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收获颇多,也有不少感触 。当时在手机上偶然间看到这篇文章,说这是马克思17岁的毕业论文,我就怀着极大地好奇心,想看看人类伟大的思想家17岁时所思所想与我们有什么不同,17岁的马克思对青年选择职业有什么看法,以此来思量自身的职业选择。
马克思首先谈到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一定的自然范围内活动,而人比动物优越的地方在于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过人类自己的选择能够创造未来还是毁灭一切仍是不可预测的,所以能够决定命运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人类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受到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限制。
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像困在笼子里的鸟,日子一久,便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可至少在青年时代,我们是有理想的,如同马克思所说,我们每个人眼前有一个目标,至少这个目标在我们自己看来是伟大的,即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想到了自己17岁时的理想,当时豪情壮志说道要投身国内的性教育事业,为此看了不少心理学和性学方面著作,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金赛的《金赛性学报告》等,也密切关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里学者们研究方向,可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让我深思自己理想的选择是否一时冲动,自己是否能忍受他人的侮辱谩骂坚定理想?
自己是否能不慕名利钻研学术?是否能奉献一切热情而不求回报?不能。灵感须臾而生又须臾而逝,幻想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自以为能做到一切,可真正着手去做,却发现早已令人厌恶,于是觉得一切都被毁了,丢掉理想,自我否定,痛苦不堪。
因此,我们不需要那些自我感动式的突然热情,不能把职业美化成至高无上的理想,而应经过慎重的思考,冷静的研究,了解它的困难,衡量它的分量后,仍然喜欢它,就可以考虑选择,这样不会被热情所欺,也不仓促行事。当然,也要适当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比如父母。但他人的意见总归是参考,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决定。
父母比我们多走了很多条路,但那是过去的路,如今,穷则变变则通,路早已变换万端。当初我报考大学专业,父母就认为我应该选择古汉语文学,他们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学这个日后当个老师,安稳过一生。而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觉得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分析和输出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能让毕业生成为报纸杂志的记者和编辑,而且能让他们迅速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乃至能让他们从事任何需要跟「信息」打交道的工作——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工作。...”我渴望拥有敏锐的嗅觉,希望自己对信息敏感,从而快速抢占先机,毕竟机会稍纵即逝,而利用信息不对称先发制人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最后,我们选择职业时应当考虑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根植于社会土壤中,如果为了个人私利而活,终究只能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如果我们为全体人类劳动,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是为了整个人类献身,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和莫大的勇气,这样不仅为人类奉献,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漫长岁月斗争中,马克思始终坚持年少理想,为人类服务。而我年少时理想,深埋心中,它不会丢失,只会在未来悠悠时光中破土而出,影响着我每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