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财务自由”乱谈_人生感悟_格言网

“财务自由”乱谈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人生而追求自由,此乃人之天性。我理解的自由,就是不影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够走出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而实现真正的人生自由,应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财务自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首先是物质的人,然后才是精神的人。作为物质的人,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财务自由才会保障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自由。

很多人使用“财富自由”这个概念,我却以为“财务自由”能更准确地表达人们追求和向往的那种平衡的、自由的状态。拆分“财务”二字,财是名词,指财富;务是动词,含追求、实现、管理等意。所以,财务不单单是一个财富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从财富创造、管理、保值、增值、积累的螺旋循环的全过程。财富代表一个时间段内一定的物质(钱财物等)的量,是静态的指标;财务,则可以反映对这些物质量的创造过程、掌控程度、增值预期、未来走向等等。财富多并不必然代表能达到自由的状态。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乐视的贾跃亭,曾经的“风云富豪”、如今的“法定老赖”。其财富不可谓不多,但财务一团糟,以至弄得名誉扫地,把风光一时的乐视“帝国”带至濒临崩塌的边缘。至少在这一阶段他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没有真正的“财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的财富并不需要达到令人羡慕和仰望的程度,只需要一种与个人的综合能力相匹配的、较高水准的管理行为,一种立足于自身财富现状、既量入为出又不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的平衡状态,这就是财务自由。简单地说,财务自由就是基于一定财富基础的量体裁衣、量入为出、持续增长、动态平衡。——以此视角去看待,很多人又何必过分纠结于金钱之类外显的财富标签呢?

财务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建立在一定的财富基础之上。但这个基础是与己匹配、跳起可摘的而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若非要以马云、马化腾们的标准来作基础指标,偌大中国就没有几人能有“账务自由”。非要向比尔 · 盖茨、马克 · 扎克伯克、巴菲特们看齐,整个世界也只有少人可算获得了财务自由。个人给实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基础财富划了个边界:第一,不为基本的生存担忧,包括随着年岁增长回避不了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第二,能较自在的享受不低于身边同等条件、同一层级的人的相对高品质的生活。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每一层级的多数人其实都可以达成一定的财务自由,这也与“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模型相吻合。

每个人都可以作出向上一层级乃至更高层级迈进的努力,但得忍受现有层级自由度下降乃至归零带来的暂时不便,甚至要做好掉到更低层级的准备、承受失去财务自由的风险。

财务自由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无一劳永逸之说。就基础财富的创造来说,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者的光鲜和耀眼,却看不到其兴业成业背后的汗水与泪水,也看不到其持业守业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财务自由犹如攻掠城堡,拿下相对容易——因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守住却较艰难——因为虎视眈眈者众多,环境因子变量不少;长期稳定更难——因为得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敏锐的嗅觉、智慧的选择、果敢的行动,一刻都松懈不得。在恒动条件下保持合理的平衡状态,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对个体的智力、体力、耐力等都是严峻而持久的考验。稍有闪失,就会财富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桃花扇》中的老艺人苏昆生所悲歌的“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情形,就会真切地在现实中上演。我们会常听到某大型企业轰然倒塌、某千万富翁、亿万富豪一夜破产的新闻,便是此种情形。

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国民财富整体增长,进而扩大“财务自由”的群体。一般而言,一个初入社会的人,绝大多数无财务自由可言,因为缺少基础的财富积累。除此之外,赤贫者、破产者、落败者在境况未得到扭转之前,自然也谈不上财务自由。而处于社会正常状态的中产阶层、小康之家则至少可算达到了一定的财务自由。

把时间的指针回拨40个年轮,穿越到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并处在崩溃的边缘,社会显现整体贫困的状态,在那个年代,谁也不敢奢想“财务自由”——一来彼时几乎无此概念,二来根本缺乏必要的财富基础。由此可以得出,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产阶层迅速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在现阶段、现层级达成财务自由的其实并不在少数——当然,这依据的是个人对财务自由的界定。

实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基础财富,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时间也因人而异。大致有六类情况:

一是与生俱来、生而有之,这主要得益于强大的家族财富,比如王思聪之类。

二是遇到从天而降的重大机缘而一夜暴富,比如中了彩票大奖之类。三是靠兴办企业、经营实体实现财务自由。

四是靠发明创造、技术专利等达成这一目标。

五是虽无发明、专利,但依靠自身的专业学识、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众多的从事纯学术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皆属此列。

六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即现在很多人自嘲的“上班狗”,依靠自身的扎实工作一点点长期积累,也能够达成一定的基础财富进而实现财务自由。

上述种种,可能并未完全涵盖,但基本不出左右。前两类,主要取决于环境,可以迅速达成财务自由的基础,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天命”、“大运”,可遇而不可求。后四类主要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付出,虽然不能忽视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存在一个俗称“运气”实为“机遇”的问题。这四类情况达成财务自由目标的时间,对不同悟性的人会有明显差别,悟性高的可能会较快,反之则会相对较长,但都不会是轻轻松松的过程。

回到篇首的话题:大多数人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通过自身努力达成一定的财务自由,进而实现自己规划的人生轨迹。这一过程中,我认为“干好工作”是基本条件。所谓“工作”,就是一个人该干且正在干的事,可以是经营管理,可以是学术研究,可以是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技术操作……其实质是在自己本身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所谓“干好”,就是要坚持“结果导向”,不问过程好坏,但求结果优劣。对所做的“工作”,把“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准”作为起码要求,把“力求可比范围内的最好结果”作为努力方向。

——工作与事业是有机体。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雄心勃勃的创业者,瞄准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压根儿没将“工作”纳入法眼。但事实上,工作与事业哪能截然分开?工作是“小”事业,事业是“大”工作。成大事者,必作于“细”、必起于“小”。手中的工作干不好,口中的事业怕也难成!比如创业,是一个当下很“炫”的口号,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有幸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创业不是找几个人搭台唱戏那么简单的事,创业是一个多要件“综合化反”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要件至少包括:必要的资金保障、核心的技术储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精诚的合作团队,少任何一项都会跛脚、都难以远行。这还不考虑可能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门心思嚷着要创业的可以自问一下,自己具备了哪些要件?如果基本具备,那么尽可大胆主导创业;如果只具备其中某一项,为何不将合伙参与作为选项?如果自检一项都不具备,那么还是安安心心做好份内工作,炼好肌肉,增强内力,等待时机。尤其是初入社会的热血人士,真心不建议把创业挂在嘴边,更不建议将父母亲朋套进来赌一把。它更多时候象是众人吹出来的“气泡”,气泡里充满的,是一腔热的激动、不理性的冲动、无支撑的盲动。气泡未破时很炫目,一破就烟消云散,甚至不会留下一丝痕迹。气泡总是会破的,不破的气泡即便有,也是用一般人不易得到或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得到的特殊材料做成的。

——该干与愿干并不是一码事。最理想的是两者正好契合,倘不能契合,但只要你“正在干”,就“该”干好。即便因个人原因需转换岗位,在未转换之前也应当干好。事实上,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能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的人,是真人才,也是最受青睐的人才。每位“老板”,都会喜欢这样的人;你作“老板”,也会选择这样的人。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时候,即便自身很努力,结果也可能不如愿,而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内心并不情愿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暂时搁置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不情愿的事,可能正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段“跨界”的经历,认真负责地对待它,或许会让人惊喜。其实,这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也应当包含在人生轨迹这个大范畴。

干好工作,有赖于两点:专业的能力、专注的付出。专业的能力直接体现为在所处领域或行业有多大的话语权。没有专业话语权,就没有谈判力,也难有定价权。专业话语权影响和覆盖的范围越大,越能证明专业能力和水准,也越容易获得平均水平线之上的丰厚回报。

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创业,都离不开专业能力的支撑!有人说,我搞资本运作,不需要专业能力,大错!须知,资本经营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能力。有人说,我办企业,有钱就行,技术上的事招人即可,又错!须知,企业经营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同样是强专业性!有人说,我搞营销,腿勤口勤就行,也错!营销又何尝不是一门学问?又何尝不需要专业能力……总之,不管干什么,在所处的行业都需要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一个人在行业和领域中的话语权。

专业能力的获得,学校虽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却是重要途径;当然,社会是更广阔的课堂。但无论什么途径,都需要专注的付出。纵便是“旷世奇才”,也会不例外。天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理想。获得专业能力,必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的专注,需要“不为浮云遮望眼”、不因繁华改初心、不随波逐流、不跟风摇摆的定力,需要直面失败、笑对挫折、勇迎困难的坚韧。它是知识的积累、数据的积累、人脉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素养的积累……,归根结底是时间的积累。

在自然界,速生林材木质差,速生食材味道差,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其“速生”而少了时间的沉淀。在社会领域,道理亦然。长期深耕于一个领域,自然会伴随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爆发,若机缘巧合甚至会定格于一个常人难以企望的高度。试看当下人们所推崇和追粉的一众大伽级人士,企业界的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王石、董明珠……,哪一位不是聚焦一个领域、多年定向发力,才绽放出如今的绚烂?而在学术界,更是特别强调“专”,不专无以成专家,不专无以出成果。比如,近期比较火爆的数学“隐士”张益唐,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独爱和专研数学,年近60终于在“孪生素数猜想”研究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围炉夜话》有言:“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因此,积累,是成长的必修课,是成功的必经路,务必“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持长期积累、持续积累的耐心和恒心,不必强求于短期达成目标。在人生的长路上,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可取。时间是最公正的标尺,持续而专注的付出,至少是“零存整取”,到一定的时间节点会喷薄而出,甚至以意想不到的“复利效应”返还。

——在专注工作的过程中,伴生着基础财富的积累、迈向财务自由之路,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由此铺开,这难道不是一大幸事?!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