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人生杠杆幸福的支点在哪里_人生感悟_格言网

人生杠杆幸福的支点在哪里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人生杠杆幸福的支点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下面这篇名叫人生杠杆幸福的支点在哪里的文章带你一起探寻一下!

每位年轻朋友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却未必每位年轻人都清楚。幸福的深层底蕴是什么?先引出一个来自报刊的实例一一一第一次吃水果糖的呼天抢地一个叫扎西达娃的藏族干部要别人猜一猜,他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谁也猜不出。他说:是我第一次吃水果糖的时候。那是1950年初春的一天,还是农奴的扎西达娃外出放牧,遇上了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每个人帽子上都有一颗耀眼的红星。他十分恐惧,可军人们待他十分友好,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军人,还送给他一颗水果糖,这是一种普通的糖。他不知道是什么,只见军人比划着剝开花纸放到嘴里吃起来。扎西达娃小心地把糖揣在怀里。回去后不敢声张,因为农奴主知道了要挖眼晴、割舌头的。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潻黑,只有狂风在屋外呼啸。他偷偷地把糖拿出来,剝开花纸,轻轻一舔,天哪,一种从来末体验过的感觉传遍全身,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他又一舔,简直怀疑自已在做梦。他咬破了手指头,才证实自已不是在做梦。那种感觉,他后来才知道叫甜。从前哪里知道什么叫甜!只知道苦。他十分珍惜,每晚拿出来舔一舔。一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把那颗糖舔完。这位后来成为自治区高级领导人的扎西达娃,一生中不知吃过多少糖,也不知有多少可以引为自豪的业绩,但只有这第一次吃糖感受最深,体验最幸福。一一摘自《现代人报》这里,幸福的底蕴是一种感觉。为什么扎西达娃的这种感觉能使其“一生中感到最幸福”呢?完 全是由于他所处境遇的苦与水果糖的甜的巨大反差造成。一块普普通通的水果糖,在扎西达娃那里,引起的感觉竟然如此強烈:“轻轻一舔”,即“天哪……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 “又一舔”“简直怀疑自己在做梦”。为什么?仅仅是因为第一次吃吗?许多人都有第一次吃水果糖的体验,为什么就没有扎西达娃的感觉强烈?诚然,这里包含着水果糖给予扎西达娃的“甜”的初感,是一种感官上的快乐,但是,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当“又一舔”的时候,这种感官上的快乐,就上升到精神层面上去了,“怀疑自己在做梦”。而且,这“第一次“竟然使扎西达娃“一生感到“最幸福”,以至后来当了自治区的高级领导,吃过许多糖,有过无数引以为自豪的业绩,仍然没有超过这“第一次吃水果糖“感受最深、最幸福。显然,这就完全属于精神上的东西了。仔细分析可知,这种“甜”的内涵是,领受党的阳光照耀的甜,承受社会主义雨露滋润的甜,农奴获得翻身解放的甜。因此,对这种甜的感受才如此深沉、博大、隽永。扎西达娃这种对于幸福的感觉,实质上,是一种心灵审美体验。这种快乐,不管“第一次”发生时是否意识到,但其实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是一种审美快乐。

人生在起步时,或特定时段,吃得苦中苦,并非全是坏事。

由以上分析得知,幸福的底蕴是一种心灵的审美体验,是震颤全身心的审美快乐,从来也没有与平凡人绝缘!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当今优越社会条件下的年轻人,对于扎西达娃的苦的体验,恐怕百分之百会感到,那是童话里的故事。那么,对于当今多数年轻人来说,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审美快乐呢?其实,审美快乐,并非扎西达娃体验的一种,它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那就再讲第二个实例。这是来自《自学》杂志的一段记载。神了, “油炸冰糕”!有一次,我在一份杂志上看见广东省有一道菜叫“火烧冰淇淋“。这道菜是在冰淇淋上倒上一些烧酒,然后,点上火,端上来,给人一种新奇、外热内冰的感觉。当时,我很受启发,想到为什么不能制作出一份外烫内冰的菜肴来呢?于是,我就想做一道“油炸冰糕'的菜。我先把冰糕纸剝去,再切为三段,挂上蛋浆,下油锅去炸,结果失败了。有人劝我说,冰放油锅炸,这是呆子丶精神病人干的,绝不会成功的,但我没有灰心。我知道,事物有自己的规律,合理地利用规律就能成功。一天,我又在家里琢磨这道菜为什么会失败时,随手拿起桌上的糖果吃起来。这时,我发现很多糖已开始融化,有一颗糖却安然无恙。剝开一看,原来粗心的包装工人在这块糖里面多包了两张糯米纸。我眼睛一亮,受到启发。何不在冰糕上多包几张糯米纸,裹上蛋浆,再下油锅里炸呢?我兴奋之极,立即骑上自行车到糖果厂买了几张糯米纸,然后到餐厅,立即实验。成功了!我兴奋得蹦起来,并在炸好的冰糕外淋上拔丝。实验证明,炸好的冰糕,六分钟后切开,里边除一些湿水外,还有一块完整的冰。六分钟,从服务员端上桌到顾客食用,时间是有余的。外烫,中暖,内冰,香酥,润口,这是一道夏天奇妙的佳肴。当这道“油炸冰糕拔丝”第一次上席时,就得到英国布兰罗克电视台佳宾的高度赞扬。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热气腾腾油炸菜中,会有一块冰。根据以上经验,我又根据川菜原理,以及传统调味手法,研究制作出糖醋冰糕、鱼香冰丸、银耳冰球汤等热菜,大受欢迎。这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青年厨师记述自己成才过程的文章片断,表现的是一位厨师“有所发明”的心灵审美体验。“我兴奋得蹦起来”,自然并非一般的感官快乐,而是属于那种高层次的审美快乐,完全可以理解为扎西达娃式的“最幸福”。其产生,是否仅限于达到一个有限目标那一时刻呢?表面看,似乎如此。“油炸冰糕”几经失败,终于成功了,于是,“我兴奋得蹦起来”!但是,往深层想就会发现,却又远非如此。生活中,做了一道好菜的百人之中,究竟有几人会“兴奋得蹦起来”呢?究竟有几人能从中体验到那种兴奋之极的审美快乐呢?然而,为什么这位厨师却能“独领风骚”呢?原来,这里包容着这位厨师的全部理想、追求、志趣,以及全部心血,全部的爱。上文介绍,他原来一心想成为画家,可是,理想和现实发生了矛盾,命运把他推到了饮食行业。他痛苦,失望,彷徨,青春一日又一日地空过了。后来,当他发现他所从事的烹调业的特有价值时,醒悟了。凭着特有的勇气和毅力开始钻研烹调技艺。取得成绩后,国家派他到日本讲学。当他看到讲台上挂着的中毕人民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情不自禁地涌出满睚热泪。他想,一个厨师,能站在国际讲台上,自豪地面对国际友人讲课,传授祖国的烹调技艺,这与科学家文学家相比,不是具有同样的地位吗?于是,在烹调业中开始了他一往无前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上面介绍的仅是其中一例。这里,“兴奋得蹦起来”,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他生命整体的瞬间展示,是他自我价值实现过程的灵光闪现,是他对自我创造力的神奇性的惊喜、惊叹、惊诧!是他自我超越、超越自我的情感之泉的突然喷发!虽然只是表现在一瞬间,然而,牵涉的却是整个生命。因此,这种快乐,是区别那种肉欲的暂时满足而获得的肤浅快乐的,是深沉的、博大的、隽永的快乐,完全可以称之为幸福。那么,这种快乐的生发、保持、延伸的关键在哪里?怎样才能让这种快乐永远伴随着我们呢?这里有没有一般规律或者说奥秘可寻呢?为此,必须弄清楚幸福即审美快乐的深层底蕴!从人生本身的规律看,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所谓快乐只能源于运动,不会生于静止。那种无所事事、养尊处优、悠哉游哉的生活,往往与之俱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空虚和烦恼。所谓“不甘寂寞” “不耐清静”,正是对静止并不通向快乐的典型写照。那种“超然物外' “六根清静'的修仙生活,其实是对人性的扭曲,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我们不妨思索一下这样的生活现象:人们逢年过节,偶得几日休假,按说,老老实实躺在床上,或者,一动不动坐在家中,总该是快乐的吧?实际上,如果真是那样,岂不成了一种惩罰?显然,离开生命本身的运动,是无快乐可言的。这种运动,当然不是指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是指全身心的运动。即追求,实现,再追求,再实现……以至无穷,快乐即在其中。如果其中一个链条断裂,运动停止了,那么,快乐也就随之消亡。当然,这里不可避免要有追求与实现过程中的挫折、焦虑、煎熬、痛苦甚至牺牲,但是,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实现过程中的审美快乐。审美快乐是追求、实现,再追求、再实现这种人生总体,从非平衡走向暂时平衡,再从暂时平衡走向非平衡这个动态过程的必然产物。从以上规律的揭示中,还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人生总体这个动态过程来说,目标的实现,从来都不意味着终止,只是新的开端。因此,所谓目标实现,只是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一个阶段,而追求,才是贯穿始终的、持久的、永恒的。因此,追求才是快乐的源泉。马克思说,“斗争即幸福”,这实在是精辟极了,道出幸福来源的全部奥秘。那么,应该怎样去追求呢?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一一应该追求的追求是什么?

追求,有诸种层次。那种纯属感官欲望满足式的追求,是生理性追求,即使产生快乐,也是低层次快乐,不具备审美实质。而进入精神世界的追求,有时也会因为追求目标的盲目,追求动机的原始,追求方式的愚昧,不但难于展示美,相反,常常成为丑的大曝光。例如穿着打扮,追求一种仪态美,无可非议。可是,也有原为追求美结果却丑得叫人哭笑不得的实例。改革开放初期,有位记者在沿海城镇采访,发现不少青年男女争穿“港字衫儿”,并以此为美为荣为炫耀。结果,仔细一看发现,“港字衫儿”上印的英文字,一律是商品广告。在香港,这是老板为赚钱特地雇人穿着做广告用的。这些青年本来在充当港澳商人和外国资本家的义务流动广告员,还洋洋自得,自我感觉良好。更有甚者,有的女青年穿的“港字衫儿“上赫然印着的英文字,翻译过来,竟然是“吻我“二字。这些女士不但浑然不觉,反而踏着细碎的皮鞋声趾高气扬地穿街过巷。这种追求上的畸形,说起来都令人作呕,怎么可能产生审美快乐。那么,究竟怎样的追求才能产生审美快乐呢?前文举出的两例已有所展示,下面,再举出更为典型的实例,探索一二。诺贝尔竟然在爆炸中兴奋到极点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为试验炸药,先后在引爆试验中失去了弟弟和五个助手,父亲也因此得了重病,他本人也可能随时受伤乃至死亡,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要中止研究。一天,他把雷酸汞装进导管以后,点燃了导火索。他专心地盯着絲絲作响的导火索,竟然忘掉了爆炸的威力。轰的一声巨响,实验所被浓烟呑没了,接着,他浑身鲜血淋淋地跑了出来,兴奋到极点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在自己的实验中,失去了弟弟和五个助手,父亲也因此得了重病,这种打击,何等巨大!血淋淋的事实给予诺贝尔的是严重警告:试验随时通向死亡!然而,诺贝尔并不停步。内驱力,何等強劲!本来,点燃的导火索已经絲絲作响,弟弟和五个助手尸骨末寒,而诺贝尔仍然痴迷,竟然忘了爆炸,在那儿专心地盯着。这种内驱力,何等神奇!本来,一声巨响,试验所已被浓烟呑没了,他自己也浑身鲜血淋漓,然而,对此竟无半点知觉,只有极度的兴奋,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这种力量,何等超凡入圣!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它来自哪里?这是追求的力量!这是追求中超越自我、自我超越的力量!这是诺贝尔的高层次精神需要即创造的需要得以满足时爆发的力量。尽管表面看,这里充满了危机和危险,但是,骨子里仍然是审美快乐在支配一切。如果没有这一点,怎么可以想象,在那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诺贝尔还能稳如泰山地进行试验?还可以举出一例。陈景润的两麻袋手稿,竟然所间诞生于厕所间比如人们熟知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世界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光演算手稿,就足足有两麻袋。而且,这两麻袋手稿,还是在“入另册”、“打倒”声中,在厕所间日积月累出来的。演算,在外行人看来,是极为枯燥的事情,而对于痴迷者来说呢,肯定乐趣无穷,别有洞天福地!不然,怎么可能在无法想象的困境中,竟然演算出两麻袋手稿!显而易见,其实践深处,奔突运行的仍然是追求产生的审美快乐的地火。以上两例,并非特例,一般都大抵如此。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一开始就觉得从事研究工作有很大乐趣,直到今天,仍旧是一种享受。”又写道,“这种乐趣在于洞察自然界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诀,并且为这个混乱的世界的某一部分带来某种情理和秩序。它是一种哲学上的乐事。”这里所指出的其实是一般规律,并非仅为从事科学研究者所独有。对一切探索者来说,都“是一种哲学上的乐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为透辟,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这可谓说到了根子上。上述两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力量的神奇性,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那种神奇力量的内核为什么应该是审美快乐,在这里也可以得到解释。由此可以清楚地得知,只有那种充分地表现、实现和发挥生命价值的追求,只有能够满足“人的心灵深处”那种“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语)的追求,并且,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和自我超越者,才能产生审美快乐,才是一切有志于获得真正幸福的年轻人应当追求的追求!

那么,对刚刚迈进社会大门或者准备迈进社会大门的年轻人来说,怎样才能迅速进入这种追求过程呢?其关键在于一一一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他把这称作“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怎样认识自我的“天赋'。迄今为止,人本身所具有的“天赋”和这种“天赋”所蕴蓄的巨大潜力,是世界上任何精妙的机器、地球上任何奇异的生物都无法相比的。先从生理结构的精妙上说。根据研究得知,人的头发平均10万根,每根的拉力平均160克,而且在断裂前,可延展20~30℅。人眼的感光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可以同时处理15O万个信息。眼眨一次1/20秒,一天留下的影像5万余幅。人的鼻子每24小时可为肺部提供14立方米的空气。鼻子顶端有5万个嗅觉神经接受细胞,能分辨极细微的气味。人的耳朵,只要在耳鼓造成十亿分之一厘米的凹陷微弱音波,即能作出反应。人的牙齿平均咀嚼力,前牙约29公斤,后牙约45公斤。人的舌头表面有1亿颗味蕾,能品尝多种滋味。人的心脏每天能通过10万公里的血液输送,泵血量足可装满一辆17吨的油罐车。每平方毫米肌肉有135O条微血管,全身有微血管300亿条,连接起来总长可达17万公里,比长江长18倍,可绕地球两圈半。人的全部神经14万条,总长30万万公里。等等,等等。何等精妙,何等奇异!再从思维的神奇上说。人的思维容量无穷,功力无穷。“纳十方之虚不为大,勺四海之水不能溢”。悄然动容,可以视通万里;寂然凝虑,能够思接千载。人世间许多奇妙的发明创造,小至电灯电话,大至飞机飞船,都是人类思维的花朵。研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思维潜力,仅仅开发利用了不到10%,大量的智能潜力仍处于沉睡状态。仅以记忆力论,大得无法想象。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在《计算机和人脑》一书中曾作过这样介绍:每个神经元(大脑皮层的脑细胞)相当于一个记忆原件,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就象一对双稳态继电器。因此,神经元记忆的信息,可以用二进制数的单位“比特”来计量。大脑中的神经元约140亿个,如果人的一生用6O年来计算,神经元每秒钟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那么,人的一生记忆总儲量即大约三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两千万册)的信息儲量。令人惊叹极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就是茫茫宇宙中的头等奇迹,如果不努力开发利用,任其“白云千载空悠悠”,那是何等可惜、可叹、可悲呀!第二,怎样自我开发和利用这种“天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已经找到答案。他说:“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个人(毫无例外的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已。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已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显然,这里的核心在于“发现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怎样去发现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竭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着迷于做一件事情,如培育出一个麦穗里有一百粒麦子的小麦良种了……制作复杂的机器模型,造出各种工具了……饲养一种长出前所末见的细羊毛的羊羔来……等等。”显而易见,就是要他们“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毛泽东语)中,开发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驾驭自己,超越自己,饱尝追求的欢乐,体验追求的欢乐转化成的深刻道德尊严感,无可比拟的人是万物之灵的自豪感。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究竟怎样“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已'呢?实际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既不缺少明确的追求目标,又不乏艰苦努力,同时,还不是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结果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呢?问题出在方法上。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幼年时,被公认为呆笨儿童,可是,为什么竟然在非常年轻时,当他还只是初学物理的业余研究者之时,即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取得了世界第一流的成就呢?对此,他这样写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搞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些。”又写道,“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抛开不管。‘’可见,“一直揣摩',并准确认别出“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然后,努力挖掘,是“智力发育迟'的爱因斯坦获得成功的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方法问题实在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鸡肉鸡毛一起炒,盲目地进行烦琐的知识儲备,面面俱到地拉长基本技能训练战线,那么,弗莱明就不可能在意外机缘的启示下,研制出青霉素;贝克勒尔就不可能在偶然中抓住探讨“铀的天然放射现象'的牛鼻子。事实表明,直接进入创造法,即“钻探法”,是“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好方法。所谓“钻探'是指向实践深处钻探,向特定专业颖域深处钻探。其要点是:

1、心中经常装着一二个来自实践深处的、亟待解决的、又为自己的天赋所及的领域中典型问题,作为自己近期追求的热点,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答案,让自己的思维经常处于进击状态。2、随时准备接受生活中各种机缘的触发,珍视生活中每种机遇,随时随地记录,并进行追踪思索和探索。3、注意提炼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旦形成,即进行开拓性探究。为此,有时同时阅读许多相关书、刋,同时翻查许多文献资料、相关笔记及卡片;有时,同期进行多种访问、调查、争鸣等。4、广泛浏览最新报刊发表的最新相关文章,使自己“钻探“始终处于高档竞技层次上,把自己的思考引向本领域的前沿阵地。5、“钻探”所得,随时记录。一旦形成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即设计具体方案,设法进行试验、试点。一旦试验或试点成功,即设法扩大应用范围。与此同时,逐层进行总结和论证,使其由感性向理性飞跃。6、始终把写作当作最佳“钻探”手段。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用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升华什么;升华什么,写作什么。反过来,再用写作促进、开拓干、学、用、研究、升华的领域。如此层层推进,级级递进,就能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向深度和广度进尺了。当然,这种方法并非只适用于科研圈内,其实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任何工作、任何岗位、任何领域,都有个从已知到未知的问题,都有个揭示深层规律问题,因此,都有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否则,便难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以养路为例,在有些人看来,这恐怕是最难苦、最枯燥、最平淡、最没劲的领域了,有什么可“钻探'的呢?然而,惟其如此,才越需要“钻探”,越需要改变其现状。报载,有位初中肄业的年轻人,就是在这种枯燥的岗位上“钻探'出了创造的清泉。他先后研制出《集成式快热路面加热器》、《ET一]]型远红外化油脱水锅》、《太阳能自动跟踪加热沥青装置》等筑路机具,一举把养路工从刨镐、装筐、肩挑的原始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同时,发表了一批科研论文,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相关学术会议。

实际上,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里”,努力形成总目标、远目标、近目标制约下的小目标突破热点,从对这个热点的“钻探”开始,将探究的触角,伸向大千世界;用创造思维的电磁波,向相关领域扫描。这样,在一点上取得突破,往往就能一以当十、当百、当千!经验证明,一点突破,其结果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点上的成功,而是一片成功。一点的深层突破,就能非常有力地为其它各点乃至相应相关领域,甚至截然不同领域的各点的突破,做了准备和蓄势。这种准备,多半进入潜意识层,时机一到,即能迅速引爆。此中奥秘,早有人道破。“泛函分析”这个重要数学分支的创始人之一波兰数学家斯.巴拿赫写道:“一个人是数学家,那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判断之间的类似;如果他能够判明论证之间的的类似,他就是优秀数学家;要是他竟识破理论之间的类似,那么,他就是杰出数学家。可是,我认为还应当有这样的数学家,他能够洞察类似之间的类似。”此种洞察的最好方法,还是应该首推“钻探法”!这是因为:

一、作为“钻探”点的热点一旦形成,那么,大脑皮层中就会立即建立起一个与之对应的优势灶,成为一段时间的兴奋中心。“钻探”越深入,神经细胞对刺激的敏感度就越提高,而且,能把来自各种刺激源的刺激素叠加起来,积蓄起来,以至刺激源消失了而刺激也不会消失。这样,探求的敏感性,开拓的进击性,联想的活跃性,判断的快捷性,提炼的准确性,等等,都会提高到前所末有的程度。它们就会象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一样,在大千世界中迅速扫描、搜索、捕捉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有功能,从而不断转化为对于“类似之间的类似”的洞察力。世间万事万物的难题突破症结,均在寻求这种类似。如果找不到这种类似,难题便无法解决。例如从狗鼻子到电子鼻,从飞鸟到飞机,都是“类似”的。因此,“钻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寻找各种“类似”的过程。

二、所谓“钻探”,绝非浅尝辄止。不钻则已,一钻就要深入下去,不钻出泉水来,不钻出矿藏来,决不罢休。因此,这种“钻探”,通常要“钻探'到事理的真际中去、事物发展规律的内核中去。一旦钻透实践深处、心灵深处、专业领域深处的规律层,那么,超越之境便会一跃而出了!而一旦超越,所谓“洞察类似之间的类似”,还会是难题吗?同时,一旦进入“钻探”过程,往往就能进入一种奇导的、如醉如痴的精神世界,就会不断因为心情的激动而快乐得颤栗。试想,从第一颗灵感火花的闪烁,到探求欲的火焰熊熊燃烧;从思维天空的第一道电闪,到智慧世界的大雨倾盆,这是怎样一种情感经历呢?如长风出深谷?如大川决峭崖?如朝霞染梢头?如烟柳拂绿波?如曲涧出幽林?如翠鸟鸣深树?等等,恐怕都有一点,称得上重岩叠嶂,荡气回肠。有时,一个环节,一个层次的小小突破,引出的并非只是一个难题的答案,而是点燃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求知欲的火药,引起的常常是整个探求过程的升华性裂变。在不断的、情不自禁的而又不厌其烦的回味、内省、生发、联想、企盼、展望、遐想中,思维的天空就会出现新的电闪雷鸣,探求的天马就会重新上天入地。当此之时,怎能不如醉如痴呢?怎能不全身心颤栗呢?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显而易见,这正是幸福感!至此,全文的核心问题就不难回答了:能够把人人终生都在追求的审美快乐一一一这个庞然大物举起来的、号称幸福的杠杆是什么?是“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最充分地表现自己!”那么,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毛泽东语)!怎样才能在“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迅速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呢?“钻探”!因此,这个杠杆的支点是“钻探”!向实践深处“钻探”,向心灵深处“钻探”,向专业领域深处“钻探”!找到了人生幸福的杠杆和这个杠杆的支点,就等于找到了人生艺术的开关,有志者,有心者,何愁接不通人生幸福的电路!奋起吧,年轻朋友们!航线已经开通,中华伟大复兴的航船,桅杆已在地平线上露出了尖顶,中华崛起的红日已经把第一抹朝霞染上了山巅、塔顶,各行各业、方方沃土都在呼唤你们,快快运用你们的智慧去开发、去创造吧!幸福,就在这种开发和创造里向你们微笑呢!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