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妙评《鹭鸶》——苏轼_名人故事大全

妙评《鹭鸶》——苏轼_名人故事大全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
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苏家藏书甚丰,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
育,加上他聪敏好学,7 岁知书,10 岁能文,出口成章,所以亲友夸奖,远
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
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 庭松偃盖如醉。 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
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 夏雨初凉似秋。 意思是夏日的
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 有客高
吟拥鼻。 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
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
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
句最俏皮的话: 无人共吃馒头。 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苏轼稍大一点,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书院
的教师叫刘微之,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
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然后说: 大家不能都
一味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 课堂上一片沉寂,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
家,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 渔人忽
惊起,雪片随风斜 ,从他的神态看,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
他就问: 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 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
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 雪片 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
掉落下来的羽毛? 正是,正是。 老师连连点头。 学生前几天在江边
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
风斜飘的。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 老师用真诚的眼
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 大家都试试看吧。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一句话。苏轼也沉吟了一下,然后
说: 我看可以改为 雪片落芦苇。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他凝思片刻,称赞说: 改得好,改得好!
这 落 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
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
苏轼学习。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他 21 岁考中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
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豪放派词宗;书法方面,他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 ;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树一帜。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