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汶川的地震突如其来,带走了多少人,让很多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而十年后的今天。只愿能让逝者安息,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临近“5·12”纪念日的这段时间,很多媒体开始做事件回顾与后续的跟踪报道,也勾起了很多人十年前的回忆。
十年前,2008年的我们,是一群埋头苦读的高三生,教室里总是一片安静,只有空调的呼呼声,笔头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十分钟的换脑休息时间也被拿来复习,物理下课了可以看十分钟语文知识点,英语下课了可以试着解一道数学题,很多同学连上厕所的途中都在念叨着刚看过的知识点。
5月12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早起,围着校园慢跑一个圈打卡,早读,早餐,上课,午餐,上课,好像一切都是跟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午休后的第一节课,人还有点状态迷糊。印象中是数学老师在上面讲着试卷还是什么,已经记不太清。
感觉课桌有点小小的移动的时候,下意识回头看了后座一眼,以为又是谁的脚不小心弄到板凳儿了,结果看到很多同学接连回头,下一秒的潜意识告诉我们“不会又是哪里地震了吧”。
对于地震,我们还是有过一次的经验的。
在我们高一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邻省江西的一次地震刚好也在上课期间发生。
当时我们好像是在上语文老师的课,大部分同学都感觉课桌前移,开始回头、白眼、小声窃语责怪后座的同学“别踢我凳子”“我没有踢啊,是后面的他踢的”的时候,老师停下来让同学稍安勿躁,出去教室门口看各个班级、教师办公室的反映。
大概也就在各自的猜测反应了两分钟左右,学校广播通知各任课老师、班主任组织学生集体有序地去空旷的操场避难,等候学校的进一步通知。
那一次的地震不算很强,也许是两省相邻很近,可以明显感觉课桌的前后移动,据说五楼的同学因为建筑物的摆动出现了头晕呕吐的症状,引来各种同学对于“人家晕车你晕楼”的调笑。
到了2008年的时候,其实对于我个人的感觉而言,震感没有高一时候的那么强烈。
高三的教室相对高一时候的教室低了一层,加之确实与四川相隔的距离比江西要远了很多,所以刚开始,高考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的我们,对于小小的晃动并没有引起特殊的关注,只是相互间看了眼,小声猜测“不会又是哪里地震了吧”。
老师也是稍微停顿了一下,走到教室门口看了看之后,又回头跟同学们说“不要慌,不要轻举妄动,大家自习,我去看看什么情况”,随后便可听到其他教学楼的学生开始吵吵嚷嚷,老师复又进来通知大家开始集体有序下楼,去操场等候通知。
那时候,距离高考还剩26天,因为我们这栋教学楼的教室数量有限,容不下所有的应届高三生,所以有四个理科实验班的200多号人搬去了相邻的科技楼,把实验室改成了普通上课的教室,也算是独辟蹊径,寻了一处安静的读书天地。
科技楼平时都是用来上计算机课,或是物理、化学实验课,里面放着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材料,所以一楼楼梯口的门一般是关着的,那四个班的同学平时都必须通过相连的天桥进出,天桥一端连接科技楼,另一端连接教学楼的四楼,也就是说那部分学生撤离建筑物的时间,要比其他同学整体后延。
印象很深的是,学校广播重复播放着全体人员撤离建筑物的通知,当我们班的同学已经有序地撤退到教学楼一楼旁的升旗平台后,看到实验班的一位班主任在指挥同学们迅速下楼,我们在楼下望着楼上的那些等待下楼的同学,你会不由自主得跟着呼喊“后面的同学快点下来!”“前面同学迅速离开建筑物,不要堵住楼梯口!”……
后面再听到广播,说是四川地震了,7.8级。各个班级清点人数,远离建筑物,在操场等候通知。
再后面发生的事情,似乎已经不是很清晰。
依稀记得学校广播前后发布了多次震区的消息;
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布告栏,每天定时更新,很多同学驻足于那张手拿笔的震区照片前默默流泪,复而转身踏入教室更加埋头学习;
各个班级开始为灾区筹款,一轮、二轮、三轮;
举行全体师生教职工默哀仪式与捐赠仪式;
学校再次重申学生安全知识与逃生应急知识普及。
2008年的盛夏来临前,我们仿佛受过一次精神的洗礼,有人拼搏在命运的关口,有人刚历经生死的关头。
9月大学入学,班级里有来自震区四川绵阳的同学,一个大大咧咧的二次元大姑娘,曾经也有人试图问过“地震的时候你们那儿还好吗?”,大姑娘并没有用大眼睛回答我们,只留各自沉默。
如今想来,2018年5月12日,大姑娘才刚过完十八年华,人生才踏入二位数“1”字头最后一年的第三天。
相识十年,与大姑娘早已分隔两地,毕业后仅有两次见面,还都是在努力攒成的“饭局上”,一次她经过我们工作的城市 ,攒了个四五人的烤鱼局;最近的一次是今年的三月份,她来这边看话剧《如梦之梦》,攒了个三人的潮汕牛肉火锅局。
回望十年前的那些人,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数学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那位在负责指挥同学撤退的实验班班主任,后来调去了别的学校任教;六十多位同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早已各奔东西,有的已阴阳两隔……
我们历经成长与蜕变的这十年,说声再见!
下一个十年,愿各自安好,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