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遍身清凉,没有热汗。水上的清风送进宫室,伴随着荷花的幽香一片。掀起绣帘,月光泻进楼中,似乎想把佳人丽质窥视一番。但见人儿尚未入睡,正斜倚着绣枕,钗横枕边鬓发纷乱。
起身来拉着像美玉般的小手,走进悄无声响的庭院。仰望夜空,银河清澈、寂静无哗,时见一点流星掠过其间。娇声问道: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看这月色澄辉已觉减明,北斗柄的玉绳星已经低垂。屈指盘算,夏尽秋来,金风送爽,还须等待多长时间?殊不知就在这盼望等待之际,时令在不知不觉地转换,人生大好年华也就这样流逝尽矣!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正谪居黄州。词作附有一篇小序,叙述作者填写此词的缘由:根据后蜀国主孟昶余下的头两句,补足为一首完整的《洞仙歌》词。从序文看,好像带有游戏笔墨的味道,但文中突出交代九十老尼朱氏记词经历,谓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 ,已带有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读罢全词,更能体味这是一篇作者有意寄怀之作。
《洞仙歌》,又名《羽仙歌》、《洞仙词》等,原为唐教坊曲名。此调有令词,有慢词。苏轼的这一首为令词。 洞仙 ,道家说神仙居住在名山洞府,故称之。孟昶,五代时后蜀国君,知音律,能填词。宋师伐蜀,兵败投降。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貌美,多才多艺,善诗文。其《述国亡诗》颇受人称道: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赏析二】
这首词说花蕊夫人故事,仅开头二句为蜀主词句,后面都是苏轼所续。全词 豪华婉逸,如出一手 ,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苏轼补足此词,更主要的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内心感慨。其成功之处,还在于创作了一篇很好的序文,与词的内容相关照,但又不重复。
虽然是宫廷题材,但词中自始至终没有富丽堂皇的渲染。无论是花蕊夫人,还是她所处的环境,都清丽脱俗。整首词清雅俊逸,空灵隽永,在优美的意境中,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赏析三】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 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 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 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 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 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 钗横鬓乱 ,来反衬她 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 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 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 起 来携素手, 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 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 庭户无声 ,制造出一个夜 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时见 疏星渡河汉 ,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 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 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 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 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 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 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 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赏析四】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一样清莹的肌肤,玉一般润泽的身骨,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自是遍身清凉,全无汗染之气。《庄子 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作者化用其意,以夸张的手法,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花蕊夫人美丽的姿质。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花蕊夫人姓徐,因 花不足以拟其色 ,故名为花蕊夫人。后改称慧妃, 如其性也 。这是一个妙心慧质的女子,作者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她的容貌,更侧重于她超凡脱俗的气质。
水殿风来暗香满
这一句写花蕊夫人居住的环境:她住在清凉的水殿里,微风吹来,幽幽的清香飘满宫室,氤氲不去。 水殿 ,指摩诃池边的宫殿。 摩诃 ,梵语中是大的意思。摩诃池,建于隋代,在成都城内。
作者抓住水殿、风、香等景物特征,构成一种宁静的意境,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又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水殿是什么样?暗香是什么香?居住在这里的主人又该是如何清雅不俗?
即此一句,便见作者文心笔力,何等不凡。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评价道: 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句,自觉口吻俱香。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清风徐来,绣帘微开,一线月光泻进室内,像是在把美人窥探。美人尚未入睡,但见她斜靠绣枕,宝钗横插,秀发微散,仿佛若有所思。作者借 明月窥人 写花蕊夫人的情态,可谓别出心裁,仿佛她的美丽让明月也忍不住动心。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这是写蜀主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情景:起身来携手漫步,夜已深,庭院中悄无声息;仰望夜空,月明星稀,不时有流星闪烁,划过银河。
庭户无声 ,是说夜深人静。 疏星渡河汉 , 则在悄无声息中显示出宇宙的变换运转。这为下文女主人公的问话和思想活动作好了铺垫。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请问现在该是什么时辰了?一定已经三更了,你看,月光渐渐暗淡,玉绳星也已低落。 金波 ,指月光。 玉绳 ,两星名,在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玉衡星的北面。 试问 ,写出了问话者的温婉多思;而回答者语气温和舒缓,并耐心指点天空的变化。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词以女主人公的细思幽想结尾:屈指算算,秋天什么时候会来;而盼得秋来,却不料年华似水,不知不觉中又已流逝。
人生不易,常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的美境;而美境纵来,情况又随之有变了。作者借花蕊夫人叹时光流逝、怕青春老去,实际上是抒发自己人生无常的怅惋之情。
【赏析五】
坡公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明其故安在。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之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文事之神工,他人总无此境。
即如此篇,其写作来由,老坡自家交代得清楚: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⑴。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⑵,作一词⑶。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这说明一个七岁的孩子,听了这样一段故事,竟是何等深刻地印在了他的心灵上,引起了何等的想像和神往,而四十年后(其时东坡当在谪居黄州),这位文学奇人不但想起了它,而且运用了天才的艺术本领,将只余头两句的一首词曲,补成了完篇, 而且补得是那样的超妙,所以要相信古人是有奇才和奇迹出现过的。显然,东坡并不可能 体验 蜀主与花蕊夫人那样的 生活 而后才来创作,但他却 进入了角色 ,这种创造的动机和方法,似乎已然隐约地透露出 代言体 剧曲的胚胎酝酿。
冰肌玉骨,可与 华容月貌 为对,但实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了。盛夏之时,其人肌骨自凉,全无汗染之气,可想而得。以此之故,东坡乃接曰: 水殿风来暗香满 暗香者,何香?殿里焚焙之香?冰玉肌骨之人,既自清凉,应亦体自生香?一时俱难 分析 。即此一句,便见东坡文心笔力,何等不凡。学文之士,宜向此等处体会,方不致只看 热闹 耳。
以下写帘开、写月照,写攲枕,写钗鬓,须知总是为写大热二字,又不可为俗见所牵,去寻什么别的,自家将精神境界降低(或根本未曾能高),却说什么昶、蕊甚至坡公只一心在 男女 上摹写,岂不可悲哉。
上片全是交待 背景 。过片方写行止,写感受,写意境,写哲理。因大热人不能寝,及风来水殿,月倒天中,再也不能闭置绣帘之内,于是起身而到中庭。以其无人,来携手同行 所携者特曰素手,此本旧词,早见古诗,不足为奇,但东坡用来,正为蜀主原语呼应:其为冰玉生凉之手,又不待 刻画 只一 素 字尽之,所以学文者若只以东坡 用传统词语 视之,便只得到 笺注家 能事,而失却艺术家心眼也。(所以好的笺注家须同时是艺术家,方可)。
既起之后,来至中庭,时已深宵,寂无人迹,闻无虫语,唯有微风时传暗香之夜气。仰而见月, 于是由看月而又看银河天汉,盖时至六七月,河汉已愈显清晰。银河亦如此寂静无哗 时见流星一点,掠过其间。此笔写得又何等超妙入神!不禁令人想起梦襄阳写出: 微云渡河汉,疏雨滴梧桐。 当时一座叹为清绝!我则以为,东坡此一句,足抵孟公十字,不是秋夜之清绝,而是夏夜之静绝,大热中之静绝。写清绝之境不难,此境却实难落笔得神也。
试问 一句,又从容传出二人携手大热中静玩夜空之景已久,已久。及闻已是三更,再观宵汉,果见月色澄辉,便觉减明,北斗玉绳,柄更低垂 真个宵深夜静,已到应该归寝之时了。但是大热不随夜色而稍减。于是又不禁共语:什么时候才得夏尽秋来,暑氛退净呢!
以上一切,皆非老尼朱氏所能传述,全出坡公自家为他二人而设身,而处地,而如觉大热,而如见星河,而如闻共语 。学词者,又必须领会:汉、淡、转三韵,连写天象,时光暗转,是何等谐婉悦人,而又何等如闻微叹!
东坡既叙二人之事毕,乃于收煞全篇处,以代言,似自语,而感慨系之:当大热之际,人为思凉,谁不渴盼秋风早到,送爽驱炎?然而于此之间,谁又遑计夏逐年消,人随秋老乎?嗟嗟,人生不易,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像中的将来的美境;美境纵来,事亦随变;如此循环,永无止息 而时光不待,即在人的想望追求中而偷偷逝尽矣!当朱氏老尼追忆幼年之事,昶、蕊早已无存,而当东坡怀思制曲之时,老尼又复安在?当后人读坡词时,坡又何处? 是以东坡之意若曰:人宜把握现在。所以他写中秋词,也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种例句,举之不尽)故东坡一生经历,人事种种,使之深悲;而其学识性质,又使之达观乐道。读东坡词,常使人觉其悲欢交织,喜而又叹者,殆因上述缘故而然欤?
此义既明,强分 婉约 豪放 ,而欲使东坡归于一隅,岂不徒劳而自缚哉。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