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译文】

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赏析一】

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 水光潋滟 、 山色空蒙 描其态, 晴方好 、 雨亦奇 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苏轼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 总相宜 ,各有一番风韵。诗人苏轼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 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 道尽西湖好处 的佳句,以致 西子湖 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 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雨中之美和天然姿态。


【赏析三】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如果自己继续留在京都是很不利的,于是主动请求外调,因而宋神宗就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尽管如此,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并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他在公务之余,常常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之美,所以,他也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潋滟 即水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 即迷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晴了,阳光洒在水面上,粼粼的水波跳跃闪烁,这样的景致是多么的美好;下雨之后,迷茫的雾气充满山峦,回旋不定,那样的景致又是多么的奇妙。诗人开篇直入湖光山色,从内容上不但照应着标题中的 湖 字,而且点 初晴 之题。 水光潋滟 写的是湖中初晴之景, 山色空蒙 写的是山中雨后初晴之景。而在这两句中每句的后半部分,都是诗人对此景的评价,当然更是蕴含着诗人面对美景所产生的喜悦之情。一个 好 ,一个 奇 ,不但表现出湖之优美,也表现出雨之奇美。特别是在第二句中,诗人不是直接说 山色空蒙 之美,而是说因为 雨 之奇而造成了 山色空蒙 之奇美。这样不但描绘出了山之奇美,突出了使 山之奇美 的 雨 之奇了,同时这一 奇 字,也表现出诗人对山美雨美的赞美,也照应诗题中 初晴 的意义。

三四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西子 即指西施,是春秋时越过著名的美女,古代著名的 绝代佳人 之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是浓妆,或是淡抹,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更是那样的适情宜性。在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由实写转入虚写,进一步描写了西湖景色之美。在诗中,诗人用越女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以人喻物,从而增强其审美对象的情感。读者都知道,越女西施是一个天生丽质的美女。这样的美女,由于质地品质是美的,无论是浓妆淡抹,或是微微病态,都是一种美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因而,诗人以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可以说,其比喻是恰当的,也是很有想象力的,同时联系西施的故事,也赋予了西湖以多样美和人文内涵。从修辞的效果来说,这个比喻更好地赋予西湖以生命情感,拉近了物与人的距离,实现审美表现。特别是一个 总 字,不但强调了西湖无论晴天或者雨天,也无论是山或者水色,也无论是春季、夏季、秋季,或冬季,西湖的景致都是美的,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而且这个 总 字,也表现出诗人对西湖多样美的赞美之情。这里,诗人把描写与抒情结合起来,抓住西湖自然之美,表现出西湖雨后那种浓而不艳,淡而有味的特点,从而产生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总之,《饮湖上初晴后雨》不但丰富想象、语言优美,意象意蕴深刻,而且把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完全体现出宋代诗歌文学风格的特点。

饮湖上初晴后雨


【赏析四】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壮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 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句,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 西 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 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诗文大意: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赏析五】

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 1074),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六年(公元1073)正月二十一,苏轼病后初愈,应杭州知府、诗友陈襄的邀请,在西湖上饮酒赏景,见西湖初晴后雨,景色动人,便写下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的第一首说: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这是第二首。

首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写自己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天气开始晴朗,不大一会儿工夫,天竟阴了,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展示着它那美丽的风貌。次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 ,即写西湖上由雨幕笼罩,山影飘渺。这是说,不久湖上下起雨来,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联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来看,这两句所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西湖上真实的景观。从第一首诗的前两句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来看,那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由晴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这样的变化,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来说,无论是山、是水;或晴、或雨,都是美好的、奇妙的。 晴方好 、 雨亦奇 这些赞评,我们不仅可以想见西湖上的不同景色,也可以揣摩到诗人挥毫时的兴奋及洒脱的情怀。这宛若两幅风景画,一幅是水彩,一幅是淡墨,互相映衬,相得益障,把西湖山光水色、晴雨变化的美妙,表现得那么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空灵迷人。

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转入议论。第三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诗人在这里用一个贴切而奇妙的比喻,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往今浙江诸暨县)西,故称西施。西施是客体,西湖是主(喻)体。作者选用这二者,不仅仅因为她们同在越地,同有一个 西 字,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这种比喻突发奇想,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第四句 浓妆淡抹总相宜 ,揭示两者的内涵,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两者不借外物,不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不甚收。这个比喻融情入景,将物比作人,赋于西湖女性持有的意态风神和生命灵性。此诗一出,传遍天下,并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 就成了西湖的别称、美称、爱称。苏轼自己对这个比喻也很得意,在别的诗里多次使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西湖幸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等。

这首《七绝》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轮美奂传神地勾勒出来。同时,这首诗还闪射出哲理的光辉,它给人们以启迪,大自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自己的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是起承转合的典范。前两句白描,对偶工切,用陈述句,一起一承。第三句用假设句转折。第四句合拢。而且三、四句,不再对仗,改为散体单行,结构上具有灵活性、转折性、立体性,其意境单纯而丰富,含义深广。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