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孔子这个故事充满政治智慧_人生感悟_格言网

孔子这个故事充满政治智慧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有一个民风剽悍地方叫互乡,那里的人不好说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好好聊天”。互乡的一个童子来求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门人都很诧异,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注重礼仪,不会喜欢野蛮之乡的熊孩子。但孔子却说:“我只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过往,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也是怀着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才来的,我只欣赏他这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我并不保证他以前呀!”(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

这个故事学者们大多解读为有教无类。比如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中解读道“应该结合‘有教无类’等章读。说明人都可教,错都可改。重视后天的学习、教育、建构、塑造,其中包括改正错误,此乃儒学根本精神,而所谓人性、人道、善行均由此而获得。由此亦可见孔子的宽容精神:常与人为善。”但钱穆先生的解读似乎更接近古典智慧:“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

孔子比他的门人高明的就在于“不追问其以往、不逆揣其将来”“就其当前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门人纠结于小童子过往的黑历史,而认识不到人是会在成长中不断走向道德的自我完善。而孔子则看到了人具有迁善改过、日新其德的道德主体性,从而将现在和过往做了切割。即便是互乡这样的野蛮之乡,其间的人也并非只有被动地被污染被同化的命运,相反,只要有了向善的意志和向前的视野,一个人就可以洁己以进、洗心革面,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渐渐止乎至善。

我们喜欢把孔夫子看成是一个克己复礼、厚古薄今的保守主义者,但其实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立足眼前,把握当下,不纠结于以往,不拘泥于既成的政治智慧。过去的事情再纠结已无意义,如果一个人真正想要尽其天职、立德立功,而不是沉浸于悲情控诉或快意恩仇的小资产阶级感伤主义,那就应该在勇于面对现实的同时,放下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再出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所以孔子遇到了佯狂的名士接舆的狂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便想要上去和接舆攀谈。除了接舆的狂狷之气让孔子欣赏之外,或许恰恰是这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清醒让孔子引为同道。

甘阳先生说“保守主义就是将错就错。”相比之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则是一种更为高妙也更为积极的保守主义,是一种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保守主义。它体现了保守主义尊重既成事实,悬置无谓争论的精神,不做无意义的悲情控诉和快意恩仇。然而在此基础上,孔子更主张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把握现实,把握未来。

孔子对既定事实的尊重,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价值判断——这同样是孔子痛恨的,所谓“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好好先生)孔子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在我看来是勇于面对他(它)的阴暗面,但绝不放弃善意的期许和改变的努力。即便是对现实有所批判,也不妨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乐观主义。而对任何一点向善的改变,孔子也不吝实事求是的肯定和赞美(就像对待互乡的小童子一样),而不只是满足于对其过往谴责一番。一切伟大都是基于现实感的超越性。正因为孔子首先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人,他才走出了他的时代走向永恒。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