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赏析一】
这首《蝶恋花》,代表了苏轼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
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赏析二】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因作诗讽刺新法,罪贬黄州。后又贬惠州、儋州。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 ,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心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也有诗篇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对后代颇有影响。并擅长行书、楷书,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浪漫之趣。与黄庭坚等并称 宋四家 。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在论画中主张 神似 。诗词鉴赏中高度评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造诣。其诗文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此词中充满了矛盾: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无情与有情的矛盾;三是情与理的矛盾,体现出大家风范、大手笔、上乘之作。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处处体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颇似坡老罪贬之境,呼之欲出的是 天涯何处无芳草。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然却作出旷达之语。首句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是苦乐人生观。绿水环绕人家,有春不静、春不禁、春不尽之意。 枝上 天涯 一联,先跌后扬,直表词人豁达的胸襟。下阕写情。通过哀情与欢情,有情与无情,有理与无理的矛盾,表现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现实,以及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其情景生动而不落于雅,感情真率而不流于俗,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流动,一气呵成,结尾才作停顿叹发感慨。一道短垣如隔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倍添惆怅。景伤?情伤?人伤?东坡不愧词中高手,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与露的关系。其具体方法则是用 顶真格 。第二句句首的 墙外 ,紧接第一句句末的 墙外道 ,第四句句首的 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 笑 ,使之前后句紧紧相连,一线贯通,余音袅袅。词人写的是情感,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这些都值得我们回味无穷。
【赏析三】
这首词名曰 春景 ,写得却是春末夏初景象。虽然燕飞绿水绕,天涯多芳草都是很清丽的景致,但花褪残红柳绵日少,春天毕竟是残破了。所以上阕,是颇有些遗憾在其中的,仍然是伤春之作。 天涯何处无芳草 ,在今天是开解人的句子,但在词中,却是伤感惆怅语:到处一片萋萋绿草,春天的踪迹已经无处寻觅了。
下阕一转,写了一墙之隔的 行人 与 佳人 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多情,一个 无情 (其实是 不知情 ),中间隔着一道墙,――或许是年龄,或许是身份地位,或许是种种巧合意外,总之,对于 行人 来说, 佳人 是难以沟通的,徒有佳人难得的烦恼罢了。
所以,对春天渐渐逝去的伤感,与闻佳人笑声渐消的烦恼,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无论春天还是佳人,都是 美好事物 ,而一切美好事物的无法挽回或无法沟通,怎能不让人心生烦恼?
苏轼写此词,是有些隐秘的情绪或者说愁肠在其中的。或许这首词写于被贬之后,这 佳人 ,其实无非是皇帝的象征,不能理解苏轼的 多情 ;或许他只是被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的青春不小心 撞了一下腰 ,但因缘不合,只能暗自烦恼;谁知道才子的心事呢?
这首词中藏着的,似乎是另一个隐秘的苏轼,如云雾缭绕而看不分明。而读者的心,却被苏轼用文字砌成的墙挠得痒痒的,只看见高高的秋千,听到自在的笑声,却无法与 佳人 彼此心意相通,也便禁不住 多情却被无情恼 了。
【赏析四】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 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 人家 二字,为下片的 墙里佳人 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 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 又 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 ,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 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其二);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鼓励、培养文人后辈,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 幼读《庄子》 得吾心矣 的感悟。《志林 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 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 。《志林 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少胜解 。因此,词人能随缘自适, 无所往而不乐 ,不为世尘所囿,正是苏轼诗词的理趣所在。
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 墙外行人 的失意、惆怅和苦闷。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墙里秋千 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 人家 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 行人 ,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 绿水人家 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 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 天涯 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 无情 ,乃因不知有墙外 多情 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人世多错迕 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 多情却被无情恼 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 枝上柳绵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 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 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 奴所不能歌者,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 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 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 香草美人 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赏析五】
作者的一生历经坎坷,仍 多情 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 无情 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 ,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 青杏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 绿水人家 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 墙里佳人 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 ,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 行人 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 墙里 、 墙外 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 多情 与 无情 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但词中 行人 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 情 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 有情 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 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 无情 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