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哪里人,项羽家乡,项羽故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秦下相即今宿迁。下相县自秦建置历500多年至北齐撤销,其间自东晋义熙年起,下相县与另置的宿豫县并置年后,其境域融入宿豫县。下相故城在失去县治所在地185年之后,于公元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成为宿豫县治所因水患而迁址的首选,下相故城即为宿豫县的新治所。27年后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为避讳宿豫改名为宿迁,下相故城又成为宿迁县的治所。南宋时,原下相故城的宿迁县城毁于兵乱。元初期复立的宿迁县治所易址另建于今项王故里附近。明末期,宿迁县城毁于水患,又易址另建新城于今宿迁市的老城区内。自唐中期至明末期841年间,治所迁移三次。历经岁月苍桑,至1987年宿迁县改为县级宿迁市。1996年县级宿迁市和周边的泗洪县、泗阳县、沭阳县从地级淮阴市分出,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豫县(后改为区)、宿城区,成为位于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中间地带的中心城市。
秦汉时,分我国楚地为三楚。即:南楚、东楚、西楚。南楚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东楚包括今江苏南部、中部、东北部;西楚包括今江苏西北部及与之接壤的皖、豫、鲁边区。今宿迁地彼时属西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的杰出领袖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就在今宿迁。
早在春秋时期,今宿迁市北境属钟吾国,南境属徐国。钟吾国都城的遗址在今新沂市马陵山乡司吾村,徐国都城的遗址在今泗洪县城头林柴场。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这两个小国为吴国所灭,地属吴。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因越国力管辖不到淮河以北地区,楚国乘机占领,地属楚。至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秦灭楚,今宿迁地属楚达250年。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历史上的宿迁北为丘陵山区马陵山缓坡,与山东郯城接壤,南为平原至洪泽湖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在这北高南低的狭长地带,设置下相县、凌县、徐县。下相县因地处相水下游注入泗水处故名。其城址即今宿城区废黄河西侧之古城村。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所云“下相”即此。
西汉时,除仍置下相县、凌县、徐县外,在北增置建陵县、司吾县、厚丘县、平曲县、曲阳县,在南增置厹犹县、泗水国、泗阳县、高平县、睢陵县等。此后,历代建置区划变更频繁,本文重点简述项羽故乡的历史沿革。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在下相县的东南向另置宿豫县、宿豫郡(郡治设于宿豫县城),其城址即今宿城区郑楼镇大碾村。此时的宿豫县已取得郡的治所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时,撤销下相县、司吾县、凌县,其地统归宿豫县所辖。北魏时复置下相县。至北齐废除下相县,此后历代均未复置,其境域仍归宿豫县。作为境内中间地带的宿豫县,其城址自东晋建置县并作为宿豫郡的治所以后,相继作为北魏的南徐州、梁的东徐州、东魏的东楚州、陈的安州、北周的泗州的治所。由此可看出,今地级宿迁市的治所的前身宿迁县(那时叫宿豫县),开始奠定了今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中间地带的中心城市的雏形基础。
隋大业初,废除泗州,改置下邳郡,仍以宿豫县城为其治所。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宿豫县城被黄河泛滥冲圯。驻宿豫县城的泗州治所南迁临淮县城,其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河西岸。宿豫县的治所乃西北向迁至原下相故城,县城虽迁,县名未变。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豫即位,为避其名讳,县名遂由宿豫改为宿迁,其名沿用至今。所以改名为宿迁,实为宿豫县城迁移之意。
北宋初,徐城县(位于今泗洪县境)撤销,其地并入宿迁县。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军同于郡),辖宿迁县、下邳县。军的治所设于下邳县城,其址位于今睢宁县北古邳镇。而宿迁县的境域包括今宿豫区、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东部和北部地区、今徐州市所辖的新沂市大部分地区、睢宁县东南部地区、今淮安市淮阴区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如今的淮阴区的渔沟镇在那时即隶属于宿迁县。其境域为有史以来最大(宿迁旧志载唐时宿迁县境域为有史以来最大,不确)。当时的淮阳军的绝大部分境域在宿迁县境内。今宿迁市境内的泗洪县西南部地区,彼时为虹州所辖,隶属于泗州。今宿迁市境内的沭阳县,彼时隶属于海州。
南宋时,宿迁作为淮北重镇,一直是金与宋长期争夺的“战场”,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宿迁市境内为金国占领。因战事频繁,百姓逃亡,庐舍为墟,乃于公元1223年(金宣宗元光二年)废除宿迁县,地属邳州。39年后蒙古族人入境,再次废除宿迁县。直到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才复立宿迁县,战事长达一百多年,原下相故城的宿迁县城沦为废墟。宿迁县治所易址建于今项王故里附近。
公元1576年(明神宗万历四年),宿迁县城为避黄河水患,从今项王故里附近迁至今宿迁市的老城区,从而奠定了今地级宿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地位。
清初,今宿迁市境内属江南省。公元1667年(清圣祖康熙六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宿迁县属江苏省淮安府邳州。公元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直隶徐州升为府,宿迁县改属徐州府邳州。
中华民国初,宿迁县属江苏省徐海道。公元1927年(民国十六年)废道,宿迁县改属江苏省国民政府。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宿迁县境包括今新沂市大部,北至红花埠与山东省郯城县接壤,南至洋河镇、归仁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睢宁县、泗县的周边地区陆续建立宿北、泗宿、泗沭、睢宿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国投降,中共进驻境内,各县相继解放。次年国民党军进占境内各县。公元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中共夺回政权,境内各县第二次解放。
公元1949年5月,苏北、皖北行政公署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由宿迁县析出的宿北县改为新安县(1952年7月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而改为新沂县),均隶属于江苏省淮阴地区。新成立的泗洪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县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5月,新沂县由淮阴地区划入徐州地区。1955年3月,泗洪县由安徽省宿县地区划入江苏省淮阴地区。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隶属于淮阴市。1987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宿迁县撤县建立县级宿迁市,仍属地级淮阴市所辖。在全淮阴市所辖11个县区中,县级宿迁市的地理位置、城区建设规模、工农业生产、社会文化事业等,都居于前列,具备了中心城市的雏形。为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国务院于1996年7月19日批准设置地级宿迁市。辖从地级淮阴市分出的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原县级宿迁市析置的宿豫县和宿城区(后宿豫县改为宿豫区)。成为有史以来位于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中间地带的新兴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