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楚汉争霸:老实人韩信上了汉王刘邦的当

楚汉争霸:老实人韩信上了汉王刘邦的当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韩信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原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下子被刘邦升为大将,坐火箭都没有这么快。手握大军时不知多少人劝他自立山头,韩信都没有答应,刘邦平定天下后他却要反了。他一生中不知打了多少大仗,最后却上了一个妇人的当,被斩于长乐宫。韩信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命运怎么最后这么悲惨?很多人都曾经讨论过论述过这个问题,那些论述都不错,只不过还都没有点透。韩信之所以大起大落,光辉耀眼之后是彻底地陨灭,原因很简单,韩信是个老实人。他因老实而跃升,也因老实而陨灭。

  韩信真是老实人吗?真是老实人。

  我们不知道韩信在儿童时期老实不老实,估计很老实。当儿童时就老实,当少年时才能老实。根据史书的记载,韩信在少年时期是比较老实的。

  韩信个子高大,身常带剑,但家庭穷苦,吃不上饭。他在河边钓鱼,可能是想钓鱼煮鱼汤喝,以解除饥饿,也可能是想钓鱼换钱买米吃。可能是河里鱼少,或者可能是钓具落后,钓技不精,看来韩信那一天没有钓上鱼。中午到吃饭的时候了,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大娘拿出带来的米团子吃午饭,韩信却什么吃的也没有。一个“漂母”把自己的饭团子分了一些给韩信吃。从此,“漂母”一连几十天都给韩信分饭团吃。韩信非常感动,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她。漂母似信非信。韩信以后成了淮阴侯,果真找到了这位漂母,报答了她的一饭之赐。

  守信,不以富贵而忘小恩,是为人诚信的重要标志。有的阴谋家穷困之时受到素不相干的女工的多次照顾,一朝富贵,不但不报恩,反而恩将仇报,把这位老大嫂关了起来。这样的事例还少吗?韩信贵而不忘小恩,丰厚报答,堪称诚信的标本,韩信是个老实人吧。

  能够证明少年时期的韩信是个老实人的证据还有,他宁肯受胯下之辱,也不愿伤害他人。那个时候的韩信个子高大,也还是个未成年人。古人早熟,十五岁成婚,再往后就是大龄青年了。韩信这个未成年人是个遵纪守法的榜样。街上的“恶少”,就是那些品行很坏的未成年人故意侮辱韩信。你不是经常带着剑吗(那时不管制刀具),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死我,胆小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没有多作思考,就从这位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

  都是同乡人,都是未成年人,二人之间没有阶级仇、民族恨。韩信退让一步,避免了一起悲剧的发生。

  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 水浒传 》里的杨志卖刀,就碰到泼皮的挑衅,语言几乎和韩信碰到的那位恶少一模一样,有胆量你就杀了我,没有胆量把刀送给我。杨志忍无可忍,手起刀落,泼皮被砍掉了脑袋。

  这个例子从反面印证了韩信是个老实人,是个不愿伤害他人的好人。

  最奇的是韩信当了楚王以后找到当年的那位侮辱过自己的恶少,不但没有报复,反而赞他是位壮士。

  笔者此论一出,肯定会有人反对。错了,韩信少年时期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史书上曾明确评价韩信少年时期“贫,无行,不得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又是“无行”,又是“人多厌之者”,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老实人?

  史书上确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笔者研究了这段史料后,发现这段记载一点也不能说明韩信“无行”,反而证明了他是个老实人。

  这段史料说韩信“无行”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是两条。一是“不得推举为吏”,二是“常从人寄食饮”。根据这两条认为一个人“无行”,恐怕是不行。

  先说“不得推举为吏”吧。官吏是有区别的。官是主官,一般是县令、主簿、县丞以上的主官才是“官”,衙厅里的那些办事人员则为“吏”。主官是有功名者,是由朝廷任命的,吏则由地方推荐。官有任期,通常是三年一考评,三年一升迁,吏则可能长期在本地工作。官员有权,吏有资历,谁也离不开谁。吏由于长期在本地工作,情况熟,经验丰富,官员有时候还要巴结吏,和吏搞好关系。

  这样的吏显然手握实权,不是一般的人想当就能当上的。

  封建社会里,通常是县里面设有工房、礼房、户房、刑房、兵房、吏房,六房的工作人员就是吏。韩信擅兵法,常带剑,应该被推荐到兵房或刑房工作,这可能吗?

  兵房管什么?一般来说,县衙的兵房管兵役,管县里的一支几百人的武装部队,相当于外国的兵役局长,地方部队的部队长,这样的职务一般人能被推荐去干吗?

  刑房管什么?一般来说,刑房管刑事案件的侦破,押解犯人,管理治安,相当于外国的警察局长,这样的职务,一般人能被推荐去干吗?

  显然,只有具有深厚政治背景,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或他们的亲戚子弟才能被人推荐到县衙为吏。像韩信这样连饭都吃不上的小伙子与“推荐为吏”是风马牛不相干的。

  当然,秦朝时还有一种职级很低的“吏”,那就是“亭长”。秦朝在主路沿线十里设一亭,专供行旅休息吃饭住宿之用。亭设亭长,下有五个兵快,管理本亭事务,兼管本亭范围内的治安。亭虽小,职权大,相当于招待所所长和治安特派员。这是级别最低的吏了,但一般人是根本没有希望当上的。

  芸芸众生本来就与“吏”任无缘。无缘也罢。现在好了,韩信因无缘倒被人扣上一顶“无行”的帽子,你说这冤不冤。

  再说“常从人寄食饮”这一条吧。一个人到了实在没有饭吃的程度,不“常从人寄食饮”,难道就活活地等着饿死吗?当然,韩信可以去乞讨,去沿街要饭。这样做也还是“常从人寄食饮”,也照样讨人嫌。有人跑到你门口讨饭,你嫌不嫌?看来韩信要想“有行”,那就是穿好衣服躺在家里等死。

  种地去呀!韩信生在淮阴城,长在淮阴城,无地可种,也不会种地,跑到乡下当佣工也没人要。

  去做生意呀!做生意要有本钱,韩信连饭都吃不上,哪有本钱去做生意。

  史家对韩信太苛求了,对穷人太苛求了。照此苛求下去,一个人没有当上官,没有挣到钱,便都是“无行”,这太不公平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应该承认,少年时期的韩信确实是个老实人。

  韩信的老实并不仅限于做人待物上,他最老实的地方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连饭都吃不上的困难情况下( 不是吃不饱饭,而是经常吃不上饭 ),韩信老老实实地钻研着十几门老老实实的学问。这些学问大概有战略学、战役学、政治学、将领学、用兵学、心理学等等。这些学问不同于那些什么领浪学、率潮学等虚得叫人全身发飘,小得叫人拿着放大镜寻觅等这样的时尚学科,那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学问。老实到什么程度?学好了是别人一摊血,学不好是自己一摊血。

  韩信的教材可能是中国过去的那些兵书,不外乎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也还有他自己编写的教材。学习方法可能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更多的是思考总结,也还可能辅之以简单的沙盘演习。

  韩信在老老实实地学着那些门老老实实的军事学?谁说的?哪本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没有,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既然如此,有什么根据说韩信在老老实实地学习着那些老老实实的军事学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答。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从,诸侯蜂起。楚人项梁及其侄项羽亦起兵。他们是楚人,活动的地点自然是故楚国之地。淮阴正是故楚国之地,韩信自然就近投军,参加了楚军。但项羽不重视韩信,无奈之下,韩信又投向刘邦统帅的汉军,亦不得受重用。后来韩信碰见了萧何,经过交谈萧何大惊,刘邦在四处寻觅帅才踏破铁鞋无处觅。惊回首,帅才就在破屋烂仓处。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帅才就是韩信,就是要被问斩的韩信,就是这个身材瘦长,面带菜色的囚徒韩信。刘邦怎么也不肯相信,但萧何一点也不肯让,极力推荐韩信。刘邦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汉军统帅)。

  刘邦立即召见韩信,请他分析天下大势。韩信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长短处,提出了汉军的作战方向和总战略。刘邦非常佩服,相见恨晚。

 韩信的见地为什么这么高明?无他,乃是苦读钻研的结果。一个人天分再好,如果不用功,也是一事无成。韩信的见地和本事并不是哪本书上写得现现成成,全靠自己根据兵书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才能养成非常高明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其实,当时有这么大本事的人并不止韩信一个,广武君李左车也是一个。可惜他机会不好,没有提上去。

  三国时期诸葛亮刘备的一席隆中对,决定了刘孙曹三分天下的政治态势。韩信的一席南郑对,则决定了汉兴楚灭。

  韩信的老实更在于他的带兵作战。

  作战打仗,是一门非常复杂而高深的学问。为什么要打仗,打仗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怎么打仗,都是大学问。

  战争看起来是波诡云谲,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战争是有规律的,兵法就是总结战争规律的著作。兵法抽象出来的那些办法都是些原则,你要把这些兵法运用得好,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能墨守成规。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器落后,攻坚手段笨拙,筑城固守是弱小军队防御强敌的通用办法。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往往能抗拒十几万敌军的进攻。到了热兵器时代,这个办法还可以继续有用,但条件是守城的一方必须是强大的一方。倘若攻城方与你力量相等时,这城就不一定守得住了。人虽然暂时上不了城头,但炮弹和炸弹却可以打上城头。教条主义者看不到战争手段的变化,面对强敌进攻时也筑城自守,正好便于敌方用炮弹炸弹消灭你的有生力量。

  聪明的指挥员,面对强势敌人的进攻时,也采取防御策略。但这是积极的防御,通过退却,使敌力量分散,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之;或者使用必要的措施使敌脱离原有阵地而在野外将其歼灭。

  美国军队在二战中攻击太平洋上的日军据守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时,日军钻在山体里构筑好的工事中抵抗,给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若干天后,日军却成群地钻出山洞,向美军攻击阵地发起自杀式冲锋。这正中美军的下怀,在美军机枪的扫射下,日军一片片地倒在冲锋路上。

  这就叫人不解了。日军钻在山体工事里,打美军是居高临下,一打一个准。美军要打日军是打不着,够不到。美军大炮多,但炮弹的弹道是个抛物线,落到山上就爆炸,不能对钻在山洞里的日军造成较大的杀伤。日军本可以稳稳当当地守下去,为什么要跑出山洞野战呢?

  很多记者写了论述太平洋战争的书,但都没有解释日军为什么离开钢铁阵地到野外作自杀性的冲锋。笔者研究后发现,原来这是亚热带的天气起了作用。

  琉磺岛、冲绳岛如果是在寒带或温带就好了。对于日军来说,这些地方天气或者严寒或者不热。钻在山洞里,吃着压缩饼干,喝着纯净水。外面天气再冷,山洞里却很温暖。要在这样的山洞里守着,只要有干粮,有水,守一年都不成问题。

  但是,琉磺岛、冲绳岛都在亚热带,气候酷热。山洞里密不透风,更是闷热难耐。一个人在这里面能呆多长时间?能坚持多长时间?说真的,单纯从人的忍耐度来说,呆一天都是非常难受的。

  日军的对手美军偏偏是一支多炮多弹的军队。他们用无数的大炮对准日军的山洞轰击。美军还嫌火力不足,调来庞大的战列舰轰击。战列舰上的重炮有多大?光是炮弹就有一吨重,其威力可知。还有像乌云一样的轰炸机群。

  无论是一般的加农炮,还是战列舰的巨炮,这些大炮打出的炮弹,还有那轰炸机群扔下的炸弹,只能落在洞口,打不进山洞。但是,这样密集的轰炸使日军的山洞口都成为了火山,阵阵炽热的气浪冲进山洞,使处在如蒸笼般闷热中的日军又遭到热浪的剧烈冲击。白天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日军能受得了吗?

  美军的军火生产全速运转,喷火器被发明出来了。接着,威力更大的喷火坦克被发明出来了。美军的大炮机枪封锁了日军的山洞洞口,喷火器手可以抵近对洞口喷火。火是可以进洞拐弯的,山洞里的日军进入了炼狱。

  他们再无法忍受山洞里的酷热,反正是死,那就少受些罪吧。于是成群成群的日军冲出洞口,作自杀式冲锋。

  天时、地利、人和。日军得地利之先,美军占天时之机。因为有了亚热带的酷热帮忙,美军硬是把日军从山洞里逼了出来。

  美军的这种战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果。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说过,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老实人。

  韩信老实吗?很老实。且用几次战例说明之。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汉军实际上分成了两大战略野战军。刘邦率主力与项羽的主力在南方作战,战地在现在的郑州、徐州一线。韩信率部分主力在北方作战。当时北方有很多割据势力,大多反汉亲楚,因为楚国强大嘛。这些割据势力不一一翦除,会极大地牵制刘邦率领的主力。

  在破除北方割据反对势力的战争中,对魏国和赵国的作战是韩信兵法的杰作。

  魏国乃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项羽起兵反秦后,天下诸侯群起响应,风起云涌。原来被秦国灭亡的战国六雄齐楚燕韩赵魏的宗室子弟恢复国号,率兵起义。现在我们要讲到的魏国、赵国、齐国都是在项羽的支持下复国的。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占据关中,势力强盛,他们又都向刘邦靠拢。刘邦兵败彭城后,他们又反汉附楚。这些诸侯国力量不小,对刘邦的统一战争是个很大的牵制。

  韩信与刘邦合兵,在荥阳一线大破楚军,战线在荥阳一线稳定下来。韩信开始率部攻击魏国和赵国。

  首先要打击的是魏国。攻魏首先要渡黄河,韩信在临晋关集中了无数的船只。西魏王豹心里明白,黄河临晋关一线的船只就这么多,现在船只都集中到临晋关,韩信绝无可能从别的渡口渡河。于是,西魏王豹调集了大批军队增援临晋关,驻于蒲坂( 即现在的山西运城西南方的蒲川镇 ),只等韩信的军队前来送死。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敌军在渡口布有重兵,如果强行要从这里过河,韩军肯定是伤亡惨重。这样的战例太多。

  船只已全部集中在临晋关了,是渡河还是不渡?要渡吧,对面渡口敌军云集,半渡而击、滩头反击都是敌军的拿手好戏,自己只能被动挨打。不渡吧,又从哪里渡,这里有敌兵重兵集团把守,从别的渡口渡河,敌兵也很快会赶赴渡口堵截。

  韩信才不上西魏王豹的当呢。他早就布置好了,临晋关集中船只是“设疑”,是欺骗敌人的佯动,真正的渡河口岸是夏阳( 即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 )。可是船只都集中在临晋关了,没有船怎么渡河呢?用大木盆。这样的木盆制作起来比较快,做得肯定比较粗糙,每个士兵都会做,只要不沉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多么好看。韩信大军一人一只大木盆,划到了对岸登陆,一举歼灭魏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临晋设疑,夏阳渡河”。这两句话也成为中国兵法中的精粹。

  其实,韩信的这个做法也不是他的独创。中国兵法上早就有“声东击西”这一条。韩信用兵时,稍稍变通了一下,成为“备临渡夏”。在临晋关大肆准备船只,在夏阳偷渡。其实还是“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这是一个战争的规律,韩信按照这个规律用兵取得了胜利,你说韩信老实不老实。

  老实的还在后面呢。

  灭魏之后,韩信开始对赵国用兵。

  赵国兵力强盛,号称二十万,集结在井陉口。从史料分析,赵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大概有十数万人。

  韩信军号称数万人,估计只有两万多人。

  两万多人面对十几万人,绝对的劣势。这个仗怎么打。

  严重的是赵军训练较好,而韩信的部队大都是新兵,而且成分复杂,不少是市井之徒。

  赵军很狂妄,认为韩信的部队不堪一击。

  对于韩信这个人,赵军大概不太了解,他们甚至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可见是无名之辈。

接着,韩信的兵力部署更叫赵军笑弯了腰。韩信是收拾了魏国和代国以后杀上井陉来攻打赵国的。赵军在井陉筑垒列阵。按说,像韩信这样的弱军,布阵时应预留退路,打不过了还可以逃走嘛。《 孙子兵法 》上就曾指出军队布阵时应“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后背之”。也就是说行军布阵时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右面和背后靠山,万一打不赢,可从这里逃走或居高而守。前面和左边是水,敌军不易偷袭攻击。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万人的部队“背水而阵”。也就是说,部队集结在河岸上,阵地的后面是大河。这很危险,部队打输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敌人消灭,连逃都没有地方逃。

  韩信手下有不少将领,大概他们都看出了这样布阵的危险。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肯定当时有不少将领会建议将主力部署在河之左侧。这条河并不著名,是西南走向。部队主力部署在河之左侧,一旦战败,部队可以顺河逃跑。韩信肯定当时拒绝了这些建议,坚决把主力部署在河边。

  韩信的部队确实人数不多,部署在河边的主力仅有一万人。韩信带着几千人的部队大张旗鼓地进入井陉口,向赵军挑战。赵军打开营门与韩信激战。这是活捉韩信的好机会,赵军倾巢而出。韩信的部队奋力作战,渐渐不支。根据分析,当时可能不等韩信下命令,这些由市井之徒、游民泼皮组成的军队就争先恐后地向河边的阵地逃去。原来韩信部署在河滩上的一万主力也慌了神,夺路而逃。赵军自然是奋勇追杀。

  不论是前面退下来的,还是原来驻守在河滩阵地的,韩军个个都傻了眼,阵地的后面是河流,河流不太有名,但当时生态较好,水深流急。人人都明白,徒涉逃命肯定是全部或大部被淹死;要想活命,就得转过身来和赵军拼命,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流浪大军突然勇敢无比,拼命冲杀。厉害的怕横的,横的怕玩命的。近两万人的韩军玩起命来了,赵军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血腥的大战,斗志已退。

  突然,赵军后方一声大喊。众将士看去,赵军营地上面竖起了两千多条汉军的旗帜。显然,赵军营垒已失,其退路已断。军队最怕退路被断,赵军大乱,四处逃走,序列已乱,无法指挥。韩军则是士气陡涨,杀声冲天,两边夹击,把在井陉口里的赵军一举全歼。

  这两次大战,奠定了韩信在汉军中的地位,这是他老老实实地按战争规律指挥作战的范例。井陉一战结束后,很多人问韩信为什么违反兵法背水陈兵,反而取得胜利。韩信解释兵法上其实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论述。用兵法,要旨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拘泥于教条。汉军重新编练的部队,如果不背水陈兵不留退路,还有多少人死战?背水陈兵断其退路,人人只能死战求生。真是兵法中还有兵法,看谁用得好、用得巧。

  韩信也有点野心。他灭掉齐国后,想当齐王,又怕汉王生气,便请求汉王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正是用兵之时,顺水推舟,想当齐王就当真齐王吧,为什么要当假王,封你当齐王。

  韩信这次索要齐王封号,引起了刘邦的不满,也为韩信最终被杀留下祸根。

  在历朝的帝王中,刘邦是杀功臣特狠的一个人。特别是杀开国名将,刘邦最狠。宋朝是杯酒释兵权。唐太宗对开国名将信任有加。明朝朱元璋对功臣照样信任。如果不是这样,燕王朱棣怎么可能发动靖难之役?秦始皇是凶神恶煞,他杀过开国名将吗?没有。只有刘邦是个另类,他是帝逼将反。统一以后,刘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名将。

  为什么杀韩信,而不杀萧何?道理很简单,韩信是统带大军的将领,在军队中有威信,有影响。而军队一旦造反,那是不得了的事。

  韩信当了齐王后,历史给了韩信一个机会。当时,天下实际上是楚、汉、齐三分天下。齐就是齐王韩信,韩信现在跟谁走,谁就胜。于是,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劝韩信独立,与汉、楚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答应。

  很多人认为韩信没有独立是因为韩信只会带兵打仗,建立独立的政权不行,他没有这个本事。此言差矣。韩信拜将后与刘邦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项羽和刘邦的区别。既然韩信熟知帝王应具备的条件,劝汉王这样去做,他为什就不会这样去做。有人引用统一后刘邦与韩信的对话中韩信说刘邦“善于将将”一句说明韩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政权。这句话应当分析。

  首先,韩信不能和刘邦犟到底,你得给刘邦个面子吧。其次,韩信很会将将,他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韩信不会将将,怎么指挥作战?

  韩信不会建立政权,不会建立后勤系统吗?非也。萧何当着汉国的相,主持后方的后勤供应和生产。他的供给对象主要是刘邦。韩信在北方独立作战,行政系统、后勤系统都是自己独立建立的。实际上,韩信的国已建成,就看敢不敢打出旗号了。

  两万弱兵打十万强兵都敢,现在兵强马壮怎么不敢打出旗号?但是,韩信就是不敢打出旗号。为什么呢?

  为什么,就因为韩信太老实了,他不忍离汉王而去。他在项羽手下是个站岗查夜的。到了汉军,刘邦一下拜他为大将,坐火箭都没有这么快。韩信感激不尽。刘邦,让他升上了天,怎么能在关键时刻独立出去。谁说光北方人厚道,南方人也很厚道啊!

  韩信厚道、老实,史书上是写得明明白白的。韩信深感汉王知遇之恩,认为汉王很器重自己,“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不忍倍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在说到老实人时说,什么是老实人?那些维护团结的人是老实人,搞分裂的人是最不老实的人。

  韩信老实、厚道,但他施以厚道的汉王却是一个极不老实的人。

  汉王为什么要重视韩信?因为他需要一个帮手。他在南方打项羽,需要有一支部队对付那些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战斗力并不弱,数量很多,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对付得了的。

  韩信拜将后,汉军实际上分成两大战略集团,一是刘邦率领的南集团,一是韩信率领的北集团。从以后的战争来看,刘邦屡战屡败,而韩信是屡战屡胜。要不是韩信平定北方,南下与刘邦会师,刘邦早当俘虏了。

  刘邦从拜韩信为大将时恐怕已定下了杀韩信大计。刘邦从来没有对韩信推心置腹过。他对韩信的政策只有一条,防止他尾大不掉。在战争期间,他数次潜入韩信营帐,拿走印信,调走韩信的部队。韩信只要带出来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刘邦就马上调走。项羽刚被杀,刘邦即连夜赶至韩信军中,夺走了韩信的调兵印信,并带走了韩信。刘邦,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消灭项羽,同时日日夜夜不忘杀掉韩信。

  韩信是有点小野心,破齐后要求汉王封他为假齐王,这也是韩信老实的表现吗?是的。这就好像一个老实的孩子,打工挣了一百元,全部上交爸爸,只要求爸爸给自己两元钱好买支冰棍吃,这样的孩子还不老实吗?要真是不老实的孩子,不但不会去打工挣钱,还会不断地跟爸爸一百元一百元地要,好给女朋友过生日。你要不给,就拧折你的胳膊。

  抛开其它不说,单就韩信个人来说,他太老实了。刘邦几次深夜潜入他的军帐,夺走他的印信,要杀他的信号太强烈了,他竟没有反应,只念着刘邦的好处。须知,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韩信被萧何和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这也说明了韩信对刘邦们没有戒心,也证明了他确无反心。刘邦回来,吕后报告说韩信要反。这真是莫须有的罪名。反正人死了,杀掉韩信总得给大家一个说法吧,于是刘邦们就给他安了个造反的罪名。

  于是,老实的韩信被抹黑,成了一个极不老实的人。但很多人都明白,韩信是老实人,刘邦吕后们才是最不老实的人。

  讲哥们义气的人,以韩信为鉴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