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未能回大陆?
关于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未能回大陆,有种种猜测和议论。窦应泰的《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作家出版社)一书附录中总结四种主要的猜测,兹摘录如下:
一.张氏伉俪是因生病不回东北;二、张学良是惧怕日本天皇不敢回国;三、赵一荻阻拦张学良归乡;四、台湾当局“限制”张学良回大陆.
对以上四种不同的看法,作者一一作了分析,指出张学良迟迟不能回到他心仪多年的祖国大陆的最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的“限制”。在我近读《我与汉卿的一生:张学良结发夫人于凤至回忆录》(团结出版社)时,对作者所述的把根本原因归结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产生了一些疑问,以《我与汉卿的一生》一书可以作一些补充,窦应泰一书是2005年11月出版,而《我与汉卿的一生》是2007年5月出版,作者看到书内所提的一些资料的可能性当不大。
前面所述四种猜测中,个人认为前两种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个猜测不值一驳。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晚年患病不假,但如果他们当真有心回祖国大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可以作准备以应付突发病情,中共当时也陆续派一些人员在探访张学良,作了各种安排,希望他能回到祖国大陆。
在排除了前两种原因后,我在后两种原因中作猜测。窦一书附录中有几次提到赵一荻反对张学良回大陆。作者说,把张学良始终不能回东北的责任都强加在赵一荻身上,未免有失公正。那么张学良对回祖国大陆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赵一荻又为何要反对张学良回大陆,是考虑到他的身体及自己身患疾病不能远行?又或是考虑到台湾的施压限制呢?在我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之前,再次不烦累赘地引用材料—
(一)
早在1991年中共派吕正操到美参加为张寿,与张几次接触,在吕正操向张学良表示大陆的人,特别是东北家乡的人都热切欢迎少帅早日回去看看时,张学良心有难处地委婉谢拒了。在6月13日接见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能够替祖国统一作什么贡献时,张学良微笑了一下说:“我现在是闲云野鹤,我真能有什么贡献吗?我还是那么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张学良还告诉国民党‘不要怕和共产党谈。’….”
(二)
1993年4月17日,旅美华人学者张捷迁在台湾替东北大学向张学良递送“名誉校长”的聘函后飞回香港,在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的专访时这样说道:“张老先生非常想念他的家乡,愿意在适当时候回去看看。但是,由于海峡两岸的政治关系影响,现阶段还不想回去。张老先生觉得,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不想再卷入政治的旋涡之中,愿意继续等下去;待政治气候稍为晴朗下来,海峡两岸谈判有了完满的结果及完善的协议,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才考虑回大陆。”
(三)
美国《世界日报》刊载一报导:一位很早在台湾即在张家做家庭工并随同来美的先生说出,一日他按夫人命,推着张将军的轮椅到外转转时,过马路,张说:不对,向那边走。他指另一方向说出,“我要去东北,送我去东北!”(注:此时张已患老年痴呆症)
当我把这三段张学良晚年不同时期的资料摘出时,颇有感慨。在张患老年痴呆症后念叨着去东北时,怎不使人辛酸?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张学良对回到东北的思念之情。从他恢复自由以后就盼着能早日能回到祖国大陆,到他的东北老家去看看。在这当中他有多次机会能回到祖国大陆已是事实,那么真像他说得只是出于两岸政治上的敏感不想再卷入政治的旋涡中吗?在这当中他的夫人赵一荻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知道张学良和赵一荻相濡以沫,形影不离,张学良晚年的生活内外由赵一荻照理着,赵一荻的态度和立场对张能否早日回到祖国大陆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举足轻重”。
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总干事张新源在其《张学良将军的晚年》一文中这样说道:“张夫人对大陆来的访客拒绝,不让见。她常说两句话:‘来说大陆好的,我们不欢迎’,‘大陆来的都是想拉张将军回去’,以致先后谷牧、吕正操、汪道涵要来访都被拒绝。”在《我与汉卿的一生》一书附录的文章中有好几篇都提到赵一荻的阻挠,对其颇有微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张学良在会见吕正操等中共人士时要在“秘密”状态下进行。赵一荻在张学良晚年精神尚好的时候尚且如此无情,更别说在张患老年痴呆症后,能回到祖国大陆那是奇事了!张也只能在唠叨着“我要去东北,送我去东北”。在想,不知道赵一荻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会作何感受?以张学良的性格要做某事他怕台湾当局对他的种种限制吗?况且张学良如果真决定来祖国大陆,台湾当局又能对他如何?在美国还能搞像在台湾时的软禁甚至是暗杀?那张学良在公众面前当然得说是政治上的敏感时机未到,他能在公众面前说是他的夫人赵一荻的阻挠吗?那可是他相濡以沫、形影不离的红粉知己啊。不可否认,赵一荻对张学良的至诚情素,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忍心说她的“无情”,赵一荻在给祖国大陆还健在几个亲人写信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不知为何她会持“来说大陆好的,我们不欢迎”这样的立场呢?
由上,个人觉得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种种限制是他不能回大陆的一个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赵一荻的阻挠、“反共”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