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郑芝龙_郑芝龙简介_郑芝龙的故事

郑芝龙_郑芝龙简介_郑芝龙的故事

 时间:2021-01-06 10:36:24 来源:人生格言 

今天给大家说说郑芝龙简介和郑芝龙的故事,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原名一官(Iquan),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郑芝龙

郑芝龙

郑芝龙以东南沿海为基地活跃舞台的海商兼海盗(随朝廷政策的变化身份随变),以其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著称,发迹于日本平户,为明郑势力的开始。郑芝龙在离开日本到台湾建立新的根据地,不仅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效仿明朝在台湾设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明政府无力剿灭郑芝龙便转而招安,1628年,郑芝龙受到明廷招抚,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军入关,郑芝龙于1646年降清后被软禁北京;清朝利用郑芝龙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狱;于1661年11月24日被杀。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 ,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郑芝龙对历史的其他影响还有作为先于荷兰人的,和李旦和颜思齐等人及部众在台湾建立基础,为汉人移台的主要据点。并为其子郑成功留下强大海上基业,郑成功以此资本抗清并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晋江人)写信劝郑芝龙降清。六月,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郑芝龙既得贝勒书,决意降,郑芝龙兄弟拥兵不进。八月,郑芝龙尽撤水军回晋江安平(安海镇),有船五六百艘;镇守仙霞关的郑鸿逵闻讯逃窜,清兵陷仙霞岭,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於福京。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不久,清兵乃疾取兴化、泉 州、漳 州诸郡县。同月,博洛遣泉州绅士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其子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未果,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对自己的父亲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后率部出海,继续反清。同年,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十一月三十日,清兵进劫安平,翁夫人(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乃自缢而死,享年四十五。

而投降清军的郑芝龙,却遭到南征主帅贝勒博洛的背约,移送到京师。郑芝龙被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归顺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为安抚郑成功,清朝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芝龙数次奉令命郑成功归顺,郑成功已在闽南奠定抗清战斗基础。二月,清廷命郑芝龙派其家人李德与郑、贾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成功降,福建总督刘清泰并附书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劝之。郑芝豹、郑彩皆降,唯郑成功均坚辞不受。

永历八年(1654年)十一月,郑成功派遣五镇营兵及战舰百余艘南下,会西宁王李定国并力勤王破敌。十二月,郑成功攻漳州,属十邑俱下;转攻泉属,各县望风迎降;转大扰福州、兴化等郡。清廷无法,特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等,偕同郑芝龙四子渡,送漳、泉、潮、惠划分郑成功安屯兵将,敕命入闽。郑成功于安平见使臣,请其谙诏。清使曰:"尔等既无剃发者,不为清臣,不能出诏。"遂回泉州。郑成功冷笑曰:"忽来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书郑芝龙,言表拒未投降之因:"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清廷怒囚郑芝龙于高墙、郑芝豹于宁古塔。

永历十年(1656年),郑成功督师北上,克闽安及罗星塔,攻连江,进攻罗源、宁德等邑,于护国岭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郑芝龙差家人谢表持巡抚佟岱书到宁德见郑成功,再度相劝就抚。郑成功怒叱不理,令谢表持书还,自是抚议永绝。

顺治十四年(1657年),原明郑将领,提督黄梧上疏,力主叛臣之家族应当逐出帝都,乃被命充军盛京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唯未果行。

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海"罪名拟定将郑氏斩监候,改为流徙宁古塔。

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四月初一(4月30日),郑军登陆台湾;四月初八日登陆安平,占领台湾南部;五月,郑成功攻台湾东都,改赤崁城为承天府;荷兰人战败,降于安平。十月初三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