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中国古代十二个武功值最高的霸主

中国古代十二个武功值最高的霸主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第一位: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国名将后代项羽率八千子弟兵起义,两路分兵攻取咸阳扫灭秦国,项羽欲统一全国,与沛公刘邦决战五年,最后不听亚父范增之言,九里山误中韩信大阵,楚军全军覆灭,项羽自刎乌江。 楚霸王项羽的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最终却因他自身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项羽(公元前232~前202)中国秦汉之际反秦起义军首领,军事统帅。名项,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将门后裔。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次年九月巨鹿之战率楚军主力救赵,渡漳河后破釜沉舟,奋力死战,大破秦军,为诸侯上将军。继又迫使秦将章邯全军投降,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造成割据局面,加之烧杀掳掠,丧失人心,诸侯纷纷叛离。汉王二年(公元前 205)三月,汉王刘邦乘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击齐之机,率56万诸侯联军攻楚,一举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随即率 3万精兵远道奔袭彭城,大败联军,几乎生擒刘邦(见彭城之战)。此后,在长达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中,项羽虽几次击败刘邦,陷汉军于困境,但终因不度大势,不善用人,缺乏全面筹谋,被动应付,以致兵疲食尽,丧失优势,后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决战失利,慷慨悲歌,溃围而出,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一说自刎于东城)。《汉书艺文志》记有项羽兵书一篇,已亡佚。

第二位:武悼天王冉闵。若把公元4世纪的中国比做18世纪群雄纷争的欧洲大陆,那冉魏帝国的开创者冉闵,是唯一当得起“拿破仑”称号的人。

五胡乱华,晋朝南迁,中国北方打成了一锅粥,黄河以北,闹哄哄城头变换大王旗,匈奴兵,羯胡兵,鲜卑兵,来来回回的在黄河两岸折腾,相较于诸多“声名赫赫”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国是年头最短的,也终未得到正统史书的承认,从建立到最终败亡,不过短短三年,然而正是这生如夏花般的岁月,划过了一道最灿烂的风景,交织着杀戮与迷茫的中国北方大地,透入一丝微茫的亮光。

清算血债的时刻终于来了,公元350年,羯赵政权各皇族为争夺皇位发生内战,冉闵终于乘机起事,于四月突然在羯赵都城邺城起事,一举攻克羯赵皇宫,将羯赵王族子孙屠杀干净,是日,冉闵颁布《杀胡令》,顷刻间点燃了北方大地积郁已久的民族矛盾,北方大地汉人老少齐上阵,争相追杀胡人,民族仇恨的列焰似火山一般汹涌喷发,仅数日之间,邺城周边就有二十多万羯族人被杀,而这场以血还血的悲剧,在让北方汉人扬眉吐气的同时,却也把冉闵本人推到了一个悲壮的位置上---独抗群胡。

在汉族民众的拥戴下,冉闵于邺城称帝,国号大魏,

从此的三年中,这个在历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冉魏政权,象母亲的手臂一样护卫着战乱中飘零的汉人百姓们,无数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庇佑,北方汉族的文明从这里得以延续。

北方的其他国家却惊了:这还得了,东晋以后,北方又出现了一位凝聚汉人团结精神的英雄,于是,各少数民族的兵马聚集在一起向南进发,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毁灭汉人的精神之旗。

冉魏,即将迎来最惨烈的考验,冉闵军旅生涯的光荣,将从此达到顶点。

率先冲上来送死的是匈奴人刘显的七万匈奴军,冉闵跨朱龙宝马,率七万汉军精锐奋勇荡阵,没几个回合下来,匈奴军就土甭瓦解。号。第二个倒霉蛋是羯赵宗室石昆,他在冉闵军刚刚经过恶战后突然发起攻击,本想拾个现成的便宜,谁想冉闵大军调过头来,又将其杀了个七零八落,冉闵乘胜追击,率十一万大军于黄台同匈奴人刘国的主力部队决战,一场打斗下来,敌人这次倒进步了很多,乖乖的放下武器投降。

第三位:秦武王。(前328年—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两臂有千斤之力。勇武好战,常以斗勇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提起秦武王,单看一个武字,那就已经能说明他的历史作为了。有一次,秦武王观摩周王的传家宝贝——九龙神鼎。据说这九个鼎是当年大禹治水后收取全国的贡金,依照全国的九个州而铸造的。

秦武王向管九鼎的官员问九鼎有多重?官员们一听,便说道:“应有千斤之重,人恐怕是拉不动的。”

武王身边猛士孟贲觉得自己是该表现的时候了,便急忙“毛遂自荐”。可是鼎太重,孟说摆弄了半天也只举了半尺高,想再举高点也不可能。孟贲不甘心,拼命的一用力,结果撕的一声,孟说的脸面顿时撕裂,血流不止。

秦武王看见孟贲栽了跟头,便想自己也去威风一下。也不顾其它人的阻挡,走过去抓起大鼎,就将大鼎拼命的往上举。可是大鼎太重,秦武王也一样只举了半尺就没办法了。秦武王是个好面子的人,丢脸的事岂能做?猛士孟贲只举了半尺,我起码也要举个一尺!想着想着秦武王便向前跨了一步,结果这一跨,秦武王的身体重心顿时没了,手一松大鼎轰的一下砸在了武王的身体上,武王顿时被疼的昏死过去。身边的官员们见武王被砸的如此的惨,都吓了个半死。秦武王被砸出了内伤,当时的医术又不发达。夜晚,秦武王便倒霉的死在了驿馆里面。

第四位:铜马皇帝刘秀:当时的刘秀只不过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的一名偏将,受命配合主力部队进军中原消灭王莽“新朝”政权,谁知人家来了个咸鱼翻身,集结四十万大军猛扑过来,农民军主力做鸟兽散。刘秀残部被困昆阳城,一方是四十万大军,一方是八千残兵,就算是刘秀的老祖宗刘邦碰上这事,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扔下老婆孩子逃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实)刘秀不认命,他先是鼓舞将士们誓死守卫,然后亲率13骑兵冲出重围求援。昆阳的守军确是实心眼,咬紧了牙死守,刘秀日子却不好过,各路义军将领都被敌人吓破了胆,竟然纷纷拒绝救援,危急之下,刘秀凭借自己的口才四处挖墙角,说服了一万多名士兵跟随他共同赴命,昆阳城下,刘秀突然从侧面发动进攻,四十万敌军竟然顷刻崩溃,被追杀千里,昆阳之战,以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战役的名义,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中,而对于刘秀问鼎天下的道路来说,这却只是个辉煌的开始。

昆阳之战,不仅仅是将刘秀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场战斗,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了刘秀身上的勇气与决心,还有他让人惊讶的感召力,一个人,13个勇士,便扭转了原本不可能的战局,这样的能量怎么得了?帝王之气,伴着昆阳战场淡淡的硝烟,在破碎的中原大地翻腾。

第五位:明成祖朱棣

朱棣这个人,历史上鼎鼎有名,先在北平当燕王,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仗,后来朱元璋死后又扯旗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位,自己当起了皇上,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明朝最有面子的事全让他干了个遍。最后又病势于北伐归来的途中,起于战争,成于战争,死于战争,说他是马上皇帝,那是再恰当不过。大凡名将带兵,或勇猛或狡诈,或善攻或善守,总有一定作战风格。朱棣呢?既能身先士卒,又能决胜千里之外,既狡诈专兵,又迅猛如烈火。一句话,军事全才。
更厉害的是,他还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战术大师,独创性的作战手法几乎引领了中国军事作战思想的一场革命。

第六位:清太宗皇太极。他确实是17世纪东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用兵谋略,以及军队建设,都远胜其父,对于满清王朝来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拓荒者,皇太极,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

第七位: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事实也确实如此,刘裕祖籍徐州沛县,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但是同是寒门出身,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处都在嚷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手起家,算是赶时髦,可几百年后的刘裕并没碰上好时候,他所生活的东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占据高位,英雄先要看出处,没个好祖宗,任你满腹才华却也啥用没有,这样的世道,一个出身贫贱的小子最后却踩到了世族高门的脖子上坐起了江山,这样的事情,不是奇迹是什么?说能打!刘裕自然有先天优势,从小到大打架打大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身为北府军的一员,凭着作战勇敢从士兵到军官,从军官到大将,真正是一刀一剑,踩着无数颗血淋淋的人头,从东晋朝廷里拼出了自己的位置。

第八位: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公元423年,13岁的拓拔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拔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而且,拓拔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拔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拔焘却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善良,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第九位: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凶悍的蒙古人。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第十位: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第十一位:宋太祖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第十二位:商纣王。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勇武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