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好的口才都是练出来的_人生感悟_格言网

好的口才都是练出来的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好的口才都是练出来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生能说,但是在于这件事上我们不能胆怯,要勇敢的发声,学会锻炼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既然讲到了口才训练,那哪些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我们应该先从哪种方法开始训练呢?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好口才训练模型》

首先,值得声明的是:这个训练模型是针对那些没有接触过演讲训练、从零开始学习演讲、并且也没有导师辅导的情况下的学习者而设计的。

另外,这个训练模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表达的依据

曾经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曾经有某位秀才三次到省城赶考,都没考中举人。他的老婆对此非常不解,责怪他说:“难道你们男人写文章有我们女人生孩子那么难吗?真是的。”这位秀才叹了口才回答:“老婆啊,你根本不知道,你们女人能够生孩子,是因为你们肚子里有货!现在我呢?肚子里没货。所以,还没考上。”

这段轶事很精彩,它间接地告诉我们:演讲跟生孩子一样,它是需要有“货”的,如果没有“货”,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既然如此,那演讲的“货”,也就是演讲的内容或者说表达的依据是怎样得来的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想借助一下认知心理学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信息通过感觉和知觉这两条途径输入了大脑之后,再经过记忆和思维这两种方式进行处理,最后以语言等形式输出。也就是说,认识过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感觉和知觉为输入阶段,记忆和思维为处理阶段,语言为输出阶段。

大家看到了没?第三个阶段才是语言输出,至于输出的语言是否精彩呢,它取决于前面的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按教科书上的定义,所谓的感觉,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所谓的知觉,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但以我们通俗的说法,所谓的感觉和知觉,说白了就是热爱自然、体验生活,认真地观看事物、细心地倾听世界的意思。因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看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和广度,说别人说不出的境界和内涵。

在第二个阶段中,它还继续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记忆,意思是,我们观看过的画面,倾听过的声音,最好能记下来。因为只有记下来,哪怕仅仅是记住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才有东西好说。

第二个环节是思维,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演讲时不是要把看过的、听过的所有信息全部复述出来,而这在其中,是需要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比如,在内容总量上,哪些材料是不需要的,哪些材料是需要压缩篇幅的;在内容整理上,哪些材料需要分门别类的,哪些材料需要打散之后再跟其他材料重新组合的;在内容安排上,哪些材料需要萃取精华的,哪些材料的次序需要重新安排的等等。为什么要如此“折腾”呢?因为只有信息被处理妥当之后,才会显得更有逻辑性,才会显得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总之,要想训练自己的演讲能力,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无非是要训练这四大能力:观看能力、倾听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主要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1、看

我们都知道,人往往都是有感而发的。如果观看事物时越专注,自己的体会也就越深入,所发表出来的言论也会越深刻。同时,如果观看的对象越不同,供自己选择的材料也就越多样,所发表的言论的涉及面也会越广泛。所以,对演讲者来说,必须多看、多看、再多看。因为这既是一种基本素养,更是一项长期修行。既然如此,那我们演讲者应该如何“看”呢?应该看哪些东西呢?笔者的建议如下:

1)从深度来讲,“看”的程度有三级。依次为:粗阅,也就是粗略地看、选择性地看;浏览,也就是普通的看、正常速度地看;还有端详,这个是仔细地看、反复地看。

为什么会有三种情况呢?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而选择不同的“看”法。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证明吧!比如,我国著名中医名家岳美中先生,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医学成就,均源于他一生涉猎医籍多达4000余种,上至四大经典,下至各家专著,无所不看。当人们很惊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辈子竟然看了这么多本书?岳医生公开了他的阅读方法:专研者,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几本书,他每年都要温习一遍;选阅者,如普通医话和医案这类书籍,他仅挑感兴趣的阅读一次即可;精读者,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名家著作,他是很细心地读完每一本书的。

2)从广度来看,“看”的对象有五种。依次为:图书、图画、影像、风景、场景。

一般来讲,图书作品是我们观看的重要对象,因为大多数书籍属于益智类,差不多荟萃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的书籍属于消遣类,供我们打发时间的。

图画包括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这类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美育。

影像有纪实类、虚构类(电影和连续剧)、教学类等三大类,这类作品比较直观、交互性较好。所以,我们对其信息的获取也比较便捷。

风景指的是我们在旅途上所看到的各种景象,它可以开拓演讲者的视野,陶冶我们的心情。例如,林则徐第一次登鼓山的时候,他写了一副对联:海观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功名进取的决心;几十年之后,林则徐再次游览鼓山时,他又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次,他抒发的是对官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体会。

场景指的是我们所经历过的重要事情。这个对我们的成长帮助更大,人们不是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经万种事,经万种事不如见万个人。”吗?

总之,在这五种对象中,总体来讲,前面三种的吸收,是间接经验的增加;后面两种的获取,是直接经验的积累。分开来讲,阅读图书,可以增加我们的学识;欣赏图画,可以提高我们的赏识(这里指的是欣赏的知识);观看影像,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欣赏风景,可以提高我们的见识;经历场景,可以增加我们的认识。

2、听

尽管说,我们了解世界,大约有90%的信息的获取来自眼睛、来自看。仅有10%的信息的获取来自耳朵、来自听。但是,这个“听”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想在此对其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1)从深度来看,“听”的程度也有三种:随听、选听、聆听。随听就是随意听一听,不是很专心、很用心的样子;选听,就是有选择性的听,并没有听完全部的意思;聆听,指的是认真地听、细心地听、反复地听等意涵。

在这里,前面两种“听”,笔者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比如,有些内容,你觉得用处不大,就随便听一听,或者选其中某段听一下即可。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某些声音,需要我们反复地听和仔细地听呢?

这是因为演讲是口耳之学。当耳朵没有经过长期而且系统地训练时,它的分辨能力可能不够专业,所获取的有声信息可能会不够全面,于是,就影响到了自己表达效果。所以,无在音准方面或者意会方面,想让自己达到专业水准,是必须下苦功夫的。

在音准方面:比如,你想学习某种语言并要求做到语音标准,或者想模仿某位名家的风格并要求做到语调一模一样,那你就必须重复听某段作品上百次不可。并且,年龄越大,特别是年龄已经大于22周岁者,需要听的次数越多,因为心理学对此研究的结论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期为0-6岁,弥补期为6-18岁。

在意会方面:有时候,某些声音作品,是需要我们反复地聆听,才彻底悟透它的背后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涵、彰显了何种思想。比如,下面这个《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拜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为师学琴。

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之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回答道:“不行啊,根据琴音,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完全掌握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但是,根据我听到的琴音,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应该体会到它的意境了吧,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是说:“确实知道这首曲子要抒发什么情感了,但是,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到底是谁作的。”

就这样,孔子一直在弹奏同一首曲子,始终在揣摩着自己所弹奏出来的琴音。终于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了,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嗯!除了周文王,那还会是谁呢!”

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2)从广度来看,“听”的对象有三类。依次为:听书、听节目、听新闻。

听书是看书的另一种形式。客观地讲,有声书籍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是朗读者语音标准、声音好听,会给人一种美的体会。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不能快听。它不像纸质书,阅读者可以自己把控阅读的节奏。

听节目的内容很广泛,它还包括听音乐、听戏曲、听相声、听评书等。这些节目虽然不是演讲者非常需要的,但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增加我们的文艺素养。

听新闻是获取最新信息的一种效果特好的手段。所以,作为演讲者,我们应该培养长期听新闻的习惯。

3、思

当外部信息经过“看”和“听”这两条途径被吸收进来之后,我们的大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而这部分的工作就叫做“思”。

所以,这里的“思”,指的是思考。也就是思考着怎么做、才能把信息整理得更有条理性的意思。笔者认为,“思”依次分为四个阶段,现一一介绍如下:

1)选材

其实,我们从外部收集的信息(也就是材料)还是挺多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都需要;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根本也不需要这么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取舍了。怎么选取呢?原则如下:

符合。也就是要选符合演讲主题的材料。如果不符合演讲主题,再生动的材料我们也要放弃。

可靠。也就是要选择故事真实的、数据确凿的材料,而不是选择那些道听途说的、虚构的素材。

典型。也就是对演讲主题来说,要选最有特征性、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或观念。

生动。也就是所选材料的表述都必须活泼、富有感染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

新颖。也就是要选择别人没有用过的新材料或不常用的材料,当然也包括一些可以生发出新意的旧材料。

2)搭架

所谓的搭架,就是给演讲稿勾勒出一个大致框架的意思。一般来讲,它包括两部分:一是体量。意思是演讲者需要演讲过长时间、而这篇演讲稿到底要写多少字?二是结构。演讲稿的结构一般由题目、开头、正文、结尾四部分组成。

演讲稿的题目,有时候也叫标题,它来源于对演讲主题的提炼,常规的提炼方法有14种。

演讲稿的精彩开头方法,大约有14种。

演讲稿的完美结尾方法,大约有12种。

至于正文部分,有时候也叫作主体,它是由演讲思路决定的。

注: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方法,会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详细介绍的。

3)定路

定路就是确定演讲稿的写作思路,即演讲稿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写作思路大体上有三种: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再总。至于常规思路呢,一般为总分再总。

总写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概括法和归纳法。

分写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这种关系中所使用到的具体思维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正反思维等。一种是递进关系,这种关系中所使用的具体思维有纵深思维等。

4)填料

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演讲稿框架的需要和写作思路的要求,将精选出来的材料,填充进去。当然,在填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两步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种是增减,即根据演讲主题的需要,哪些材料是需要扩充的,哪些材料是需要压缩的,哪些材料是干脆不要算了的。一种是重组,也就是把两种材料分别打散之后,每一种材料只摘取其中的一部分,再重新组合成符合演讲主题的新材料。

总之,填料工作做完之后,演讲稿的初稿就出来了。我们已经有表达依据了,已经有内容可讲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