一包菜”之称;而馒头以发酵面制皮,馅心为肉类,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说,素包子和肉包子当时还不是一家人,是属于两种不同的食品。

  北宋以后,馒头在中原地区渐成为无馅之发酵面制品,包子则成为以多种面团制皮,包有荤素各类馅心的面食的统称。

  宋人喜欢吃包子,就连皇帝也不例外。“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宋神宗也特别喜爱吃包子,因此当时开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肉包子从“太学馒头”演变而来

  “太学馒头”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肉包子。

  据《茶余客话》记载,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视察国立大学—太学时,想趁便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就让人从太学食堂把太学生吃的饭拿过来,这天正赶上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馒头受到皇帝的赞扬后,太学生们回家省亲时总是带着“太学馒头”作为礼品馈赠,“太学馒头”从此远近闻名。

  宋室南移,太学馒头也被带到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岳飞的孙子岳珂,参加完宫廷的宴会回到家里,曾写了首馒头诗,诗云:“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作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玉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诗中说,“太学馒头”是将肉切成丝再拌进花椒面、盐等调料制成,再用发面做皮的(类似于今天的馒头状),其颜色白?、质地软嫩、味道鲜美,即使是没有牙齿的人,也能放开大嚼。

  而大概因为开封当时是首都的缘故,把肉包子称为馒头的叫法影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带还有生煎馒头、鲜肉馒头一类的面食,其实都是肉包子。

  明代,朱元璋第五个儿子周王的王府就在开封,据说,他最喜欢吃“太学馒头”,并且还常用它来招待王公大臣。由于王爷在朝中是一品大员,趋炎附势者就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

  皇帝和大臣的奇葩组合

  现今的菜包子(素包子)、豆馅包子,最早被称作酸馅或?馅。到了宋徽宗时,由于“六贼之首”蔡京大人的缘故,酸馅或?馅又有了“菜包子”的别名。

  那么,包子怎么又跟蔡京扯上关系了呢?还是先从宋徽宗和蔡京这对奇葩组合说起吧。

  一、才情

  蔡京与徽宗一样,都是相当有才情的人。

  徽宗的瘦金体、工笔花鸟堪称一绝。在他的经典传世名画《芙蓉锦鸡图》中,徽宗赵佶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题了一首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诗中,他把自己比喻为五德俱全的锦鸡,而他的治国理念就是“安逸”。

  徽宗的宠臣、神宗三年进士及第的蔡京,同样擅长书法、诗词、散文,从存世书迹《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看,蔡京的才子身份确实当得。蔡京执政期间大力推行的居养院(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有点类似养老院、福利院之类)、安济坊(安置、救治贫民患者的福利机构)和漏泽园(陵园)等福利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发达的福利制度,是北宋经济强大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更令人惊奇的是,蔡京居然是被梁启超称为“完人”、“伟人”的王安石的铁杆粉丝,并倾其一生都在大力支持、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即便因此几度被贬、几度宦海沉浮,他都初心不改。从这点上说,蔡京这厮,还是颇有些忠义之气的。不过,王安石也因为被这名“奸贼”敬仰、崇拜,没少挨后世一些道学家的骂。

  应该说,蔡京这厮,绝对是有才情、有政治头脑、有魄力的一主儿,而且,长得确实不赖。这样看来,如果徽宗不喜欢他,还真有点儿说不过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