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一】
此词为借柳絮拟人抒情的咏物之作。
咏物词,贵在既出物之形态,而又别有所寄,即应在不即不离之间。苏轼这首词,明咏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王国维《人间词话》称: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
上阕起句 似花还似非花 ,以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柳絮名为 杨花 ,暮春时与群芳一起飘落,成为撩人一景,但群芳有人爱惜,柳絮却是任其坠落。这一传神描写既写出杨花的特点,而又隐含思妇的处境,为写人言情留下了许多空间。 非花 一词,更是提醒读者词作并非着力于描花,而更注目于咏怀。 抛家 以下,写杨花飘落,如弃妇无归。以拟人手法将杨花喻为伤春思妇,又以女性情态描摹柳絮的盈盈之态,浪迹天涯的无情杨花有了人之情思,柔肠百结的思妇更萦损之态。花人合一,相互辉映,凄凉欲绝。 梦随 数句,杨花纷纷坠地时而随风上扬飘舞不定的姿态,恰似思妇随郎君心意决绝,却被莺呼起只剩空虚怅惘。思妇之神,杨花之魂,尽皆表达得出神入化。
下阕将无限幽恨一笔荡开,转而以 落红难缀 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恨。 晓来雨过 ,杨花也当如落红一样,花落形销,魂亡无迹。思量、情思、追寻都被雨打得无影无踪。相传杨花落水会化为浮萍, 一池萍碎 ,既是对杨花飘落之后的传神描写,着一 碎 字又似思妇破碎的心。 春色三分 又将 西园落红 带入,落花飘零,再难寻觅,惜春之情,对此尘土流水而更增伤感。结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将飘零杨花与思妇情思绾结一处,那湿淋淋似泪的杨花,恰似思妇的点点清泪。物与人,景与情交融一体,达到浑化无迹之境。
全词意象朦胧,明咏杨花,暗咏思妇,离形取神,从虚处摹写,笔致轻灵飞动,抒情幽怨缠绵。此词一出,超出当时章质夫已经名声颇大的原作。后人认为苏词更似原作,章词倒似和作。
【赏析二】
此词起首两句含义颇丰, 似花还似非花 ,是对物性的精确把握。杨花非花也,然当其飘扬于明媚春景之时,较之春花春草更具风姿,故谓其非花又不可。 也无人惜从教坠 ,杨花非花,故当其飘坠之时,并无人怜之惜之,但一个也字,却隐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杨花的百般怜惜,虽无众人怜,我自怜惜之。
主体(抒情主人公)之心灵在不经意间已经深深融入飘坠的杨花之中, 物 与 我 达成谐协。于是, 萦损柔肠 为伊, 困酣娇眼 因伊, 欲开还闭 是 我 也是伊。而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则 我 之心神似乎已化为飘摇之杨花,在悠扬飞转中寻寻觅觅,寻找远方的情侣,不解人的黄莺儿偏在此时叽叽喳喳的叫着,将 我 从惝恍迷离的梦境中惊醒,春梦转瞬而逝,不禁惆怅万分。下片即以 恨 提起,循着闺中少妇的思绪,由闺怨而伤春惜春,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落红难缀 ,杨花亦在风雨飘零之中散落池塘,化为碎萍,三分春色转眼全无,伤春惜春之情,写的触目惊心,动人心魄。词之结句,力大无匹,令 我 伤心欲绝的杨花,原来不是杨花,而是点点离人之泪!这样,上片由杨花触发之离情,与下片由杨花引起之伤春惜春之感,挽合无痕。
【赏析三】
《水龙吟》词调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也有的说是取名于唐李白诗句 笛奏龙吟水 ,或唐李贺诗句 雌龙怨吟寒水光 。 次韵 按照原作之韵且按先后次序来和作诗词。章质夫,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谥庄筒。其《水龙吟》(杨花)词原作为: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词以拟人手法,想象奇特,把杨花比为一个风飘万里、梦寻情郎的女子,又把杨花飘落同伤春之情交织起来,写春雨过后,杨花一夜飞尽,化作 一池萍碎 ;又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合春花于一炉,结尾把杨花比做点点离人泪,传出思妇伤春伤别之情。全词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借咏杨花写思妇,于物象不离不黏,而以言情为主,韵味丰厚,情满全篇,体现了苏词风格婉约缠绵的一面。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历代词评家都认为苏词超过了原作。
全篇有三个特点:一是作为次韵和作,比原作立意更高。章的原作对物象刻画极见特征,构思新颖,栩栩如生,且颇见传神。苏轼更是写物而不黏滞于物,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全篇可谓以情感为统率,以奇思妙想为筋骨,将原作从 以形写神 提到 离形得似 的地步。二是构思奇妙。作者以惜春、惜别的感情为统率,以物拟人,从 似 与 非似 两个角度来写,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达到 离形得似 的地步,充分注意到了离合问题,有离有合,极尽缠绵缱绻之致。三是借鉴前人,推陈出新。如化用韩愈、金昌绪诗意,不霹痕迹,如同己出。 抛家 三句:韩愈《晚春》诗: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章词原作的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即此意。苏轼这里反用其意,意思是说杨花离家(从树上飘下)而飘落路旁,看似无情,而自有愁思。 梦随 三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处以杨花拟人,故写梦,又以有形比无形,如宋秦观亦有 自在飞花轻似梦 之句。
【赏析四】
我认为,第一句 似花而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是这首词的题眼,是最为精彩的句子。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这首词是一首咏杨花的词,但是第一句却突然来了个 似花而似非花 ,让观者措手不及,并且带着疑问往下读。似乎作者要表达一种弦外音。从开篇起,我们就要带着思索往下读。其次,作者通过 无人惜 从教坠 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足以引发作者的深切共鸣。我们都知道苏轼在这首词创作前的背景,当时他刚刚被贬谪黄州。此时的苏轼心境是可想而之,当他看到 无人惜从教坠 的漫天杨花,必然有种联系到自身沉浮的强烈感情,因此,此句一出,便知苏轼不是无病呻吟。一首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再次,我们随之往下读,会发现,第一句 似花非花 无人惜从教坠 的真实原因和真实目的,已经被逐层剥开。但是我们更会发现,作者的暗示和借喻,更深了一层。因此第一句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总起作用,它对我们详细解读这首词显得至关重要。最后,第一句的写作,给予了后世的咏物诗重要启示,这种 比 和移情的手法,创造了一种 无我之境 ,此句有了极高的艺术感染效果。
词的上阕,表达的主要内容,似乎与直接的咏物无关,与咏杨花无关。上阕叙述的主题,是一个思夫的怨妇形象。可是读完上阕我发现,作者所咏的杨花,在此间已经成为一个意象,升华到了超出物象的境界。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此句写的精彩万分,元人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显然得到了此句的启示。在这我想谈一下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作者用最质朴最贴近生活,最贴近自己感情的语言表达,这些语句,词浅意深,感情真切。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等等。我们读完会发现,这些句子都很平实,表达的感情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因此,我们会有种感同身受之意,引发了自己的情感共鸣。这里所写恰是如此。
下阕,真正的咏物开始出现,用借物言情的方式,表达了苏轼的真实感情。我读完下阕后发现,下阕出现的杨花同上阕的怨妇一样,命运相一致,蕴含感情同样相一致,同时成为作者在这首词表达感情的意象。那么作者终要表达的是什么,在此时已经不难看出。作者的命运在这首词里,他也进行了一番探索和解读。此时的苏轼肯定已发不出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的感慨,他的内心真正进入了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的悲叹。由此可知,苏轼此间不是无端的喟叹。
最后一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把全词推向一个高潮。我们终于得知作者眼中杨花与心中杨花的不同。 杨花 在这里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升华到成为作者一种心灵的寄托。
这是一首 有我和无我 两境交错的精彩词篇,我已经完全陶醉其中,用辞藻精美,格调高绝来形容已委实不足。苏轼的这首和韵词已完全到了孔子所言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我只能惊叹于苏轼的才华,正如王国维的感叹: 才知不可强如是也!
【赏析五】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上片描写了一幅杨花飞坠的画面:杨花飘落,随风轻舞,片片飞旋,轻轻的、柔柔的,在宁静的天地里,与自然相谐。那是自然的灵性在张扬,在随风张扬,即使无人怜惜,又何妨!
艳于枝头,是花的生命极至,飘舞虚空,更是动之精灵,短暂却生机焕发。离开硬实的枝头,斜落路旁,亦然有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动写静,仿若娇眼, 欲开还闭 ,好不让人怜。但风过,杨花再次轻舞飞扬,如寻远去之郎,与轻捷的黄莺同伴。
上片,苏轼没有静止地写枝头之杨花,没的单一地称誉杨花,也没有细摹杨花之形、色、味。苏轼仅写了风中杨花,飞舞之势之形,飘落之态,却画面素雅高洁,灵动飘逸,离情依依。
下片,苏轼的笔触伸得更远,先移景,从此地到西园,从杨花到落红,从景致到离愁,再纵情遐想,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风过雨来,风飘零,雨零落,风雨之中,杨花漂泊流离,何处还可寻觅, 一池萍碎 而已,萍也碎,人亦心碎。
雨后之景,文人多用清新、淡雅,生机勃勃之词赞叹。苏轼则不然,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唯一可能承载杨花身影的是潺潺的流水,也只有这流动的春水,可以寄放诗人那寻觅的情怀,离别的惆怅。
偶有杨花细雨里飞坠,飘落,细品味, 点点是离人泪 。
上下两片,诗人借杨花的坠落寄情,着意摹写动景,辅静景衬之,多延展时空畅想,极尽杨花坠落之态,尽叙离人不舍之情。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