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说陈希亮简介和陈希亮的故事,陈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陈希亮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
年幼孤单好学,在烧掉钱息三十余万后,外出求学。终于在天圣八年(1030年)获中进士,和他的侄子陈庸、陈谕一同升入了进士第,被当时人称"陈家三俊"。最初时任职大理评事,在长沙县任知县,严明执法,王公贵人都对他颇为忌惮。升任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嘉佑二年(1057年),担任开封府判官。继任过京东转运使。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任凤翔府知府,是苏轼的上司,颇严格。有吏员称呼"苏贤良"。公弼大怒:"府判官,何贤良也?",下令用刑杖责打吏员。又继任湖北房州知州。《宋史》称其"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史"。苏轼评论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宋史》记载希亮发明"飞桥",当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今安徽宿县),陈希亮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仁宗下诏褒奖,并令"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后英宗即位,迁任太常少卿,后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在老家居住十年,熙宁十年逝世,享年64岁,获追封为工部侍郎。有《陈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论》等。其第四子为陈慥(季常)。
陈希亮字公弼,他起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