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一】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作太守。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漓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三句直出令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阕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保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些贪残成性的 天狼星 ,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本人对此词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写道: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映笛击毁以为节,颇壮观也。 可见这首词作者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二】
作者在密州有《与鲜于子骏书》: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当即指此词。
此词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此词开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 ,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狂 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 锦帽貂裘 ,打猎装束。 千骑卷平冈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更是显出东坡 狂 劲儿来了。他说: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象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如此声情口吻,可见他何等豪情!射虎,壮举也,孙郎,三国时期的孙权,曹操就曾称赞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 亲射虎 ,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亦是 聊发少年狂 也。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狂飙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须 报 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 倾城 ,其狂二也;猎几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以上主要写 出猎 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 ,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 少年狂 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 酒酣 ,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鬓微霜,又何妨 ,鬓边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要紧?廉颇能饭,就大有可用!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就是表达这层意思。汉文帝里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庭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东坡同时有《祭常山回小猎》诗说: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乌台诗案》记东坡自云: 意取(晋)西凉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 可见当时东坡这种思想感情是真实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抒兴国安邦之志,大有 横槊赋诗 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产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这是东坡对温(庭筠)柳(永)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挑战,他以 揽辔澄清 之志,写慷慨豪雄之词,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打破了 词为艳科 的范围,把词从花间柳下、浅酌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放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了确认。从这个角度看,东坡这首《江城子》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赏析三】
苏轼(1037 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 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 左牵黄,右擎苍 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 老夫 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老夫 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 ,暂且。 发 ,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 聊发 。 少年狂 ,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 狂 ,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 少年狂 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 聊发 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 少年 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 狂 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 老夫 的 少年狂 。首先是行为上的 狂放 。 左牵黄,右擎苍 ,这是 出猎 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 平岗 。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 老夫聊发少年狂 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 为报 无关。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 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 为报 ,为了答谢。 倾城 ,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 太守 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 看孙郎 , 亲射虎 。这正与首句的 少年狂 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阕:写 老夫 在思想上的 狂放 ,写宴后 老夫 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
首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胸胆 ,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 尚 ,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 少年狂 。正因有了 酒酣胸胆尚开张 ,所以下面的议论 鬓微霜,又何妨 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 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 。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 符节 来启用我,使我能驰骋疆场。 节 ,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 云中 ,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 何日 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 ,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 挽 ,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的诗句。 西北望 是倒装句,可还原为 望西北 。 西北 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 挽 、 望 、 射 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赏析四】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 狂 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 老夫 ,又言 聊发 ,与 少年 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 ,一 卷 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 老夫 的 狂 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 老夫 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 老 衬 狂 ,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天狼 ,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 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 狂 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赏析五】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因天干旱到常山去祈雨,归途中与同官习射放鹰(打猎),后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密州,今河南省新密市,时苏轼在此任太守。作者在词中借出猎而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豪迈气概。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聊 即暂且、姑且。 老夫 是苏轼自称。当时苏轼才四十岁,这里苏轼用以表示自己受贬而觉得时之将暮。 狂 即一种豪情。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虽年老了,聊且抒发一下少年豪情壮志。开篇就很有气势,表明了自己的报国热情,犹如少年一样。其中一个 狂 字,不但揭示了苏轼的豪放气概,而且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并起到统领的作用。
接下去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四句,描写了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苏轼)威武豪迈的气概。 牵黄 即牵着黄犬。 擎苍 即托着苍鹰,让鹰停在肩膀上。 锦帽貂裘 这是由锦缎制成的帽子和貂皮制成的官员、贵族的服装。 千骑 在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此指太守随从多。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左手牵着大黄犬,右臂驾苍鹰,戴上锦缎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词人通过对出猎时的准备和穿着细节描写,在表明自己身份的同时,集中描写了自己那威武神态。特别是把自己置于千人出猎的环境中,为更好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志愿营造和环境。从艺术手法看,词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出猎时豪迈而壮观的气势。特别是一个 卷 字,在动态描写中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出猎的声势油然而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 即一州的行政长官,此苏轼自称。 孙郎 即孙权。《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时,权将入吴,曾亲自骑马射虎。这里,苏轼借射虎孙权自比。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将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随太守出猎的不仅是随从 千骑 ,还有全城的百姓,他们都来为苏轼出猎助威的。苏轼通过全城百姓的助威描写,由一件简单的出猎活动,不但表明了苏轼与百姓和谐的关系,受到百姓的爱戴,而且也表现出苏轼是一位爱民如子,关心人民的疾苦的地方官。同时,苏轼通过射虎这一细节,把自己以少年英主孙权相比,更是显出 狂 劲来。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 少年狂 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酒酣 即酒喝得很畅快。 尚 即更加。意思是说,行猎后,(我)畅饮美酒,胸襟更加开阔,胆气更豪壮。这是词的过片,紧承上片对场面的描写而进入到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既然是 发少年狂 ,所以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鬓微霜 即指鬓角长处少许白发。 云中 汉代时候的一个郡名。 持节 拿着代行皇帝命令的符节。节指节符,用竹、木、玉。铜等做出,上面刻有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行的官员或出征将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是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朝廷能重用他。典故处于司马迁的《史记冯唐列传》,文章中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匈奴入侵,魏尚阻击,杀敌甚多,后因上报杀敌数与实际不合,获罪削职,冯唐认为处置不当,向汉文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汉文帝派冯唐带着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魏尚仍然任命为云中太守。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虽鬓边有如微霜的白发,这又有何妨!何时朝廷派来持节的冯唐,使我能像云中太守魏尚一样,重新被起用,驰骋疆场。这里,苏轼运用典故,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志愿,也曲折地希望朝廷早日重用自己,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激情到此,苏轼写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 即将要。 天狼 即星名。古代人相信迷信,认为某种星宿象征某种社会现象,天狼主侵略的。这里喻指入侵的西夏或辽国。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雕弓如满月 这一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展示了苏轼的雄心壮志。同时,连续用三个动词 挽 、 望 、 射 构成了很有力度的动态过程,突出了 狂 ,并把 狂 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直抒胸臆的结尾,不但把情感推向高峰,似如大江河流倾泻而来,表明了志向,突出了主题,而且照应了开端 狂 字,使词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总之,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的苏轼,借助出猎之行,在铺张扬厉中抒兴国安邦之志。在艺术上,意象鲜明,词境开阔,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这真表现出了苏轼豪迈的风范。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