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唐山市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企业根据劳动法对职工进行补偿,然后由职工自主择业”新闻,在网上为是吵的沸沸扬扬。随小编一起看在其中的故事吧。
今晚无意中看到一则社会新闻,“唐山市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企业根据劳动法对职工进行补偿,然后由职工自主择业。”有工作人员说,自己已经36岁,新找工作不如20多岁的年纪优势,重新学习又学不了记不住,会的就只有高速路收费了。有员工帮衬,自己的青春都已经献给高速路收费站,企业应该给他们合理的安排。
大家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个现象我想就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某些问题的缩影而已,我们可以对此聊一聊。
“出身特殊”的企业路桥收费站虽然是个企业,但它并不同于日常我们所认为的企业。因为它的“出身”很特别,很多路桥收费站的前身始于交通部门的下属单位,有些是带有级别的事业单位,有些地方是后随着国家政企分开的改革演变成国有独资企业下属的企业,所以“系出名门”虽然是企业,但某种程度上是带有“乌纱帽”的。这种企业就有它自有的规则和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带有潜在的利益。
自有的规则是这种企业一般都非常难进,鲜有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招录。凡是没有公开的规范,自有潜在的规则。是否有很强的后台背景抑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当然为了获得所谓的优势有时甚至会附带着权钱交易的。所以,有些员工是既得利益者,有些员
工是付出巨额金钱的获得者。
不可比拟的优势是这种企业曾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虽然改制成为了企业,但因为“家庭出身”比较好,有官方背景,所以很多人认为即使下岗也轮不到他们,他们具有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很多部门的管理日益规范,八项规定不断推进,单位的“小金库”被限制,政府公务人员的灰色收入减少,公务人员需要恪守的规范似乎又管不到成为企业的“他们”,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成了自由的“真空地带”。
潜在的利益是在路桥收费不规范的时候,很多收费员可以给过路不开票的驾驶员“打折”,而这部分钱就进了工作人员的口袋,我的大学同学曾说过自己一高速路收费员的亲戚,一个夜班下来,身上所有的口袋包括袜子里藏的都是钱。当收费规范了之后,虽然
工作人员没了中饱私囊的权限,但奖金是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在特定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的效益是喜人的,自然他们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没有竞争力“的员工收费员的工作内容,正如你我所知,收费而已,程序并不复杂。所以,视频中员工的话,完全可以
理解。这不仅仅是工作内容造成的,还在于日久弥坚的认识造成的。
之所以当初费那么大劲努力的进入这种企业还不是因为工作简单稳定收入好,虽然是企业,但大家可都做好了工作到退休的准备了。
现在你突然说收费站取消了,他们要下岗了,这怎么可以?
一想到前路就迷茫不已,别说36岁了,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就算是26岁也不行啊。因为是没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所以,只能期待企业后面的政府给予相应的安排,就算收入可能没有现在好,但至少稳定且不需个人操心,大多稳定的工作,工作干不好还干不孬么,混到日子一样照发工资。
固定思维已经限制了他们的行动,也丧失了去职场打拼的勇气。
时代变迁,身无技能;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所以,是你们坑了我们了,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
因为你们让我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高薪在手、万事不愁;所以,我们欣然享受却从未想过要进一步学习提高。
“铁饭碗”被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停破产的窘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推进,很多职业也是昙花一现。
比如传呼机时代,当年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小姑娘可以成为传呼机背后的“信息传递员”是一件多时髦的事情呀。
我记得有一期“半边天”栏目介绍的一个胖姑娘,工作认真努力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可当手机出现的时候,传呼机逐渐退出市场的时候,她失业了。
没法子,只能重新择业。可因为企业类型的不同,她并没想过要靠政府为自己买单,当然找不到工作的日子,也申请了政府的失业救助。
可我所见过的部分国企破产抑或效益不好收入不佳的时候,很多员工不是想着跳槽去自谋新的职业,而是寄托于群体访找政府给予新的安置或者帮忙讨要薪水。
固然有地方小工作机会有限的客观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在计划经济国企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员工都自带一种“优越感”,总觉得只要政府伸出援手,哪怕企业是亏本的,自己的利益也依然不受损。
这种认识在当代,对个人来说,多可怕。几年以前,曾经遇见过一个曾经无比辉煌而又末落几经改制转手但依然改变不了日益衰败的国企的员工,双职工人均每月600元的工资在那个时代,在小地方,坦白说,我稍稍为其算了算也依然无法满足一家三口的开
支,但即使如此,她也依然选择在企业“坚守”,但凡有机会遇到来企业解情况的政府官员,便言辞恳切地请求政府施以援手救救曾经辉煌的企业。
我相信其中固然有难舍的企业情结,但更大的程度上,我想是因为她没有能力离开,抑或不敢不愿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企业的起死回生。时至今日,那家企业不仅没有起死回生,反而关停在即。不论她愿意与否,企业还是不要她了。
我想了想如果从我遇到她那一年,她就开始努力学习点什么技能,到了今天企业破产的时候,大概她也不会除了虚长的年纪,其他技能还是空白。
在这里,其实分析背景也好,分析员工也好,其实我想说,不论处在哪个行业,千万别迷信什么“铁饭碗”。
不管你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进入了那一行还是凭关系、金钱进入了,当规则改变、形式不同的时候,你也必须依靠变化来适应。没有什么“以不变应万变”,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才是王道。
而靠自己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把“铁饭碗”变成“金饭碗”才行。不是说“铁饭碗”打不破,而是要牢牢端着“金饭碗”,去哪儿都有饭吃。
建筑是旧的有特色,但你得是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