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苏轼《江城子·别徐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苏轼《江城子·别徐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原文】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译文】

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刚刚经历了邂逅相逢的喜悦,又要面对骤然分别的痛苦。携手友人,含泪折花相送,作为道别。东风徐徐,春光仍在,可我即将离开,这美好春光今后还能与谁共享呢。

隋堤中的水浩浩荡荡,好似我无限的离思。春光明媚,鸿雁北归,而我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频频回顾,只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我想托清泗的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泗水东流,相思难寄。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江城子


【赏析二】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 和泪 ,想到别后的 寄泪 。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结句 流不到,楚江东 ,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赏析三】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天涯流落 ,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 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 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 ,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 和泪折残红 ,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 为问 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 隋堤三月水溶溶 ,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 ,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 彭城 即徐州城。 清泗与淮通 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江城子


【赏析四】

作品从技法上已同年龄一样成熟。《江城子》是其所填较为应手的词格,与豪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比,同一格律则一刚一柔。此词缠绵悱恻、惜别依依,从情感上则和 我欲乘风归去 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千里做官本是富贵者的流离,相逢相知不久,便又匆匆告别。人生苦短,相聚时更短,一别无期,情何以堪?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此句可见暮春景色与诗人的春暮之叹。或许相伴于孤烛夜阑,或许共游于云龙山前(有 故将俗物恼幽人,细马红妆满山谷 为证)。无论是抗洪于危城,还是笙歌于十丈楼,都已成为过去,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合泪为赠了。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残杏能沐春风几时?十里杏花留春又复几许,今后将与谁共赏?是啊,泪湿红妆,泪湿青衫,只能携一腔春情而去。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抗洪所固的隋堤正是柳绿水明,好风无限,却要与北归雁相背南徙,到飞鸿冬迁的湖州,未能逐春,竟同趋 炎 。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回望旧地,决堤黄河早于年前重返河道,清清浅浅的泗水蹚过齐鲁的满目青翠,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洋洋东南行。这是为官任内与民共搏换来的清平啊。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也是传之后世的名句。古来相思泪、千行泪、千滴泪 几以泛滥成灾,而苏轼也难能不用 泪 来写离情别绪,但他以 欲寄 、流不到江东来点化,既说明了淮泗东南流,流不到湖州的事实,也以寄泪江东来描绘送行的徐州民众与 佳人 同他的深厚情谊。如果以佳人喻民众似显牵强,但在与 佳人 的惜别中不能不含对于徐州民众的暗寓。

词填至此可谓 熟透 ,这将为日后的铜板铁笆之句,铺垫下厚实的基础。如果抛开古代官吏生活的负面不谈,仅从艺术上看,该词是成功的,成功的写了作者与徐州 人 和 地 的惜别之情。


【赏析五】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