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怎么死的,吕蒙之死
吕蒙,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死得却非常蹊跷,他是怎么死的呢?
吕蒙死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斩杀威震天下的蜀汉名将关羽,夺回荆州后。当一个名将在自己的职业巅峰期斩杀另外一个处于职业巅峰期的名将时,或许他的使命也随之完成了,但吕蒙的死充满着太多的疑惑,让我们不得不去怀疑。
关于吕蒙之死的不同版本
一、关羽的亡魂索命。
这种说法是《三国演义》原著里吕蒙的死法。吕蒙尽收荆襄之地后,孙权犒赏三军,大设宴会为诸将庆功。孙权亲自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罗贯中的这种写法让人着实费解,吕蒙死前举止反常,死后七窍流血,这是典型的中毒症状,怎么会是关羽亡魂索命呢?学过哲学的应该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当物质不存在时,又哪来的意识呢?可能罗贯中是个唯心主义者吧,但古人迷信,信封鬼神也是源远流长的。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罗要突出关羽的英雄气,就是死后也有报仇雪恨,就像大家电视剧里看到的,有人要死时威胁对手说:“我死后化作厉鬼也要缠着你”。所以,从吕蒙死的症状可以推断出吕蒙是被毒死的,罗贯中为了神化关羽,于是虚构了关羽亡魂索命这个情节。就算有“因果报应”,但鬼神之说简直是无稽之谈。也就是说罗贯中描述的吕蒙死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另有玄机。
二、发病而死。
据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从陈寿的记载来看,吕蒙是病死的,也有理论依据,吕蒙16岁时便随姐夫邓当上战场杀敌,可谓少年英雄。此后,跟着周瑜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赤壁之战后,吕蒙已成为周瑜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和未来的接班人(当时周瑜病故时,众人都以为继承人是吕蒙并提前祝贺。当周瑜指定鲁肃时,众将错愕,吕蒙也非常失望。但他迟疑了一会便跪拜鲁肃,其他众将也才跟着跪拜)。
根据吕蒙的生平经历,其早年只是“吴下阿蒙”,却战功赫赫,可以推断出其一定是个勇将,常年征战,哪有不会受伤的。到42岁时,他已经是伤痕累累,身体严重透支了。其实,在关羽夺樊城时,吕蒙就生病了,由陆逊接替,关羽也才放心的去攻樊城。但是,吕蒙在追杀关羽时可是生龙活虎呀,连陆逊的大军都苦苦追赶不上。突然溘然长逝,从道理上说病死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急性病。但吕蒙长期征战,身体硬朗,得急性病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朱元璋送徐达的那只烤鹅。况且,吕蒙意气用事,一心斩杀关羽,他报的不是孙权,而是周瑜。违抗军令本来就是死罪,更何况还将灾难引向了吴国。所以,不杀不足以平息孙权心中的怒火。再者,吕蒙取了荆州,荆州是什么地方?是威震天下的关羽镇守的地盘;更是周瑜、鲁肃等人一辈子都想取而没能取下的地方,正如庆功宴上诸将说的那样“大都督此战兵不血刃而取荆州,功劳盖过周瑜、鲁肃多矣”,正所谓“功高震主”。
如此违抗军令又功高盖主之人,孙权能容忍吗?但是,孙权知道即使吕蒙违抗军令,但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是吴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就算杀也不能明杀。于是,孙权来了个“一箭双雕”之计,先毒杀吕蒙再召集天下名医为其治疗,来赢取吴国的民心。这也可解释孙权为什么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内殿,一是方便监视,怕其装死;二是做给大臣们看的,好让他们誓死为自己效力。
三、被孙权毒杀。
这是《新三国》里吕蒙的死法。夺荆州后,吕蒙病重,孙权召见陆逊议事。陆逊见孙权之前,孙权让张昭带陆逊看看吕蒙大都督,陆逊一看死了,张昭对陆逊说:“主公让大都督去夺荆州,拿下荆州不要伤害关羽,大都督一意孤行,把东吴逼入危难之中,他的死也算上天报应吧”。听听话里的杀机,张昭的意思是,谁对主公威胁或牵制和不听命令,就和吕蒙一个下场。从陆逊掀开的被子来看,吕蒙脸色铁青、发紫,口角流污。再加上张昭的话,可明显推出:吕蒙因违抗君命,被孙权毒杀。在《新三国》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很容易推断出来,因为在吕蒙死之前,剧情做了大量的铺垫。吕蒙攻下荆州后,首先做的就是设坛祭奠周瑜,以报周瑜当年的知遇之恩(而不是报孙权之恩,大忌呀)。然后陆逊传孙权令“夺下荆州后,驻守休养,不能斩杀关羽”,而此时,吕蒙命人关闭城门不让陆逊进城传令,又令人追杀关羽(还让人打着自己的帅旗把陆逊引向相反的方向)。这明显是违抗君命,一心想治关羽于死地呀,把战火引向东吴呀(大忌中的大忌)。
综上所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吕蒙很可能是被孙权毒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违背了孙权的意愿,将祸水引向东吴。这是吕蒙之死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蜀国,不是不打而是时机未到,孙吴的国策是联蜀抗魏,而不是与刘备翻脸。但是吕蒙在打下荆州后杀死了关羽(地盘丢了可以再抢,命没了岂能复活),这是曹操非常希望看到的(吕蒙干了“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命运一样,刘备、孙权都不愿意杀他,怕惹火上身,对于关羽也是一样,曹操和孙权都是要地不杀人的策略,或者说,都希望对方杀关羽,与刘备结仇,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这是曹操要求曹彰将关羽逼入吴军包围中的原因;也是孙权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的原因——将祸水引给对方。
从这方面来说,吕蒙是“自作孽,不可活”了。因为对曹操和孙权这对老油条来说,他们都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价值,就像当年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知道曹操对于曹魏的价值一样。但不同的是,诸葛亮当年略施小计,让关羽守华容道,而关羽念旧情放走曹操,使周瑜之计未得逞;而此刻吕蒙却意气用事,违抗命令,执意追杀关羽。相比之下,曹操此时要高明很多,对徐晃下令:“对关羽残军,只追不击;对关羽,不杀不伤”,多像当年的诸葛孔明呀。此时,真替吕蒙冤呀,关羽是谁呀?是战无不胜的战神,是天下无双的名将。杀了他,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名将而扬名天下了,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世人恐怕都是欲罢不能呀(曹彰其实更有机会,只是被徐晃拼死拦着才未杀成)。可以说,是吕蒙自己的欲望杀死了自己,战胜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为欲望去死吧。可是,为了自己一时的欲望而身首异处也太不值了吧。相比于垂钓高手司马懿,吕蒙此时太短视了,为了虚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太可惜了。二、是报周瑜而非孙权。《新三国》这点表现的特别明显,吕蒙是周瑜提拔的,对周瑜忠心不二,但是对孙权就隔着一层了。而皇帝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忠心,而不是只忠心于某位大将,这是作为将领的大忌呀。周瑜只是吕蒙的前任Boss,而孙权才是他俩的终极Boss,吕蒙却偏偏犯浑,为了死去的前任Boss而得罪了现任的Boss,不死于非命才怪。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永远是在外将军死于非命的潜理由,哪个君王都不会允许不听话的将军的,将军是家将,是唯主子之命是从的。吕蒙对孙权已经是阳奉阴违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不传到孙权的耳中,他的身边是不可能没有皇帝的耳目的。四、拥兵自重、功高震主。吕蒙是大都督,总管东吴的所有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孙权是东吴的国君,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枪杆子出政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要三权归一。孙权一直比较压抑,因为前有周瑜的赤壁大捷,后有吕蒙夺回荆州,个个都战功赫赫,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万一这个大都督对自己不满,“兵谏”不是没有可能的,况且,吕蒙还抗命不遵,假以时日,那还得了。所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再次上演。似乎历史上的名将都逃不过这个定律,但吕蒙冤在此时还未到“兔死狗烹”的地步,毕竟此时天下三分,还不是“清君侧”的时候。或许有人会说,孙权可以来个“杯酒释兵权”呀,不一定要致吕蒙于死地呀。但情况有所不同,此时关羽已死,他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他认为杀了吕蒙,关羽的大仇也就报了,再加上自己的求和与诸葛亮的劝谏,刘备心中的怒火也就消了。但东吴终究没有摆脱这趟浑水,因为他太低估刘备了。刘备此时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和当年哪个东奔西走的织席贩履之辈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况且他以“仁义”立于天下,关羽之死,为了面子,为了做给天下人看,就算马革裹尸也要伐吴吧。
所以说,吕蒙比前辈晁错死的要冤,晁错的战功无法与吕蒙相提并论,只是力主削藩而引发“七王之乱”。二人死前都把祸水引向自己的主公,而被自己的主公杀死后也未平息生前带来的祸患。古人打仗向来寻求“师出有名”,吴蜀两国在政治上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而如果有一方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两国交兵也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吴蜀两国迟早要干一仗)。而此时,关羽的死只是为刘备出兵找到了借口,而吕蒙只能做那只“替罪羔羊”了。一代名将吕蒙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斩杀蜀汉名将关羽,致东吴于水火,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非命,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